高中历史_新文化运动 经邦济世 重铸国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邦济世重铸国魂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代表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过程是立足于课本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感知材料,分析问题,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信息解决问题;方法是使努力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教学方法有自主阅读法、材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1)自主阅读法:优点是有利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想象力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实践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材料法:让学生锻炼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联系。
(3)教学手段: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刺激视听器官,增强直观感性认识,提供问题情景、节约时间和提高效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学习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和影响。
【学习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设计思路】:
本课是岳麓版必修三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中的第2课,在本单元中新文化运动一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渡到思想文化层面上的表现,是上一节课的深入,也是下一节课内容的背景,本课的课程标准是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基于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定位为魂之由—倾听时代的召唤,魂之铸—奏响时代的旋律,魂之声—聆听历史的回响为主线,在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中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具体设计如下:一、魂之由—倾听时代的召唤,分别展现三项内容即新文化运动前政治、思想、民众的状态,进而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是综合因素之下的结果,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必要性;二魂之铸—奏响时代的旋律,以视频为史料,让学生挖掘包含的历史信息,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一所激情四射的大学……一群激情澎湃的干将……进而初步感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节选部分文章内容,通过深入挖掘节选内容,让学生在层层推进、步步提高中深入理解四项内容。
三、魂之声—聆听历史的回响,通过袁世凯的称帝观理解新文化运动对思想解放的作用;通过女性观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个人解放的作用;通过文学观展现白话心理诗,理解提倡文学革命的意义;通过文化观的则材料展示,总结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应该树立正确文化观。
【教学过程】
导入:幻灯片展示本地爱国民主人士——何思源的简历跟谁何先生的经历走进新文化运动——经邦济世重铸国魂。
问题1:魂之由:倾听时代的召唤,返20世纪初的历史现场——我的民国印象(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成果,调动学生将学习成果展示出来的欲望。
将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与史料融合起来,体现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通过作品上的解说词激发学生初步感知新文化运动,思考这些解说词的寓意,为学习新文化运动作好铺垫。
一、第一篇章 魂之由:倾听时代的召唤
幻灯片:扫描三幅民国新闻,展示新文化运动前的时局。
(一)欣欣向荣
(二)国殇——暗流涌动
问题2:此时的中国欣欣向荣的局面为什么会发展为暗流涌动的黑暗?由辛亥革命唤起的希望与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巨大的波潮,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设计意图:以扫描的方式展示出民国新闻,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真实感受当时的时代现状。
通过两则新闻的展示让学生懂得:人们的政治觉悟落后表明民主政治并未真正实现;复辟封建思想的的根本目的是为复辟帝制做准备。
资产阶级要实行民主政治必须要有思想保障,进而理解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必要性。
二,第二篇章 魂之铸:奏响时代的旋律
通过《印象——新文化运动》视频来感受新文化运动并提炼的相关信息。
(一)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
问题三:根据《青年杂志》的封面信息和这些材料,归纳《青年杂志》的主题是什么?
(二)一所激情四射的大学……
中华民国教育部 令
“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
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全国各中小学校,废止谈经和拜孔之礼”。
情景体验: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师生问候语——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 众生:(懒懒散散地做动作) 老师:老爷们好! 众生:大人好!
老师:老爷们辛苦了! 众生:升官发财!
这就是北大师生间的问候,当时的北大是培养官员的学校,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干部培训学校,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所以学生被称为“老爷”,常有带着听差去读书的,而监督及教员都被称为中堂和大人,可见整个学堂官气十足。
然而随着一个人的到来使北大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个人是谁呢?
问题1:北大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设计意图:通过蔡元培的就职演说来体会中国文人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
问题2:蔡元培用什么思想来改造北京大学? “思想自由”:在北大倡导新的思想和文化;
“兼容并包”: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三)一群激情澎湃的干将……
1918年初的统计,全校教授90名,从其中76名的年龄来看,35岁以下者43名,占56.6%;50岁以上者仅6名,占7.9%。
最年轻的教授徐宝璜只有21岁,胡适、刘半农也只有27岁,陈独秀也才38岁。
师:辛亥革命后有这样一批激进民主主义者认识到要挽救中国民族危亡,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于是请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两位先生。
他们聚集在北大为改造中国的国民性而努力奋斗?(播放课件)请根据三个镜头找出国人的病症并对症下药。
镜头一
陈独秀 李大钊 胡 适 鲁 迅 钱玄同 刘半农
解药: 民主科学
镜头二:贞节牌坊
症状二:旧道德扼杀人性
解药: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镜头三:比一比哪段话你更容易了解
皇恩雨深
德乾坤大
华老栓把人
血馒头
当药为华小栓治病,但却治不好病。
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
——
症状:
专制愚昧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
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摘自鲁迅《狂人日记》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
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民歌
天啊!我要和你
相爱,一辈子也不断绝。
除非是山没有了丘陵,长江、黄河都干枯了,冬天雷声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与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您断绝!
症状四:艰涩难懂的文言文不利于思想的传播 解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师:新文化运动即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补课,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新文化运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新曙光?
新的曙光: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
欧人自己亦对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
合作探究—民国居民角色体验
师:同学生说说看,这些人对于《新青年》杂志会有怎样的态度
三 第三篇章 魂之声:聆听历史的回响
师:采用历史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影响既有他积极的一面,当然也存在局限性。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这一个个历史镜头分别说明了什么?
五卷 六卷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
利
马克思学说 马克思学说批评
俄国革命之哲学基础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贞操
问题
马克思奋斗的生涯 马克思传略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消息1: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
时尚。
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
婚礼也由中式开始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
——《上海妇女志》
消息2:北大首开女禁男女同校
材料:钱玄同和刘半农主张用英语或者法语代替汉语;吴虞提出应该把旧书籍都丢到茅房里;鲁迅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者无意的骗子,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口号。
师:通过以上材料来感受新文化运动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
学生:进步:①思想解放②青年觉醒③文化转型④民族曙光
局限:①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看待过于绝对
②局限于知识分子中,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四思维深化:新文化运动已过百年,留给我们什么了?
(一)现代化视角下的新文化运动
1922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将中国向西方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
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所以有了洋务运动;第二期“是制度上感觉不足”,
所以有了戊戌变法;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所以有了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让学学生感受中国思想的近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新文化运动则是中国思想近代化的一个新高度。
(二)文明传承视角下的新文化运动
自“五四”以后,中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逐渐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现代化
即是西化,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
——余英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得到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抛弃
传统等于隔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时代发展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传统文化应该随着
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时代内涵,实现文化创新。
【结束语】师:下面,我们一起在诗歌中感悟这段艰难的历程。
师生朗读:(配舒缓音乐)
百年沧桑,百年沉沦,
古老的东方在文明的碰撞中激荡!
近代的中国在思想的汇合中弃扬。
师夷长技的呼唤,
启迪着苦难的中华民族;
中体西用的实践,
开启了近代中国的艰难进程;
变革求进的呐喊,
推动着社会前进的步伐,激励着我们上下求索的信念;
虽然,那门是窄的,那路是长的……
师: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
不断前行的力量。
设计反思
教学设计环环相扣。
如标题的设置由文化落后—文化觉醒—文化开放,以觉悟为线索
解决文化落后一环的学习,以新观念为线索解决文化开放的知识理解。
文化觉醒,通过文章
标题初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通过文章内容节选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知识学习层层推进。
问题1、2、3对新文化运动背景各方面得分析到问题4对新文化
运动背景的全面总结。
由问题5对新文化运动的初步感知,到问题7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深
入理解。
整体过程的推进是在自觉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学习,对本课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已基本适应专题式学习,具备一定的社会观察、分析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自学能力较强归纳、演绎、思辨、交流,表达能力有很大的进
步,有敢于表现,乐于展示,这些都有利于本课开展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但由于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备课时应注意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让学生学会挖掘本课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方法。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态度;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节选文字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和归纳史实的方法。
效果分析
通过与学生共同学习本课,现将课堂效果分析如下:
1、通过菏泽本地历史名人何思源先生简历导入本课,激发了学
生对时事的关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和引导学生
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3、在教学活动通过探究每个阶层对待新文化运动的态度身临其
境感受时代特征,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中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即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
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4、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中,小组之间讨论不充分,有的小组不
是很积极等等问题仍然存在,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是以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思想,反对封建专制独裁的统治。
第二阶段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知识分子大转型,逐渐成为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从而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本课时内容介绍了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辛亥革命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同时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尊孔复古、倒行逆施,二十一条的签订主权沦丧。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阵地以北大为中心,围绕改造中国的国民性而展开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主要内容一: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在资产阶级激进派的努力下促进中国人思想解放,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评测练习
1、下列报刊杂志中,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的是
A、《时务报》
B、《青年杂志》
C、《新青年》
D、《民报》
2、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
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3、某班一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时,看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他们对这句话中“变”的内涵产生了争议:甲说:变就是要变革教育制度。
乙说:不对,这里的变是要变革政治制度。
丙说:不对,这里的变是要变革思想观念。
丁说:你们都不对,这里的变是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他们中有一人的观点是正确的,他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的实质是针对
A.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 B.封建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C.民众偶像崇拜和愚昧盲从 D.阻碍西学传播的反动势力
5、小说是社会的缩影。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给我们提供的历史信息有①封建礼教遭到猛烈抨击②近代文学发生重大变化③先进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民主④初步认识到劳工的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6、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
古人叫做“至”。
今人叫做“到”。
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
这种文学风格的盛行,应始于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末 C、20世纪初 D、20世
纪70年代
7、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中外历史上的四次思潮,它们共同具有的主要作用是
A.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B.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作用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8、有人说:“新文化运动足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
”其含义主要足指新文化运动
A.主张民主科学 B.深入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C.挽救民族危亡 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9、20世纪20年代,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爱国知识分子推动的平民教育兴起,右图反映的是推行平民教育的主要目的,试给该漫画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A.大国臣民秉承救亡图存 B.平民教育?压迫平民?
C.良好公民肩负国家责任 D.男女平等
10、毛泽东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他们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好的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
”这段话指出运动的缺陷是
A.一味崇拜西方文化抹煞传统文化B.脱离了当时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C.倡导资产阶级民主否定马克思主义D.没有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11、胡适曾说过:“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这里所谓的“树墩”是指
A.传统文化
B.君主专制制度
C.传统的小农经济
D.反动政府
的统治
12、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13、有学者认为:任何文化都由外在物质、制度、内部心态三个层次构成的有机体。
当两种文化接触时,首先容易相互发现的,是外在的物质层面;习之既久,渐可认识中间的理论和制度;最后方能体味各自的核心即心态层面。
近代前期(1840—1949年)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正是走过了这样的历程。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各列一个近代前期中国人学习西方“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与心态层面”的代表性事?
(2)“物质层面”的历史事件产生怎样的“物质”影响?
(3)“心态层面”的历史事件在思想文化的方面产生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5 BDCBC 6—10 CCDCA 11--12AB
13.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物质、制度、内部心态”三个阶段。
物质是指科技和经济方面的;制度则是指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内部心态是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
结合所学知识应该不难回答。
参考答案:
(1)代表性事件:①物质层面:洋务运动。
②制度层面: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
③心态层面:新文化运动。
(2)“物质”影响:有利于工业、教育、科技、国防的近代化;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有利于中国近代交通、通讯的发展;但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自强、求富的道路。
(3)影响: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利于思想解放;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促进了科学文化(或文学、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新习俗(如新式婚姻等)的出现等;但前期新文化运动对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对东方文化绝对否定的做法。
课后反思
“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
但本课内容较为枯燥,纯属平实性表述,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陌生的,不能产生亲近感以及重视意识。
所以如果采取常规教学方式,虽然也有可能实现它的教学目标,但平铺直叙的灌输,学生一定会兴味索然,效果绝对不会理想。
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和补充大量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再创设一个个探究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解决,并给学生大量的展示、讨论的机会,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从而顺利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成功之处
1.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变教师枯燥、呆板的满堂灌为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
丰富的历史材料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落实和理解,通过阅读材料去思考、解决相关问题,最后教师归纳、概括,更易于学生接受和记忆。
2.通过一系列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把握历史规律的创新能力。
3.小组讨论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发挥。
二、不足方面
1.精心筛选为主题服务的有效资源。
不能单纯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去堆砌大量资源,这既是时间的浪费,也分散了学生的精力。
2.相信学生的能力。
题目的设问含金量要更大些,让学生的思维力度更深些。
总之,对于新课改的学习和理解运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很难在一节课中全部呈现。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努力朝着新课改的方向和要求迈进,不足之处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更正、完善。
课标分析
1、课标要求:
(1)。
分析20世纪中国的国情,理解运动的时代背景。
(2).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体会知识分子的担当。
(3).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感悟思想进步的艰难
2、课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史料解读,通过提供史料资料,解读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等相关史实;历史比较法,比较各领导人的思想主张;归纳概括,让学生自主的阅读课本及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分析评价,
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历史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进步;历史的进步是大势所趋,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代人不断的探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