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服用中药

如何正确服用中药? 作者 张希忠
发表者:张希忠 (访问人次:1973)

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曾讲到:“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但无功,反而有害……”可见正确的服用药物,可以加速病情的好转,错误的服用方法会直接影响疗效。
⑴服药时间有学问:补益药:宜饭前服,可提高疗效。开胃药:宜饭前服。消食药:宜饭后服。通便药:空腹或半空腹服。安眠药:睡前1-2小时服用。平喘药:哮喘发作前2小时服药。止泻药:及时给予,按时再服,泻止停服。发汗药:宜饭后服用,以防出汗过多而引起虚脱。重症药:及时给药,可将药酌情分次服用。生津润燥、清暑解热药:不拘时服用。咽喉疾患药:不拘时多次频服,缓缓咽下。
⑵汤药服用的“温度”问题:汤剂在治疗一般疾病时,宜采用温服法,即汤剂在30℃--35℃时服用。药理学研究最近发现:当汤药温度与舌周围温度相近时,其感觉最灵敏,也就是说此时喝汤药味道最苦。而汤药的温度高于38℃或低于35℃时,则味觉神经感觉不太灵敏,这时苦味就会减弱,不太苦口,有利于吞咽。
⑶特殊药物的服用方法:凡治疗寒性病,行血脉通络达筋骨者,属理气、活血、补血、凉血、止血类药、止渴祛暑之剂,宜热服。凡治疗热性病,服清热药和消暑药、收涩固精止血之剂、解毒剂,俱宜冷服。大热病用寒药应温服;大寒病用热药应冷服。对于不应冷服的汤剂在服用后会引起胃肠刺激,出现腹痛或呕吐,可用鲜姜擦舌即止。
⑷煎煮与服药的“量”:中医有“药灌满肠”之说,也就是说服用中药有个量的问题,如何正确掌握这个服药的“量”呢?中药汤剂均是煎煮2次后的合并液,再按临床需要分次服药,一般来讲,每次服用 150-200毫升为宜,但有的病症也有例外。发热病人服清热解毒剂时,药液可稍多些以助药力;生津止渴药,药液量也应多,并可代茶频服。身弱、重病之人,服药量应少些。一般儿童1岁以内用成人药量的五分之一,1-3岁用成人药量的四分之一;4-7岁用成人药量的三分之一;8-10岁用成人药量的一半;10岁以上就可以用成人药量了。
⑸如何掌握服药的次数?一般汤剂一日分早晚两次服用,清热解毒药可每日服3-4次。发汗药可加服2-3次,含咽药汁可少量多服几次。
⑹特殊药如何服用?①止吐药应少量多次冷服,以免吐出。有些常服苦寒药的病人,口服药容易产生恶心呕吐,一般可先饮生姜汁少量,再服药汁,并配合少量多次饮服的方法来避免呕吐。②治发作性疾患者,多宜在发作前服。如抗疟疾药必须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抗癫痫药

必须在发作前3小时服。
⑺中西药联合使用时怎么吃?某些疾病需要既吃中药,又要吃中药,这时如何吃药呢?根据长期临床观察,中西药是可以联合应用的,有许多病还特别适宜,疗效更好。这时,最好把服用西药和中药的时间间隔30分钟。这样既减少了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的反应,又使疾病得到有效治疗。
⑻感冒时不易服补药!感冒特别是高热病人不宜服用补药。因外邪进入人体服用补药,会有“闭门留寇”之弊。
⑼中药沉淀后怎么办?中药汤剂的沉淀物是喝还是扔,是由汤剂中的药物决定的。以黄连与甘草共煎为例,两种药的黄连素和甘草酸结合,以微细颗粒状固体悬浮于药液中,使药液变混浊,如果将此药液放置,则可能沉淀到碗底,形成泥糊状物。碗底的泥糊状物若弃之不用,显然会影响药效。正确的做法是服药前将沉淀物搅起,或往剩余泥糊状沉淀物中加点水搅混服下。




如何正确煎煮和服用中药
全网发布:2012-07-18 23:20 发表者:孙明瑜 (访问人次:5319)
中药汤剂是传统中药剂型之一,因其用药是根据不同的病人或同一病人不同病程发展阶段使用不同的方药,符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备受医师的推崇。临床上也看到很多患者不懂煎煮中药,如所有的中药都是一个煎煮方法,甚至中药煎煮焦了加点水煮了再喝等等。一个医生辨证辨病再准确,方药用得再好,如果病人不会或不知道如何煎煮中药,如何服用中药,其疗效就大打折扣。
1.中药的选用 一般要选用质量有保证的药物,要到正规医院或药店去购买药材。相比某些诊所,很多医院的药材价钱较高,但其货源充足,质量有保障。患者可根据需要抓药,过期的、霉变的或假药千万不要服用。
2.器皿 一般用沙锅,能用紫砂煲最好,搪瓷器皿次之,但千万不要用铁锅等金属器皿。
3.煎前浸泡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药物可浸泡20~4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4.用水 一般说来,水要浸泡过药物一横指高左右即可。煎煮时如果水被药材吸收而过少,可以再加入适量的水再煎煮。
5.煎煮方法 煎药时除按药方上指定先煎或后煎外,一般是先将药材饮片放入药罐,然后加水至超过药面约一横指,浸泡30-40分钟后置火上,先用急火(大火)煮沸,再用文火(小火)煎煮20分钟。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二煎一般煮沸后

文火煎煮15-30分钟即可。对清热解表药要用急火快煎法,一般第一遍沸后文火煎煮10~15分钟,第二遍沸后文火煎煮20-30分钟,两次合并后趁热服用。滋补药物煎煮时间须适当延长,小火煎1~2小时使其成为浓汁。煎煮好的中药要趁热滤出,免得有效成分沉淀在药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药物煮干煮焦了,则此药不能服用,因为此时产生很多有毒物质,服用对身体有害。
6.服药方法 一般来说,病情缓和者可每日口服2~3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可根据医师的指示,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普通或家庭一般采用2次,头煎与二煎合并后再分两次服完,两次间隔时间以4~6小时为宜。幼儿或呕吐病人因为服用药物有困难则可以分多次服完。安神药宜在临睡前服用;补养药宜在饭前服用;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汤药以饭后服为好;服用清热解表药后,不宜吹风,并观察有无出汗和体温、脉搏的变化;泻药、驱虫药在空腹时服,服后注意大便变化;调经药应在经前或者经期服用,谨遵医嘱。药汁冷了,应热一下再服用。大多数中药宜乘温服下,发汗药须热服以助药力。
7.机煎(代煎)中药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没有时间自己煎煮中药,则可采用他人代煎或机煎中药,服用比较方便。一般情况下,机煎中药都是包装在医用塑胶袋中,包装过程也在全封闭无菌状态下进行的。这种袋装药液抗挤压、不易破损,每包药液可在常温下,能保存10天左右,无论居家还是外出携带都非常方便。服药时,只需将药包放进热水内浸泡约10~20分钟即可饮用。微波炉加热后的机煎袋装中药不会影响药效的发挥,可以放心服用。
8. 适当忌口 服用中药期间,饮食方面应注意忌食生、冷、黏腻、辛辣的食品,一般没必要另外补充维生素。一般患热性病者忌辛、辣、油腻及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和烟酒;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黄疸、过敏性疾病、痈疽、肿瘤及某些皮肤病忌食鱼、虾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水肿病人忌食盐;补血药忌饮茶等。




你知道如何正确服用中药吗?
发表者:范竞 (访问人次:1333)
一般人服中药,不论什么药,大概都是一天一包药,煎后分早晚各服一次。如此似乎已成习惯,人人如此服药。殊不知中药的服用方法很有讲究,绝不是如此简单而已。
中药方剂根据君臣佐使的不同,而定全方的阴阳属性。阳药补阳,阴药滋阴。一日之四时,犹一年之四季,各有其特点。《黄帝内经》的《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记载:“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

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其意思是说,早晨至中午,为阳中之阳,意即重阳也,中午至黄昏,为阳中之阴,即由阳入阴也;天将黑至半夜,为阴中之阴,半夜至早晨,为阴中之阳,这是自然间昼夜间阴阳变化的日钟现象。
根据其理论推理,善补阳之虚者,应于早晨服阳药,此时阳气处于生长状态,加以阳药,顺水推舟,则阳气更加旺盛;善补阴之虚者,应于傍晚后服阴药,此时阴气处于生长状态,加以阴药,因势利导,则阴气更加旺盛。同理,欲泻热之实者,应于下午服阴药,此时阳气处于消退状态,加以清热药,顺其自然,则阳气消退更快;欲温寒之实者,应于黎明前服阳药,此时阴气处于消退状态,加以温热药,顺其自然,则阴气消散更快。
服药之繁琐如此,可见中医之博大精深,经典中值得研究的东西太多,不能得一而足啊!此为鄙人读书之心得,供大家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