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实践与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实践与研究
一、信息技术在教育发展变革中的优势
人类社会信息化发展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我们所处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不仅为我们的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技术支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原有的教学要素,同时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带来教育教学领域新的变化。
在迈向知识社会的今天,作为新知识生产方式的人类学习方式的反思与创新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战略性基点。总揽当代国际学术界对于学习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探究/研究中建构、协商和参与的学习品格,取代基于纸笔与倾听的被动接受学习的统治地位。在理论上体现出,建构主义和情境论成为最有新的实践意涵的学习观。在政策上体现出,探究理念贯穿于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方案中。
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郑重宣布:“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并且指出“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就是以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和教学模式理论为指导,把研究的重点目标定位在突破传统的“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积极建构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和“学生发展为本”的“开放型”“自主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上,以促进学和教的模式的深刻变革,使学科教学更好为素质教育服务。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中,一定要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探究式和接受式两者的优势和不足,对传统教学不能持一概否定的观点,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传统教育的优势和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效整合、互相补充,从而才能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整合教学。
二、如何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1、加大投入,改善硬件设施
尽管世界各国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起点不同并且存在很大差异,但各国都在努力建设硬件设施和网络,为本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铺平道路。
美国是世界上网络建设最为发达的国家。据美国联邦教育部统计中心2000年2月公布的一份统计摘要报告,1999年初,几乎所有公立中小学校均已接入国际互联网。英国政府开展的“全国学习计划”投资12亿美元,国家学习网络基金二期就投入了1.05亿英镑,目标是到2002年使全国3.2万所中小学全部联入因特网。根据《日本2005年信息与交流白皮书》,在2003财政年期间公立学校中每8.8个小学生就拥有一台电脑,因特网的接通率达到99.8%。据2006年3月通过的“电子日本战略”,日本计划在2005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0%以上。世界经济论坛2004年10月发表的《2005—2006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中,芬兰连续三年在全球被调查的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技术综合实力排名中位列第一。芬兰2003年基础教育阶段的生机比为6:1,学校的网络连接达到99%。韩国的所有学校在2001年就已经完成了与互联网的连接。到2000年末,韩国已经完成了对所有中小学计算机的普及和因特网的连接等硬件建设。
近几年,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截止2003年,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生机比从1999年的121:1提高到了33:1,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全面实施的“校校通”工程,计划2005年前,东部地区县以上和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的中小学都能上网;西部地区及中部边远贫困地区的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2010年前,争取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2、完善课程内容设置,适应发展要求
知识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越来越把信息技术课程放在重要的位置。英国
早在1988年通过的《教育改革法案》中就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国家课程,2000年9月修订的国家课程中,中小学信息与通讯技术被列为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目前信息问题解决方案Big6技能已作为一门课程在美国中小学普及开来,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帮助学生掌握有效满足信息需求的技能。韩国在教育课程中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第七次教育课程,各科的教学大纲及课程均以实现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学习活动为标准而编写审定。德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安排在中学进行,既有专门的计算机课程,也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的内容。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2004年1月新颁布的《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纲要》中未明确把信息技术列为一门单独的科目讲授,但在教学大纲中要求每门课程中贯穿和利用ICT,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信息技术在教育发展变革实践中的启示
1.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硬件先行
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定时期内仍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头戏。但要注重有关计算机配置的完善,在更新机种的同时,也要注重与信息教育的内容所对应的信息通信网络的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克服硬件建设中形式化和走过场的问题,切实把经费用到实处,不必盲目追求最新、最高,要根据当地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和不同的教学需要来购置。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还可以将一次投资变为多次投资,流动更新,按需配置,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而带来的设备升级换代快和折旧率高的特点。应当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共同受益,不但可以解决学校的经费问题,还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在教育中的应用。
2.各方面应该协同发展
在我国信息技术发展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硬件设备的投入、轻视课件建设和师资培训的现象,仅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各方面要协调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才能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之路。
课程标准越来越高,对教师的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应当加强教师培训,充分认识培养信息技术课程师资的紧迫性,建立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技术保障力量,重视教育观念和新教学模式的培训。
信息技术的评价体系应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总要求,同时要将评价作为一个过程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整个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