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域文化对博物馆设计的重要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地域文化对博物馆设计的重要性
—以苏州博物馆新馆和日本MIHO博物馆为例
【摘要】:博物馆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历史记忆,如何做好博物馆设计,是一大难题。

本文以苏州博物馆新馆和日本MIHO博物馆为研究对象,运用平行比较的研究方法,从博物馆所处环境,功能及平面布局和空间形态三个方面,来分析地域文化在博物馆设计中的体现。

从而得出地域文化在博物馆设计领域的重要性。

【关键词】:博物馆地域文化平行比较法
苏州博物馆新馆和日本MIHO博物馆都是出自贝聿铭大师之手。

贝老的建筑作品总是耐人寻味,而对地域的解读,在贝老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本文所选取的两个作品,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通过比较发现,两个博物馆的设计思想是类同的。

而所处的环境、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是存在差异的。

一、与环境的融合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老城区,与苏州园林拙政园相邻,并与太平天国忠王府相通。

在这个被中国传统建筑包围的位置建造一个现代建筑,又不能破坏老城区的城市肌理。

建筑高度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于是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局部设计二层,使建筑中最高处的高度控制在16米。

布局也沿用了苏州园林中庭院与轴线的组织形式。

日本MIHO博物馆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藏于森山之中。

在日本的自然环境中建造建筑,并不是一件易事。

要求必须保护自然生态,保护植被,不能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

也是由于这一系列的限制,使得一座世外桃源诞生了。

在基地另一边的山坡上开一个山洞,再建一座桥,通过桥将游客引入到对面的博物馆来,从而达到了不破坏当地植被和自然景观的目的。

苏州博物馆总平面
日本MIHO博物馆鸟瞰图
二、功能及平面布局
苏州博物馆新馆,总建筑面积为1900平方米,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

中间部分为主入口,中央大厅和主要庭院,西侧为博物馆的主要展区,东侧为次要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整个的布局与苏州园林的格局相得益彰。

从主入口进入到博物馆,首先看到的便是主庭院。

庭院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表达了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悠然自得的向往。

博物馆中庭院的设计与传统庭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

庭院采用了古典园林的一些元素,由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和竹林等组成。

值得一提的是片石假山,”片石假山”是以北宋米芾的山水画为蓝本,用片石、沙砾等材料构造出一幅现代抽象山水画。

走在博物馆里,也完全可以体会到游走于苏州园林的感受。

你不需要刻意地去看地图,只需要选择一个出发点,静静地参观,一步一景,就可以参观完整个博物馆,通向太平天国忠王府。

新馆的整个布局,都延续了苏州园林的形式,取其精华,尊重地域文化。

这也是它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苏州博物馆一层平面苏州博物馆主庭院日本MIHO博物馆,为了保护自然环境,露出地面的屋顶面积只有2000平方米,还有1.8万平方米都在地下。

到达博物馆的入口在山的另一边,在入口是看不到博物馆的。

入口处设有接待大厅、餐厅和售票处。

到达博物馆要先经过山洞,再通过吊桥,就可以看到博物馆了。

整个建筑设计是参考了日本的民居和寺庙。

入口就参考了日本寺庙的做法,基地位于山上,为了不使建筑看起来低矮,固在门口设计了大台阶,就像登山一样,从山底走向山顶,即博物馆。

博物馆由南翼和北翼构成,南翼为埃及、希腊、罗马、西亚、南亚以及中国的美术展厅,北翼为日本艺术展厅。

进入博物馆内部,参观展厅和公共空间的同时,空间在建筑与自然之间埋没与浮出的反复中延续,不断变化的视点,加强了进出山腹的效果。

日本MIHO博物馆总平面日本MIHO博物馆吊桥和主入口
三、空间形态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外观呈几何形,极具设计感。

新馆的坡屋顶是根据原有苏州民居的坡屋顶演变而来的,坡屋顶的角度和民居坡屋顶的角度几乎一样,给人一种亲切感。

在色彩方面,新馆也沿用了苏州古建筑中传统的色调,黑白灰。

这已经成为苏州城的文化色了。

传统的造景手法是中国古典园林在处理空间关系上惯用的手法,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们,就会特别有体会。

在博物馆的设计中,这一手法也得到了充分地运用。

窗在苏州园林里的作用不仅是采光,更重要的作用是框景,所以窗又被称作苏州园林的“眼”。

在新馆中,菱形、海棠形、六方形等形式的漏窗非常常见,它们可以更好地框景,增加游览的意境。

造景手法在主庭院的设计中,运用地更为生动。

在中国水墨画中,
有“留白”一说。

新馆主庭院中的水池,就是所谓的空间意
义上的“留白”,只可远观,不可踏入。

通过直曲的石桥来
分割水面,是隔景的运用,增加了园景深远意境。

前面提到
的“片石假山”,与传统的假山不同,它是以白墙为画布,
用黄灰色的石材为画,用自然纹理来晕染色彩,是园林艺术
的一大创新。

苏州博物馆窗
苏州博物馆水池
苏州博物馆窗
日本MIHO博物馆的外观也是几何形的,极富现代感。

由于日本的气候原因,日本传统建筑中的坡屋顶与中国不同。

博物馆采用了日本传统的入母屋造(歇山式),将其抽象化,屋顶形成有特色的侧面,以及空间框架大的挑出部分。

借景在日本的传统建筑中也有采用,此次设计,为了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构成上采用了将远景在感觉上拉近的手法,达到借景的效果。

透过正厅窗户看到的红松,也是为了与远处的山脉形成框景而种植的。

日本MIHO博物馆大厅
日本MIHO博物馆内景
四、综述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两个博物馆的设计思想是一致的,都是从环境出发,考虑如何与环境相融合。

这正是地域文化的所在。

在设计的手法上,都提取了当地传统建筑中的元素,并将其运用到设计中去。

两个建筑都是贝老的作品,他注重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他认为建筑设计应该从当地的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中汲取养料,让建筑在场地中自然生成,并具有文化认同感和人文亲切感。

其设计精神是追求历史的根源,充分借鉴传统建筑形式,使传统建筑与现代设计手法相融合,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结语
纵观中国现在的建筑市场,建筑设计被外国建筑师承包,建筑形式更是各式各样,完全没有中国特色。

走在哪里似乎都一样,地域性特征已经快要不存在了。

这种现象是极其糟糕的,所以推行地域文化,在建筑领域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博物馆建筑,它本身的功能就是传承历史文化。

地域文化不仅包括地理环境上的内容,还包括人文环境的内容,未来的建筑设计,在对地域文化的诠释上,不仅要与周围自然环境融合,还要将传统文化的人文气息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

参考文献:[1]杨乔娴,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品评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2007(21)
[2]陈睿,冯元栋,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地域性表达——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福建建筑, 2011(01):17-19
[3]李保峰,埋藏的珍宝──贝聿铭新作:日本MIHO博物馆评析,华中建筑, 1999(01)
[4]胡惠琴,周旭宏,贝聿铭和他的MIHO美术馆,世界建筑, 2007(08):106-109
[5]马志刚,现代建筑的地域文脉传承初探--解读贝聿铭的日本美秀美术馆和中国苏州博物馆新馆,文艺生
活·文艺理论, 2014(2):40-40
[6]王芳,王力,传承文脉、地域特色与建筑创新——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华中建筑, 2006, 24(10):23-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