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课少年心事当拿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课--少年心事当拿云

————————————————————————————————作者: ————————————————————————————————日期:

第6课少年心事当拿云

所谓“少年心事当拿云”,指的是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就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且为之不懈努力,只有这样,他长大后才能取得成功。而无数的少年取得成功,一个国家才有希望。这正如名言所说“少年强,则国强”啊!

心灵氧吧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卓越的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杰出的政治外交活动家。周恩来出生时,爹爹去世,父母为他取乳名“大鸾”(传说中大鸾为一种神鸟,只要它一现身,天下便会安宁),在周恩来一岁时,叔父病重,他因此被过继给叔父。

周恩来4岁时随叔母识字和背唐诗,5岁时入私塾读书,6岁那年,周恩来随全家搬到外祖父家居住,他总是随生母去排除各种纠纷,母亲办事公道的做法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恩来在私塾一边念书,一边大量地读小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肆意徜徉。“我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后来又读了《镜花缘》、《水浒传》和《红楼梦》。”正当他有意识地孜孜不倦地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养料时,两个母亲相继去世,父亲和伯父长年在外谋生,一位叔父偏瘫,一位叔父早逝,身为长子长孙的周恩来不得不带着两个弟

弟回到淮安老家居住,他用稚嫩的双肩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为了养活自己和年幼的弟弟,他强装笑脸靠典当借债主持家事,养成了少年老成的稳重性格。

1910年春,12岁的周恩来随伯父到东北求学,转入新建的奉天第六高等小学堂。这正是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周恩来告别了私塾生活,进入新式小学堂,对一切都充满好奇。那些新鲜有趣的课程,诸如国文、算术、历史、地理、音乐、美术和体操,真正激活了少年渴望窥探世界的心。这一年,日本军国主义正式吞并中国的邻邦朝鲜。国内时局也风云变幻,正处在破旧立新的关键时刻。周恩来在老师的影响下坚持读书看报,及时了解国家大事。“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从受封建教育转到受西方教育,从封建家庭转到学校环境,开始读革命书籍,这便是我转变的关键。”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而拓宽,思想也得到升华,于是对事物就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由于伯父工作调动,周恩来于1913年随之迁往天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开中学。南开学校是一所仿照欧美方式开办的私立学校,由

严修创办,张伯苓担任校长。周恩来的学费起初由伯父供给,后来靠学校的奖学金。周恩来十分珍惜学习机会,他为自己制订了五个“不虚度”的要求:读书不虚度,学业不虚度,习师不虚度,交友不虚度,光阴不虚度。“南开的教育,是正常而自由的”,周恩来喜欢文学、历史,对政治感兴趣,对数理也有兴趣。总之,“喜欢能说理的东西,不喜欢死记的东西”。他的作文曾被评为全校第一名,得到“用笔遒劲,布局绵密”的评语。

在不懈地努力下, 1917年,凭借优异的成绩,他获得了去日本公费留学的资格,1919年回国后,他在天津参加了“五四运动”,并组织成立了进步学生团体“觉悟社”,1920年,他又远赴欧洲,到法国和德国等国进行勤工俭学,在旅欧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列主义,1922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还担任旅欧共青团总支部书记。

回到中国后,周恩来和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领导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漫长的革命道路。并于1949年创建了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从此真正的走上了独立富强之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终于实现了。

思考题:

1.小时后的周恩来是怎样的一个人?

2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在读书环境和思想(或学习目标)方面有什么变化?

3长大后,他留学各国,此段经历对他后来的革命生涯起到了那些作用?

4确立理想后,周恩来是怎么去实现的?这些对你有什么启发?

孝心放大镜

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

一凿壁偷光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在与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

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的样子。故事是: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少有大志,很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

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二头悬梁,锥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 人马上就会清醒,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头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