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投资公司土地政策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华融综合投资公司
发展战略和实施技术方案咨询工程土地政策分析报告
2002年11月25日
中国北京
目录
一、我国土地基本状况3
1.土地利用现状结构3
2.耕地保护6
3.土地市场7
4.规划与地籍经管8
5.法制建设8
二、中国土地权属分布10
1.北京市土地权属现状10
2.集体所有土地的用地结构10
3.集体所有土地权属的分类10
三、土地开发政策的改变11
1. 政策调整11
2.新土地供应政策出台的背景12
4. 土地市场的发展情况对土地储备的影响14
四、对房地产企业可能的影响15
1. 土地供应总量15
2. 土地价格和成本17
3. 竞争态势18
4. 跨区域竞争19
五、华融的对策建议19
附件1: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工程现状和政策分析20
附件2: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22
一、我国土地基本状况
1.土地利用现状结构
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截至1996年10月31日在全国土地调查总面积950676.2千公顷(1426014.3万亩)中:耕地130039.2千公顷(195058.8万亩),占13.7%;园地10023.8千公顷(15035.7万亩),占1.0%;林地227608.7千公顷(341413.1万亩),占23.9%;牧草地266064.8千公顷(399097.1万亩),占28.0%;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4075.3千公顷(36112.9万亩),占2.5%;交通用地5467.7千公顷&127。(8201.5万亩)&127。,占0.6%;水域42308.8千公顷&127。(63463.2万亩)&127。,占4.5%;未利用土地245087.9千公顷(367631.8万亩),占25.8%。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的特点是:
(1)农业用地占主导地位。在全国土地调查总面积中,农、林、牧业生产用地(即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面积之和)占66.7%, 即占2/3, 居主导地位。而在农业用地中,牧草地、林地比重大,耕地次之,园地比重最小。
(2)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农村道路占地和独立工矿用地的比重较大。在城乡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和农村道路所占比重最大,两项之和占建设用地的57.4% ;其次为独立工矿用地,占 7.8% 。
(3)未利用土地多为难利用土地。全国未利用土地中目前难以开发利用的沙漠、荒漠、裸岩及石砾地、重盐碱地、重沼泽地等占 3/4 左右。这些土地大部分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开发难度大。
不同地带土地利用结构的差异:
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带。东部地带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缺香港、澳门、台湾);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内蒙古、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9个省、自治区;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市、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三个地域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
表1 全国东、中、西部地带土地利用结构比较表单位:%
注:本表比重按1996年10月31日全国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汇总数据,
东部地带,即东部沿海地带,土地总面积131.89万平方公里(缺香港、澳门、台湾),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8%。本地带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及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地区,水热条件优越,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各类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耕地占28.0%,园地占4.2%,林地占37.1%,牧草地占1.6%,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6.9%,交通用地占1.4%,水域占8.9%,未利用土地占11.9%。其中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6类用地所占比重,不仅高于全国,也高于中部、西部地带同类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是全国土地垦殖率、森林覆盖率、建设用地率、水面覆盖率最高的地带;而牧草地、未利用土地,则低于全国同类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是全国牧草地比重最小的地带。
中部地带,土地总面积281.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9.7%。本地带位于东、西部地带的过渡地带,大部为半湿润的中温带、暖温带及亚热带地区,热量条件较好,历来是全国粮、棉、油生产基地,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是全国主要的林业生产基地,地带内矿产资源丰富。土地利用结构:耕地占19.9%,园地占0.8%,林地占32.5%,牧草地占25.8%,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3.4%,交通用地占0.8%,水域占4.9%,未利用土地占11.9%。其中耕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5类用地所占比重都高于全国,也高于西部地带同类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园地低于全国但高于西部地带的比重,牧草地、未利用土地略低于全国也低于西部地带的比重,与东部地带未利用土地的比重相同。
西部地带,土地总面积537.20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6.5%。本地带西北部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而西部的青藏高原则处于高寒地带,土地辽阔,沙漠、戈壁和高寒荒漠面积大,气候干旱,水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但牧
草地多,是全国重要牧区和矿产基地,又是绿洲农业区;西南山区则是重要的林区、矿产和能源(水电)基地。土地利用结构:耕地占6.9%,园地占0.4%,林地占16.2%,牧草地占35.6%,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1.0%,交通用地占0.3%,水域占3.1%,未利用土地占36.5%。其中牧草地、未利用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是全国最高的地带,而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则是全国最低的地带。
2.耕地保护
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0.777公顷(11.65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 0.106公顷(1.59亩),不足世界人均数的43%。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全国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有607.15万公顷(0.91亿亩),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只占40%,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9%。我国可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其中可开发为耕地的约667万公顷,且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地区。但通过土地整理可增加耕地达533-733万公顷;工矿废弃地复垦可增加耕地93万公顷。
1999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84.2万公顷,其中:
●非农业建设实际占用耕地20.5万公顷,占耕地减少面积的24.39%;
●生态退耕减少耕地面积39.46万公顷(591.9万亩),占46.88%;
●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10.7万公顷(160.7万亩),占12.73%;
●灾毁耕地13.5万公顷(202万亩),占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