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志刚:光解水制氢的伟大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志刚不喜欢,也不欣赏一副穷酸相的读书人,在他看来,搞研究搞成了书呆子是件很可悲的事情。而他自己总能在枯燥辛苦的科研中自得其乐,用自己的努力与热情将生活调配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口才极好的他博学多才,热情开朗,兴趣广泛,他戏称自己学理科是走错了门。
邹志刚小时候最大的理想是当一名记者,但父母不同意,希望他将来当工程师,靠技术吃饭。邹志刚上到小学四年级时,文革开始。家庭出身不好的父母首先受到冲击。当时邹志刚还有2个姐姐,一个弟弟,没了工作的母亲只有变卖首饰度日。为了一家的生活,小学未毕业的大姐不得不辍学去打工。生活的穷困,精神的孤独,曾经一度让邹志刚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但是,面对母亲的泪水,邹志刚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做个有出息的人,为家里争光。 1972年,邹志刚初中毕业分到天津市的一家工厂上班,跟在师傅后面学喷漆。薄得似纸的口罩怎么也挡不住刺鼻的气味,每天下班回家,他的衣服后背都是大块的白色汗渍。就在邹志刚从学徒熬成了师傅,也有了5年工龄的时候,一个令他振奋的消息传来:国家要恢复高考了。但是,心有余悸的父亲反对邹志刚上大学,让他好好在厂里当工人,那时邹志刚一个月39.8元的工资可以养活一家人。只有母亲坚持分解水制氢”这一陌生的研究课题时,都好心的劝他:“这方面的研究,太难了!”邹志刚听后笑了笑说:“这太好了,我就是要做一般人不能做的事情。”
从1999年起,邹志刚及其研究小组开始了艰辛的探索。他们每天做出的材料有一大堆,然后放在光照的情况下分析它们是否有光催化活性,但结果常常让他们失望,于是第二天重新再来。在单调的研究中,他本科学的化学、研究生阶段学的材料、在研究所做的高温超导工作不知不觉全部派上了用场,既可以从原子水平对材料进行分析,又能从晶体和电子构造的角度对材料性能进行设计,而正是物理、化学、材料这三大学科交叉的知识背景给了他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尽管实验一次次的失败,但每一次的失败都让邹志刚有所收获,尤其是研究方向的正确让邹志刚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2004年3月,为了“973”项目的申报,从南大物理系的院士,到材料系的领导、同仁,主动伸出热情之手,放弃自己的休息,帮助邹志刚整理、编写、设计材料,有时他们还陪着邹志刚一起熬夜忙了近1个月。对邹志刚而言,这是给了他无数次感动和温暖的一年,也是非同寻常的一年。面对南大各方面的全力支持,他感到了国内科技界的气氛变得更加积极更加务实,一个大胆的决定在邹志刚的心头日渐明晰。
今年4月1日,经过再三考虑,他终于决定辞去日本的工作,当一名南大的全职教授。面对太太对他“瞎折腾”的不满,女儿的不理解,他的解释直白而坦诚:南大对他不薄,他也是个重情重义的三尺男儿。一年损失几十万的收入和能为祖国做点事情相比,这点牺牲,值! 在日本的中国同胞和同事都鼓励他回去好好干,给国外的游子们建立一块“根据地”。其实,他早为南大环境材料和再生能源研究中心设计了一个美好的蓝图:通过努力,让中心成为国际交往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使国外的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流淌进来,使南大的这一学科成为国际上的排头兵。若能填补国内能源和环境科学领域中的部分空白,那也将是他此生最大的成就。
当年,邹志刚所在的十几个人的研究小组里,他是惟一的一名中国人,“生活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努力工作,才会有好的结果。“旅日期间,他几乎天天在实验室工作12小时以上,从来没有双休日,除了做实验就是写文章。家里的床头总是放着纸和笔,睡梦中有什么好的想法他就赶紧爬起来写在纸上。半夜起来写几笔是经常的事,这一习惯保留至今。尤其是在做“光分解水制氢”研究期间,同事们都下班回家了,他仍然一个人留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后来干脆在实验室里铺了张折叠床,由于实验做得太晚经常就和衣而卧,他曾在实验室里连续住了一个星期。通过近三年的努力,邹志刚等人终于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可见光照射下分解水制氢。
成为南大人对邹志刚来说更是一种机缘。2002年秋天的一个午后,邹志刚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南京大学写了一份电子邮件,表示愿意应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没想到两天后,他就收到了南京大学的回信,字里行间流露出求贤若渴的急切和热情。他的心被这种热情深深地鼓舞着,感动着。
于是,他放下手中的活儿,精心撰写了回国建立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的草案,策划书长达13页。他在计划书中写道:“21世纪最大的问题是能源和环境问题,美国在未来5年将投入17亿美元进行能源环境的研究,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却尚未起步,建立这一中心是为了开拓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培养相关的研究人才。”他的设想很快得到了南京大学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响应,2003年1月1日,邹志刚回国签约,成为南大的特聘教授。5月,南京大学环境材料和再生能源研究中心成立,并如约得到了南大承诺的首期启动资金550万元人民币。
决定回国就是为了回报
“回国是我在异国他乡一直不曾放弃的梦想,即便当我做出这个决定时听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
回国前,邹志刚供职于日本国家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它坐落于花园般的筑波科学城里。雨季,科学城开阔的大道两旁是深红的落叶林,枝繁叶茂之间隐约可见一幢幢高大、布局合理的建筑,空气清新而温润;到了春季,密密匝匝的樱花盛开,白的似雪,粉的娇艳,一片云蒸霞蔚的景象。
就在那短短的几个月里,为了备考,邹志刚白天坚持去上班,晚上回来自学。当时他弟弟正好是应届生,他就和弟弟合用一套教材复习。当时一大家人全挤在一个房间里,为了不影响家人的休息,邹志刚每天都会坐在小板凳上,面前放一张高点的方凳,上面再放盏小台灯,就着昏黄的灯光看书、做题。犯困时就拧自己一下,或是用凉水洗把脸,他一般要看到夜里两三点才睡,而第二天一大早又要起床准备上班。1978年,邹志刚参加了第一届全国统考,以第一志愿考上了天津大学化工系,进校时的化学成绩名列天大新生榜首。
在这如画般的环境里,研究所经费充足,实验条件优越,工资待遇丰厚。所以当邹志刚萌生回国报效的念头时,他的耳边响起了不少反对的声音,甚至有朋友半开玩笑地说他是“吃饱了撑的”。对于这一切,他潇洒地一笑了之:怎么能够要求别人了解自己埋藏多年、蓄势待发的渴望?他们又怎么可能明白自己内心深处期待报效祖国的焦灼?在日本,富足的生活没能停止邹志刚追求事业的脚步,但特殊的身份却让他在事业前进的道路上感受到了一种隐隐的尴尬:业务再好也不会有更大的发展。他回国的愿望在一天天地变得强烈。
邹志刚:1996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1996~2003年供职于日本国家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2003年6月起就任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材料物理化学和光催化的研究,在Nature、Phy.Rev.Lett.等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0余篇,申请专利十余项。
生活曾经给了他太多的沉重,但他用更多的努力赢得了异域的尊敬;
在南大开展新型环境材料和能源的研究以来,邹志刚又与合作者首次实现了在户外实际太阳光下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实验,使其在实验室内得出的研究结论得到了证实。2003年7月,“可见光响应型水全分解光催化剂”这一研究成果在日本、国内都申请了专利。“今后,将在继续研究开发高效率氧化物复合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同时,与表面科学、理论计算等方面专家学者协作,进行包括水分解机理在内的基础研究,最终建立起绿色能源----氢气的制造法。” 一个生活型的“秀才”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以南大人自励的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心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中,他要在日本和中国之间飞来飞去,追踪前沿信息,寻找合作伙伴,引进先进理念……2003年12月29日,经他牵线搭桥,分别来自日本NIMS、中科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单位的6位主讲人,结合当今环境问题的热点与难点,就《我国水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太阳能光催化氧化技术》等主题作了学术上的探讨与思索。其中日本国家物质材料研究所(NIMS)主席研究员,被聘为南京大学高级访问教授的叶金花博士的讲演引发了校内外专家们对于未来能源和环境问题的热烈探讨。此间,南大还为他的中心在中央级媒体发布招聘广告,面向海内外招兵买马,而他自己也利用“长江学者”身份正在日本为南大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招聘6名教授和副教授。
邹志刚从小就喜欢看小说、哲学书,特别是文革期间空闲时间多,姐姐看过的小说,包括手抄本,他也跟着偷偷地看,《战争与和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苦菜花》、《静静的顿河》这些“禁书”都给了他很深的印象。中学时又迷上诗歌。进入大学以后,当了班级团支书的他订了一条规矩:上课不记考勤。于是,学习之余,他就钻到图书馆里尽情地看杂志,从《小说月报》、《十月》到《兵器》、《半月谈》、《红旗》,不光看,他还做笔记,看得不过瘾,也小试身手,写诗寄情。他还专门订了两本杂志:一本是《集邮》,另一本就是《诗刊》。在大学里,他曾连续几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
十多年的旅日生活,不变的依然是那颗愿报三春晖的爱国心;
在布满荆棘的“事途”,他用自己的热忱与智慧品尝到了人生的甘甜与乐趣。
他就是刚刚做了一名南大人的长江学者、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邹志刚博士。日前,完全进入“角色”的他正在为实验室的建设等事忙得不可开交。
发现“光分解水制氢”让他走到了前台
2001年,邹志刚在他的研究领域、在自然科学的高新领域书写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他把在氧化物超导材料领域所获得的结晶物理学材料设计手法、经验、知识等应用于光催化领域,首次在世界上成功地开发出可见光响应型水全分解光催化剂。作为21世纪人类能够期待的绿色能源----氢的梦幻般的提取技术,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12月6日的《自然》杂志第414期上;同一天,世界另一著名科学杂志《科学》也以《水+太阳+新催化=新能源》为标题配发评论,声称“这是一个突破,虽然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但是这一研究成果必将影响未来研究的整个过程。”现为院士的中科院大连理化所教授李灿也将此成果评价为“人类在获取新能源道路上迈出了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这一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业界也产生了很大反响。
1991年,邹志刚来到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留学。1996年,他以一人独得两份奖学金的优异成绩考入日本东京大学的理学部矿物学专业读博士。当时,该校的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而国内的计算机才刚刚起步。两国经济上的巨大落差深深地震撼了邹志刚,他觉得在那片异国的土地上,只有比别人刻苦,比别人多花时间、多投入精力,才能干出让外国人瞧得起的成绩。 如今,邹志刚23年前朴素的心愿得到了实现:他不仅自己回来了,而且完全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建设的实验室在南大现已初具规模。实验室内,各种实验设备正在陆续到位。学科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中心成立之初,只有他一位“光杆司令”,如今已有3位博士后、近10名研究生加盟,而且还有很多校内外的教师都纷纷来电、来信,表达了他们希望来中心工作、学习、共同合作的愿望。
能源环境问题是世界面临的最大课题之一,从1996年起邹志刚一直关注着这个方向。他深知,现在石化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消费石化资源引起的地球温暖化等环境问题,开发绿色的安全新能源迫在眉睫。有绿色燃料之称的氢,取自于水,燃烧之后又回归于水,被公认是现有石油、煤炭等化学燃料的最佳替代品。然而,目前人类获得氢的最简单方法是电解法,即利用电将水分解为氢和氧,这不仅需要高昂的成本,而且分解过程本身还需消耗大量的能源。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准备进入再生能源这一社会最急需、资助力度巨大的研究领域。
邹志刚:海外归来报春晖
--------------------------------------------------------------------------------
2004-10-22
皱志刚(右)在“长江学者”受聘仪式上。
文/罗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