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毒理学

合集下载

动物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动物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动物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动物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动物生物系统影响的一门科学,是评估人类和生态系统健康风险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动物毒理学研究时,需要采用一系列科学严谨的方法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以下是10条关于动物毒理学研究方法的详细描述。

1. 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在进行动物毒理学研究前,需要对目标毒物产生有反应的动物进行选择,最常用的是实验大鼠、小鼠和兔子。

选择实验动物需要考虑到其生理、代谢、解毒和排泄特性等方面,以及相应毒性机制和与人类的关系。

2. 设计和选择实验操作:在进行动物毒理学研究时,需要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和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研究过程中动物的生命、健康和福利得到保护。

在实验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到毒物的暴露途径、剂量、频率和持续时间等因素,以及控制组和实验组的设置。

3. 毒性测定方法:毒性测定是动物毒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毒性测定中,可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如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亚慢性毒性试验等。

这些试验方法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所需数据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

4. 选取合适的毒物浓度:在进行动物毒理学研究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毒物浓度进行试验,毒物浓度可以通过剂量反应曲线等方法确定。

需要在进一步研究中考虑到毒物浓度对动物生理状态和行为的影响。

5. 采取合适的样本:在进行动物毒理学研究时,需要采取合适的样品进行实验,如血液、尿液、粪便、肝组织和肾组织等。

在采样前需要考虑到样品的稳定性和保存条件,以便后续的实验分析。

6. 毒性影响的评估方法:在进行动物毒理学研究时,需要对毒物的毒性影响进行评估,评估方法可采用多种指标和手段,如生化指标、组织切片、行为测试等。

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所需数据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

7. 统计学分析方法:在进行动物毒理学研究时,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常用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8. 安全措施:在进行动物毒理学研究时,需要加强实验室及实验动物的安全管理。

补:毒理学动物实验基础PPT课件

补:毒理学动物实验基础PPT课件

重复性原则
实验应进行多次重复,以提高结果的稳定性 和可靠性。
实验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确定研究目的
明确实验的目标和研 究问题,为后续实验 设计提供指导。
选择实验动物
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 需求选择合适的动物 种类、品系、年龄、 性别和数量。
设计实验分组
根据实验需求将实验 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 和对照组,确保两组 动物具有可比性。
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实验动物福利
关注实验动物的福利,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和护理,尽可能减轻动 物的痛苦和不安。
伦理审查
进行实验动物伦理审查,确保实验方案符合伦理原则,审查实验的 必要性、替代方法、动物数量、痛苦程度等方面。
记录与报告
对实验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实验动物的基本信息、实验操作、药 物使用、动物反应等,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准确、及时的报告。
补毒理学动物实验基础
目 录
• 毒理学动物实验概述 • 实验动物的选择和管理 • 毒理学动物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毒理学动物实验的安全与防护 • 毒理学动物实验的评估和报告 • 毒理学动物实验的伦理和法规
01 毒理学动物实验概述
毒理学动物实验的定义
毒理学动物实验是指通过使用动物作为实验对象,研究外来物质对动物和人类的 毒性作用、作用机制和剂量-反应关系的实验方法。
应急处理
实验室应制定应急处理预案,确保实验人员在遇 到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正确地应对。
05 毒理学动物实验的评估和 报告
实验结果的评估和分析
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 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以评 估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实验结果解读
根据实验结果,解读其对毒理学 研究的意义和潜在影响,以及其 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研究生《动物毒理学》教案

研究生《动物毒理学》教案

研究生《动物毒理学》教案第一章:动物毒理学的概述1.1 动物毒理学的定义1.2 动物毒理学的研究内容1.3 动物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4 动物毒理学的应用领域第二章:毒理学的基本概念2.1 毒物的定义和分类2.2 毒性作用的机制2.3 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2.4 毒物的剂量-反应关系第三章:毒性评价方法3.1 急性毒性评价3.2 亚慢性毒性评价3.3 慢性毒性评价3.4 遗传毒性评价3.5 致癌性评价第四章:毒理学实验设计4.1 实验设计的原则4.2 对照组的设置4.3 实验动物的选择4.4 剂量确定和给药方式第五章:毒理学数据处理与风险评估5.1 毒理学数据的统计分析5.2 风险评估的方法5.3 安全性评价和风险管理第六章:化学毒物毒性机制6.1 概述化学毒物的毒性机制6.2 毒性作用的靶器官6.3 化学毒物的代谢和毒性相互作用6.4 化学毒物的毒性预测和结构活性关系第七章:生物毒物毒性机制7.1 生物毒物的分类和特征7.2 生物毒物的毒性机制7.3 生物毒物的代谢和毒性相互作用7.4 生物毒物的生态风险评估第八章:环境因素对毒性的影响8.1 环境因素的分类和作用8.2 温度和压力对毒性的影响8.3 水质和土壤质量对毒性的影响8.4 食物链对毒性的传递和放大第九章:毒理学实验技术9.1 实验动物的饲养和管理9.2 实验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9.3 生物材料采集和处理9.4 现代毒理学实验技术第十章:毒理学研究的伦理和法规10.1 毒理学研究伦理10.2 实验动物福利和保护10.3 毒性测试的国际法规和标准10.4 毒理学研究中的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第十一章:毒理学在食品安全评估中的应用11.1 食品安全与毒理学的关系11.2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与评估11.3 食品安全标准与风险管理11.4 毒理学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第十二章:毒理学在环境污染评估中的应用12.1 环境污染与毒理学的关系12.2 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与评估12.3 环境标准与风险管理12.4 毒理学在环境监管中的作用第十三章:毒理学在药品安全评估中的应用13.1 药品安全与毒理学的关系13.2 药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与评估13.3 药品安全标准与风险管理13.4 毒理学在药品监管中的作用第十四章:毒理学在职业健康评估中的应用14.1 职业健康与毒理学的关系14.2 职业有害物质的检测与评估14.3 职业安全标准与风险管理14.4 毒理学在职业监管中的作用第十五章:毒理学研究的前沿与未来15.1 毒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15.2 毒理学在生物标志物和分子毒理学领域的发展15.3 毒理学在纳米毒理学和再生毒理学领域的发展15.4 毒理学在全球环境和公共健康问题中的挑战和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毒性作用的机制、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剂量-反应关系等。

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毒理学与毒物处理

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毒理学与毒物处理

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毒理学与毒物处理兽医毒理学与毒物处理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毒理学与毒物处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兽医毒理学涉及研究动物身体对化学物质的反应和作用机制,以及对动物中毒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本文将介绍兽医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动物中毒的常见原因以及有效的处理方法。

一、兽医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兽医毒理学是兽医学科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动物对毒物的吸收、代谢、转运、排泄以及对毒物的反应和损害机制。

毒物可以是化学物质、药物、生物毒素、重金属等。

兽医毒理学的目标是研究动物对毒物的敏感度,评估对动物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二、动物中毒的常见原因1. 食物中毒:动物摄入受污染的食物或饲料,导致中毒症状的发生,例如霉菌中毒、重金属中毒等。

2. 药物中毒:动物误食或过量使用药物,导致药物中毒,常见的有抗生素中毒、镇静剂中毒等。

3. 环境污染:动物在接触受污染土壤、水源、大气等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时,吸收了毒物而导致中毒的情况。

4. 毒蛇咬伤:被毒蛇咬伤后,毒液会对动物的身体产生直接损害,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三、动物中毒的处理方法1. 紧急处理:当发现动物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将其转移到安全的环境,并防止其继续接触毒物。

如果是食物中毒,应停止使用受污染的食物或饲料。

2. 寻求专业帮助:立即联系兽医进行咨询和治疗。

兽医会根据动物中毒的原因和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 毒物排除:在兽医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排除体内的毒物。

这可能包括洗胃、使用解毒药物、透析等。

4. 对症治疗:根据动物中毒症状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

例如,对于中毒引起的呼吸困难,可以给予氧气治疗;对于过量用药引起的中毒,可以使用解毒药物进行治疗。

总结:兽医毒理学与毒物处理在动物医学专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动物对毒物的反应和处理方法,不仅可以及时处理动物中毒事件,还能预防中毒的发生。

在处理动物中毒时,紧急处理和寻求专业帮助是首要的步骤,随后根据兽医的指导进行毒物排除和对症治疗。

兽医毒理学讲义

兽医毒理学讲义

兽医毒理学讲义目录第一章绪论···································································- 2 -第一节概论 ·································································- 2 -第二章毒物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3 -第一节毒物的生物膜转运 ···············································- 3 -第三章毒作用···································································- 7 -第一节毒作用的分类 ·····················································- 7 -第二节毒作用机理 ························································- 7 -第三节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 12 -第四章动物性食品中兽药及化学物残留································- 14 -第一节概述······························································- 14 -第五章毒理学的研究与方法···············································- 15 -第六章外来化学物的安全性···············································- 18 -第一节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 18 -第二节兽药临床前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指导原则···········- 21 -附:名词解释 ··································································- 23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论一、毒理学的目的其目的在于评价工业化学物,环境污染物和其它的物质对人、畜所致的危害。

兽医毒理学重点

兽医毒理学重点

毒理学重点1.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及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的有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的一门科学。

2.就毒物本生而言,各种毒物之间毒性的差异主要有毒物分子的化学结构所决定的。

3.按研究领域分:描述毒理学、机制性毒理学、管理毒理学(法规毒理学)三部分。

4.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对活的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或市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5.要区分一种外源化学物质有毒或者无毒,主要决定于机体与之接触的途径和剂量。

6.毒性:指外源化学物质对机体的易感部位引起有害生物学作用的能力。

对机体的损害作用愈大,则其毒性就愈高。

7.毒物结构:化学物的毒性大小主要由其化学结构决定。

8.相同剂量的同一种化学物质以不同途径染毒,毒性大小的顺序为:静脉注射(1)>腹腔注射>肌内注射>经口>经皮。

9.危险性:表示外源化学物在特定的接触条件下,在机体内引起有害生物学的可能性大小。

10.毒性作用:指化学毒物本身或代谢产物在靶组织或靶器官达到一定数量并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11.毒性作用的分类:根据毒作用特点、发生时间和部位、机体对化学毒物的敏感性分为下列几类:1.速发作用与迟发作用。

2.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3.可逆作用和不可逆作用4.过敏性反应5.高敏感性与高耐受性6.特异体质反应。

12.损害作用: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13.损害作用的特点:(1)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改变市持久和不可逆的。

(2):造成机体功能容量(如进食量、工作负荷能力等)的各项指标改变、维持体内稳态的能力下降。

(3)对额外应激状态的代偿能力降低及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增高。

(4)使机体正常形态、结构、功能、生长发育过程均受到影响,寿命缩短。

(5)使生理、生化、和行为方面的指标的变化超出正常值范围。

14.效应:外源化学物与动物机体接触后引起的有害生物学改变,又称毒效应。

研究生《动物毒理学》教案

研究生《动物毒理学》教案

研究生《动物毒理学》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动物毒理学1.2 课程性质:研究生课程1.3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动物毒理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和解决动物毒性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动物毒理学的定义、发展史和研究方法2.2 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2.3 毒物的毒性评价和毒性作用机制2.4 常见动物毒物及其毒性作用2.5 实验动物的选择和饲养管理三、教学方法3.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最新研究动态。

3.2 实验:进行毒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3.3 讨论:组织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要求4.1 学生应掌握动物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

4.2 学生能独立完成毒性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4.3 学生能分析毒物毒性作用机制,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5.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5.2 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5.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6.1 动物毒理学实验技术:包括毒物剂量测定、毒性效应观察、生物样品分析等。

6.2 短期毒性实验: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等。

6.3 长期毒性实验:亚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等。

6.4 特殊毒性实验:遗传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发育毒性试验等。

七、教学内容7.1 毒物代谢与毒效关系:研究毒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对毒效的影响。

7.2 毒物毒性与剂量-反应关系:探讨毒物剂量与毒性效应之间的关系。

7.3 毒物毒性与时间关系:分析毒性效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7.4 毒物联合毒性:研究两种或多种毒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效应。

八、教学内容8.1 动物毒理学应用领域: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药品评价等。

8.2 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了解实验动物的福利要求,遵守实验动物伦理原则。

8.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掌握毒理学实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动物毒理学

动物毒理学

动物毒理学拮抗作用:2种或2种以上的化学毒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小于各化学毒物作用之和最大无作用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的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产生不良效应的最高剂量生物转化:指化学毒物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机体后,经多种酶催化而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病形成一些分解产物或衍生物危险度评定:以定量的概念,在人类接触环境危害因素后,对健康的潜在损害的程度进行估测或鉴定致畸指数:是评价外来化合物致畸强度的一种参考指标一级速率过程:外来化学物在体内速率过程变化与浓度成正比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其改变的基础是DNA链的断裂外源化学物: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化学致癌作用:指化学物质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脂水分配系数:化学毒物在脂相和水相中的相对溶解能力毒物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化学毒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过程及其量规律的科学毒效应:在毒理学研究中,外源化学物与动物机体接触后引起的有害生物学改变急性毒性:人或动物一次或于24h之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阈值: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的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机体产生不良效应的最低值发育毒性:指在到达成年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包括在胚胎期和胎儿期诱发或显示的影响,以及出生后诱发或显示的影响,即对出生前的胚胎、胎儿以及出生后的幼子的结构及功能的影响蓄积系数:当外源化学物反复多次与机体接触,化学物吸收进入体内的速度或数量超过代谢转化和排泄的速度或数量时,化学物或其代谢物在体内的浓度或量将逐渐增加并贮留毒理学:外来化学物对机体的损伤及作用机理的科学诱导作用:凡能使一种酶活性增强或含量增多及催化反应速度加速的现象独立作用:两种药物同时进入机体,所作用的靶器官和靶细胞不同,所表现的毒力效应不能叠加,称为独立作用。

动物中毒病及毒理学

动物中毒病及毒理学

动物中毒病及毒理学第一章绪论1、动物中毒病及毒理学:是研究中毒病的病因、流行规律、发病机理、病理学转变、诊断、医治、预防及毒物与动物机体之间彼此作用的科学。

2、栎树叶中毒、紫茎泽兰中毒和疯草中毒,是我国的“三大毒草灾害”。

3、药理学着重研究化学物防治疾病的作用和有效剂量,而毒理学着重探讨化学物对生物体的危害和避免发生危害的平安量。

第二章动物毒理学基础1、毒物:在必然条件下,必然量的某种物质进入机体后,由于其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在组织器官内发生化学或物理学化学的作用,引发机体性能性或器质性的病理转变,乃至造成死亡,此种物质称为毒物。

2、适量的维生素A能预防夜盲症,过量那么会引发严峻的胃肠扰乱(神经调剂障碍)。

3、中毒:有毒物质通过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进入机体,与机体彼此作用,引发机体组织器官产生一系列病理进程,乃至死亡,称为中毒。

中毒病:由毒物所引发的疾病。

中毒病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4、毒性:即毒力,是指某种毒物对有机体损害的能力,反映毒物剂量与机体反映之间的关系。

引发机体某种有害反映的剂量是衡量毒物毒性的指标。

5、毒作用:是指毒物对动物有机体的生物学损害作用。

即动物中毒时所发生的异样病理现象。

毒作用明确分为效应和反映两种概念。

效应仅对个体而言,但反映那么涉及群体。

效应,指机体在接触必然量的化学物后所引发的生物学转变。

可用测定数值来表示,故也称为量效应。

反映,指在接触必然量化学物的群体中,表现某种效应并达到必然强度的个体所占的比例。

6、致死量(LD),致死浓度(LC)LD100绝对致死量:即能引发全组实验动物全数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LD50 半数致死量:即便全群实验动物的一半死亡的剂量或浓度,由多组动物实验所得的结果(数据)经统计处置而得来,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MLD最小致死量:能引发实验组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LD0 最大耐受量:即便全组实验动物全数存活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在实际工作中,一样均以LD50来表示毒物的毒性。

兽医毒理学-07第七章 动物毒素毒理

兽医毒理学-07第七章 动物毒素毒理
在腹部的蜜蜂螫刺只数)为12~18只蜂螫。
三、症状
家畜蜂螫伤多发生在头部。病初螫伤部及周围皮下组 织迅速出现热痛及肿胀,针刺肿胀部位流出黄红色渗 出液。由于鼻唇肿胀,呈吸气性呼吸困难,流涎,采 食、咀嚼障碍;由于上下眼睑肿胀,闭合难睁。同时 病畜兴奋,体温升高。病程中有的出现荨麻疹。后期
或重病例,发生溶血,结膜苍白黄染,严重贫血,出 现血红蛋白尿,血压下降。甚至出现神经症状,步态
一、概念

毒腺:毒蛇的毒腺位于头部两侧的口角上方,它的形
状、大小随蛇的种类而异。当毒蛇咬动物时,由于张 口而使上跨肌肉收缩压迫毒腺排出毒液,通过牙管或 牙沟注入动物体而发挥毒性作用。
一、概念
习性:喜欢气候温和、隐蔽的地方,常居住在灌木丛、
山坡、杂草丛、溪旁和乱石堆等穴洞而又有蛙、鼠、蜥
蜴、昆虫和鱼等“猎物”的地方。有些毒蛇还能爬到树 上捕捉食物,活动地点随气候变化而改变。炎热夏季, 多在荫凉处活动;寒冷季节,多在向阳地带活动。海蛇 只活动在沿海海水里。 在南方,蛇的活动期在 4~11月间,以7~9月最为活跃。 蛇咬伤中毒常发生在蛇类刚出洞和将要进入冬眠前两个 时期。一天之内白天和晚上都有活动,但在闷热的天气 时活动更多。如五步蛇喜欢在雷雨前后出来活动。
三、毒理
心脏毒素:已分离提纯近10种,均属细胞膜活性多
肽,能使心肌细胞发生持久性去极化,使心肌肿胀, 变性,出血,坏死,引起心力衰竭,房性或室性过
早搏动,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抖,甚
至心跳骤停等。 细胞毒素(坏死毒素):目前已分离提纯20余种, 能使组织细胞坏死或溶解,对血管内皮细胞、横纹 肌细胞或肾小管细胞有不同的选择性损伤作用 。
五、诊断
有毒蛇咬伤史,伤口有毒牙痕,有局部和全身症状,

设计毒理学动物实验

设计毒理学动物实验
个别组的比较 非均匀性 与剂量相关的趋势 个别组的比较 非均匀性 与剂量相关的趋势 变量间的相关性
个别组的比较 非均匀性 与剂量相关的趋势 个别组的比较 非均匀性 与剂量相关的趋势 各组变量间相关性的变化 变量随时间而变化
统计学方法
Fisher精确分布检验(不分层的数据) 2×2校正的卡方检验(分层或不分层的数据) 2×K卡方检验(分层或不分层的数据) Armitage检验(分层或不分层的数据) McWemar检验或符号检验 Cochran检验 Fisher精确分布检验2X2校正的卡方检验
目前对镉致急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还不 明确,自由基损伤是造成急性肝损伤的一条 重要途径。
(5)实验条件:实验时间、室温、动物饲养 环境(种名、合格证号)、恒温条件等; (6)实验方法及步骤:动物麻醉、固定、分 组、染毒剂量和途径、测量方法等; (7)实验指标:名称、单位、数值及不同时 间的变化、实验方法或主要仪器等; (8)数据处理: 实验结果的整理、统计方 法与结果等。
五、环境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评价
06
End file.
07
End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input program.
08
Execute.
09
Compute II=Uniform(1).
10
Rank Variables=II BY X.
11
Execute.
说明:第01-07行是产生8个区组,第09-10行是产生随机数,对随机数按区组再进 行排秩分组。
二、毒理学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
Log[Dose]
3. 实验观察指标选择:
实验指标(观测指标)是指在实验观察中用于
反映研究对象中某些可被检测仪器或研究者感

兽医毒理学

兽医毒理学

兽医毒理学什么是兽医毒理学?兽医毒理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对毒物的反应和影响的科学领域。

它涉及到毒物对动物身体的吸收、代谢、分布和排泄,以及毒物对动物组织和器官的作用机制和损害程度的研究。

毒物的分类与特性毒物的分类•化学毒物:如农药、重金属、农药残留等。

•生物毒素:如细菌产生的毒素、真菌产生的毒素等。

•放射性物质:如放射性金属、核辐射等。

毒物的特性•毒性:指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

•剂量-效应关系:毒性与摄入或接触的毒物剂量有关,通常呈剂量依赖关系。

•作用机制:毒物通过与生物体的分子相互作用来产生毒性作用,如结合、酶抑制等。

•毒物残留与生物富集:毒物在动植物体内可能残留或富集,对食物安全和环境保护产生潜在威胁。

毒物对动物的影响吸收毒物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动物体内,如经口摄入、皮肤吸收、呼吸道吸入等。

吸收途径的不同会影响毒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速度。

代谢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会改变毒物的化学结构,从而影响毒性。

代谢产物可能比原毒物更具有毒性,或者具有更低的毒性。

分布毒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不均匀,可能会影响到不同组织和器官。

有些毒物可能更容易积累在脂肪组织中,而对其他组织的影响较小。

作用机制毒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动物的组织和器官产生影响,如与细胞内的结构和分子相互作用、改变酶的活性、干扰细胞信号传导等。

毒性评估与风险评估毒性评估是通过实验研究来评估毒物对动物的毒性程度和潜在的健康风险。

风险评估则是将毒性评估结果与动物实际暴露剂量相结合,评估人类和动物受到毒物暴露的风险。

兽医毒理学的应用与意义兽医毒理学研究的结果对于以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动物医学:帮助兽医了解动物对毒物的反应,指导诊断和治疗。

2. 食品安全:评估毒物在食物中的残留和对动物的慢性暴露对人类的潜在风险。

3. 环境保护:评估毒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生物富集和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4. 毒物学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毒物的作用机制、代谢途径和毒性评估方法。

兽医毒理学

兽医毒理学
动物毒理学(Animal Toxicology)是现代兽医学中疾驰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动物毒理学是研究各种毒物(如金属与非金属毒物、有毒植物、饲料与营养性添加剂、真菌毒素、细菌毒素、兽药与药物添加剂、动物毒素、有毒气体、辐射物质与军用毒剂、农药、化肥、杀鼠剂等)的来源、种类、性质及其对动物的毒性、毒理和引起动物中毒途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的科学。
动物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毒物及其对动物的毒性。包括种类、分类、普通性质、毒性作用及中毒机理。
2研究中毒病流行病学特点。毒物引起中毒的缘故、发病逻辑、区域性生态环境恶化与中毒。
3研究毒物动力学。毒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及生物转化过程;毒物的靶器官、受体和酶的关系;毒物与动物品种关系以及毒物与剂量的关系等。
外源性毒物又可分为如下几类:
(1)饲料毒物:指饲料本身含有的或在饲料收藏、加工、调配过程中产生的毒物。如硝酸盐、亚硝酸盐等含毒物质。
(2)植物中的有毒成分:是植物本身所固有的,其含量和种类常有种属间的差别,对植物本身可能是有益的,但在动物摄食过量时可产生不同的毒害作用。在有毒成分的化学结构与特性不清晰时,通常把它们称为“某某植物毒素”或总称为“植物毒素”。多数植物有毒成分是通过植物的次生代谢作用而产生的,故称为次生代谢产物。
3、毒物的分类:是由活的生物有机体产生的一类异常毒物,其中绝大多数的化学结构尚不彻低清晰。
1.内源性毒物(endotoxicants):指在动物体内形成的毒物,主要是机体内代谢产物。它们在正常生理活动过程中,因为自体解毒机制或排泄作用而不会发生毒性作用;
2.外源性毒物(external toxicants):即环境毒物,种类颇多,它们的种类和数量常随天然生态环境的变化(如地壳变迁、气候、降雨量、动植物和人类的活动等)而不同。在一定条件下从天然环境中进入动物机体的毒物,致病作用往往较强,有的还能促进内源性毒物的形成,加重中毒的临床症状和病理过程,因而,外源性毒物对动物中毒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动物毒理学

动物毒理学

第二章动物毒理学的基本概念1.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对活的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质的物质。

2.毒素:是由活的机体产生的一类特殊毒物,且化学结构尚未完全清楚的一类特殊毒物。

毒素一般按其来源分类:植物毒素、动物毒素、霉菌毒素、细菌毒素(内毒素、外毒素)3.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易感部位引起有害生物学作用的能力。

毒性参数:(一)致死剂量(1)绝对致死量:LD100(2)最小致死量:MLD或LD01(3)最大耐变量:LD0(4)半数致死量:LD50(5)半数耐受量:TLm(二)阈剂量或无作用剂量(1)阈剂量:最小作用剂量:MEL;最低剂量:LOAEL(2)无作用剂量:NOEL;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NOAEL(3)日许量:ADL4.毒作用带:指从生理反应阈剂量开始到致死剂量为止的范围。

急性毒作用带(Zac):LD50与急性阈剂量之比。

慢性毒作用带(Zch):化学毒物的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之比。

吸入中毒危险性指数(Iac)5.毒性作用(1)速发作用与迟发作用;(2)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3)可逆作用与不可逆作用;(4)过敏性反应;(5)高敏感性与高耐受性;(6)特异质反应6.剂量: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7.效应:外源化学物与动物机体接触后引起的有害生物学改变。

8.反应:外源化学物引起出现质效应的个体数量在群体中所占的比率。

剂量—效应关系:是指暴露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在个体或群体中引起某种量效应强度改变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是指暴露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在某一群体中出现某种质效应的个体在这一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关系曲线有三种:(1)直线:少见,剂量与反应呈正比;(2)S曲线;(3)抛物线:很多毒物呈双相剂量反应关系。

9.损害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改变是持久的和不可逆的。

10.非损害作用:机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都是暂时的和可逆的,并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只内。

动物毒理学实验全文编辑修改

动物毒理学实验全文编辑修改
公司名称/LOGO
实验动物分组
• 试验中为减少动物个体差异对试验结果的影 响,应将动物按统计学原则随机分组,使非 处理因素最大限度地保持一致,提高每组实 验动物的均衡性。
• 随机数字表
6
实验内容
完全随机分组 将实验动物编号,从随机数字表上任意横行或纵行或斜行的任意数字开始,顺序取下数字,标于每个 动物号下,然后用计划组数去除随机数字,所得余数即为所属组别。
公司名称/LOGO
8
实验内容
完全随机分组 接下来将25只雌性小鼠完全随机分组,首先标号(26---50号)
公司名称/LOGO
9
实验内容
完全随机分组 接下来将25只雌性小鼠完全随机分组,首先标号(26---50号)
给随机数字94、39,请完成随机分组
公司名称/LOGO
10
实验内容
完全随机分组 接下来将25只雌性小鼠完全随机分组,首先标号(26---50号)
公司名称/LOGO
3
2 实验内容
公司名称/LOGO
4
实验内容
健康动物的选择
实验动物性别鉴定
• 外观体形丰满,被毛浓密有 光泽、紧贴体表,眼睛明亮, 行动迅速、反应灵活,食欲
及营养状况良好。
• 大鼠、小鼠:主要依肛门与生殖孔间 的距离区分,间距大者为雄性,小者 为雌性。成年雄鼠卧位可见到辜丸, 雌性在腹部可见乳
动物毒理学实验
实验一 实验动物基本操作技术
公司名称/LOGO
1
1 目的和意义
2
目的和意义
1
目的
本实验主要学习毒理学试验中有关动物试验的基本操作技术,重点掌握实 验动物的选择、染毒途径、生物材料的采集和制备等方法
2

对动物毒理学的认识

对动物毒理学的认识

动物毒理学是研究有毒物质对动物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到对有毒物质的分类、毒性评价、毒作用机制以及中毒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首先,动物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有毒物质,如化学物质、重金属、生物毒素等。

这些物质可能来自于环境、食物、药物或其他来源,对动物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动物毒理学需要对这些有毒物质进行毒性评价。

这通常涉及到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以确定物质对动物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毒性作用。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有毒物质的危险性,并为制定安全限值提供依据。

此外,动物毒理学还研究有毒物质的作用机制。

这包括对有毒物质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研究,以及它们对动物组织器官的影响。

这些机制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有毒物质的危害,并为开发新的解毒方法和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最后,动物毒理学还涉及中毒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

当动物接触到有毒物质并出现中毒症状时,需要进行诊断和治疗。

这包括对中毒症状的识别、对有毒物质的检测和分析,以及采用适当的解毒方法和治疗措施。

总之,动物毒理学是研究有毒物质对动物影响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毒性评价、作用机制、中毒诊断和治疗等。

通过对动物毒理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有毒物质对动物的影响,为保护动物健康、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人类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动物毒理学(沉建忠)

动物毒理学(沉建忠)

毒理学毒理学:研究毒物存活的有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毒物:对活有机体可造成有害结果,甚至损害生命的物质. 毒素:活的机体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毒物毒性: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易感染部位引起的有害生物学效应的能力.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只对机体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性作用致死剂量: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致死剂量: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绝对致死量:外源化学物引起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最小致死量:使受试群体中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半数致死量:给受试动物一次或24h内多次染毒,引起半数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阈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的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机体产生不良效应的最低剂量,又称最小作用剂量急性阈剂量:是与化学毒物一次接触所得.慢性阈剂量:长期反复多次与化学毒物接触所得最大无作用剂量:外源化学物在一定的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产生不良效应的最高剂量、又称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日许量:人类终生每日随同食物和空气摄入某种外源化学物,而对健康不引起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急性毒性作用带:LD50/急性阈剂量慢性毒性作用带: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生物半衰期:化学毒物进入机体后,在消除的过程中每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效应:外源化学物与动物机体接触以后引起的有害生物学改变.剂量——效应关系:一种化学物的一定剂量,在某个体或群体中引起某种量效应、强度改变间的关系.反应:外源化学物引起出现质效应的个体的数量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剂量——反应关系:一群有机体接触一定剂量的毒物以后,呈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吸收:毒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血液循环的过程称吸收首过效应:从胃肠道吸收的化学毒物、在进入体循环前、需要通过肝脏代谢,从而减少到达靶器官的数量或减轻毒效应的现象肠肝循环:随着胆汁进入到肠道的一部分毒在细菌作用下可被再次吸收入肝脏的过程毒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化学毒物在体内生物转化、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及其量变规律的科学消除半衰期:体内化学毒物血液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表象分布容积:化学毒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化学毒物的量与血液浓度的比值生物利用度:化学毒物被机体利用、吸收的程度经口生物利用度:经口染毒的曲线下面积与该化学毒物静脉注射下曲线面积的比值诱导作用和诱导物:诱导作用只凡是能使一种酶的活性增强,含量增加以及催化反应速度加快的现象.具有诱导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诱导物.抑制作用和抑制物:抑制作用指凡是能使一种酶的活性减弱,含量降低以及催化反应速度减慢的现象.具有抑制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抑制物.竞争性抑制作用:指抑制剂的分子结构作为底物的化学物质的结构相似,它们为了与催化酶的统一活性中心结合而发生竞争和排斥的现象.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指抑制物、酶、底物形成三元复合毒理学物,但是抑制物不是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所以并不妨碍酶与底物结合的抑制作用.可逆性抑制作用:指抑制剂与酶分子的必需基团以非共价键结合,从而抑制酶活性,用透析和稀释等物理方法可除去抑制剂,使酶活性恢复.不可逆性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分子的必需基团是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稳定结合物,致使酶结构遭受破坏,失去原有的生物学活性.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毒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从而加强或减弱彼此间对机体的作用的现象.一般毒性:指外源化学物的一定剂量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一定时间,对实验动物机体产生总体毒效应的能力. 安全试验:为了评价受试化学物的安全性而进行的毒性试验.急性毒性:人或动物一次或24H内多次染毒,在短期内发生的毒效应.蓄积性毒性:给动物少量多次染毒,由于间隔时间短,所用剂量超过机体解毒和排泄的能力,从而导致受试物在体内蓄积,所引起的毒性作用.物质蓄积:机体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一定时间以后,用化学分析的方法,能够测得机体或某些组织器官内存在的该化学物的原型或其代谢产物在生物材料中的浓度升高.功能蓄积:外源化学物多次与机体接触,引起机体功能的累积所致的毒性作用.亚慢性毒性试验:给实验动物连续多日接触较大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所出现的中毒效应.慢性毒性试验:以低剂量的外源化学物,长期给予实验动物观察实验动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突变:指通过复制二遗传的DNA结构的任何永久性改变. 生殖发育:哺乳动物繁衍种族的生理过程.生殖毒性:外源化学物对生殖过程损害作用发育毒性:外源化学物干扰胚胎以及胎儿的发育过程影响其正常毒性.生殖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殖细胞发生、卵细胞受精、胚胎形成、分娩和哺乳过程的损害作用及其评定的一门学科.评定的方法叫做生殖毒性试验,常用繁殖试验. 发育毒理学:研究外援化学物对胚胎发育,胎仔发育以及出生的幼崽发育的影响及其评定的一门学科.直接致癌物:不能代谢活化,就具有致癌活性的化学物. 前致癌物:必须经过代谢活化才具有致癌活性的化学物中致癌物:经代谢转化,产生的具有致癌活性的代谢产物. 化学致癌物:具有诱发肿瘤形成能力的化学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通过对试验动物和人群的观察,阐明某种物质的毒性及潜在的危害,对该物质能否投放市场做出取舍的决定,或提出人畜安全的接触条件,也就是对人类使用这种物质的安全性做出评价的研究过程. 动物实验:把可疑饲料饮水胃肠内容物或可疑的提取物饲喂动物或同种动物观察反应治疗性诊断:依据临床诊断和可疑毒物的特性进行诊断,通过治疗效果进行验证.兽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疾病,有目的的调节其生理机能,并规定作用用途用法用量的物质.药物饲料添加剂预防治疗动物疾病或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而参入的载体或稀释剂兽药的预混物. 兽药残留:给畜禽用药后,蓄积或贮存在动物细胞或组织内的药物或者化学物的原形代谢物及杂质.最高残留限量:指对食品动物用药后产生的允许存在食品表面或内部的残留药物或其他化学物的最高含量或最高浓度.休药期:食品动物从停止给药到许可宰杀或他们的产品上市间隔时间.帅选方法:用于快速帅选大量物品检测银锭浓度内的某种药物残留的方法.常规法:可以基本确定样品中某种残留物存在,确定其浓度的方法.确诊方法:主要用于测定并确诊帅选方法常规方法检测为阳性的样品是否存在药物残留,防止假阳性结果.检测限:某种分析方法,能从样品的背景信号检测代谢物存在的最低限度.定量限:某种分析方法,能从样品中,进行定量测定的最低浓度.总残留物:食品动物用药后,动物产品的任何实用部分某种药物残留的总和有药物的原形和其他全部的代谢产物组成.标志残留物:由于总残留物中各组分比例相对稳定,可以在总残留中选择1-2种组分作为参照物,将参照物称为标志残留物毒物对机体的影响:1.直接作用于机体,最终导致动物有机体健康的损害,如致癌致畸致突变 2.化学合成物以及农药等通过自然界物体和能量的交换进入食物链,在动物食品中残留危害人类健康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动物毒性试实验 2.化学方法 3.群体调查毒物作为主要污染物有:1.农药污染2.工业”三废”3.兽药,饲料添加剂在兽体中的残留4.生物毒素污染5.食品变质6.放射性元素7.其他因素毒理学的内容:主要涉及兽药,药物添加剂以及饲料中有毒有害化学物的检测及其安全性的毒理学评价和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意义:为制定我国兽药及饲料药物添加剂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动物食品中首要最高残留限量,饲料卫生标准以及动物组织中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提供科学意义毒理学的任务:1.化学结构与毒性作用关系 2.毒物代谢动力学3.中毒的机理与中毒的诊治4.化学物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及卫生标准制定5.生态毒性的研究和评估决定毒性大小的因素:1.结构2.剂量3.途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经口>经皮)4.染毒时间5.染毒频率,速度,种族,个体敏感性选择毒性其影响因素:1.物种和细胞等差异2.化学毒物、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 3.不同组织器官对毒物的亲和力差异 4.不同组织器官对毒物所致损伤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毒性作用及分类:1.毒性作用:化学毒物对动物机体引起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效应 2.分类:①a.速发作用:外源化学物一次接触动物机体后在短时期内所引起的即刻毒性作用 b.迟发作用:一次或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经过一段时间间隔才出现毒性作用②a.局部作用:在接触的部位直接造成损害的作用 b.全身性作用:被机体吸收分布到全身后所产生的毒性作用③a.可逆作用:停止接触后可逐渐消失的毒性作用b.不可逆作用:停止接触后,其毒性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进一步加深④过敏反应: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的免疫反应⑤高敏反应:某一动物群体在接触较低特定外源化学物后,当大多数动物尚未表现任何异常时,就有少数个体动物出现了中毒症状⑥特异体质损害作用的标志:1.生物学的改变是持久的,不可逆的 2.造成集体的功能容量的各项指标改变,维持体内稳态能力下降对额外的应激状态代偿能力降低,对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染性升高3.使机体正常形态,结构,功能,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生命缩短 4.生理生化和行为方面的指标的变化超出正常值的范围生物膜的结构域毒物转运的关系:1.液态脂质双层:脂溶性毒物容易通过,极性强毒物不易通过2.镶嵌的蛋白质:载体的作用,泵的作用,酶的作用3.糖蛋白:膜抗原作用4.膜孔:小分子物质的通道细胞膜的转运方式:1.被动转运①顺离子梯度②不需能量③不需载体,其影响因素有①浓度差②溶解度③解离度④PH值:PH<7弱酸容易通过弱碱不易通过PH>7弱碱容易通过,弱酸不易通过⑤与蛋白质的亲和力有关 2.特殊转运:⑴主动转运:逆离子梯度需要ATP,需载体⑵异化扩散:顺离子梯度,不需要ATP,需要载体⑶膜动转运:①入胞②出胞毒物的吸收途径:1. 经胃肠道吸收 2. 经呼吸道吸收 3. 皮肤吸收4.其他染毒途径及吸收经胃肠道吸收:①主要被动扩散的方式②是大多是毒物吸收途径③在小肠的黏膜上皮进行吸收④需要20分钟~2小时血液中达到峰值2.影响因素:①毒物的种类②消化道部位不同,吸收种类和程度也不同③与肠道内容物多少有关④与消化道内某些成分有关系⑤PH值⑥与毒物溶解性有关经呼吸道吸收:气态,挥发性物质及固态的微粒,有静式吸入和动式吸入皮肤吸收:影响因素:1.动物种类2.屏障3.皮肤部位及血管分布4.与皮肤损伤有关5.与皮肤生理状态有关6.动物年龄毒素分布与贮存的影响因素:1.与血浆蛋白质的结合力2.和血浆蛋白的毒物暂时的失去活性这种结合时可逆的,只有当它游离出来后才会发生毒理学效应,所以说血浆蛋白石毒物的一个贮存库3.毒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4.组织器官的结构5.体内屏障6.组织器官的病理状态7.其他因素:脂溶性,PH值毒物的排泄:肾脏是最大排泄器官,1.经泌尿道排泄 2.经胆汁排泄3.经乳汁排泄4.经呼吸道排泄5.经其他途径排泄肾脏排泄取决因素:1.肾小球滤过作用 2.与肾小管的分泌作用有关系3.肾小管的重吸收,脂溶性毒物不易排泄,急性强的毒物易排泄,PH<7弱酸不易吸收,易排泄,PH>7相反主要诱导物及影响:①苯巴比妥类②多环芳烃类③甾类;影响因素①诱导酶的活性增强②加快生物转化速度③改变化学毒物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抑制作用对毒活性的影响:①使代谢速度减慢②使毒物血浓度增高③使毒物毒性增强化学毒物代谢酶被诱导和抑制的毒理学意义:1.其它化学毒物生物代谢过程 2.中毒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机理都与酶的诱导和抑制有关 3.检测代谢酶活性可诊断集体中毒程度联合作用类型:①无关作用:同时存在的各种有害因素,作用方向不同,效应各异②协同作用:联合作用产生的效应大于单项因素a相加作用:联合作用产生的效应等于单项因素b加强作用:联合作用产生的效应大于单项因素c.拮抗作用:联合作用<单项因素安全试验的分类:1.一般毒性试验——急性,蓄积性,亚慢性,慢性2.特殊毒性试验——繁殖,三致(突变,畸,癌),局部刺激,溶血,迟发性神经毒致突变类型:根据DNA改变涉及范围的大小,在遗传毒理学中,将遗传学损伤分为三类: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分离异常.1.基因突变:指基因中DNA序列发生改变①碱基置换:DNA序列上的某一碱基被其他碱基所取代②移码突变③整码突变:DNA链中增加或者减少的碱基对为一个或几个密码子④片段改变 2.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结构的改变①断裂②断片,缺失和微小体③倒位④环状染色体和无着丝粒环⑤插入和复制⑥易位⑦辐射体 3.染色体分离异常:指基因组中染色体数目的改变①整倍体②非整倍体突变的不良后果:体细胞1.常年体细胞癌变2.胚胎体细胞畸变生殖细胞:1. 致死性:变异的生殖细胞和异性的生殖细胞不能结合或结合后在胚胎的早期死亡 2. 非致死性:显性,隐性遗传性疾病致突变类型:1.基因突变:碱基置换,移码突变,整码突变,片段改变 2.染色体畸变:断裂,断片、缺失和微小体,倒位,环状染色体和无着丝粒环,插入和复制,异位,辐射体3.染色体分离异常:整倍体和非整倍体外源化学物对生殖发育损害的特点:1.生殖发育过程较为敏感 2.外援化学物对生殖发育过程的影响范围较为广泛和深远化学致癌物及其分类:(化学致癌物:具有诱发肿瘤形成能力的化学物)1.遗传毒性致癌物:①直接致癌物:90%人工合成,内酯类,亚胺类,烯化环氧化物类,硫酸酯,活性百代烃②间接致癌物:(1)天然:黄曲霉素,烟草,槟榔,酒精性饮料(2)人工合成:多环,杂环芳烃类——双环或多环的芳香胺类,硝基呋喃类,硝基杂环类,烷基肼类③无机致癌物:铀,Ni,铬,镭,钛2.非遗传毒性致癌物:①促癌剂②细胞毒③激素④免疫抑制剂⑤固态物质⑥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3.暂未确定遗传毒性致癌物影响致癌作用的因素:(一)联合作用 1.致癌作用增强:机理:(1)能增强致癌物的吸收(2)增强遗传毒性致癌物的代谢活化(3)抑制DNA修复(4)选择性增强DNA受损细胞的增殖2.致癌作用抑制:机理:(1)再靶器官中发生竞争性抑制(2)使酶系统的活力发生改变(3)全身作用使解毒效果和受体的比例发生改变(二)营养因素1.蛋白质:膳食中蛋白质含量超过50%,可减少肿瘤的发生,如低于正常,对致癌物的易感性升高,如完全缺乏,可减少肿瘤的发生2.脂肪:高脂肪的饲料可增强靶器官的致癌性3.碳水化合物:高溶解性的碳水化合物可增加饲料中致癌物的吸收 4.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时机体对致癌物反应发生异常,硒缺乏引起肺癌,呼吸道消化道肿瘤(三)宿主因素1.物种品系和器官的特异性2.年龄3.性别和内分泌平衡化学致癌物的判别:(一)短期致癌物筛选试验:1.遗传毒性检测方法2.细胞转化试验(二)动物体内致癌试验1.短期致癌实验2.长期致癌试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收集化学物有关的基本资料2.了解化学物的使用情况(使用方式,人或动物接触的途径,用途,适用范围,使用量)3.进行适用于人,畜,实际接触和应用的产品形式的试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项目:①急性毒性试验LD50测定②动物的皮肤,粘膜试验③吸入刺激阈浓度试验第二阶段:亚急性致突变试验(一)蓄积毒性试验1.目的:了解蓄积情况及残留量2.项目的判定:①LD50大于10g/KG,不需进行蓄积性毒性试验②如果蓄积系数小于 3.是强蓄积,应当放弃试验③吸经过20天喂养试验,如果1/20 LD50有死亡,反应不明显,为弱蓄积,或者动物没有死亡,都可进入下一阶段试验(二)致突变试验1.项目:①体外试验②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法③显性致死突变试验,睾丸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实验,精子畸变试验3者任选一④DNA修复合成试验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毒性试验(一)代谢试验(二)亚慢性毒性试验 1.项目:繁殖试验,致畸试验第四个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项目:慢性毒性试验,致癌试验动物中毒常见原因:一.饲料毒物:1.亚硝酸盐:(大白菜剩菜)主要是误食发色剂2.食盐:偷吃3.菜籽棉籽亚麻籽4.苜蓿5.豆类(血清凝集素)6.生氰糖苷类(牧草低于60CM)二.霉败饲料:霉菌毒素,次生物质三.农药污染(残留期)四.毒鼠药五.化肥(尿素)六.药物中毒:用药过量给药速度过快配伍不当长期用药,七.有毒植物八.工业污染矿物及金属毒物九.微量元素十.恶意中毒中毒病的特征:1.同等饲料条件下,许多动物同时发病 2.发病快,往往饲喂数小时内3.出现类似的临诊症状 4.预后不良常以死亡告终5.病畜体温正常或低于正常6.常有神经系统的综合症状7.消化系统症状中毒的诊断:1.病史调查:一般调查,调查中毒病的发生过程,周围环境,人员出入,查看病例,厩舍 2.临诊症状:a.亚硝酸盐中毒示病症状,可视黏膜发绀,呕吐瞳孔高度扩大,血液颜色暗黑色b.氰化物中毒:动物极度不安,张嘴伸颈,四肢强直痉挛,呼气为杏仁味,血液颜色为鲜红色 c.有机磷中毒:腹痛呕吐兴奋,肌肉震颤,流涎病理诊断:皮肤黏膜,天然孔,气味,胃内容物,炎症,实质器官损害,病理剖检解毒的方法:1.吸附a.吸附量不受限制b.常用木炭末,活性炭,灶心土2.中和3.氧化,高锰酸钾双氧水4.沉淀(鞣酸,浓茶,蛋清,五倍子)5.拮抗6.特殊解毒剂7.通用的解毒剂(活性炭50%氧化酶25% 鞣酸25%)安全试验的设计1.原则:省钱省力、效果好,效率高,结果要有充分说服力.2.动物选择:①种属选择:受试物代谢过程与人类相近;对受试物敏感.②个体选择:性成熟动物:小鼠18—22g大鼠180—200g豚鼠200—250g兔子2—2.5kg性别:雌雄各半;健康:营养良好③饲养管理:卫生、通风、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不能过于拥挤,在驯养过程中,死亡率不能超过10%.3.实验分组:①.原则:完全随机发和随机区组设计法②.剂量分组 a.高剂量组有明显症状b.中等剂量组适度中毒c.低剂量组不引起中毒最大量③对照 a.平行对照,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抽自同一总体,两组动物数目相等除处理的条件不同以外,其他一致,平行对照又包括正对照和负对照(正对照:给实验组动物灌服受试溶液而对照组灌服等量溶剂负对照:给对照组不灌服任何物质)b.自身对照:对照组和实验组从同一动物上进行用处理前的数据作为对照,处理后的作为结果,数量要求要足够4.受试物剂型和溶剂(受试物:要求必须是纯品一级市场上推广的产品剂型:受食物的量决定剂型溶剂:水、淀粉、羟甲基、石蜡油、稀盐酸)5.染毒途径:尽量与实际接触的途径相一致急性毒性试验目的:1.了解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的强度.2.了解外源化学物毒作用的性质,毒效应的特征及可能靶器官,初步评价外源化学物的危险性.3.探求外源化学物剂量反应关系,为亚慢性,蓄积性,慢性以及特殊毒性的剂量选择和观察指标提供参考.4.初步了解动物致死原因,为研究毒作用机理提供线索,进而为制定中毒急救治疗措施提供依据.LD50设计改良寇氏法原则:各剂量组按照等比级数;各组的动物数相等;大致有一半组数死亡率在10—50%,另一半50—100%;最好出现0和100%剂量组.观察指标有:中毒症状、中毒时间、动物体重、病理学指标和其他蓄积性毒性试验目的:1.了解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的蓄积情况,求出蓄积系数K,判断蓄积毒性的强弱.2.为评价该化学物的慢性毒性和其他毒性试验的剂量选择提供参考.3.了解动物对受试化学物能否产生耐受现象,为制定卫生标准选择安全系数提供依据蓄积毒性试验方法:(一,二,三):(一)蓄积系数法(1,2)原理:在一定期限内,以低于致死剂量,每天给予试验动物直到出现预计的毒性效应为止,计算达到预计效应的累积剂量,求出此累积剂量与一次接触该化学物产生相同效应的剂量比值,为K.K=LD50(n)/LD50(1),K<1时,高度毒性,1<K<3时,明显毒性,3<K<5时,中等蓄积,K>5时,轻度毒性.1.固定剂量法:实验组在1/20—1/5LD50中选择一个剂量,每天以此固定剂量和相同方法染毒,直到试验组动物累积半数死亡,计算K=LD50(n),求出K.当动物死亡数未达到半数但是染毒剂量达到5个LD50 ,,可得出K>5.2.定期剂量递增法:试验以4天为一期,在这一期中,每天给予受试物剂量相同,开始时按1/10 LD50给予试验动物,此后,每期给予剂量按等比级数递增1.5倍,连续接触20天,可结束试验.在试验期中,只要受试物引起试验动物累积死亡一半,便可终止试验.(二)20天蓄积试验法首先,选择动物随机分成5个组,以LD50的0、1/2、1/5、1/10、1/20为剂量,每天染毒以此,连续20天,累积剂量分别为0,10,4,2,1个LD50,观察记录动物死亡数,按照下面标准评定.各剂量组均无死亡,各组见无剂量反应关系,评定为无明显蓄积.如果1/2 LD50剂量组有死亡,其他组均无死亡,评定为弱蓄积.如果1/20 LD50剂量组无死亡,其他组间有剂量反应关系,评为中等蓄积.如果1/20 LD50组有死亡,并且有剂量反应关系,评定为强蓄积.(三)生物半衰期法 1.用动物毒理学学原理阐明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的蓄积特征;2.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蓄积的速度和量与单位时间内吸收该化学物的速度和量与清除的速度和量有关;3.蓄积量不是直线无限增加,而是有一定极限,当受试物的吸收代谢清除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蓄积量不在增加.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研究方法:1.Ames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营养缺陷型回复突变试验)a原理:由5株鼠伤寒沙门氏菌T A97、T A98、T A100、T1357、T1535属于营养缺陷型,即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不生长,当加入受试物细菌生长,说明受试物具有致突变性b优点:检出率高,是国际上认同的必做试验. c缺点:突变率低.d改良方法: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毒理学一、名词解释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时就能对机体造成损害的物质。

一定条件包括:毒物本身毒性、机体的生化代谢和机能状态、给予毒物的剂量、给药方式等。

毒性:指毒物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

能力大的毒性大,能力小的毒性小。

毒理学:研究毒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毒病:指机体与毒物接触后引起的疾病称为中毒病。

绝对致死量(LD100):能引起一群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一群动物半数死亡的最低剂量。

LD50衡量毒物毒性大小的依据,LD50越大,毒物毒性越小。

最小致死量(MLD):使一群动物虽然发生严重中毒但全部存活,无一死亡的最高剂量。

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根据目前认识水平,用最灵敏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小有作用量:对机体开始产生毒性作用的最低剂量,又称中毒阈剂量。

人体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指人类终身每日摄入该物质后而对机体不产生任何已知不良效应的剂量,以人体每公斤体重的该物质摄入量[mg/(kg·bw)]表示。

内在活性:能干扰机体组织、生理、生化代谢过程的特性。

肝肠循环:甲基汞在肝脏中代谢,代谢物和原形随胆汁进入肠道,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被肠道黏膜重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再次进行以上的循环过程。

迟发性神经毒作用:动物发生急性中毒症状已治愈1~2周或数周,又出现一种肌肉无力、麻痹、共济失调、食欲丧失等中毒症状,此种神经症状在摄入有机磷农药8天之内一般不会出现,故称迟发性神经毒作用。

二、填空及简答题1、毒理学研究范围⑴、毒物来源、化学结构、理化性质⑵、毒性,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⑶、毒物动力学,毒物的生物转化⑷、中毒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⑸、中毒的诊断,毒物检验方法⑹、中毒的治疗及预防2、毒理学研究方法:⑴、动物毒性试验⑵、毒物检验⑶、群体调查3、畜禽中毒分类⑴、饲料中毒⑵、霉菌毒素中毒⑶、有毒植物中毒⑷、农药、化肥、杀鼠药中毒⑸、金属毒物及微量元素中毒⑹、动物毒中毒4、中毒病的诊断⑴、临床诊断:了解情况,临床症状检查⑵、病理剖检:体表→血液→皮下脂肪→肌肉→骨骼→体腔→内脏器官,尤其是消化器官⑶、毒物检验:可疑的饲料、饮水、呕吐物、胃肠内容物、血尿、粪便⑷、动物试验⑸、防治试验:预防试验、治疗试验5、中毒病的治疗原则⑴、使动物脱离有毒环境,阻止毒物继续侵入⑵、尽快排除体内未吸收的毒物:①、催吐②、洗胃③、导泻④、灌肠⑶、破坏和阻止毒物吸收:吸附剂,沉淀剂,粘浆剂,络合剂⑷、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①、输液②、利尿③、放血,输血⑸、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6、畜禽群体中发生中毒时表现特点⑴、疾病发生与摄入某种饲料、饮水有关⑵、病畜主要症状一致⑶、此病无传染性7、动物毒理学试验方法⑴、急性毒性试验⑵、亚急性毒性试验⑶、慢性毒性试验⑷、蓄积性毒性试验⑸、代谢试验⑹、繁殖试验⑺、致癌试验⑻、致畸试验⑼、致突变试验8、试验动物和试验毒物准备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㈠、试验动物准备⑴、动物的选择1)、种类的选择:寿命、敏感度2)、个体的选择:年龄、性别、体重⑵、动物的分组:随机化的方法(抽签法、完全随机分配法)⑶、试验过程中动物的饲养管理:条件应恒定,多价饲料,温湿度,公母分开㈡、试验毒物准备:了解其理化性质、实际应用情况,制成易染剂型,确定几个剂量组9、实验毒物染毒方法:经口染毒、吸入染毒、皮肤染毒、注射染毒10、寇氏法德实验设计要求⑴、剂量必须按等比级数设计⑵、各组动物数必须相等⑶、试验动物对受试物反应符合常态分布一半组反应率:10~50%,另一半组反应率:50~90%,最好还含有反应率为0%和100%的组。

11、毒物检验途径⑴、根据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定量分析、定性分析⑵、根据毒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检查⑶、根据毒物对器官的选择性损害,进行相应器官的机能检查12、亚硝酸盐中毒的临床症状⑴、最急性型无症状,即倒地死亡⑵、急性型①、消化道症状:流涎、呕吐、腹痛、腹泻、排尿频繁②、缺氧症状:心跳快而弱、呼吸困难、可视网膜发绀(gān)③、运动障碍:肌肉震颤无力、共济失调、卧地不起、四肢划动、临死前发生缺氧性惊厥④、耳鼻、四肢末端发凉⑤、体温正常或下降⑶、慢性病例发育不良、流产、死胎、腹泻、跛(bǒ)行、V A缺乏症、甲状腺肿大13、亚硝酸盐中毒的病理变化血液和组织呈酱红色,血液凝固不良特征性病理变化皮肤和黏膜发绀肺气肿、水肿、淤血;胃肠黏膜出血;肝脾肾等脏器呈黑紫色,切面淤血;心机变性,坏死14、氰化物存在形式:⑴、无机盐形式存在⑵、以糖甙形式存在于一定植物中⑶、游离的HCN15、氰中毒的临床症状⑴、消化道症状:流涎、流泪、腹痛、排粪排尿、反刍动物瘤胃鼓气⑵、呼吸系统症状:呼吸急促、困难,甚至张口喘息,呼出的气体有苦杏仁味,可视黏膜鲜红色⑶、神经系统症状:先兴奋,全身肌肉震颤→肌肉痉挛,甚至角弓反张→全身衰竭无力,卧地不起,后肢麻痹,瞳孔散大→动物很快死亡16、氰中毒的病理剖检尸体:尸僵缓慢、不易腐烂血液:鲜红色、凝固不良胃内容物:胃内容物混有大量含氰甙的饲料,散发苦杏仁味肺、气管: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满大量淡红色泡沫状液体,肺水肿,切面大量暗红色液体组织器官:组织器官的黏膜和浆膜有点状出血,肝脾肾肿大、充血17、棉酚及其存在形式棉酚:萘的衍生物;化学式:C30H30O8;存在形式:游离棉酚:具有活性醛基和活性羟基,对动物具有毒性作用,对中毒起主导作用结合棉酚:与蛋白质、氨基酸等结合失去毒性18、棉籽饼中毒的临床症状⑴、消化系统症状:严重时食欲废绝,瘤胃积食,腹痛,先便秘后腹泻,排恶臭稀粪,剧烈口渴,排红尿,可视黏膜发绀⑵、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急促,腹式呼吸,可视黏膜发绀⑶、神经消化系统症状:先兴奋、狂躁后沉郁,瞳孔扩大甚至失明⑷、其他症状:鸡厌食、翅膀无力、抽搐,蛋鸡蛋黄颜色变淡,蛋白变成粉红色19、棉籽饼中毒的病理剖检⑴、胃肠:出血性炎症⑵、体腔:胸腔、腹腔、心包腔积有大量淡红色透明液体⑶、组织器官:各器官充血、出血、水肿⑷、心脏:心脏扩张,心内外膜散步点状出血⑸、肝脏:中毒性肝营养不良病变特征:肿大,淤血,土黄色,质脆,伴有坏死⑹、气管:气管、支气管充满泡沫状液体⑺、膀胱:膀胱内充满红色尿液⑻、骨骼肌:猪骨骼肌苍白,变性,呈现“白肌病”变化20、棉籽饼去毒方法:⑴、水煮法⑵、碱浸去毒法⑶、FeSO4浸泡法(1% FeSO4)21、菜籽饼中毒的临床症状⑴、急性中毒症状①、伴有胃肠炎的消化紊乱症状②、伴有肺气肿的呼吸紊乱症状③、伴有血红蛋白尿的溶血性贫血④、伴有目盲为特征的神经症状⑵、慢性中毒症状消瘦、甲状腺肿大,怀孕母畜产仔畜畸形,大脖子、秃毛。

鸡严重时有骨短粗症,产蛋减少,蛋中有鱼腥味22、菜籽饼中毒的病理剖检⑴、外表:皮肤青紫色,腹围增大⑵、血液:暗褐色,凝固不良⑶、胃肠:胃肠黏膜出血性炎症,胃肠内菜籽饼残渣和血凝块⑷、肝脏:肝肿大,变性,色黄,质脆⑸、肾、膀胱:肾出血性炎症,膀胱内积有血尿⑹、肺、气管:肺气肿、水肿,气管、支气管内充满大量红色泡沫⑺、心脏:心脏扩张,心内外膜出血,心室内积有暗红色血凝块,心肌变性⑻、甲状腺:甲状腺明显肿大,个别重量几乎是正常的两倍23、菜籽饼去毒方法:⑴、碱去毒法⑵、蒸煮去毒法⑶、坑埋去毒法24、食盐中毒的特征性症状:胃肠炎、口渴、神经症状25、猪食盐中毒的神经症状⑴、瞳孔散大,失明,耳聋⑵、(多数)向前直冲,遇到障碍物时,头和鼻抵于障碍物上⑶、有的呆滞,无目的的徘徊,步态不稳或单向转圈(以一肢为轴)⑷、有的头颈痉挛,头向上抬起,几乎垂直。

身体重心移向后躯,并向后运动,像负重的马上述症状反复阵发性发作,体温正常,发作时替我升高,但不超过39.5℃⑸、后期强直性痉挛,后躯麻痹或不全麻痹26、食盐中毒病理剖检的慢性中毒症状以脑组织水肿、变性、甚至坏死为病理变化基础猪脑组织学病变特征:脑血管周围出现多量嗜酸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故曾称“嗜酸性白细胞性脑膜脑炎”。

此点对慢性食盐中毒有重要诊断意义。

27、黄曲霉毒素(AFT)发蓝紫色荧光称为B族毒素如:B1、B2AFT在紫外线中发荧光分为:发黄绿色荧光称为G族毒素如:G1、G2四种最基本的AFT:B1、B2、G1、G2AFTB1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28、黄曲霉毒素中毒的敏感性差别幼龄畜禽>成年畜禽雏鸭>雏火鸡>雏鸡>仔猪>犊牛>肥育猪>成年牛>羊29、黄曲霉毒素中毒的中毒症状AFT属肝脏毒,以肝脏损坏为主→黄疸(dǎn)、肝癌黄疸(dǎn)、肝癌严重破坏血管壁通透性→出血、水肿特征:出血、水肿损坏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症状中枢神经症状消化功能障碍家禽:嗜睡、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羽翼下垂、脱毛、凄叫、呆立、腹泻、角弓反张、颈肌痉挛。

死相特殊:头向后背、脚向后伸。

雏鸭除上述症状外,还表现:腿趾部发紫和严重跛(bǒ)行。

猪:渐进性食欲减退、口渴、血便、异嗜,粪干呈球状,择食青绿饲料,生长缓慢,发育停滞,皮肤充血、出血,尿呈浓茶色,可视黏膜黄染,全身皮肤黄染,俗称“黄膘病”,胸腹和四肢内侧皮肤出血性紫斑。

30、黄曲霉毒素的去毒方法:⑴、剔除霉粒法⑵、连续水洗法⑶、碱处理法31、牛霉稻草中毒病特点⑴、主要发生在舍饲牛,尤其是水牛,黄牛发病较轻⑵、哺乳犊牛,一般不发病,青壮年牛和营养差的牛发病多,公牛多于母牛⑶、明显的季节性①、一般10月中旬开始发病②、11~12月为发病高峰期③、次年初春病势逐渐减弱④、4月份放牧后即自行停止⑷、发病率高达85%以上,死亡率约25%,但多数致残32、牛霉稻草中毒的致病菌及主要病理特征致病菌:镰刀菌主要病理特征:耳尖、尾尖干性坏疽;蹄腿肿胀、溃烂,以致蹄匣和指(趾)骨腐脱33、氨中毒机理抑制三羧酸循环→无氧酵解代偿→血糖,乳糖升高→酸中毒→中枢神经系统能量供给不足,先有神经症状34、尿素中毒的主要症状:全身肌肉强直,腹胀35、尿素中毒的病理剖检⑴、胃肠:胃肠鼓气,瘤胃内容物有强烈的氨臭味,消化道黏膜充血、出血⑵、积液:胸、心包腔积液⑶、肝肾:肝肾脂肪变性⑷、心肺:心肺出血、肺水肿⑸、脑:脑膜充血⑹、血液:粘稠,毛细血管扩张36、尿素中毒的解毒剂及预防解毒剂:Na2S2O320g配成20%溶液静注预防:⑴、采取逐渐增量法⑵、不可将尿素配成水溶液或混于稀薄饲料中饲喂,饲喂尿素后1h内不能饮水⑶、限量饲喂⑷、禁与豆科植物混喂⑸、家禽及其他动物应禁止饲喂尿素37、有机磷中毒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的区别⑴、有机磷农药的化学结构与乙酰胆碱相似,与胆碱酯酶反应生成磷酰化胆碱酯酶。

而氨基甲酸酯类的立体构型与乙酰胆碱相似,以它的整个分子与胆碱酯酶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