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中医护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指导深呼吸训练、腹式呼吸训练,使歌妓下降,降低胸腹腔压 力,从而缓解疼痛。
4;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音乐等,以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取啊是穴,胃腧,脾腧等穴位贴敷。
(二)吞酸、嗳气
1.观察吞酸、嗳气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遵医嘱使用粘膜保护剂与抑酸剂。粘膜保护剂应在餐前半小时服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中药汤剂 脾气虚证:四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 胃阴虚证:益胃汤加减。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等。 血虚证:四物汤加减。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 脾肾阳虚证:附子理中汤合右归丸加减。人参,干姜,附子,熟
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 ,炙甘草。 热毒证:清胃散或泻心汤加减。红藤,藤梨跟,龙葵,半枝莲, 黄连,生地黄,牡丹皮,当归身等。
诊断
辨证分 型
概述
胃癌是位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属于中医的反胃/噎嗝/积 聚/胃脘痛/症瘕等范畴
好发部位依次是:胃窦,胃小弯,贲门,胃大弯和前壁,中医中 病位在中焦脾胃
发病特点: 三高——发病率高、复发转移率高、死亡率高 三低——早诊率低、根治切除率低、5年生存率低
病因
胃癌是由于正气内虚,加之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原 因引起的。
(三)腹胀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排便、排气情 况及伴随症状。
2.患者宜卧床休息,给予半坐卧位。鼓励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 通畅。
3.遵医嘱给予肛管排气,观察排便、排气情况。 4.遵医嘱中药外敷,保留时间6~8小时。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肝俞等穴。
(四)便溏
痰湿证:二陈汤加减。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
血淤证:膈下逐瘀汤加减。五灵脂,当归,川穹,桃仁,丹皮, 赤芍,乌药,延胡索,甘草,红花,香附,枳壳等。
肝胃不和证: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赤芍,陈皮,香附,川穹 ,炙甘草,枳壳等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2.口服中成药:消癌平片,华蟾素片,金龙胶囊,安替可胶囊等。
诊断
中医望闻问切 脱落细胞学检查 纤维内窥镜检查 X线检查 B超检查 ct检查
辨证分型
(一)脾气虚证:纳少、腹胀、便溏、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缓弱。
(二)胃阴虚证:胃脘嘈杂、灼痛,饥不欲食,口干喜冷饮、便干,五心烦热,,舌质 红少津,舌苔黄或少苔无苔,脉细数。
(三)血虚证:体表肌肤黏膜组织呈现淡白,头晕乏力,全身虚弱,头晕眼花,舌质淡, 脉细无力。
地域环境 高纬度易发生 饮食因素 胃癌发生主要原因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主要因素之一 癌前病变和癌前疾病 遗传因素 免疫因素
病机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阳气不足以推动血行,以致气血痰湿瘀滞 而形成胃积,故脾胃亏虚,正虚邪积,胃失去和降是胃癌发生发 展的基本病机。
治疗原则;多由气痰湿淤互结所致,故理气,化痰,燥湿,活血 化淤是主要治标大法,健脾养胃是治疗大法。
现病史;2017年8月患者进食后胃部灼烧感,乏力,就诊我院消化科行胃 镜检查,病理检查提示腺癌,2017年9月单药替吉奥化疗一次,期间出现 恶心呕吐故未在治疗,近十天因出现黑便,乏力明显,门诊拟“胃癌,上
消化道”出血收进我科。
内容概括
健康指 导
中医特 色治疗
概述
内容
病因 病机
中医护 理
症候施 护
(八)肝胃不和证:脘胁胀痛、嗳气、吞酸、不欲食,情绪抑郁善太息,舌淡红、苔薄 白或薄黄,脉弦或脉细。
症候施护 ( 一)胃脘痛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 状,总结疼痛发作规律。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 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协助舒适体位如半坐卧位,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注意防寒 保暖。
胃癌中医护理
教学查房目标
了解胃癌的病因、病机 掌握胃癌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特色治疗 掌握Hale Waihona Puke Baidu癌的健康教育
姓名 : 余为仓
基本情况
年龄 :89岁
民族 :汉族
入院时间:2018-5-10
主诉:诊断为胃癌8月余,黑便十天入院
西医诊断:胃癌,中医诊断;内科癌病,气血亏虚,邪毒久困证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十余年,口服缬沙坦;痛风史五年,时有发作,前列 腺肥大病史多年。
1.观察排便次数、量、性质及有无里急后重感。 2.遵医嘱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缓泻剂,保持肛周皮肤清洁。 3.严重便溏者适量饮淡盐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小肠、胃、脾等穴。 6.遵医嘱艾灸(回旋灸)腹部, 以肚脐为中心,上、下、左、右旁
(四)脾肾阳虚证:久泄久痢、水肿、腰腹冷痛、肢冷、便溏、乏力,舌淡胖,苔白滑, 脉沉迟无力。
(五)热毒证:胃脘灼痛、消谷善饥、面赤、口渴喜冷饮、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
(六)痰湿证: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胸脘痞闷、纳差,便溏,呕吐痰涎,舌苔白腻, 舌 体胖大有齿痕,脉滑。
(七)血瘀证:固定疼痛,剧烈拒按、肿块、出血,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沉细 或涩。
开1~1.5寸,时间5~10分钟
(五)便秘
1.观察排便次数、性状、排便费力程度及伴随症状。 2.指导患者规律排便,适度增加运动量,餐后1~2小时,取平卧位,
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摩揉腹部,促进肠蠕动,排便时忌努 责。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中脘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小肠、胃、脾等穴。 5.遵医嘱中药导管滴入。
用,以起保护作用;抑酸剂应在餐后1小时服用,以中和高胃酸; 抗菌药时应在餐后服用,减少抗菌素对胃粘膜的刺激。
3.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半卧位,可小口 频服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反酸、嗳气症状,应立即进食以缓解 不适。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合谷、天突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胃俞、足三里、中脘等穴。 7.中药外敷(腹部封包,热奄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