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工作心得:加强农民权益保护,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法工作心得:加强农民权益保护,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视野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当前我国农村发展至关重要。
这将成为解决好“三农”、激活农村活力、弥合城乡差距的重要武器。
实现乡村振兴,就要有效保障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回应新时代下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除了党和国家在政策上加以保护和扶持外,在法律上加以保护仍是其核心和关键。
因此,加强农民权益保护法显得十分必要。
一、出台农民权益保护法的必要性
(一)从实现乡村振兴看,有必要制定农民权益保护法
近几年,中央越来越重视农民权益保护问题,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农民权益保护问题,城市化进程越快,农民权益越容易被侵犯。
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个别地区甚至出现负增长,农民工遭遇歧视,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还存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特别是当前我国在开启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农村所面临问题必须解决。
所以必须要实现农村振兴,让农村重新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如果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活力繁荣,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可见,促进农村的发展,保护农民利益已被落实到具体措施上来。
尽管在现行法律中已经包含了保护农民权益的制度规范,但现实中农民的权益还是很难得到保障,为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有必要出台专门的农民权益保护法。
(二)从完善农村法律体系看,有必要制定农民权益保护法
目前针对社会其它弱势群体的立法已经有了,比如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因此应该对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即农民群体认识到其权利,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护,这也是对公民权益的最大保护。
《农民权益保护法》与其它几部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法律不同之处在于:其它几部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法都是针对家庭、团体内部,法律意义上是私权保护。
《农民权益保护法》却既有私权保护,又有公权的保护,是政府职能转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农业法》在第九章专章对“农民权益保护”进行了规定,可以说是开了农民权益保护专门立法的先例。
但是,时过境迁,农村、农业、农民都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与情况,现行法律的规定有的过于陈旧,对于新的具有典型性的侵害农民权益的行为,不具有针对性和普适性。
另一方面,这些规定处于农业的基本法中,相对抽象和笼统,实用性较差,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现有涉农法律体系对于农民权益保护存在缺失和不到位现象,有必要制定专门的农民权益保护法。
(三)从农民权益保护的实践看,出台农民权益保护法将增强农民自我保护的能力
出台专门法律使农民的维权行为纳入法制化的轨道,降低农民在法律缺失下发生对抗性行为的频率,从而有利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经常遭到侵害,涉农恶性案例不断发生,乡村干部为完成“指标任务”肆意闯到农民家里,不由分说牵牛、抬猪,更为恶劣的是有时公检法部门也一起上阵“配合作战”。
受到伤害的农民告状无门,只有选择集体上访,却又被以“依法治访”的名义视作非法活动。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之一就是农民权益保护法律的缺位。
《农民权益保护法》的出台将使中央政府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从而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走出政策落实难的困境。
因此,《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