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现状及完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现状及完善措施摘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各项工作稳健运行的重要保障。
本文探讨了内部控制的含义,并结合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内控配套指引,从防范风险和加强事业单位运营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完善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完善措施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它不仅是为确保实现企业目标而实施的程序和政策,还应使企业能识别可能阻碍实现这些目标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
准确地说,内部控制已不仅仅是原来人们理解的诸如岗位牵制、会计稽核等会计控制行为,其实质上更是一种是由管理层负责实施的,贯穿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流程等各个方面的,以提升经营管理服务水平,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行为。
事业单位大都是公共服务行业,借鉴《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和《内控规范配套指引》中的相关规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能保证事业单位资金安全完整,财务信息提供准确,预算管理水平和运营服务效率得到提高,更能保证其各项工作稳健运行,是衡量其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现状
(一)管理层内控意识薄弱
领导层内控意识的提高是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前提条件。
部分事业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存在误区,将内部控制制度等同于会计控制制度,认为有财务稽核环节并进行岗位牵制就是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而内控管理的表现形式也仅仅是财务人员自查,内控制度得不到强制执行。
(二)内控制度不完善,可执行性差
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视不够的现象较普遍。
部分单位用日常会计核算制度代替内控制度,或生搬硬套coso框架和其他单位建立的内控制度,建立的内控制度不能结合本单位业务管理特点,和单位实际发生的业务无法融合,导致内控制度无法执行。
还有的单位内控制度过于简单,不能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内控制度体系,导致内控制度不能有效提高单位管理水平,防范风险。
二、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提升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是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在发展过程中既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防止风险;又要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管理。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渗透于单位管理服务各个环节,可以有效地管理风险,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完整,帮助管理层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各项管理目标。
(一)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帮助事业单位防范风险
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事业单位的风险客观存在。
由于事业单位具有非营利性和公共服务性特征,其所面临的风险主要集中在
能否合理合法的运用财务资源,最大限度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具体可以分为:预算管理风险、财务收支风险、资产运营风险、偿债风险、政府采购风险、发展风险和操作风险七大风险。
只有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让事业单位健康发展,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进行风险管理,合理防范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
(二)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帮助事业单位提高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是国家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的主要载体,加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群众满意度,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首要任务。
目前事业单位虽已建立运行了服务体系,但还存在服务流程设计不合理、不清晰,部门之间配合不协调、不顺畅,需要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的问题。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落实管理目标,一套有效的内控制度应包含单位经营管理的所有流程关键点,并应对所有流程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全面检测,及时发现其中不科学、不合理、冗余的部分,并修正它们,达到提高管理,改善经营,切实实现单位各项管理目标的目的。
三、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提升的对策
(一)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贯彻执行的效益。
内部环境包括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内容。
事业单位领导层应明确其对本单
位内部控制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中所负责任;管理层要能够充分运用内部审计等管理工具对单位各项管理服务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及时发现不利于本单位管理服务目标实现的环节,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方案,协助单位改善管理服务水平;应积极培育优质人才参与落实内部控制制度的各个环节的工作,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质量;通过建立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的企业文化氛围引导职工认识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贯彻落实。
(二)增强风险意识,采取有效措施管理风险
事业单位和企业相比所受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经营方面的外部风险比较少,但在组织机构、资产管理、服务流程、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依然存在风险。
事业单位的管理层要能清晰地识别出单位当前存在的风险类型,导致风险的原因及引起后果的严重程度等,并能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分析,确定要采取的应对措施。
(三)设计适合单位管理特点的内部控制措施
事业单位管理层应该根据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对单位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确定单位管理的关键环节,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管理特点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
1、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29条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要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
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事业单位管理层首先应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不相容职务一般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
以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为例,由于大部分贪污舞弊、挪用公款等违法违纪现象都与现金直接相系,且货币资金是流动性最强、风险最高的资产,因此单位必须要建立严格的资金内控制度,保证资金的安全完整。
大多数事业单位已对资金管理的主要风险关键点实施了控制,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如《现金管理控制制度》、《票据印章管理制度》、《银行存款管理制度》、《资金支付授权审批制度》等。
但部分事业单位因为财务核算比较简单,岗位编制有限,在下列不相容职务中存在普遍风险:
(1)资金的支付岗位与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岗位:部分单位由出纳负责银行对账单和单位现金、银行日记账的对账工作,并编制未达账项银行余额调节表。
这样安排容易使出纳利用职务之便,伪造、篡改银行对账单,掩盖自己贪污单位资金的行为。
为了防范风险,事业单位单位应该在内部控制制度中明确规定由出纳岗位外的专人定期(至少每月一次)对账,编制余额调节表,及时查明未达账项发生原因并处理。
还应明确规定由记账人员之外的人员定期复核余额调节表,以确定单位银行存款账面余额是否真正和银
行对账单余额相符。
(2)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保管岗位、支票保管和印章保管岗位:单位用于银行资金支付的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必须分开保管,支票和印章也要分开保管,以防出纳人员利用一人保管之便从单位账户中随意转账窃取单位资金。
2、授权审批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30条授权审批控制要求单位应根据常规授权和特殊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
事业单位要对本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关键流程、关键环节如资金支付业务、办公用品采购业务、固定资产政府采购业务等建立严格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各级审批人、经办人对于各项业务的职责范围、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
审批人应根据制度规定,在审批权限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经办人应该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各项业务。
3、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是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主要通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经济业务的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进行控制。
事业单位应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要求设置账户,登记会计账簿,进行复式记账,编制、报送、保管财务报告等,并能够向上级管理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经营管理、社会服务等相关信息,接受评价与监督。
4、财产保全控制
事业单位要妥善保管各项实物资产及相关的文字记录;定期对各项资产进行盘点,对于出现的账实不符的情况要查明原因,落实责任;对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存货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必须限制无关人员直接接触。
5、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内部管理控制的手段,预算制度和实施的过程,是单位利用数字量化工具,描述所处经营环境、拥有的资源,表达经营管理目标是否实现的过程,也是识别、预测、评估、控制风险的过程。
可以说,预算控制的内容涵盖了单位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应通过编制预算将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业务部门和每一个职工。
通过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比较、分析内部各单位未完成预算的原因,采取改进措施,确保各项预算落实执行,达到实现单位经营管理各项目标,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6、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
事业单位虽不生产实物产品,但会给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产品。
事业单位管理层应借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在深入分析本单位经营管理实际的基础上,综合业务运营和财务分析数据,按照预算控制的各个项目,定期开展单位经营管理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绩效考评控制要求单位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并将考评结
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和辞退等的依据。
事业单位在编制绩效考核指标时要认真分析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特性,分别编制与之相适应的,合理有效的考核指标。
绩效考核要通过设置薪酬、晋升等激励措施,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展现自己的才能,以便使单位能够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
还应设置与各岗位职能相匹配的责任追究体系,做到赏罚分明,责权利相结合,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管理机制,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反馈内控信息改善管理漏洞
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中应明确规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岗位之间要及时、准确、完整地采集与单位管理服务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反馈不合理不通畅的流程并调整改进。
还应设置信息采集渠道,及时收集、筛选、反馈社会公众对其管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发现存在的问题,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五)及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
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根据内外部环境、经营管理流程的变化不断更新。
事业单位应经常对单位组织结构中职责分工是否健全、各项手续是否完备、岗位职权划分是否符合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中受管理层影响程度等关键点进行有效性评价,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充分性、健全性、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四、结束语
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基础,是提升其管理水平的关键。
事业单位需要不断探索,建立健全适合本
单位管理特色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使之高效运行,以有效促进各项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秋颖.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效率[j].中国西
部科技,2009(17):67-68
[2]许波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构建[j].现代企业,2009(01):67-68
[3]马红梅.如何加强内部会计控制[j].国际商务财会,2008(10):30-32
[4]李红梅.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山西财税,2009(9):39-40
[5]李晶.加强科研院所所属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j].辽宁经济,200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