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大斑病图片
Fra Baidu bibliotek
玉米大斑病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 一般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 严重时能遍及全株,但也有从中、上部叶片 发病的情况。受侵染的叶片上形成大型核状 病斑,在田间初为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 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 者灰色的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一般长5~ 10cm,宽1.0~1.5cm,潮湿时病斑上有明 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联合纵裂,叶 片枯死。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玉米秸秆不要堆放田头。 轮作倒茬,避免重茬。适当早播,培育壮苗,注意肥 水管理,氮磷搭配使用。早期摘除下部病叶。玉米收 获以后,彻底清除田内外病残组织。 化学防治: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药防治。 药剂选用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80%速克 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 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 8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800~1 000倍液,或 0.5%施特灵水剂2 500倍,或20%草酸青霉水剂稀释 50倍液。每隔10天防1次,连续防治2~3次。


玉米大斑病的侵染循环

越冬。病原菌以休眠菌丝体在病株残体内越冬,成为 第二年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其分生孢子还可在病株残 体上越冬,种子也能带少量病原菌,这也是侵染来源 之一。
侵入。玉米生长季节,越冬病菌产生孢子,随雨水飞 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 发入侵。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14天 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 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 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

玉米小斑病

异名 玉米斑点病 简介 玉米小斑病为 我国玉米产区的重 要病害之一,一般 造成减产15%- 20%,减产严重的 达50%以上,甚至 绝收。
玉米小斑病图片
玉米小斑病的为害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内都可发生,但以抽雄、灌 浆期,发病重。主要为害叶片,但叶鞘、苞 叶和果穗也能受害。叶片上病斑小,但病斑 数量多。初为水浸状,以后变为黄褐色或红 褐色,边缘颜色较深,椭圆形、圆形或长圆 形,大小(5~10)mm×(3~4)mm,病斑密 集时常互相连接成片,形成较大型枯斑。多 雨潮湿天气,有时在病斑上可看到黑褐色霉 层。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向上蔓延、 扩展。


玉米小斑病的病原物

病原为玉蜀黍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异旋孢腔菌。
形态。子囊座。黑色,近球形,大小(357~642)um×(276~ 443)um。子囊。长条形,大小(124.6~183.3)um×(22.9~ 28.5)um,顶端钝圆,基部具短柄,内含2~4个子囊孢子。子囊 孢子。长线形,在子囊里缠绕成螺旋状,有隔膜,大小(146.6~ 327.3)um×(6.3~8.8)um。分生孢子梗褐色至褐色,直或呈屈膝 状,大小(80~156)um×(5~10)um,基部细胞大,具隔膜3~18 个。孢痕明显,生在顶点或折点上。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多弯 向~方,褐色或深褐色,具隔膜1~15个,大小(14~ 129)um×(5~17)um,脐点明显。 特性。病菌产生分生孢子的最适温度为23~25℃,最低温度为 15℃,最高温度为33℃。
玉米大斑病病原物

病原为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玉米毛球腔菌,在自然条 件下一般不产生。 形态。分生孢子梗褐色,顶端颜色较淡,直或膝曲,不分枝,基细胞 较大,具2~8个隔膜,大小(35~160)um×(6~11)um。分生孢子褐色, 梭形或长梭形,大小(45~126)um×(15~24)um,具2~7个隔膜, 顶细胞钝圆或长椭圆形,基细胞尖锥形,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 子囊壳黑色,椭圆形至球形,大小(359~721)um×(345~497)um。子 囊圆柱形或棍棒形,大小(176~249)um×(24~31)um,具短柄。子囊 周围有拟侧丝。子囊孢子初无色透明,老熟后呈褐色,纺锤形,大小 (42~78)um×(13~17)um,多为3个隔膜,隔膜处缢缩。 特性。本病菌与高粱大斑病病菌是同一个种1个不同的生理专化型。 高粱专化型不侵染玉米,但玉米专化型能侵染高粱。
玉米小斑病的类型
叶片病斑形状,因品种抗性不同,有3种类型:

(1)不规则椭圆形病斑,或受叶脉限制表现为近长方形,有较明显 的紫褐色或深褐色边缘。 (2)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病斑较大,灰褐色 或黄褐色,无明显、深色边缘,病斑上有时出现轮纹。 (3)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基本不扩大,周围有明显的黄绿色晕圈, 此为抗性病斑。高温潮湿天气,前两种病斑周围或两端可出现暗 绿色浸润区,幼苗上尤其明显,病叶萎蔫枯死快,叫“萎蔫性病 斑”;后一种病斑,当数量多时也连接成片,使病叶变黄枯死, 但不表现萎蔫状,叫“坏死性病斑”。
玉米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玉米叶斑病的种类





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 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 玉米褐斑病 玉米细菌性条纹病 玉米叶鞘紫斑病 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 玉米圆斑病 玉米斑枯病 玉米灰斑病 玉米轮纹斑病
玉米大斑病


异名 玉米条斑病、玉 米煤纹病、玉米枯叶病、 玉米叶斑病 简介 玉米大斑病是世 界各玉米产区分布较广、 为害较重的玉米病害。 在我国,大斑病主要分 布东北、华北春玉米区 和南方海拔较高气温较 低的山区。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因素

气候因素。气候条件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温 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从拔 节到出穗期间,若降雨集中,田间湿度大,再加上气 温适宜,可造成病害流行。在北方玉米产区,6~7月 降雨量均超过80mm,雨日较多,加之8月份雨量适中, 病情发展严重。
栽培因素。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 单种玉米比套种玉米发病轻。连作地、排水不良的低 洼地以及田间密度高、通风不良的田块,发病重。品 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玉米连茬地 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 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