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子弹到氢弹解析

从原子弹到氢弹解析
从原子弹到氢弹解析

从原子弹到氢弹

核能的最早利用是在军事上。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试爆成功。同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了第一颗用于实战的原子弹。我国于1964年10月16日也成功地试爆了原子弹,如下图所示。

原子弹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弹壳内装着两块分开的裂变物质(铀或钚),每一块的体积都下雨能维持链式反应的最小体积——临界体积,外侧装有普通的引爆装置。点燃引爆装置,就将两块裂变物质压在一起,由于这时裂变物质的体积超过临界体积,就会猛烈地发生链式反因而爆炸。原子弹爆炸式的破坏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极短时间内大量核能转化为内能,产生强烈的光辐射和高温,能使建筑物烧毁,使人员烧死、烧伤;二是爆炸形成强大的冲击波,能使建筑物倒塌、设备毁坏和人员伤亡;三是裂变时放出大量的射线,造成放射线伤害。

热核反应需要很高的温度,一般要在106℃以上,温度越高热核反应也进行得越快。太阳中心的温度高达1.4×107℃,在那里很容易进行热核反应。太阳的发光发热(平均每秒放出3.8×1026J的能量),就是因为在太阳内部不断进行着热核反应的结果,在地球上只有原子弹爆炸才能产生热核反应所需的高温,使氘和氚发生聚变,从而引起新的爆炸。这就是氢弹,如下图所示:

怎样控制热核反应,让它缓慢平稳地进行,从而获取更多的核能,是当今各国科学家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邓稼先导学案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详细历史背景

刚刚的这段视频向我们展示了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那激动人心的一幕。我们都知道核武器爆炸时会产生非常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无论是对人体还是对自然环境来说都有非常大的危害。那为什么当年我们国家坚持一定要研究制造核武器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去掀开历史的幕帘,去看看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什么样的情形。 同学自学文章的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段时间是中华民族最黑暗最惨烈的世代。我们历经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的外敌侵略战争。课本举的例子。那时的中华民族就像砧板上一块待宰的鱼肉,被贪婪残暴的侵略者肆意分割,时时刻刻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之后又经历了混乱动荡的20年抗日战争,10年内战,中华人民在血与泪中遍尝艰辛争取到了民族解放和祖国统一。但在西方列强强盗式的逻辑里,我国仍然是一个不被尊重的贫弱落后的国家,中华人民作为黄种人被西方列强所歧视、压迫。 19世纪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一天一位满清政府的领事在过桥时,身后的两个美国农民觉得这个中国官员穿着花花绿绿的官服,脑后留着长辫子十分好玩,他们打赌这个中国外交官不会游泳,于是两人一使劲就把这位官员推进了桥下的河中。之后呢?你们觉得之后会怎么样?会发生些什么?什么也没发生,就好像这件事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一个生命在美国国土上销声匿迹,没有一个人会去关注会去重视。 而在纽约的华人区,那里的中餐馆所有的服务人员都要想来往的客人下跪服务;在南非,公交车的前排座位黄种人是没有资格做的,他们只能坐后排……这样的事例在那个年代数不胜数。中华人民虽然争取了民族解放但仍然没有尊严地活着。 1945年,美国率先研制出全球的第一颗原子弹。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获得节节胜利,美国当权者为了挽回战局,多次企图对中国使用原子弹。 1950年11月30日,合众社报导,杜鲁门总统说:“他已考虑同朝鲜战场有联系的原子弹问题”。美联社也随即报导:“杜鲁门总统正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来对付中国共产党人,如果有必要这样做的话”。1952年,艾森豪威尔当选总统,12月份去南朝鲜“访问”,1953年初,他下达命令,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而做准备。甚至到1955年,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时,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根据这一授权,美国军方研究制定了用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 毛泽东面对美国当权者不断对中国进行的核威胁,意识到:就是因为我们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及其运载工具,中国没有核遏制力量,没有同样的打击报复手段,没有抗衡的力量,所以美国当权者动辄就要向我国进行核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了原子弹研究,1964年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如果说抗美援朝战争是列强真正地意识到中国人民的必然崛起,那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让世界看到:一个饱受磨难、历经坎坷的伟大民族以一个崭新的姿态踏入了世界列强的行列。中国人民从任人宰割到彻底站了起来,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对这一伟大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他就是邓稼先。 这篇课文是邓稼先逝世后他的好友杨振宁先生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人物传记。在回忆录的第一部分他以近一百多年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为背景,进而退出了邓稼先先生。这让我们从一开始就站在一种历史的高度上认识到:邓稼先不是一位普通的人物,而是以为历史性的,对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自学文章第二部分。为邓稼先制简历。

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物理之原子弹的原理

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物理之原子弹的原理 前面说完了原子量,这里给大家说说原子弹,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关注的方面却完全不是一回事。按道理说,原子弹属于核物理的一部分,但是,科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物理与化学实际上已经是没有明确的界限(比如说,化学的本质就是微观上的得失电子,电子重新分配的过程),这里化学课就还是基于元素周期表,给大家普及一下这个看起来似乎有点高大上的东西,原子弹的原理(大家学会了可以回家煮茶叶蛋,因为造原子弹不如回家煮茶叶蛋),嘿嘿。 说到原子弹,我们前面提到了元素周期表,这个就像是一个家族,有大人有小孩,有同一个族的(元素周期表里有主族,副族,第一族等),它们的性质相同或者是类似:比如元素周期表里的Na、K(钠与钾),都是极易氧化的金属,扔到水里直接爆炸,原理就是:2Na(或者是K)+ 2H2O----->2NaOH(或者是KOH)+ H2(气体),而里面的氢气(H2)在反应过程中直接受到了反应热,然后直接燃烧,然后爆炸。 这些不同族的元素,有自己的个性。这里化学哥再把元素周期表列了下:

元素周期表中的分类 在这些元素周期表中,有一个重点监控的化学社会不稳定因素,会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它就是92号元素,U,也称为铀。为什么这么说呢? 前面说到,每个原子都是都原子核与电子组成,而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实际上,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这些原子核都会有一定分裂的趋势,所谓“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或者说,每一个胖子,总是有一颗想减肥的心。而这里面的铀,就是最想“减肥”的那个胖子。 先说说自然界中的铀吧,前面说到,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构成,而有一个概念,叫“同位素”,就是质子数是完全一样的,而中子数不一样。铀元素就 有好多的同位素,这些同位素,它们的唯一区别,就是中子数不一样,好比一

迄今为止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核弹大伊万氢弹

迄今为止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核弹大伊万氢弹 “大伊万”(Big Ivan),代号伊凡”("Иван",“Ivan”)又称沙皇炸弹(Царь-бомба)也称为赫鲁晓夫炸弹,是目前世界上引爆过的当量最大的核弹(氢弹),其爆炸威力约为5800万吨TNT当量。俄罗斯的新地岛位于北极圈内,终年积雪,气候寒冷,人烟稀少。俄罗斯离该岛最近的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等城市都在其1000公里以外。冷战时期,这个往昔只有北极熊和海鸥光顾的荒凉岛屿一下子热闹起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1954年7月,苏联政府决定在该岛修建核试验场,将其命名为海军科研靶场。为保密起见,苏联将这一工程定名为“700工程”。 第二年,为了检验T-5型核鱼雷爆炸冲击波对军舰的影响,苏联在新地岛南端的黑湾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这也是苏联进行的首次水下核试验。由于苏联在哈萨克斯坦的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试验场不能进行大当量氢弹试验,1956年苏联决定将氢弹试验转移到新地岛进行。苏联科学工作者为此上岛进行了专门考察,最后选定该岛北端的米秋希哈湾为试验点。1957年7月,为了扩建新地岛上的核试验场,苏联决定将该岛居民全部迁出。同年9月,苏联使用轰炸机在该地区首次空投了16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在

1957年至1958年的两年中,苏联先后在新地岛进行了20多次核试验,完成了当时的核试验计划。不久,美苏两国开始了禁止核试验的谈判,制造大伊万的计划被迫终止。 但后来美苏关系又陷入紧张,赫鲁晓夫下令立即重启计划。1961年,苏联决定恢复核试验后,在新地岛米秋希哈湾进行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气层核试验,从1961年9月10 日到11月4日共爆炸了26个核装置。大伊万是一枚三相氢弹(三个反应阶段),虽然说它的爆炸威力被削减为5000万吨,但是仍然相等于二战中所有使用的炸弹总量十倍。它的第一阶段的起爆以核裂变为准,然后压缩程序变成核聚变;大部分的氢弹都是利用第一阶段所产生的能量压缩成倍增的核聚变阶段,也就是从裂变引发聚变,聚变释放出的中子诱发出更剧烈的裂变 理论上只要三个阶段全部完成就能够释放出5000 万吨TNT的威力,不过经过俄方物理学家的计算与评估后,假设沙皇炸弹在英格兰中部爆炸,尤其为了造成大规模地面破坏效果而以低空方式引爆,其引爆后含有放射物质的落尘也会轻易地影响到华沙公约组织国家;如果在当时的西德上空引爆,致命的落尘更是影响到苏联的边界地区。因为大伊万设计当量巨大,为了以落尘着想,原来包覆融合芯用的铀238被换成铅,这样也就能将融合反应中,扩大进行裂变反应的铀原子与中子的速度。在融合阶段中的中子加速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观后感

档案管理基础 档案管理学第一章作业二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观《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共和国档案——大漠惊雷》有感 为了能更好地完成相关作业,我观看了关于原子弹的相关声像档案节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共和国档案——大漠惊雷》。在这以前,我只在教科书上得知,在1964年10月16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发射成功。至于其他的细节,就无从得知了。如为什么要研发原子弹?是谁提出要这么做的?什么时候,哪些人做的?他们是怎么样攻克各种困难的... ...多亏了这次作业,不然,我想我这辈子还是不知道,原子弹是怎么来的。 纵观全集,我了解到原子弹的研发不是偶然的。“在新政权成立之初的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同年6月,美国第七舰队驶进台湾海峡;11月,美国将原子弹运到了停泊在朝鲜半岛附近的航空母舰上,并且声称将采取包括原子弹在内的一切必要措施,来应付朝鲜战场局势;1953年春季,美国秘密将装有原子弹的导弹运倒了日本的冲绳岛;1955年1月18日,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之后,美国军方曾研究制定了,用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由于美国咄咄逼人的核大棒政策,再加上朝鲜战争、台海危机,使当时中国的生存和发展都遭遇了极大的困难和威胁。面对美国一次又一次的威胁,毛泽东心里很清楚,美国人之所以敢于这么做,就是因为中国人手里没有核武器,没有力量和他抗衡。因此,1955年1月中旬,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从下午三点多,一直开到晚上七点多,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拍板作了决定,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同时此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研制发展核武器的计划,代号为02。”看到这,我顿然醒悟,原子弹这个研发计划是在如此国际环境中产生的。 “在1955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后,聂荣臻、陈云和薄一波组成三人小组,负责知道原子能事业发展工作。1956年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同时兼任国家科委主任和国防科委主任,1956年11月16日,全国人大一届常委会作出决议,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后改为第二机械工业部。具体领导全国和工业的设计和发展。1950年5月19日,经毛泽东批准,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也就是后来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彭桓武任副所长。此后,大批有造诣,有理想,有实干精神的原子能科学家,从美、英、法、德等国陆续回国,来到原子能所。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里面,说过这样的话: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过去我们也没有飞机和大炮,以后还要比这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955到1957期间,中国和苏联在原子能领域,一共签署了四个协议。随后大批的苏联专家,开始陆续地来到中国,援助中国进行原子能方面的研究和建设工作。”看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钱学森前辈回国的所遭到的种种阻难,但依然阻挡不了他回国的决心,阻挡不了他那为国做贡献热情。 第一步迈出去了,接下来,要找一个研制基地,最后确定在青海省海北藏族

内爆式原子弹弹芯设计绝密资料

内爆式原子弹弹芯设计绝密资料 核弹是利用易裂变元素进行链式反应,将亏损的质量以质能方程:E=MC2转化成如冲击波、辐射等形式的能量,在几百万分之一秒内释放出来,从而造成巨大破坏的武器,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一枚核弹的设计过程。 第一章现代最新内爆式原子弹弹芯设计 先说原子弹,燃料是铀235或钚239,铀235做的原子弹保存期上亿年,钚-239,半衰期为2.41万年,常被用制核子武器,纯度必须90%以上,被分开保存为多个不会发生裂变的亚临界质量,以避免象TNT一样引爆,不是核爆炸。 原子弹制造:钚239原子弹的爆炸临界质量是5千克左右,为半径2厘米的球。 有了核部件、经过精心计算试验验证的常规化学炸药部件,能可靠地把铀-235压缩到临界体积,还是不够引爆原子弹。 还必须有专门设计的点火中子源装置。 不然的话,铀部件临界后开始链式反应。为了使核爆炸能量释放达到最大值,应该使链式反应的代数达到要求。如果在达到的要求的代数之前,核材料由于热膨胀而变为亚临界状态,那么这颗“原子弹”就成了臭弹。万吨级爆炸能量的99.9%以上是在链式反应的最后7代释放出来的,其时间约为0.07微秒。点火装置的作用很关键,它在开始时给裂变材料注入足够多的中子,这样就能使随后产生的中子数足够多,不致造成“臭弹”。要想发生核爆炸,还要有中子源帮忙。 中子源就象一个能引暴核弹的小火源。中子源——铍、钋弹丸球,它是一个铍制的空心金属球,里面填充钋金属,用金箔片隔开。钋210是人工核反映堆中合成,能时刻自发产生大量阿尔法粒子。

经计算,在我们的设计中,弹芯材料选为钚239,反射层为铍9,弹芯由几层球状的金属壳构成。 中心部位是一个半径为1cm的中子源(铍/钋弹丸); 第二部分为空间3厘米的空间; 第三部分为2cm厚的钚239燃料层球碎片(钚239重量为5KG),我们将1cm厚的铍(重量为0.7KG)布置在紧贴着钚239表面; 然后第四部分是3cm厚的炸药爆轰驱动机构(炸药爆轰装置质量为5kg); 最外层的第五部分是1cm厚的铍(重量为2.1KG)加1cm厚的铀-238金属外壳(重量为2.6KG)。 当然最后不能忘记在弹芯中间插上一根半径约2cm的中子管(具体设计见后文)。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弹芯的临界设计,弹芯为总质量大约为14KG、直径22厘米的圆球体,相当于一个篮球大小。 结构示意图如下:

原子弹和氢弹的威力

原子弹和氢弹的威力 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广岛投下世界上第一颗用于战争的原子弹,代号为“小男孩”。原子弹在相生桥以东约100米处的外科医院上空580米处爆炸,爆炸威力相当于1.8万吨烈性炸药,顷刻间产生了30万度的高温。正处于爆炸中心的外科医院所有的人和设施转瞬就化为灰烬,爆炸中心半径一公里范围内的花岗岩都融化了。时速高达60公里的强烈冲击波将爆炸中心半径三公里范围内的所有建筑物,几乎全部摧毁。广岛上空的大气层被爆炸的威力整整翻腾了15分钟。接着,沾染着原子尘埃的水蒸气夹杂着爆炸中的残骸碎片大滴大滴地落下来,形成了令人恐惧的黑雨,随后又化为黄灰色的毛毛细雨。 由于日军通常对美军零星小编队飞机并不在意,认为是气象预报机或侦察机,所以广岛当时没有发出防空警报,大多数人正在上班或上学的途中。而且由于美国研制原子弹过程中采取严格保密措施,日本对此一无所知,其军民对原子弹毫无防护知识和准备,所以人员伤亡非常惨重。原子弹爆炸的辐射波几乎是以光速传播的,裸露的皮肤立即被烧焦。在爆炸中心附近,没有留下任何人或者物的痕迹,只是在地面上隐约残留着如同人体外形的阴影;稍远一点的地方,遍布着烧焦的尸体,还保留着临死前的姿势;再远一点的地方,幸存者全身严重烧伤,面目全非。如果在爆炸时抬头看天空的人,眼睛被彻底烧毁,只有窟窿一般的眼窝,不停流淌着眼睛化成的晶状液体,惨状目不忍睹。广岛被烈火和浓烟所笼罩,全城遍地焦土,残垣断壁到处都是,死尸一堆挨着一堆。市中心方圆约12平方公里几乎被夷为平地,全市76328幢建筑物中,48000幢全部被毁,22178幢被毁掉一半,房屋损失达70%。 广岛原子弹爆炸,共有14万余人先后死于非命。 而氢弹是目前世界上杀伤力最大的武器,一颗氢弹的威力相当于800颗原。

中国原子弹背后十件大事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背后的十件大事(图) 参加我国原子弹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 周恩来向大家宣布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获得完全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40年前的那天,激动和喜悦的心情,传遍了整个中国大地,深秋的夜晚,首都长安街上蜂拥的人群,追逐着散发原子弹爆炸成功号外的大卡车,全市人民奔走相告,一遍又一遍地听着广播,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全国各地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沉浸在欢腾的海洋中。巨龙腾飞,扬眉吐气,更是震惊了整个国际社会,庆贺和鼓舞之声,不断传来,惊慌和贬毁之语,也间有所闻,世界

在一片喧哗声中。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经历了艰辛、困难、风险的历史进程,是来之不易的历史性成果,这当中除了要突破核子理论、爆炸物理、电子测试、自动控制、精密工艺、总体设计以及核材料提取等各个领域中无数大大小小的技术难关,真正掌握确保原子弹起爆成功的奥秘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历史情况,那就是国家正处于经济甚为困难时期,可以说中国人勒紧了裤带,把原子弹研制出来,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求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将会永放光芒。 我们要向世人说的有许多许多,现在只能将其中部分重要内容作一回顾。 一、毛泽东对研制原子弹的决策,有着历史发展的过程 1945年8月,美国人在日本投下了原子弹,几天以后,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干部会议上说:“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只是空的。” 1946年8月6日,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在延安枣园树下采访了毛泽东,毛泽东说出了流传于世的一句话“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 1951年下半年,法国科学院院长、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约里奥·居里(他是居里夫人的女婿,法国共产党员)让从法国回国的中国科学家传话给毛泽东:请转告毛泽东,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志愿军在甚为劣势装备的条件下,英勇无比,取得节节胜利,美国的当权者为了挽回战局,多次企图对中国使用原子弹。1950年11月30日,合众社报导,杜鲁门总统说:“他已考虑同朝鲜战场有联系的原子弹问题”。美联社也随即报导:“杜鲁门总统正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来对付中国共产党人,如果有必要这样做的话”。1952年,艾森豪威尔当选总统,12月份去南朝鲜“访问”,1953年初,他下达命令,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而做准备。甚至到1955年,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时,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根据这一授权,美国军方研究制定了用原子 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 毛泽东面对美国当权者不断对中国进行的核威胁,完全意识到:为什么美国当权者动辄就要向我国进行核威胁?为什么美国敢于这样做:就是因为我们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及其运载工具,中国没有核遏制力量,没有同样的打击报复手 段,没有抗衡的力量。 毛泽东面对国际形势变化的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对原子弹在战略上蔑 视,逐步在战术上重视起来。 1954年秋,我国最初发现有铀矿。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

原子弹制造从入门到精通

准备工作: 我们大约需要30磅的铀235,体积差不多有一个棒球的大小,再配合一些很容易到手的材料,这种炸弹就能使1/3哩以内任何东西化为乌有;2/3哩以内的东西严重受损;在1。25哩半径内的人都会受到致命的辐射线;辐射尘随风飘扬,能使40哩内的人都致病。如果它在纽约市引爆,大概有25万人会死亡,还有40万人会受伤。这种效果恐怖份子应该会很满意;这种原子弹甚至在战场上也都能派上用场。不过,要提醒各位: 铀235的分量不要超过45磅,因为对这样多的铀,其引爆的技巧相当困难,单凭业余的机槭工匠,大概是无法适时且有效地把这些东西凑在一起。挺有可能你还没做一半,它就在你面前BOOM了,那可就真浪费感情。我个人的偏好是用36磅或37磅的铀235,因为这样效果不差,而且,如果设计上出点小差错,也不致于有太严重的后果。一旦把足够的材料紧聚在一起,我们最棘手的技术就是得使它们能紧聚在一起维持约半秒钟,这半秒钟的延迟就是技术上最主要的问题。原因是这样的:当这两堆物质靠太近时,会发生剧烈的反应而产生大量的能量,在瞬间(比一秒钟小很多)迫使这两堆物质分开。这样的结果和爆竹的效果差不多,几百尺外的人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对一个稍有「自尊」的恐怖份子而言,是不会以此为满足的,对吗?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设计出一套办法,使两堆铀235能聚得久一点,好让一些比较惊人的「大事」发生。如果你这位恐怖份子有栋两层楼房(含地下室)、两根火药、15包水泥、20立方码的沙石,那么大约只要一个礼拜就可以完工了。全部的费用,除去房租不算,大概只要3,000美元就够了。根据当前汇率,折合成人民币大概就是25000元。最后的问题是怎样把铀235或钸弄到手,这留待后面再谈。 开始动工: 准备妥当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分批弄来的铀235分成二等分,用一对半球容器装起来,你或可用乙炔喷灯(AcetyleneTorch)来作。铀的熔点是414。2℃,而乙炔喷灯的燃点是526。4℃,因此理论土来说,乙炔喷灯足以熔化铀235。也许你应该花几十块耐火砖作个窑,加上一个风箱,效果会此较好;不过如果你有耐心再加上一些运气(因为铀这东西燃烧会BOOM),乙炔喷灯应该是够用的了。铀熔成液体后,流到半球状的洼槽(制陶瓷用的耐火泥就可派上用场),则第一个半球型作好冷却了,再移开作第二个。有件事要注意:这时候,在这区域附近不能有人。因为,铀有对人不利的特性。如果铀熔化时你就在现场,那么,你总会吸进一点,嘿嘿...,其结果不是说你会少活几年,而是你只剩下几个钟头好活了!如果你这个恐怖份子确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那当然就不必计较这些了,否则我建议你采用自动控制装置。当铀熔化时,和它相隔50尺,再用5吨铅隔离,这样应该足够安全了。将铀235分成两堆的工作完成后,你就应分别用铅箱装好。再从二楼挖个洞通到地下室,用一对黑铁管接起来,使总长约20尺左右。若能用6寸厚的水泥敷于管外可能稍好,不过如果地板够坚实,而且房子是建在岩石上,也可以不必这么麻烦。在放下管子之前,先把装铀的半球形容器的平面朝上放在水泥上,再把管子放置妥当,原子弹就已完工一半了。为了不使铀散逸,地下室应该用沙、石、水泥和水混合填好,但因为这只要用一次就达到目的了,做得好不好看也无所谓啦。真正要注意的是,管子外面有足够的阻挡力量,使原子弹在BOOM前铀不致漏出。其实只要半液体状的沙泥混合物,就足以担当大任了。如此这般,原子弹的接收部分就完工了。引爆部分比较难做,构想之一是将另一个半球容器放在管子的上端,引爆时,让它倒向下面的接收部分就可以了。原理上虽很简单,但有些技术上的困难不易解决,比如说,如果引爆用的半球容器放歪了一点,它就会沿着管子滑下来,这样你想成

原子弹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论原子弹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众所周知,原子弹确实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带来了恐惧,它不但在当年使得日本人更快地投降、使美国人变得更加不可一世,也曾一度使得斯大林在对抗美国的遏制战略时如履薄冰…… 当我们翻开这一段沉甸甸的历史,60多年前的一幕幕场景便再次浮现在眼前——当年美国人在制造出原子弹后是怎样的兴高采烈,紧接着他们又是怎样的趾高气扬,并迫不及待地将其投掷在日本的土地上;斯大林在表面上是如何的不动声色、谨慎应对,并紧紧抓住了对日宣战的最后机会,同时在暗地里下令全力加速研制原子弹…… 上述的一切也表明,核武器对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以及对他们制定各自的国家战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但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所以,今天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来分析原子弹对我们的影响。 首先,原子弹是一种核威慑性武器,能威慑他国,为本国带来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核威慑”战略。也就是核大国倚仗核军备和核战争威

胁来实现本国的战略目标的一种策略。“威慑”就是以使用武力作为威胁,迫使敌方因面临可能导致无法承受的报复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的一种手段。西方理论界把威慑的手段分为“惩罚性威慑”与"抑阻性威慑"。前者亦称“进攻性威慑”,即采取迅速和压倒一切的报复行为,迫使进攻者认识到得不偿失,其立足点是反击能力。后者亦称“防御性威慑”,即以足够的、有效的防御能力,使敌方感到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 再次,原子弹销毁后,里面的核原料可以用来发电。核电站以核反应堆来代替火电站的锅炉,以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发生特殊形式的“燃烧”产生热量,使核能转变成热能来加热水产生蒸汽。利用蒸汽通过管路进入汽轮机,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使机械能转变成电能。世界上目前主要是发达国家利用核电站来发电的居多,而且产电量大,所占比例高。 当然要说到原子弹对我们人类的负面影响,那可就可圈可点了。众所周知,原子弹在历史上只有美国在二战期间对日本的广岛与长崎分别投下了两颗原子弹,致使日本投降。在军备竞赛期间,美国、苏联、法国等核大国进行了千百次的地下、空中大规模的原子弹试验,释放了巨大的放射性物质,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从1944年到1957年的13年间,美国中西部汉富德第2号反应堆向周围的大气泄漏了大约53万居里的碘131。附近很多居民都得了胰腺疾病甚至胰腺癌,牲畜也生产出大量有缺陷的后代。1954年比基尼岛的氢弹试验,不仅是上百艘渔船上的渔民受到辐射,附近众

《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完成19—21题。(共9分) 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 邓稼先是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多年来,他为我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地工作着,不计名利,堪称典范。 1958年的一天,邓稼先意外地得到一张京剧戏票,送票的同志悄声告诉他钱三强所长要和他聊一聊,邓稼先想不到,这一聊竟会决定他三分之二的生命路程,一副历史的重担压在了他还显稚嫩的肩膀上:他被选为研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此后,邓稼先的名字从公开出版物上消失了,群众性的场合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许多亲朋好友都无法寻觅他的踪迹,甚至连他的妻子也不清楚他的具体去向,只知道他在执行一项异常重要的任务。 除邓稼先外,上级还从几所名牌大学里调来20多个应届毕业生,共同组织研究队伍,他们在邓稼先的带领下,开始了艰难的工作。当时正值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荒遍及全国,邓稼先他们也不例外,有时连饭也不能保证,夜晚还得加班加点工作,肚子饿了,他们就用酱油充饥。生活上的苦还好克服,苦在科技攻关上。没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直接参加,也没有国际专家指点,有的只是青年人的朝气蓬勃、执著追求。没有充足的资料,邓稼先就费尽心机地搞到了三本俄文原版书,柯朗特的《超音速与冲击波》,泽尔多维奇的《爆震物理》和戴维森的《中子输出原理》,然而这支队伍中除了邓稼先之外都没有学过核物理,幸好都有俄文基础,因此,不得不采取边读边译边讨论的方式。大家围着长桌,逐章逐节地读,读一句,译一句,为译得准确,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译文的句式,直到弄清楚原文的意思为止。邓稼先除了带领大家读书译书外,还要讲课、备课,为同事们指出正确的研究途径。他睡觉睡得很少,常常是讲完课,站在黑板前就打起瞌睡来。如此这般,像吃烤苞米,一粒一粒地嚼,吃过寒冬,到了春节,他们终于消化了这些书。在他们的心里,也多出了几双慧眼,隐约辨识出了通往核武器库秘宫的通道。 接下来的却是最为困难的数据计算,当时的计算机是每秒仅百次的乌拉尔,还得用手摇,算个除法,得分几步走,要是算个开方,还要查巴罗表。八个小时算,八个小时捉摸方案,一个月才能算出一个结果。大冷天里,手冻肿了,击键不便;肚子饿了,难转摇把,不得不趁做工间操时,跑到附近的邮电所里抱煤炉取暖。由于只有一台手摇式计算机和一台电动计算机,不得不三班倒,上机轮空的,邓稼先就让他们用计算尺和算盘辅助计算。可是,忙了大半年,九次运算得到的结果与顾问给出的数据却大相径庭。邓稼先纳闷了,究竟是计算方法失误,还是运算不到家?他苦苦地思索着,食不甘味,夜难成眠,像个疲惫至极的向导,明明把队伍带到了目的地,却又怀疑是不是找错了地方。后来,他们找到了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周光召教授,请他帮忙。周光召教授历经数日,潜心验证,最后对他们九次计算的结果做出了肯定的论证。邓稼先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翌日,他郑重地签署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总体设计方案。 1964年10月16日15时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在场的科学家们都听到了那天崩地裂般威猛的轰鸣,只望见那无坚不摧的冲击波奔雷似的卷动沙浪,掀起了漫天尘雾。作为效应物的坚固建筑着火了,坍塌了,炮艇被冲走,列车被推翻,斗石遍地,蘑菇红云不断爆裂,隆隆升腾,如同怒耸而起的巨人,投影30公里。百米高的铁塔早气化了,蜷缩了,只剩下变细了的几条钢轨,弯曲在化为玻璃体的砾石滩上。这是毁灭,也是新生;是战争的演示,也是最有音响效果的和平宣言。 作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邓稼先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功绩将记载史册。 19.文章从生活和科技攻关两方面,写出了邓稼先等研究人员在研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过

原子弹爆炸时巨大的能量以冲击波形式向四周传播

问题:原子弹爆炸时巨大的能量以冲击波形式向四周传播。据分析,在t 时刻冲击波到达的半径r 与释放的能量e ,大气密度ρ,大气压强p 有关 (设t 等于0时r 为0)。试用量刚分析法证明 ??? ? ?????? ??=3265512ρφρe t p et r ,φ为一函数。(注:原题φ中e 的指数错误,应是2不是三) ?????=++++=--++=-+-+∴==??? ?????? ? ????? ??===========++--+--0000 320020201 ,][][][, 设,][][,][][][,] [][][,][r ,T ML ]t s [[ma][F]— —到的量纲解:3222232222 22322e d c e d c b e c a M L T L T M L M T ML L T p e r t T ML fs e L T M s F p L M L M e d c e d c b e c a e d c b a e d c b a πρπρ则本题涉及

()()()51232653265512315251251251251 151251112121211 13211521h ,h r ,h ,0,f ) 1,0,1,3,0()0,1,1,5,2(πφφρππφρπρπρρππππππρπ=??? ? ????? ? ?????? ??=???? ?????? ??=???? ??=??? ? ??=???? ??===∴==--------p e t p p e t p e t e t e t e t e t p e r e r t 其中即其对应的显函数为 )(公式可写为,积分别为因此相对应的无量纲乘和由此得基解:

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过程

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过程 “双重生父”的玻尔 如果一定要给原子弹找出一位教父的话,玻尔毫无疑问是最合适的人选。1913年,玻尔提出了著名的原子理论,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研究为他赢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玻尔不仅从科学的角度为原子弹的诞生提供了最基础的理论,也从精神上照管这个核物理的婴儿:在原子弹尚未试验之前,玻尔就指出,如果原子能掌握在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民手中,这种能量就会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如果它被滥用,就会导致文明的毁灭。战后他获得了美国首届和平利用原子能奖。 1943年,知道研究所再也保不住了的玻尔终于出走了,然后他去了美国。这时候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已经开始了一年多,尽管罗斯福总统在1939年10月就说过,“对此事要加紧办理”,但真正的大额拨款决议直到1941年12月6日才通过。 美国的理论物理学家费曼这时候也在曼哈顿工程区,他俏皮地说:“这里本来有许多大腕,玻尔来到洛斯-阿拉莫斯后,所有的人都成小人物了。” 与德国的竞争 1942年秋天,格罗夫斯和奥本海默在火车上第一次

见面,格罗夫斯此时已经晋升为准将,而奥本海默经过康普顿的推荐,成为一个美国历史上最大实验室的主任。在1945年后,他们一个被称为“原子弹将军”,一个被称为“原子弹之父”。在奥本海默的提议下,位于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成为建造新实验室的地点。 1943年,奥本海默整整40岁,虽然已经颇有名气,但和玻尔或者康普顿这样的前辈相比,还是差了一大截,但奥本海默用他的文学素养和口才弥补了这一不足。曼哈顿计划罗织了当时在美国最好的一批核物理学家,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雇员很快超过1万人。 在同时期的德国,原子弹计划由于希特勒的自信已经胎死腹中。1942年6月,海森堡向德国供应部长报告说,从理论上来说,从反应堆内部获得爆炸物质是完全可能的。但德国在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后,希特勒相信他的闪电战可以征服世界,因此对于一切在6个月内拿不出成果的研究不感兴趣。 然而,美国人相信德国人已经开始了原子弹计划,这使美国感到他们必须加快速度。曼哈顿工程迅速膨胀到一个投入达20亿美元,雇员超过15万的人大工程,许多项目仅仅在理论上证明可行就匆匆上马。格罗夫斯回忆说,当时他曾和人开玩笑说,应该在国会山旁边买房子,以预备项目失败后在那里随时准备迎接国会的质询。

《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完成19—21题。(共9分) 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 邓稼先是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多年来,他为我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地工作着,不计名利,堪称典范。 1958年的一天,邓稼先意外地得到一张京剧戏票,送票的同志悄声告诉他钱三强所长要和他聊一聊,邓稼先想不到,这一聊竟会决定他三分之二的生命路程,一副历史的重担压在了他还显稚嫩的肩膀上:他被选为研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此后,邓稼先的名字从公开出版物上消失了,群众性的场合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许多亲朋好友都无法寻觅他的踪迹,甚至连他的妻子也不清楚他的具体去向,只知道他在执行一项异常重要的任务。 除邓稼先外,上级还从几所名牌大学里调来20多个应届毕业生,共同组织研究队伍,他们在邓稼先的带领下,开始了艰难的工作。当时正值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荒遍及全国,邓稼先他们也不例外,有时连饭也不能保证,夜晚还得加班加点工作,肚子饿了,他们就用酱油充饥。生活上的苦还好克服,苦在科技攻关上。没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直接参加,也没有国际专家指点,有的只是青年人的朝气蓬勃、执著追求。没有充足的资料,邓稼先就费尽心机地搞到了三本俄文原版书,柯朗特的《超音速与冲击波》,泽尔多维奇的《爆震物理》和戴维森的《中子输出原理》,然而这支队伍中除了邓稼先之外都没有学过核物理,幸好都有俄文基础,因此,不得不采取边读边译边讨论的方式。大家围着长桌,逐章逐节地读,读一句,译一句,为译得准确,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译文的句式,直到弄清楚原文的意思为止。邓稼先除了带领大家读书译书外,还要讲课、备课,为同事们指出正确的研究途径。他睡觉睡得很少,常常是讲完课,站在黑板前就打起瞌睡来。如此这般,像吃烤苞米,一粒一粒地嚼,吃过寒冬,到了春节,他们终于消化了这些书。在他们的心里,也多出了几双慧眼,隐约辨识出了通往核武器库秘宫的通道。 接下来的却是最为困难的数据计算,当时的计算机是每秒仅百次的乌拉尔,还得用手摇,算个除法,得分几步走,要是算个开方,还要查巴罗表。八个小时算,八个小时捉摸方案,一个月才能算出一个结果。大冷天里,手冻肿了,击键不便;肚子饿了,难转摇把,不得不趁做工间操时,跑到附近的邮电所里抱煤炉取暖。由于只有一台手摇式计算机和一台电动计算机,不得不三班倒,上机轮空的,邓稼先就让他们用计算尺和算盘辅助计算。可是,忙了大半年,九次运算得到的结果与顾问给出的数据却大相径庭。邓稼先纳闷了,究竟是计算方法失误,还是运算不到家?他苦苦地思索着,食不甘味,夜难成眠,像个疲惫至极的向导,明明把队伍带到了目的地,却又怀疑是不是找错了地方。后来,他们找到了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周光召教授,请他帮忙。周光召教授历经数日,潜心验证,最后对他们九次计算的结果做出了肯定的论证。邓稼先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翌日,他郑重地签署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总体设计方案。 1964年10月16日15时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在场的科学家们都听到了那天崩地裂般威猛的轰鸣,只望见那无坚不摧的冲击波奔雷似的卷动沙浪,掀起了漫天尘雾。作为效应物的坚固建筑着火了,坍塌了,炮艇被冲走,列车被推翻,斗石遍地,蘑菇红云不断爆裂,隆隆升腾,如同怒耸而起的巨人,投影30公里。百米高的铁塔早气化了,蜷缩了,只剩下变细了的几条钢轨,弯曲在化为玻璃体的砾石滩上。这是毁灭,也是新生;是战争的演示,也是最有音响效果的和平宣言。 作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邓稼先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功绩将记载史册。

1952年11月1日 美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52年11月1日美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49年9月23日,苏联政府宣布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从而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对美国朝野震动很大,美国空军原以为苏联只有到1952年才有制造出第一颗原子弹。网易历史https://www.360docs.net/doc/d15488624.html,/ 美国科学家泰勒认为这是动员政府制造氢弹的极好机会,他首先在加利福尼亚找到了志同道合者--伯克利辐射实验室的劳伦斯、化学家拉蒂默和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路易斯-阿尔瓦雷斯(他们都参加过曼哈顿计划的工作),于1949年10月6日,在洛斯阿拉莫斯聚会,详细讨论了氢弹的制造问题,充分估计了几个关键性的问题给氢弹制造带来的困难。第一,新的方程式用常规方法根本算不出来。对氢弹复杂装置的每一个步骤都要作出惊人的次数的精确运算,以测定它对炸弹内部数以百万计的细小部件的影响,但人的大脑难以应付。第二,需要有几百万度高温才能引爆氢弹,投向广岛的那种原子弹不适用,需要制造一种专门原子弹作引爆物,这势必将影响美国原子弹的生产能力。第三,氢弹的真正炸药是氢和氢的同位素氖,氖在自然界里并不存在而且衰变很快。只有在一种专门设计的重水反应堆里,通过铀和中子核反应才能产生氖。然而氢和氖在常温下都是气体,因此在引爆之前,必须保持近乎绝对零点,即摄氏零下273度,因此就需要庞大的制冷设备。网易历史https://www.360docs.net/doc/d15488624.html,/ 他们决定寻找制造氢弹的支持者,他们找到的第一位强有力的支持者,是美国海军预备役少将刘易斯-斯特劳斯,他是原子能委员会5个理事中的一个(其余4个都反对)。他们还在争取改变其他人的看法。如国会原子能联合委员会主席麦克马洪参议员、国务院政策规划室主任保罗-尼采、国防部长路易斯-约翰逊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奥马尔-布雷德利。泰勒他们坚持说,美国的威望依赖于美国的技术优势,如果苏联人制造了第一颗聚变炸弹,美国就会丢脸。通过游说,泰勒在政界和军方找到了支持者。1950年1月13日,奥马尔-布雷德利以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名义,提出要制造氢弹。这个月,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出笼。在布雷德利作出决定后第四天,从英国传来有利于氢弹制造者的消息,英国核科学家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之父

钱三强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一、钱三强: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4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1980年7月24日,钱三强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为题讲课。 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二、主要成就: 1、“两弹一星”元勋; 2、中国原子弹之父; 3、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 努力建设: 1954年2月,钱三强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他首先抓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筹建学部。经过反复酝酿讨论,他主持起草了筹组学部有关文件。同时,主持拟订了《学部暂行组织条例》。 科学院各学部成立后,在制订全国科学发展规划,加强学术领导,以及团结院内外科学家,发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国内科学界的重视,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文革”中,学部被迫停止一切活动。“文革”后,钱三强被任命为中科院党组成员和副院长,立即着手恢复学部的工作。 在当时条件下,恢复学部工作异常艰难。自1957年后,22年没有增选学部委员,健在的学部委员平均年龄达73岁。因此,增选一批新学部委员,是恢复学部活动的当务之急。钱三强亲自组织了选举工作。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推荐、酝酿、协商、评审,1980年11月,选举出新的学部委员283人,学部委员平均年龄从73岁下降到65岁。学部工作恢复了生机。 由于种种原因,1980年后10年未增选学部委员。钱三强考虑再三之后,于1990年5月7日,向李鹏总理写了一封言真意切的署名信。他写道:大家对我国人才“断层”问题深表关切和担忧。人才断层不仅表现在中层,还表现在高层,例如代表我国最高学术荣誉称号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面临这种状况。6月2日,李鹏总理在办公室约见了周光召院长,就学部工作进一步听取情况汇报,进行研究。同年11月16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增选学部委员的请示,还规定增选学部委员每两年进行一次。 自此,学部工作开始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实践,学部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同时,也为在我国实行院士制度创造了条件。 推动发展: 1980年,中国科技界出现了“加强软科学,发展交叉科学,提倡学科交叉”的认识热潮。当时身为中国科协副主席的钱三强,以鲜明的态度积极支持。他在第一次全国交叉科学学术讨

原子弹跟氢弹原理

原子弹与氢弹原理 如果说核材料生产是一个国家工业能力的考验的话,核武器的设计是对理论物理学家们的挑战。到目前为止在所有的有核武器的国家里头除却安理会五大流氓之外,只有以色列,巴基斯坦,印度,朝鲜。以色列的核弹是和南非搞得,甚至有传言合伙在印度洋进行过核爆试验,后来南非放弃了。印度的核计划很早,1974年和平核爆炸,1998年五次核试验,宣传掌握氢弹,但是从地震波的数据普遍认为只是一个1万吨左右的裂变装置和一个5万吨的增强裂变装置而不是真正的两级氢弹。巴基斯坦为了对抗印度,依赖沙特的大量资金援助和中国的技术支持获得原子弹。朝鲜两次核爆,第二次成功。所以到现在掌握两级氢弹的依然只有安理会五大流氓。 原子弹(裂变核武器)是使用化学炸药,把在临界质量以下的铀-235或钚挤压成超越临界质量的一块,然后在中子照射下产生不受控的连锁反应,释放大量能量。起爆的方式可分为枪式和爆式。美国第一枚投掷在日本广岛的核武小男孩即为枪式起爆的铀弹。第二枚投掷在长崎的胖子为爆式起爆的钚弹。 枪法的局限性很大,消耗材料多,而且只适合高浓缩铀,爆法要更加先进,可以设计成更大的当量,并且容易发展出助爆加强型原子弹,或者作为氢弹的初级。 文案大全

枪法的小男孩,42:58比例分开的60kg浓缩铀分成子弹和靶子两部分,子弹在直径18厘米的枪管中加速撞击靶子,然后到达临界,中子源在靶子的底部。 虽然原子弹的设计已经扩散,卡迪尔汗的扩散网至少包括朝鲜,伊朗和利比亚。DF-2上那个著名的1.5万吨当量的铀爆弹设计图的副本的副本的副本被利比亚交给IAEA的时候,设计图装在(巴基斯坦首都的一家洗衣店的)洗衣袋里。但是,关于爆系统的设计,没有什么值得可信的公开资料。以下的容均是基于《中华人民国核两用品及相关技术出口管制条例》所作出的推断 核材料的加工 很明显,核材料的大小和形状,取决于一系列基于核物理和流体力学的计算结果,由于临界质量的原则,肯定存在一个质量的下限。关于加工精度,可以从对加工设备的要求可以看出。 1)加工件大于35毫米,工精度优于0.006毫米,,至少两个不同方向控制加工旋转轴的机床,加工精度达到0.004毫米多轴球形磨床。 2)0.2微米/0.00025度以上的精度的测量器材 炸药透镜的设计和模拟 爆的关键在于使用不同爆速的高能炸药的配合或者空腔配合的的设计,是多点同时起爆的爆轰波同时到达文案大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