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摘要:现如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各行各业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与此同时,建筑设计方面也需要有一个新的领域,这一要求最近越来越迫切,那么具体如何创新建筑设计方法,它的具体操作是怎样的,过程如何,又有哪些先进的理念可以融入到建筑设计创新中,这些都是我们这篇文章里面主要探讨的。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理念
abstract: nowadays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economic level, our country every profession has the development by leaps and bounds. at the same time, building design also needs to have a new field, this one requirement recently become more and more urgent, so specific how to innovation building design method, its concrete operation is what kind of, how the process, and what are the advanced idea can blend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novation to, these are we in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innovation methods; concept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设计作为我们日常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关键的一部分,越来越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最近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也日益突出了起来。
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与理论的相关研究,是我国建筑设计领域逐
步在形成的一种新的学术理论—建筑创新学。
其主要的观点是:在建筑设计理论创新方法原有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形式化的一种模型模拟工具。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首先要设定建筑设计方案。
然后再评估初选出一套确定的设计方案。
其次开始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出相关建筑设计方案的创新方法。
最后采取根据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来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
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一种科学方法,它是建筑设计主体通过一系列条件的控制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实践途径。
这种实践所产生的首创性建筑成果往往能更加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是科学方法论在建筑设计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
建筑设计要想不断的更新发展,就必须要有创新性,建筑设计创新不仅仅需要相
关专业人员的了解和掌握理论。
更重要是结合实践、依靠科学技术。
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设计创新走向一个新的台阶。
这也需要我们社会的关心和参与。
1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具体操作流程
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的主要流程包括了三个方面,即准备阶段,选择阶段和实施阶段。
那么在这具体的三个方面是如何操作的呢,我们详细的看下。
第一步就是准备阶段,创新方法的准备阶段是建立在对创新客体的考察基础上的。
这里设计到可能性空间的概念,即“事物发展变化中面临的各种可能性集合称为这个事物的可能性空间。
”这种可能性空间是由事物本身所决定的,并受外部条件所制约。
对于建
筑设计创新而言,其首创性可能发生在源于创新客体本身的各个方面,所有这些方面的集合便是建筑设计创新的可能性空间。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建筑设计的创新角度是多方面的,但是并不能说针对每一个建筑设计在其任何方面都能够达到建筑创新的成果。
所以在主体运用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时候,需要注意创新客体在相应方面上是否具有创新的条件,如果没有的话,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便是不能够成立的;同时建筑设计创新的可能性空间也受着外部条件的制约,也就是说建筑设计的创新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外部条件的转变这种客体的创新可能性范围也会随之变大或缩小。
准备好之后,我们就要考虑如何进行下一步的选择了。
在我们知道建筑设计创新的客体具有创新可能性后,还需要进一步完成针对所需的建筑设计创新方面的选择,优秀的建筑设计创新成果在其选择阶段一定是成功的。
无意识的或者偶然产生出建筑设计创新成果的方法并不归入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之中,这也就是选择的有效性;有效性目标的选择更涉及建筑设计创新的主体。
当建筑设计主体选择了客体的某一个创新点并运用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时候,在不考虑外部环境的情况下,如果创新成果没有完成主体所需达到的目标,即便所得到的建筑设计创新成果含有创新方面,我们也认定主体所应用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不成功的。
选择阶段为最后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实施明确了方向。
针对某种创新角度选择相应的方法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建筑设计创新理念的实施了。
创新方法的实施也就是对建筑设计创新方法运用的控制以求达到成
功的结果,我们实施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目的就是控制创新的过程,使其沿着肯定自身的方向发展达到成功。
主动而有效的控制可以使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对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控制需要多方面的共同作用:首先,创新过程的控制是在满足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进行的,由于其发展的多方面性,我们需要选择某一方面作为创新方法出发的主要方面。
本文将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分成思维型、专业型、交叉型便是根据其创新过程的出发点不同而进行的分类;其次,随着建筑设计创新过程的深入,我们会面临更多的问题,也就需要不断引入更多的知识或规律,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目标不断对这些知识及规律进行取舍,在创新过程中不断修正我们所前进的方向。
最后实现了目标的建筑设计创新也就达到了我们对创新过程的控制,完成最后方法的实施。
2创新思维方法的应用
许多创新思维的方法都可以在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中很好的应用,下面我简单的列举几种方法的应用。
创造性思维与格式塔结构维度,所谓创造思维 , 其实是基于内在格式塔结构维度相似性的新的联结、组合与赋予新的认知对象的思维。
当二者相匹配时即认识能完满地表述客观事物时,这种思维———包括其概念、法则等就是正确的,任何创新的概念都出自于原有概念或它们的格式塔结构维度之间的不同的组合新的组合与客观事物内在规律性的相匹配;建筑构成因子要素。
创新取向和建筑设计创新中“度”的把握,显然,选择何种建筑构成要素创新和“度”的把握,是决定能否达到
某种令人满意的均衡状态的关键,例如:使用者留驻时间短、无大量必备的器具放置的功能空间自然在构成上有较大的造型创新余地。
这是一条建筑设计创新的操作规则;利用少见的差异方式由直接的尺度夸张超尺度、变异、简化、扭曲等等来获得以前由于经济或技术原因而没有或很少见的形式,实现与否取决于被接受的可行性;利用任何其他门类中的事物形态作为模仿对象 ,关键是发现现象内在的构成结构的相似性,并在抽象层次归纳出操作规则;组合的规则。
构成因子与不同层面的事物集合相联系,将一种构成因子的甚至不同层面事物集合中的个体相替代,并加入到组合过程中,从而生成创新的结果,需要依据人群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特性制定相关抽象层次的操作规则;创新思维规则应否修正的评价规则如果有全新的构成因子加入,可能需要对创新思维规则加以修正;建筑设计创造性思维的算法模型把建筑设计看作是由一系列程序控制
的生成过程,一些建筑师采用的程序要比其他人的程序有效得多,以“计算视角”来看待世界以及其中现象的方式 , 发现事物现象中的逻辑关系和结构———这可以被看作是某种控制程序,并建立起模型,对于理解复杂事物现象是非常有用的。
3具体的建筑创新方法
最后我们再来简单介绍下三种主要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这三种方法是目前来说最流行,也是最实用的。
第一种就是绿色能源的建筑设计创新思想,面对能源与环境危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
绿色建筑作为建筑领域循环经济的具体体现,
如何科学地将其实现,值得我们深思。
绿色建筑要以较小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控制能源消耗。
建筑师应当以绿色思维从事每项建筑设计活动。
绿色思维是以“创新为魂,平衡为本”的思维模式,创新性地从事建筑设计活动。
绿色思维的根本,第一,创新。
第二,平衡。
第二种就是以人为本的创新建筑方法,建筑创作不是孤立的,是人们心理认知以及美学意象的转换和映照。
建筑艺术形象应具有充实的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应坚持以人为本。
市政建筑、公司建筑这些迅速增长的新建筑所具有的意义是异乎寻常的,联系着一种公众精神,聚合力和新城市所承载的首创精神,是新的人文景观、心理认知与归属感的凝聚点,体现着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
与象征性的表现、市民自豪感相结合的新的美学意象,应通过这些城市重要公共建筑予以反映。
最后一种是联想式思维创新方式,联想式思维方法是通过事物的相似性类比,从某一事物想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某些方面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过程。
联想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以事物之间的一定的可比性为前提的,它能够克服两个事物及概念在意义上的差距,把它们联系起来。
联想式方法能够找到建筑设计针对的内容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看起来并无联系的方面联系起来,从而得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面。
参考文献
[1] 裴勇泽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相关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2)
[2] 夏荞王桂勇浅谈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16)
[3] 邹广天;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