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器官的功能(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维生素A(全反型视黄醇)可用于合成 和补充 消耗
维生素A缺乏→夜盲症
13
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视杆细胞的静息电位:-30~-40 mV
无光照时,视杆外段膜上相当数量的钠通道开 放,Na+内流
内段膜上,钠泵把Na+排出细胞外,维持平衡 内段到外段的电流,称为暗电流
14
Ca2+内流 →抑制GC 的活性
34
35
36
1.什么是传统机械按键设计?
传统的机械按键设计是需要手动按压按键触动PCBA上的开关按键来实现功能 的一种设计方式。
传统机械按键结构层图:
按键
PCBA
开关键
传统机械按键设计要点:
1.合理的选择按键的类型,尽量选择平 头类的按键,以防按键下陷。
2.开关按键和塑胶按键设计间隙建议留 0.05~0.1mm,以防按键死键。 3.要考虑成型工艺,合理计算累积公差, 以防按键手感不良。
21
22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一. 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征 二. 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三)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四)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
三. 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四. 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23
三.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视杆和视锥细胞、水平细胞和双极 细胞无法产生动作电位
将空气中的声波振动能量传递到 内耳淋巴液,其中鼓膜和听骨链 起重要作用。
48
鼓膜:压力承受装置
频率<2400Hz,复制 外加振动的频率
听骨链:
锤骨+砧骨+镫骨
咽骨管:调节鼓室与
大气的压力平衡
49
中耳的增压作用
声波→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膜 鼓膜(55mm2) : 卵圆窗膜(3.2mm2) = 17.2:1 听骨链杠杆长短臂之比 = 1.3:1
一. 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征 二. 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三)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四)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
三. 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四. 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17
(四)视锥系统的换能
视色素:视蛋白+11-顺视黄醛
视蛋白的分子结构与视紫红质的视蛋白略有不 同→使视黄醛分子对某种波长更为敏感→三种 不同的视锥色素
9
(三)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视紫红质:暗处呈紫红色,吸收峰在~500nm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 作用可能是晚光觉 的基础
10
视紫红质
一种结合蛋白,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组成的 生色基团组成
视黄醛由维生素A转变而来,即VA氧化成视 黄醛
11
视蛋白+11-顺型视黄醛
化学反应
暗处视物时,视紫红质的分解与合成同时存在 光线愈暗,合成>分解,对弱光敏感 亮光处,分解>合成,几乎失去感受光刺激的能力
重复的闪光刺激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 感受连续光感, 此为融合
闪光的间歇时间<视后像 临界融合频率:引起闪光融合的最低频率
中等光照:25次/秒 光线较暗:可低至6次/秒 光线较强:可高达60次/秒
接近中央凹,临界融合频率增加
人:24帧/秒 苍蝇: 3000帧/秒 海龟: 约1~2帧/秒
52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内耳(迷路)=耳蜗+前庭器官
53
(一)耳蜗的结构要点
一条骨质管腔围绕一锥形骨轴
旋转2 ½ ~2 3/4周。
前庭膜,基底膜 三个腔: 前庭阶(外淋巴)+鼓阶
(外淋巴)+蜗管(内淋巴)
声音感受器
基底膜上的螺旋器:由内、外毛细
胞及支持细胞组成 毛细胞的顶部为内淋巴液, 周围为外淋
三. 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四. 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26
四.与视觉相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① 视力/视敏度
能看清楚的最小视网膜像的大小 正视眼,4~5μm中央凹处一个视锥细胞的平均
直径 测量方法
27
28
与视觉相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① 视力/视敏度
能看清楚的最小视网膜像的大小 正视眼,4~5μm中央凹处一个视锥细胞的平均
直径 测量方法
V=d/D ; d-受试者看清E字符笔画的距离 D-1.0视力者看清该E字符笔画的距离
29
② 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长时间在明亮环境→暗处,最初看不 见任何东西→视敏度逐渐提高
视紫红质在暗处逐渐合成
明适应:长时间在暗处→明亮处,最初感到耀 眼的光亮→片刻后恢复视觉
暗处积蓄的大量视紫红质在亮光处迅速分解
30
暗适应曲线
31
③ 视野
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 点所能看到的空间范 围
在同一光照条件下, 白色>黄蓝色>红色>绿 色视野
颞侧与下方较大,鼻 侧与上方较小
32
33
④ 视后像:
注视一个光源或较亮的物体,闭上眼睛后会 感觉一个光斑
若给予闪光刺激,主观上的光亮感觉的持续 时间比实际长
后效应的持续时间与光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43
人耳的一些特征
适宜刺激:
种类:空气振动的疏密波 频率:20~20000 Hz (敏感频率 1000~3000Hz ;语言频
率300~3000Hz ) 强度:0.0002 ~ 1000 dyn/cm2
听阈:对于特定频率,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 听觉感受正比于强度; 最大可听阈:不引起听觉之外的疼痛感觉的限度
内淋巴电位对影响ATP生成和利用的因素敏感(如缺氧) 耳蜗内电位对基底膜的机械位移敏感
基底膜移向鼓阶方向,耳蜗内电位↑10~15mV 基底膜移向前庭阶方向,耳蜗内电位↓10mV
60
2. 耳蜗微音器电位
概念:当耳蜗受声音刺激时,耳蜗及附近 结构所记录到的,与声波的频率和幅度一 致的电位变化
44
45
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46
(一)外耳的功能
外耳=耳廓+外耳道 耳廓:
收集声波 判断声源的方向
外耳道:
声波传导的通路;介于耳廓与鼓膜之间 长度为2.5 cm,共振频率3800Hz 强度放大作用:增强10dB
47
(二)中耳的功能
中耳的组成:
鼓膜+听骨链+鼓室+咽骨管等
作用:
视杆系统:较多会聚现象
多个视杆细胞→一个双极细胞 多个双极细胞→一个神经节细胞
无高分辨能力 总和的结构基础
视锥系统:较少会聚现象
一个视杆细胞→一个双极细胞 一个双极细胞→一个神经节细胞
高分辨能力
6
两种感光系统存在的主要依据
3. 动物种系
白昼活动的动物(鸡,鸽,松鼠等) 视锥细胞为主
夜间活动的动物(猫头鹰等) 只有视杆细胞
2. 毛细胞兴奋与感受器电位
基底膜与盖膜的附着点不在 同一个轴上
基底膜震动,两膜间交错移 行,纤毛弯曲或偏转
内毛细胞呈游离状态,内淋 巴液的运动使其弯曲或偏转
毛细胞的弯曲或偏转是引起 毛细胞兴奋,并机械能转变 为生物电的开始。
58
(三)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1. 耳蜗内电位
前庭阶和鼓阶中,外淋巴液;蜗管中,内淋巴液 内外淋巴液成分差异大:
总的增压作用:17.2*1.3≈22.4
50
保护作用:强音 中耳两条小肌反射性收缩 (鼓膜张肌、镫骨肌)
听骨链振动幅度↓,阻力 保护感音装置
51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 气传导
外耳道
听骨链、卵圆窗膜
声波传导的
声波
鼓膜振动
耳蜗 主要途径
空气振动
2. 骨传导
声波
颅骨振动
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的振动
38
⑤ 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单眼视觉 双眼视觉
可弥补单眼视野中的盲区缺损;扩大视野;并立体视觉 单视:主观上单一物体的视觉 复视:主观上,一定程度互相重叠的两个物体的感觉 立体视觉:产生被视物体的厚度及空间深度或距离等感觉
39
40
主要内容
眼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两种系统的差异特点 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感光换能机能
光线→视锥细胞外段→膜两侧→超极化型感受 器电位→相应的神经节细胞上产生动作电位
18
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不同颜色的识别
不同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后在人脑引起不 同的主观映像
正常视网膜:380~760nm间的150种不同颜色; 辨别阈 3~5nm
19
颜色视觉
三原色学说:
19世纪,Young & Helmholtz提出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颜色视觉的三原色学说
生理现象的理解和解释
视力的测量、明适应、暗适应、视野、视后像、融合 现象、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41
第三节 耳的听觉功能
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三、听神经动作电位
42
听觉功能
声源→空气振动产生的疏密波→传音系统( 外耳+中耳)→内耳换能→大脑皮层的听觉 中枢→产生听觉
观察:
看亮处的物体时,直视,物象落在中央凹,对物体 的微细结构和颜色进行精细的分辨
看暗处的 物体时,非直视,物象落在周边部分, 无法分辨细节与颜色
4
两种感光系统存在的主要依据
2. 两种感光细胞与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的 联系方式不同
5
两种感光系统存在的主要依据
2. 两种感光细胞与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的 联系方式不同
光照视紫红质→钠通道 关闭→ Ca2+内流减少→ 对GC的抑制减少 →cGMP合成增加→调 节Na+通道开放
光照视紫红质→变视紫红质Ⅱ→传递蛋白G蛋白 → 磷酸二酯酶→ cGMP分→cGMP↓ →化学门控Na+通道关闭→暗电流↓→膜超极化
15
终足释放递质 神经节细胞AP
16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巴液 毛细胞的底部有丰富的听神经末梢
前庭膜 基底膜
54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1. 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声波
听骨链
卵圆窗膜内移 卵圆窗膜外移
基底膜下移 基底膜上移
圆窗膜外移;圆窗膜内移
振动以行波的方式由基底
最大行波振幅部位靠近蜗顶
最大行波振幅部位靠近卵圆窗处
不同频率的声音在 基底膜上形成最大 振幅的部位不同。
56
最大振幅所在部位的毛细胞受到最大刺激,与此 联系的听神经纤维的传人冲动最多。
自基底膜不同部位的听神经纤维的冲动到听觉中 枢的不同位置产生不同音调的感觉。
耳蜗顶部损伤→影响低频听力 耳蜗底部损伤→影响高频听力
57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红、绿、蓝三种视锥 细胞含有相应的视色 素
某一波长的光线,使 三种视锥细胞不同程 度的反应
20
色盲:
对全部颜色或某些颜色缺乏分辨能力的色觉障 碍
全色盲:极为少见,单色视觉 部分色盲:红色盲、绿色盲、蓝色盲
相应的颜色色素基因的丢失或被杂合基因取代
遗传因素>后天因素
色弱:
某种视锥细胞的反应能力较弱 后天因素>遗传因素
K+:内淋巴液>外淋巴液30倍 Na+:外淋巴液>内淋巴液10倍
鼓阶内外淋巴的电位为参考0电位,
耳蜗内电位:+80 mV, 毛细胞的细胞内电位:-70~-80 mV 毛细胞顶部的电位差是160 mV 毛细胞基底部的电位差是80 mV
59
耳蜗外侧壁血管纹细胞的膜上含大量高活性的ATP酶,具 有钠泵作用,将血中K+泵入内淋巴液, Na+泵入血液。因 此,保持较高的正电位。
信号到达神经节细胞之前,以电紧张性 扩布的方式传递信息
少数神经节细胞及少数无长突细胞 能产生动作电位
感光细胞→超极化型慢电位→总和 →神经节细胞的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动作电位;此为视网膜的最后输 出信号
24
25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一. 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征 二. 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三)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四)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一. 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征 二. 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三)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四)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
三. 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四. 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1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视杆系统
视锥系统
别称
暗光觉/暗视觉 昼光觉/明视觉
7
两种感光系统存在的主要依据
4. 视色素
视杆细胞 视紫红质
视锥细胞 三种吸收光谱特性不同的视色素
8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一. 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征 二. 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三)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四)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
三. 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四. 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对光的敏感度


色觉


对细节的分辨能力 差

2
两种感光系统存在的主要依据
1.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分布不同 2. 两种感光细胞与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的
联系方式不同 3. 动物种系 4. 视色素
3
两种感光系统存在的主要依据
1.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分布不同
已知,中央凹处只有视锥细胞;周边部分主要 是视杆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