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本:4426-基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

课题申报范本:4426-基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
课题申报范本:4426-基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

基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不同层次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学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2。说明了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差距问题凸显出来。2012年9月,国务院以国发〔2012〕48号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

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把教育扶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其实现路径被描述为“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同年底,湖北全面启动了“湖北省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2015—2019)” (鄂教财〔2015〕9号),宜昌市教育局也出台了相应的教育精准扶贫行动方案。

精准扶贫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工作和有效手段。“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扶贫”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

宜昌市教育局对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傅家堰乡桥料村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发现,傅家堰乡教育的困窘,是教育投入、学校管理、教师队伍的配备和教学教研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提出了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如何对贫困地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课题。课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2)课题界定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缩小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也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精准扶贫:是指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区域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教育精准扶贫:教育精准扶贫源于精准扶贫,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等。教育扶贫的目的是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获得自我发展、自主脱贫的能力,是一种内生式的扶贫脱贫方式。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为纯理论和政策层面的研究,如王嘉毅、封清云、张金在《教育研究》2016年第7期上发文《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普及学前教育、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贫困地区教师整体水平、扩大资助帮扶政策覆盖面等理论和政策层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唐智彬、刘青在《教育发展研究》上撰文《精准扶贫”与发展定向农村职业教育——基于湖南武陵山片区的思考》则定向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确立发展面向精准扶贫战略的定向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思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天山在《教育研究》2016年12期上撰文《以新理念新机制精准提升教育扶贫成效——以教育部滇西扶贫实践为例》,从精准扶贫大背景下提出了教育扶贫的新路子:智力扶贫—科技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产业扶贫。这些文献政策解读到位,理论研究深入,但实践操作层面的调查研究支撑力度不够,特别是较少将特殊贫困儿童如贫困地区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扶贫的研究,以及教

育精准扶贫中的人力资源——对教师的研究也较少,对贫困山区乡镇教育落后的多种成因综合剖析不够具体,系统合理的“教育精准扶贫”的评价体系有待建立,对贫困山区乡镇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精准扶贫的具体路径认识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期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脱贫的实施策略。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①教育精准扶贫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教育的公平,重点是过程公平。在现阶段教育资源不足,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帮助贫困乡镇教育,可以更好的发挥当地所拥有的资源,发挥当地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当地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育过程公平的落实。

②教育精准扶贫能够有效缩小区域间教育差距。一个区域的教育均衡发展,既是硬件建设上的均衡,更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减小贫困地区教育教学质量与城镇学校之间的差距,保障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得到落实。

③教育精准扶贫有利于学校内涵发展。教育的均衡发展,其核心是学校的内涵发展。乡村学校的改造以学校内涵发展为重点,可以提升学校办学愿景的层次,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构建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可持续的内涵发展。

④教育精准扶贫有利于消除贫困代际传递。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切断贫困地区的恶性循环链,还能减缓当地的贫困形势和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建立适宜的教育补偿机制,能缓解社会差别,化解社会矛盾。

⑤教育精准扶贫能够积极优化师资力量。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是和一支稳定的、训练有素的、积极性高又可靠的教师队伍分不开的。目前,城乡之间师资力量差距已成为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1)课题理论依据

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面推行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等是本课题研究的政策性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我们在贫困乡镇教育帮扶过程中,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依据。《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是我们贫困乡镇教育帮扶过程中,构建学校评价体系与管理体系的依据。

②“以人为本”教育理论。课题研究中将借助教育人类学关于人是生成性存在的相关理论、改善贫困乡镇教育的教与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会学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及评价体系。

③“教育文化学”理论。课题研究中将借助教育文化学相关理论,充分利用乡村学校的本土文化,来构建学校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及教学文化,从而依据学校的实际促进乡村学校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

④“学校对社区的社会教化”理论。课题研究中将依据学校对社区的社会教化的相关理论研究如何发挥学校教育对乡村影响的影响,形成学校对乡村影响的有效途径,通过学校学校的影响,改变学校的外部教育环境。

(2)研究目标

一是通过实现“四个提升”,来实现对傅家堰乡教育的帮扶。

通过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帮扶学校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途径和策略;

通过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帮扶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和策略;

通过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帮扶学校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途径和策略;

通过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帮扶学校提升教师队伍稳定性的策略。

二是通过提供“四类样本”,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促进贫困地区学校改善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贫困地区教育投入样本。通过对傅家堰乡教育帮扶的过程性研究,总结贫困地区学校投

入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为推进教育县域均衡发展的投入提供样本性参考。

贫困地区学校管理体系样本。贫困地区学校与城镇学校的诸多因素差异很大,在共同的先进的管理理念的前提下,具体管理策略必须因地制宜,通过指导傅家堰乡学校的管理,可以形成样本。

贫困地区学校教师配置样本。通过对傅家堰乡教育如何让优秀教师进得来留得住的研究,形成贫困地区教师配置的样本。

贫困地区教学质量提升的样本。通过城区学校与傅家堰学校的结对帮扶,落实“以学定教,自主合作”的在傅家堰乡学校的校本化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形成教学质量提升的样本。

(3)研究内容

一是开展傅家堰乡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内容。从傅家堰乡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过程诸方面有哪些可以充分利用的优势,存在哪些发展的不足,是需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够总结与发现的。本课题着重从教育投入、学校管理、师资队伍、教学教研水平等四个方便弄清现状,为助力其发展准确的找到着力点。

二是开展傅家堰乡教育投入科学性研究。旨在梳理各级政府的教育资金项目的种类,从校舍场地建设、教学信息化设施设备、教师培训经费等,分析研究,统筹协调,就其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探讨,为其发展提供建议。

三是开展傅家堰乡学校和幼儿园的管理队伍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内容,在学校现有的管理队伍基础上,研究其学校实际和管理实际,如何帮助其管理队伍提升理念水平,如何帮助其建立因地制宜的有效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

四是开展傅家堰乡教师队伍建设研。这是本课题的难点所在,如何引进青年教师,如何留住优秀教师,是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普遍难题,却也是办学之本,诸如“区域集团办学”、“城乡交流”和“本土化培养教师”等措施的实践探索。

五是开展傅家堰乡教师教学教研水平提升的研究。这是本课题的重点所在,尝试和城区学校的“结对帮扶”、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等方案,研究其有效性。并以此提高其教育质量。

(4)研究假设

通过市教育局对傅家堰乡教育的帮扶,使傅家堰乡教育在三年后能够达到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一流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我们在其帮扶过程中做好分析研究,提出科学的建议,并形成样本,为全市乃至全国贫困乡镇的教育帮扶提供参考。

(5)创新之处

一是帮扶学校找准自身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出三年行动计划;

二是通过结对帮扶、交流互动等形式,由外部‘输血’逐渐转变为内部“造血”,最终实现学校自主发展;

三是树立教育精准扶贫的样本,为偏远落后的乡镇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并加以推广。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本课题傅家堰乡教育帮扶为对象,通过调研分析其现状,为帮扶者提供帮扶策略的建议,反思分析帮扶措施的效果,形成贫困乡镇教育帮扶的经验材料。

(2)研究方法

调查法。本课题研究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一是需要调查傅家堰乡的各种教学资源,二

是需要调查当地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需求,三是调查傅家堰乡教育发展的瓶颈性问题。

比较研究。将傅家堰乡学校与城镇学校进行对比研究,在对比中发现乡村学校的不足及优势(横向与纵向比较)。

行动研究。我们本着分析建议,边实践边改进的方式开展实验研究,由课题组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学校,协同、指导学校开展行动研究,坚持问题从实践中来,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

总结法。课题将通过对傅家堰乡教育帮扶与所形成的经验来形成相关成果。

(3)技术路线

问卷、观察、调查,分析数据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思路,

开展顶层设计——帮扶实践探索,

达成实践效果——升华认识结论,形成贫困地区学校帮扶基本经验。

(4)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6月至2016年10月)

主要任务:指导帮扶学校制订三年行动计划;启动结对帮扶签约仪式;完成课题申报、立项工作,成立课题组,进行选题论证,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对市教育局已经开展的帮扶工作进行记录和研究。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10月至2019年4月)

主要任务:

(1)开展傅家堰乡教育投入、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和教学教研的现状调查。

(2)结对和帮扶学校完成子课题的申报。

(3)落实对口学科教师两地交流。(建议由行政协调落实)

(4)参加教学教研帮扶活动,记录帮扶过程。

(5)研究全部帮扶活动过程,形成帮扶案例。

(6)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扶学校联络员会议,相互交流帮扶经验和体会;

(7)分析研究市教育局帮扶活动的阶段性效果,并为今后的帮扶工作提供建议。

第三阶段:总结提炼阶段(2019年4月至2019年8月)

主要任务:(1)整理帮扶案例,撰写结题报告。

(2)撰写经验论文,发布课题研究报告

(3)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