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理念下新学习场景建设研究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学校”理念下新学习场景建设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一)背景分析及意义
1.背景分析
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断深入,当代教育的理念、目标、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变化着。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未来学校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学校需要发生相应的变革。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应时启动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我校于2017年成为“中国未来学校”试点单位。
为了更加科学地建设好“未来学校”,我校本着“建中研,研哺建”的思想,我们积极开展“未来学校”的相关课题研究。
我们选择“未来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新学习场景建设作为我们本项课题的研究对象。
未来学校具有以下的内在特征:1.绿色、智能和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2.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3.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4.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5.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拓扑结构;6.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系统。
这表明,未来学校硬件教学设备应是高度智能化的,未来学校的教与学是高度开放与灵活的,未来学校教育技术上是高度人工智能化的。
中国教科院提出“未来学校”是指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系统性教育教学变革,创建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学习支持体系和个性化教育新生态成为未来学校建设的重点部分。
2.现实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引领我校更好开展未来学校的建设,不断满足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提升智慧课堂的学与教的效率。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校课堂变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支撑发展和引领创新的作用,深入探索“云教育+实践场”的未来学校形态,提升未来学校创建的综合应用效益。
这对于打造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质量领先的未来学校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校列为“中国未来学校”试点单位后,又成为浙江省精准教学实验学校和“苏派”教改联盟校。
我校在未来学校的综合建设途径与方法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优势。
目前,我校在教育理念、课程规划、校园文化和未来学校物理空间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世界各国陆续出台了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战略。
美国2006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未来学校”;同年,俄罗斯启动了“未来项目”;欧洲学校联盟于2012 年在布鲁塞尔成立“未来教室实验室”创新项目;2013 年,法国参议院在《重建共和国基础教育规划法》,阐述了法国教育改革远景。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 2013 年正式启动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2016年组建了覆盖全国的“中国未来学校联盟”,共同探索未来学校的发展路径。
未来学校创新计划被教育部列为《2016 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则指出,未来学校将突破时间、空间、内容、师资等限制,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可以更好地提高全民素养,以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可能挑战。
我们发现,国内外相关的课题不断涌现,主要从智慧教育、STEAM课程体系、大数据支持应用和功能空间建设等不同的侧面开始研究,但是从学习新场景为重点的实践研究暂时还未发现。
基于以上的文献对未来学校及未来学校新学习场景的理解,我们认为:未来学校是一种全新的育人环境,是为了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学习和工作的创新餐才成长场所或场景,既包括灵活可变得学校育人空间场所,还包括基于网络班级、小组、同伴、个体的各种孔家的育人环境。
它的主要目标是以学生的核心关键能力发展为目标,在孩子们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种开放环境的内容、学习实践活动和项目组不养成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品质;强调以真实任务情景为主的学习活动,倡导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强调学生探究与研究的思维过程而非结果;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参与者与合作者,而非主体;强调基于数据的自我量化、个体学习、团队学习;强调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和服务;最后大多数活动都是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和物理学习空间来实现。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我们以推进未来学校学习新场景建设和集团化办学为契机,坚持“为学而建,学建一致”的指导思想。
经过调查研究,结合相关文献综述,我校根据学校实际,以建设新学习场景作为研究重点。
我校面向未来的学校整体推进“1+5+3”学习
新场景建设方案,按计划,课题研究期重点研究“1+5”建设部分,“1”为校园文化构建,“5”指五大中心建设。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DNA,文化引导未来。
学校文化认同、内化和自醒是一所学校价值形成的三个关键环节。
在“融适教育”系列理念统领下,我校制定接下来两年内未来学校建设“1+5”方案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的行动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总结反思,不断调整建设过程中不合理的举措,解决从中出现的问题,分阶段逐步实现最后的建设目标。
整体框架
(二)研究内容
1.规划智慧校园硬件建设
第一步,构建网络平台,建设智能物联网,架构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的网络平台;第二步,建设未来教室和学科教室;第三步,研究如何科学应用PAD,开展移动教学的适当模式。
2.融通泛在学习场景建设
融通泛在学习场景布置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线上线下学习场景的布置;二是校内校外学习场景的布置;三是班内班外学习场景的布置;四是空间整合的研究。
3.探索未来学习方式
探索未来学习方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未来学习中心等空间建设助推基于“小组合作制”的“生·动”课堂教学变革;二是借助pad开展分层教学行动研究;三是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学习研究。
4.建设未来学校课程体系
建设未来学校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构建适合移动学习的课程资源;开展stem+科幻的STREAM课程体系;开展PBL项目式跨学科整合研究。
5.构建未来评价新模式
建设网络评价平台要结合学习终端快速传输数据,打造可视化,动态生成,实时管理的“生长+学习力+创想力”智慧评价系统。
(三)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项目规划实施研究(2019年11月—2020年11月)
在我校现有的精准化教学研究与未来学校阶段建设的基础上,开展深化调查研究和规划建设工作,计划通过两个月的时间,由负责人制定课题的研究框架,通过补充相关理论资料,邀请专家指导,进行课题论证,在原有计划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推进实施阶段(2020年1月—2020年6月)
该阶段主要进行以下工作:①制定实施纲要,陆续开展五大重点研究,听取问题反馈,组织学习交流;②课题组各成员开展智慧校园、融通泛在学习场景、未来学习方式转变、未来评价模式的实践研究,反思、修改和提高学习新场景的最优化;③开展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沟通硬件建设,收集相关案例;④基本构建完成学校的未来课程体系,让未来学习方式和未来评价模式基本成型,撰写好阶段成果研究论文。
第三阶段:问题解决与实验改进(2020年6月—2021年1月)
整理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梳理素材,遴选典型案例,分析期末测试数据,结合研究数据,发现反思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改进课题研究。
智慧硬件建设初步完成,进入使用与磨合时期;融通场景建设基本模式搭建完成,教师行为研究小有成果。
第四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21年2月—2021年6月)
总结前阶段研究,整理研究成果,撰写完成项目研究报告和相关研究成果。
(四)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我校被确定为“中国未来学校”试点单位后,学校就现有的状况及以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一次调查,借此了解我校现代教育设施、新学习场景使用情况、师生课堂教学需求和教师结构等信息,为课题研究内容与重点的确立打下基础;我们计划在阶段研究后,再开展一次对比调查和问卷调查,重点了解未来学校建设前后的变化情况,以便科学决策,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
2.行动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主要为学校职能中心主任,在校长统领下,分头负责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分阶段,分专题的进行实践、反思、研讨、交流和提炼总结等,探究切合我校实际的未来学校学习新场景建设的有效路径和实施策略。
3.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实践中,领导小组聘请专家对各阶段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系统、客观的反省和思考,分析我们建设、研究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正和完善,进行有效调控,使课题研究朝着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出版专著。
(五)重、难点分析
1.重点推进
新学习场景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本着“建中研,研哺建”的思想,在课题研究期间,重构校园文化和完善五大中心,通过“融适教育”把“1+5”建设融通为新学习场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办学质量。
2.难点分析
“未来学校”模式不够成熟,需要学习、建设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难以短时改变,新学习场景打造需要对教师理念的更新;PAD教学技术整体还不够完善,需要优秀教师结合学校实情的探索研究;学生的学习新方式养成需要一个渐进过程。
三、预期价值
(一)实际价值
完成以新学习场景建设为中心的未来学校实验校的初步建设,促进学生学习
方式的改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最终打造未来学校样板校建设提供实验案例。
通过未来学校“五大中心”建设与教学实践的磨合研究,变革教育教学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学校教育的结构性变革,推动空间、课程与技术的融合创新。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科学的信息化硬件建设,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争取校园中人、物、终端之间达成有效的信息连接、交互、融通和评估分析,根据未来学习的需求重新改造集学习、交流和休闲为一体的高度智能化的未来空间。
2.通过合理的新学习布置场景,实现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目标。
学生通过终端听课、师生互动、递交作业,教师可即时在线批阅作业,即时反馈,即时评价;学习空间、实际操作空间和休息阅读空间等共享互通,真正打造广泛融合的未来学习场所。
3.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推动“生·动”课堂变革迈向3.0版本;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精准分析系统,根据学生个性特征自动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实现真实有效的深度学习。
4.学习内容因学习者和学习方式而变。
云资源极其丰富,能满足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教学需求;将基础课程中的部分课程与拓展类课程中的信息科技等通过STEAM课程理念进行统整,尝试跨学科的混合式(PUB)教学;
5.通过网络评价平台建设,实现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可视化、动态生成的和可实时管理的现代教育评价系统。
(三)预期成果
本课题研究结束后,课题组收集相关研究论文、案例和视频资源库等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并整理成册,争取出版相关专著1部。
四、前期准备
(一)前期准备工作
1.选题历程
学校于2016年开始基于智学网技术支撑下的智慧课堂教学变革研究。
2017年我校入选国家级“未来学校”实验校。
我们本着“建中研,研哺建”的思想,开始了整体推进“未来学校”新学习场景的建设和研究,曾经以《1+8:初中未
来学校的综合建设路径与方法研究》的研究方案申报课题研究。
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要在一年以内无法完成大范围的研究实在难度太大。
最后,我们选择未来学校建设中的核心部分-新学习场景建设研究作为研究的对象。
2.预计困难
教师的教学理念不会短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新方式养成需要一个渐进过程,未来学校学习新场景建设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需要我们持续性地探索和研究。
从硬件上看,温州市大数据中心基础平台还未完成建成工作,在数据分析方面还不足以为学校的课改提供有力地技术或平台支持;PAD教学技术和有效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从整体上讲还未定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二)研究条件分析
首先,自2017年入选浙江省精准教学实验校后,学校积极开展各项建设工作,智慧校园建设有了基本的框架,不少项目已经建设完成。
其次,学校一直重视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我校课堂变革项目——“生·动”课堂历经6年,在省内外小有名气;学校基于未来学校的英才评价体系取得一定的成果。
第三,从整体而言,信息技术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历年在国家、省市级赛事中取得辉煌的成绩。
学校先后与华师研究院、深圳国泰安公司、杭州学海有限公司和苏派教改联盟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分别围绕学校文化建设、未来学校建设、学生学习模式优化和课堂高效教学改革等项目开展过专题的研究。
第四,课题负责人和执笔人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有:(1)《初中生健全人格序列主题班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获温州市一等奖;(2)《中国未来学校的温州实践》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学校长论坛上作经验交流;(3)《基于大数据的未来学校构想》在温州市教育大数据建设工作推进大会上作经验交流;(4)《“生·动”课堂+互联网》在温州初中“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项目展示交流会作经验交流。
第五,近年来学校向上级部门争取财政专项预算近500万,为未来学校建设能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五、文献学习
[1]王素,曹培杰,康建朝,苏红,张永军,赵章靖,张晓光.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R]. 北京: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 2016.
[2]王素,曹培杰,康建朝,苏红,张永军,赵章靖,张晓光.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R]. 北京: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 2016.
[3]王素,王晓宁,张永军,康建朝,曹培杰,苏红.中国未来学校2.0 概念框架[N].中国教育报,2018-11-24 (3).
[4]泰德·丁特史密斯. 未来的学校:智能时代,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5]张禹,曹培杰,吕丹. 海淀区未来学校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1):33-35.
[6]曹培杰. 未来学校变革:国际经验与案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11):114-119.
[7]志渊.首个未来学校在北京朝阳成立[J]. 基础教育论坛(下旬刊),2018,(10):10-11.
[8]祝智庭,管珏琪,丁振月.未来学校已来:国际基础教育创新变革透视[J]. 中国教育学刊,2018,(9):57-67.
[9]张丰.从问题到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10]路易丝·斯托尔,迪安·芬克. 未来的学校:变革的目标与路径[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