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教育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创新实践教育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西南科技大学工程技术中心,四川绵阳621010)

摘要:创新实践教育对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了创新实践教育的内涵,指出了公共性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是创新实践教育的重要基础,讨论了构建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设立实践特色的系列课程、建立科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和将科学研究融入到实践教学是开展创新实践教育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2)增刊-0175-02

收稿日期:2012-08-11

作者简介:李涛(1974-),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创新实践教育教学研究。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2012年10月增刊

Oct.,2012Supplement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2020年建成创

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因而,以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中国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构建先进的创新实践教育模式,对于高等学校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实践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

创新实践教育是指高等学校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它是一种跨越式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它是现代大学教育的灵魂。其核心在于重视学生的思维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长春光机学院的熊大章在分析了美国技术创新教育的开展情况之后,提出了“创新实践教育”这一概念,并指出这是一种“从新概念的产生到新产品的开发”的教育模式。

二、组建公共性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是高校

实施创新实践教育的重要基础

高等学校作为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要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组建有本校特色的公共性创新实践教育教学平台,为创新实践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践教学平台在建设中坚持“实践教学设施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的开放性”的

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实行跨专业选课和学科交叉的创新实践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和创造能力复合,以支撑本校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

西南科技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坚持了以“大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融入了清华大学绵阳分校的“耻为人后”、“讲究科学”、“重视实干”的精神元素,吸纳了中国科技城科研院所和大型科技企业优质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区域资源,现已成为以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为主题的重要的公共实践教学中心。

三、构建科学的创新实践教育教学体系是

高校实施创新实践教育的根本途径

(一)创新实践教育需要构建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育体系在创新实践教育体系建设中,根据低年级的知识背景,可建立感知创新教育模块,通过实物、展柜、展板、CAI课件、实践教学基地等资源,以观摩、动手拆装、现场演示等入门教育方式,让学生体验创新实践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潜质,为后期的创新实践训练奠定基础。根据中年级知识结构与专业特点,可建立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块,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亲身体验创新实践的过程,通过“欲想,才能想得到”、“想得到,才能做得到”、“想到了不一定做得到”的道理让学生明确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关系,让学生明确大学阶段系统性的知识积累、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认真去对待每一门课程的学习。根据高年级的特点建立“工程化”、自主型的创新实践教育模块(如:产品创新设计等),以项目组的形式开展创新实践训练,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生产实际出发,提出一个工程技术上的问题,然后分析讨论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小组的集体努力在创新实践过程中使问题得以解决,从而系统

【教育新探索】

175

性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建设具有创新实践特色的课程群

70年代美国创新教育的试点和我国创新教育的摸索表明,创新实践教育理念的最终体现要落实在创新实践课程的开设与创新实践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建设具有创新实践特色的课程体系与实验项目群是创新实践教育的核心环节。在国家的大力重视和支持下,我国创新实践教育正逐步走上轨道。西南科技大学国家级综合工程训练中心以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为核心,在高级阶段设立工程创新训练和自命题创意模块,在创新实践课程中设立产品创新设计、变废为宝、活力小车、模型设计等自主设计与创新制作模块,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调查自主地提出问题,深入研究分析问题,自主设计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将科研融入到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科学研究与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将科学研究融入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对于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中除设置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外,可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资助大学生自主设计、自主从事科学研究;可以组建创新实践班、科研训练班等试点班,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精神和科研能力的训练。通过科学研究项目与创新实践教育的融合,加强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科学研究精神以及科学思维能力。

(四)建立科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目前,教育评价问题与教育基础理论问题、教育发展理论问题并列为教育科学的三大前沿问题。上世纪60年代,斯特弗尔比姆就指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为此产生了发展性评价的教育评价新理念。发展性评价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结合,其根本目的是促进评价对象的持续发展,而不是分等、鉴定、奖惩;发展性评价是指向未来而不是面向过去的评价,没有明确统一的评价标准,从本质上具有价值创新意义;发展性评价注重以人为本、注重过程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时着眼于评价对象动态发展的全过程。

在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大胆抛弃原有知识型培养模式的考核评价模式,建立适应创新教育模式的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要加大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方式的运用力度。例如,学生在组队完成“产品创新设计”综合创新实践项目后,除了提交创新实践报告、产品设计图纸和模型外,还要提交学生的课堂讨论记录表,还要提交学生在创新实践训练过程中有关团队精神、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自评情况,提交小组成员间的互评情况并反馈学生,提交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体会,对创新实践最终成果的评价也应当采用学生解说、老师集体评判和点评的形式进行,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环节,让学生学会在比较和反思中清楚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为将来的发展和改进提供明确的方向。

四、结语

在高等院校中开展创新实践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西南科技大学国家级综合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主要内容之一。高等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紧跟社会的发展,把握时代的方向,深刻理解“创新实践教育”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高校进行创新实践教育的必然性和现实性,科学构建创新实践教育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创新实践教育的持续开展,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1]周济.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J].中国

高等教育,2006,(15/16):4-9.

[2]曹慧东.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

国高等教育,2011,(11):47-48.

[3]李伟明,邵辉,蒋必彪.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的本质思

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54-55.

[4]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上)[J].电化教育研

究,2000,(6):3-7.

[5]熊大章.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才能简介[J].上海高教研究,

1985,(3):116-120.

[6]于丹.创新是时代的选择[R].2011.1.

[7]李涛.论创新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1):27-29.

[8]董奇.发展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03,(8):

18-21.

[9]周艳.美国教育评价模式价值取向的转换及借鉴作用[J].广

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2(4):59-62. [10]于桂芹.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华侨

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38-42.

[11]王丽.科研融入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研

究与探索,2011,30(8):112-114.

[12]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

学,2006,(3):7-11.

参考文献:

[责任编校:周玉林]1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