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诗中的渔父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唐诗中的渔父形象
摘要:渔父,作为一类虚构的人物形象,经常闪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当中,尤其是古典诗词之中。在我国的古代文学的诗词中,可以说渔父就是隐逸的象征,影响着历朝历代的文学发展,从而导致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也情不自禁的做了千百年的渔父,成为中国的文学史上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独特群体,影响着历代文人的仕隐观念。
关键词:唐诗渔父形象成因文人
渔父作为文学形象,首先存在于历代的传说故事中。《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太公钓鱼大概是中国最熟悉的典故之一,实际上姜尚也是最早出现的渔父形象。体现的是待时而动川世立功的儒家人生追求。最早把渔父这一形象作为抒情意象或典故运用于历代诗中的是《楚辞》中《渔父》“屈原行于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之曰:‘子非三閭大夫,与何故至于斯?’”[1]并劝说屈原与世推移,隐居自全遭拒后,渔父遇尔而笑鼓身而去。这与庄子中的渔父共同体现的是潇洒出尘、散淡闲适的道家人生理想。渔父作为一个典型的隐士形象,并得以实践的是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密网载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归耕。”[2](p40)他全身退隐,远祸全身,寄情山水,直人与自然为一体。为唐人写渔父形象标示了一种创作范式。
首先,唐代诗歌中的渔父以钓名的形象出现。他们头戴“青蓑笠”
身披“绿蓑衣”静坐河边,于诗中抒发感慨,志不在于钓鱼,而是“名”,走的是以隐求仕的行程。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3](p83)诗人隐逸在景色优美桃花盛开的河边,读圣贤书,并垂钓江湖,希望有朝一日“鲤鱼上滩”自己施展才智实现抱负。他们都表示出自己钓的不是鱼,而是希望和姜太公一样得以重用实现自己的理想。大诗人李白身上可以说是充分展现了盛唐时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他的钓鱼诗中,与他的浪漫气质相统一,他曾自称“海上钓鳌客”,他要钓的不是普通的鱼,而是“鳌、龙、吞舟鱼”,非平常人之所能想见:
其次,唐代诗歌中的渔父孤傲、愤世嫉俗。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4](p112)诗中塑造了在纷纷扬扬飘着大雪的江南上,一叶扁舟之中,一个头戴斗笠的渔父,不畏严寒,抗风冒雨,是那样的独立不移坚韧顽强;又是那样的冷峻寂寞超然物外。其实正是诗人自己心境的投影。在众多的唐代文学作品中将朝野和仕隐为尖锐对立,将孤傲的个体精神与黑暗现实政治的无言抗争表现得如此激烈的渔父形象,莫过于此诗中的渔父,其坚韧不拔的精神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的孤傲清高气质。被明代文学家桂天祥评为“绝唱雪景如在目前”展示出一幅中国文人心灵与人格的画卷,是一曲生命的颂歌。它让读者为生存与毁灭的搏斗、弱小与强暴的抗衡、不屈的生命与强大的权力的相持的悲壮而颤栗与震撼;古代渔父形象林林总总,他是历代志士
仁人精神人品的象征。
再次,唐诗中的渔父潇洒自由、悠闲,他们淡泊世事,过着世外高人般充实娴雅的生活,完全看淡人生功名利禄,以体道和得道自豪,看人世时仿佛置身无外无功利高尚境界。张志和《渔父词》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蓑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江南优美过人的自然风光,塑造一位头戴青蓑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父,传达出一份斜风细雨,人淡于菊的淡泊澄洁,高涛出世的怡情远意,冲淡悠然脱俗的情趣,绝对不是那些靠捕鱼为生的渔父所能具有的。他们看重的是身心的自由和人格的对立。由于心闲,所以洒脱;由于淡泊,所以能感受生命本真之乐趣。人们以高士目之,白居易把这份心意说得再清楚不过了,“说我垂钓意,人鱼又兼忘。无机两不得,方弄秋水光。心尽钓也罢,归来饮我醉。”这里索性连渔父心闲也一块省去。直接把我融入垂钓,只是弄秋光的兴至之举,既入人鱼皆忘的无机之境,又何须再说生命“心无所营”呢?被赋予了安闲详实的精神内涵。以及后来隐居于甫田的胡令能《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摇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6](p91)毫无雕饰的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小垂手,极富有生活情趣。
第四,唐代渔父还具有“偷闲”的形象。他们是在朝仕人、官僚乃至帝王。身在魏阙,心在江湖,让他们放弃官位去做真隐士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公务忙碌之中偷得片刻空闲,垂钓于湖水边,暂时忘却官场的烦恼。韩愈也在《独钓》中:“侯家林馆胜,偶入得垂
竿。曲树行藤角,平地散芡盘。羽沉知食驶,缗细觉牵难。聊取夸儿女,榆条系从鞍。”[7](p121)诗人在繁忙的公务之后,回到家中之后,偶入他人庭院,在幽静绿树遮隐蔓藤绕树的花园中,悠闲而平静的垂钓。充分表达了他们渴望亲近自然,享受闲适与宁静的自然生活。
唐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极为丰富复杂,其蕴含也是十分丰富的,可以反映出唐代特有的社会情形和当时文人的心态,虽然初唐与中晚唐造就渔父的社会环境有所不同,但文人们始终希望通过以隐求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或在隐逸中追求精神的自由,人格尊严的独立,以及他们或出仕或入仕的理想。
参考文献:
[1]倪正芳、唐湘丛.中西文学“渔父”形象的比较[j].湖南工程学院报,2001年第9期.
[2]逯钦立.陶渊明集[m].(卷2):40.中华书局,1982年.
[3]、[6]、林仕亿.田园诗精华[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
[4]、[5]、[7]、莫运平.诗意里的休闲生活[m].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