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三首是杜牧经过骊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其中的名作。

文学

其一

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场景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接下来,又是两个特

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于此,那么前面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读到这里时,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其二

唐玄宗时,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后伺机谋反,玄宗却对他十分宠信。皇太子和宰相杨国忠屡屡启奏,方派中使辅璆琳以赐柑为名去探听虚实。璆琳受安禄山厚赂,回来后盛赞他的忠心。玄宗轻信谎言,自此更加高枕无忧,恣情享乐了。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正是描写探使从渔阳经由新丰飞马转回长安的情景。这探使身后扬起的滚滚黄尘,是迷人眼目的的烟幕,又象征着叛乱即将爆发的战争风云。

诗人从安史之乱的纷繁复杂的史事中,只摄取了渔阳探使回的一个场景,是颇具匠心的。它既揭露了安禄山的狡黠,又暴露了玄宗的糊涂,有一石二鸟的妙用。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表现了空间的转换,那么后两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则表现了时间的变化。前后四句所表现的内容本来是互相独立的,但经过诗人巧妙的剪接便使之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暗示了两件事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从全篇来看,从渔阳探使回到霓裳千峰上,是以华清宫来联结,衔接得很自然。这样写,不仅以极俭省的笔墨概括了一场重大的历史事变,更重要的是揭示出事变发生的原因,诗人的构思是很精巧的。

将强烈的讽刺意义以含蓄出之,尤其是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两句,不着一字议论,便将玄宗的耽于享乐、执迷不悟刻画得淋漓尽致。说一曲霓裳可达千峰之上,而且竟能舞破中原,显然这是极度的夸张,是不可能的事,但这样写却并非不合情理。因为轻歌曼舞纵不能直接破中原,中原之破却实实在在是由统治者无

尽无休的沉醉于歌舞造成。而且,非这样写不足以形容歌舞之盛,非如此夸张不能表现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国破家亡的严重后果。此外,这两句诗中千峰上同下来所构成的鲜明对照,力重千钧的始字的运用,都无不显示出诗人在遣词方面的深厚功力,有力地烘托了主题。正是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表现手法,使之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全诗到此戛然而止,更显得余味无穷。

其三

这是三绝句中的最后一首,也是一首讽喻诗。

万国笙歌醉太平,此言唐玄宗整日与杨贵妃在骊山游乐,不理朝政,举国上下也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倚天楼殿月分明,此言骊山上宫殿楼阁高耸挺拔,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此句语带讥刺地说:想当年安禄山在骊山上觐见唐玄宗和杨贵妃时,在大殿中拖着肥胖的身体翩翩作胡旋舞,竟引发了杨贵妃爽朗的笑声。风过重峦下笑声,此言那笑声随风飘扬越过层层峰峦,在山间久久回荡。

据载:杨贵妃见安禄山作胡旋舞,心花怒放,竟收安禄山做自己的干儿子,唐玄宗也非常高兴,对安禄山分外器重,委任他为三镇节度使。但恰恰是他们的这位干儿子对他们举起了反叛的大旗。大唐帝国也从此滑向衰亡的深渊。

此诗含蓄委婉,笔调看似轻快,实则对亡国之君的荒淫误国给予了辛辣无情的嘲讽。

名家点评

其一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遁斋闲览》云:杜牧《华清宫》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尤脍炙人口。据《唐纪》:明皇以十月幸骊山,至春即还宫,是未尝六月在骊山也。然荔枝盛暑方熟。词意虽美而失事实。

谢枋得《注解选》:明皇天宝间,涪州贡荔枝,到长安,色香不变,贵妃乃喜。州县以邮传疾走称上意,人马僵毙,相望于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形容走传之神速如飞,人不见其何物也。又见明皇致远物以悦妇人,穷人之力,绝人之命,有所不顾。如之何不亡?

高棅《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无人知,写得忽然,又讽得婉。俗(首句下)。妙(末句下)。

敖英《唐诗绝句类选》:此赋当时女宠之盛,而今日凄凉之意于言外见之,太白吴王美人篇同意。

谢榛《四溟诗话》:鲍防《杂感》诗曰:五月荔支初破颜,朝离象郡夕函关。此作托讽不露。杜牧之《华清宫》诗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二绝皆指一事,浅深自见。

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可见可思。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陆时雍曰:似记事语。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因过华清宫追思往事而作。末

二句谓红尘劳攘,专奉内宠,感慨殊深。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首二句赋本题,宫在骊山之上,楼台花木,布满一山,亦称绣岭,故首句言绣成堆也。后二句言回想当年,滚尘一骑西来,但见贵妃欢笑相迎,初不料为驰送荔枝,历数千里险道蚕丛,供美人之一粲也。

其二

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其二云:语带恢谐,妙绝千古。

黄叔灿《唐诗笺注》:舞破中原始下来,造句惊人,奇绝,痛绝!

人月圆山中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人月圆山中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人月圆?山中书事 元代: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译文及注释 译文千古以来,兴亡更替就像繁华的春梦一样。诗人用 疲倦的眼睛远望着天边。孔子家族墓地中长满乔木,吴国的宫殿如今荒革萋萋,楚庙中。乌鸦飞来飞去。几间茅屋里,藏着万卷书,我回到了老村生活。山中有什么事?用松花酿酒,用春天的河水煮茶。 注释人月圆:曲牌名。此词调始于王诜,因其词中 “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中原音韵》入“黄钟宫”。曲者,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诗眼:诗人的洞察力。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吴宫: 指吴国的王宫。也可指三国东吴建业(今南京)故宫。楚庙:指楚国的宗庙。投老:临老,至^老。赏析 序文

折一身瘦骨,踩雨后的虹桥,进山。在山山与树树的夹缝间,辟半亩薄地,起一间柴屋,只栽松柏。男松站远些,刚劲孔武,护塞戌边;女松倚近些,端茶递水,红袖添香。老松可对奕,小松可共舞。酒醉茶酣也可“以手推松曰'去'”。山认樵夫给树,水认渔翁给鱼,我非樵非渔,便拥有一切,无路则处处是路。 山中何事?闲闲地餐风饮露,忙忙地耕云种月。 写几行骈文骊句,用松针钉在篱笆上,花朵来读有花香,蝴蝶来读有蝶味,萤火虫来读有萤光,山鬼来读有鬼意,仙人来读有仙气 ............. 诗越读越厚,日子越读越薄,生命越读越 轻。 明天有明天的飞花,后天有后天的落叶。反正这山中没个忙人,反正这山中没个闲人。蓄了一春的露,檐前的小瓴也该满个七八分了。日头下端进新垒的红泥小炉。用去岁晒干的花尸燃火,才不会把水煎老。宠自己一回,今年就用那把不曾舍得用的养得釉亮的晚唐小壶。一盏香茗、一柱檀香,一人独对一山,一心静面一世。往日的尘缘都不得记不起来了,就喝眼前的茶吧。 茶要独品,酒需共酌。这好山只归我一人所有。让我如何能 信?可不,山中无访,用一串铜钱来换我的松花酒。我说如如 今通用银子,他不懂。好说歹说,用三双草鞋换去我两竹筒的 酒。并向我打探山外的世道,我故意很使劲地想,然后说是 元。他诡诡地一笑,笑得我心里发虚。再问我进山的道,我指 的东西南北,他丢下两句没头没脑的话,径自去了。此后也就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其二其三及赏析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其二其三及赏析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其一】 原文: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⑹,数骑渔阳探使回⑺。 霓裳一曲千峰上⑻,舞破中原始下来⑼。 【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⑽,倚天楼殿月分明⑾。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⑿。 译文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注释 ⑴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⑵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 ⑶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次第:依次。 ⑷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妃子:指杨贵妃。乐史《杨太真外传》: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新唐书·李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按:此诗或为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诸史实。在唐代,岭南荔枝无法运到长安一带,故自苏轼即言“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通鉴唐纪》注)。而荔枝成熟的季节,玄宗和贵妃必不在骊山。玄宗每年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即回长安。《程氏考古编》亦辨其谬,近人陈寅恪亦复考证之。 ⑸知是:一作“知道”。 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小松原文和翻译

小松原文和翻译 小松 唐代: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 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 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③直待:直等到。 ④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鉴赏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

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两首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两首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过华清宫①绝句(其一) 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②,山顶千门次第③开。一骑红尘妃子笑④,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 ①华清宫:唐玄宗和杨贵妃避暑之地,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华清池温泉区。 ②绣成堆:指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③千门:无数的宫门。次第:按顺 序。 ④妃子笑:据说杨贵妃喜欢吃鲜荔枝,后岭南有荔枝树,名“妃子笑”。过华清宫绝 句(其二) 杜牧新丰①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②探使回。霓裳③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释 ①新丰:今陕西临潼县新丰镇。②渔阳:今河北蓟县,当时为安禄山叛军驻扎的地 方。③霓裳:唐玄宗时一种宫廷舞曲。 1. 第一首诗首句从“长安”入笔,写之景。二句用“千门次第开”,为“荔枝来”作。 2. 解说第一首诗的三、四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3. 第二首诗首句“新丰绿树起黄埃”,先写之景,二句点出。 4. 解说第二首诗的三、四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5. 说说这两首在艺术手法上的共同特点。参考答案 1. 回望铺垫 2. 为了让皇帝获得杨贵妃动情的一笑,一路行人骑马飞奔,带起了一溜溜尘土,不知道的人,都以为这是传送国事公文,谁会想到是在给杨贵妃送来了南方的鲜荔枝。 3. 路途渔阳探使回。 4. 唐玄宗陶醉在宫庭乐曲声中,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直到安禄山叛军攻破中原大地,始才停止歌舞。 5. 写的有因有果,讽刺辛辣,发人深思。 译文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绿树环绕的新丰一带不时可见黄尘四起,那是前往渔阳的探使返回。他们谎报军情,唐玄宗和杨贵妃仍旧沉溺于歌舞,直至安禄山起兵,中原残破。 赏析 此题共三首,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 其一: 华清宫是公元723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首绝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 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场景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于此,那么前面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 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读到这里时,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

【描写雪后的空气的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描写雪后的空气的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一,描写雪后的图片 二,描写雪后的空气的诗句 1、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____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3、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____范云《别诗》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____柳宗元《江雪》 6、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____崔涂《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除夜有怀》 7、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____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8、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____卢梅坡《雪梅·其二》 9、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____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10、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____毛泽东《沁园春·雪》 1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____杜甫《绝句》 1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3、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____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1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15、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____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16、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____关汉卿《大德歌·冬》 17、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 18、今自己来思,雨雪霏霏。____佚名《采薇》 19、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____黄景仁《别老母》 20、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____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21、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2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____张谓《早梅》 2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____李白《北风行》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穷奢极欲的生活。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再来回味一下这首诗。过华清宫①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②,山顶千门③次第④开。 一骑⑤红尘⑥妃子⑦笑,无人知是⑧荔枝来。 【注释】 1、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2、绣成堆:指花草林木和建筑物像一堆堆锦绣。 3、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 4、次第:按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5、一骑(jì古代读ji,一般都读qi(二声)):指一人骑着一马。 6、红尘:指策马疾驰时飞扬起来的尘土。 7、妃子:指贵妃杨玉环。乐史《杨太真外传》: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新唐书·李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唐国史补》:“杨

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按:此或为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诸史实。在唐代,岭南荔枝无法运到长安一带,故自苏轼即言“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通鉴唐纪》注)。而荔枝成熟的季节,玄宗和贵妃必不在骊山。玄宗每年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即回长安。《程氏考古编》亦辨其谬,近人陈寅恪亦复考证之。 8、知是:一作“知道”。 【赏析】 华清宫是公元723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首绝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全诗从“回望”起笔,层层设置悬念,最后以“无人知”揭示谜底,这不仅揭露了唐明皇为讨好宠妃的欢心而无所不为的荒唐,同时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气氛相呼应。全诗无一难字,不事雕琢,清丽俊俏,活泼自然,而又寓意精深,含蓄有力,确是唐人绝句中的上乘之作。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的意思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的意思“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出自唐朝诗人杜荀鹤的古诗作品《小松》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③直待:直等到。 ④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翻译】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赏析】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

古诗文赏析(答题技巧)

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 一、主旨情感类 提问方式+答题模式 5种情感类型: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例一: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此诗描绘出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香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忙碌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二)。 二、表达技巧类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学习和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有的艺术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诗歌阅读鉴赏力,正确表达出我们的鉴赏感受。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以动衬静、虚实结合、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白描、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等。 例1: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题: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⑴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⑵,山顶千门次第开⑶。 一骑红尘妃子笑⑷,无人知是荔枝来⑸。 【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⑹,数骑渔阳探使回⑺。 霓裳一曲千峰上⑻,舞破中原始下来⑼。 【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⑽,倚天楼殿月分明⑾。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⑿。 注释: ⑴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⑵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 ⑶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次第:依次。 ⑷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妃子:指杨贵妃。《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按:此诗或为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诸史实。在唐代,岭南荔枝无法运到长安一带,故自苏轼即言“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通鉴唐纪》注)。而荔枝成熟的季节,玄宗和贵妃必不在骊山。玄宗每年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即回长安。。 ⑸知是:一作“知道”。 ⑹新丰:唐设新丰县,在陕西临潼县东北,离华清宫不远。黄埃:马队奔驰踏起的尘土。 ⑺渔阳探使:《全唐诗》此句下注:“帝使中使辅璆琳探禄山反否,璆琳受禄山金,言禄山不反。” ⑻霓裳:《霓裳羽衣曲》,当时的宫廷舞曲,是唐玄宗根据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舞曲十二遍亲自改编而成的。千峰:指骊山的众多山峰。

⑼舞破中原:指唐玄宗耽于享乐而误国,导致安史之乱。 ⑽万国:指全国。 ⑾倚天:形容骊山宫殿的雄伟壮观。 ⑿云中两句:《旧唐书·安禄山传》载:禄山体肥,重三百三十斤,但却能在唐玄宗面前表演胡旋舞,其疾如风。旁边的宫人拍掌击节,因为舞得太快,节拍都乱了。 译文: 【其一】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其二】 绿树环绕的新丰一带不时可见黄尘四起,那是前往渔阳的探使返回。他们谎报军情,唐玄宗和杨贵妃仍旧沉溺于歌舞,直至安禄山起兵,中原残破。 【其三】 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骊山上宫殿楼阁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分明。安禄山拖着肥胖的身体翩翩作胡旋舞,引发了杨贵妃的笑声随风飘扬越过层层山峰。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 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在晚唐成就颇高。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

古诗乌夜啼翻译赏析

古诗乌夜啼翻译赏析 《乌夜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前言】《乌夜啼》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乌夜啼”为乐府古题,属《清商曲·西曲歌》,多写离别之男怨女恨,而李白此诗题材相似,却别翻新境,言浅意深,独具魅力。全诗六句,开头写情,布景出人,景里含情;中间两句,写人物身分、身世及所处环境,绘影绘声;最后点明主题,包含着许多意内而言外之音。传说贺知章对这首诗相当欣赏,并以此为原因之一向唐玄宗推荐李白。【注释】⑴乌夜啼: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列于《清商曲辞·西曲歌》,并引《古今乐录》云:“西曲歌有《鸟夜啼》。”古辞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⑵黄云城边:一作黄云城南。乌欲栖:梁简文帝《乌栖曲》:“倡家高树乌欲栖。”乌欲栖,敦煌残卷本作“乌夜栖”。⑶哑哑:乌啼声。吴均《行路难五首》:“唯闻哑哑城上乌。”⑷机中织锦:一作“闺中织妇”。秦川女:指晋朝苏蕙。《晋书·列女传》载,窦滔妻苏氏,始平人,名蕙,字若兰,善属文。窦滔原本是秦川刺史,后被苻坚徙流沙。苏蕙把思念织成回文璇玑图,题诗二百余,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⑸碧纱如烟:指窗上的碧纱像烟一样朦胧。⑹梭:织布用的织梭。其状如船,两头有尖。怅然:忧然若失的样子。远人:指远在外边的丈夫。怅然:一作怅望。⑺

“停梭”二句:一作“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关西泪如雨”。独宿孤房:一作“欲说辽西”。孤:一作“空”。【翻译】黄云城边的乌鸦将要归巢了,归飞回来时候在树枝上哑哑地啼叫。在织机中织布的秦川女子,在隔着碧绿如烟的纱窗内视窗外的归鸟双双。她好像是在与人说着什么,其实她是在自言自语。太寂寞了啊,想着远方的亲人、她的织梭就不由得停了下来。独宿空房的滋味,真是太令人难以忍受了,珠泪点点滚下了她的香腮。【鉴赏】传说李白在天宝初年到长安,贺知章读了他的《蜀道难》、《乌夜啼》等诗后,大为叹赏,说他是“天上谪仙人也”,于是在唐玄宗面前推荐了他。《乌夜啼》为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李白这首的主题也与前代所作相类,但言简意深,别出新意,遂为名篇。“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昏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感物应心,不免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在这黄昏时候,乌鸦尚知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这织锦的秦川女,固可指为苻秦时窦滔妻苏蕙,更可看作唐时关中一带征夫远戍的思妇。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只让你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这样的艺术处

12.07 康小松老师 文本类型及商务英语翻译质量评估研究.doc+5000字符

文本类型及商务英语翻译质量评估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不断提高英语能力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国际交流中,商务沟通等各个方面都对英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商务英语和国际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需要借助商务英语翻译,不断促进中外双方沟通、交流,确保商务沟通顺畅,不断提高翻译的准确率,所传递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为提高商谈的成功率提供重要的支撑力量。 关键词:文本类型商务英语翻译质量评估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ir English skill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can not be ignored.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the various aspects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and so on are on the English put forward new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Meanwhile, business English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need the help of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the two sides continue to promote Sino-foreign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to ensure smooth business communication,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translation, the information transfer has some validity, as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negotiations to provide important support force. Keywords: text type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analysis 在国民经济日益发展的浪潮中,跨国商务活动不断增多,我国商务翻译需求量不断增加。随之,商务文本已成为新时期翻译研究的重要对象,需要从不同角度入手,不断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质量,提高翻译的准确率,为商务沟通提供有力的支撑力量。同时,商务翻译和文本类型之间息息相关,翻译者在翻译时候,必须具备一定的文本意识,否则将会造成文本信息丢失,严重影响翻译的质量。由于商务英语和很多方面紧密相连,而文本又来自不同的行业、领域中,商务英语翻译者必须从不同角度出发,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文本类型,为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提供有利的保障,不断提高翻译的质量。 一、文本类型概述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两首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两首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过华清宫①绝句(其一) 杜 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②,山顶千门次第③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④,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 ①华清宫: 唐玄宗和杨贵妃避暑之地, 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华清池温泉 区。 ②绣成堆:指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 ③千门:无数的宫门。次第:按顺序。 ④妃子笑:据说杨贵妃喜欢吃鲜荔枝,后岭南有荔枝树,名“妃子笑”。 过华清宫绝句(其二) 杜 牧 新丰①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②探使回。 霓裳③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释 ①新丰:今陕西临潼县新丰镇。 ②渔阳:今河北蓟县,当时为安禄山叛军驻扎的地方。 ③霓裳:唐玄宗时一种宫廷舞曲。 1.第一首诗首句从“长安”入笔,写之景。二句用“千门次第开”,为“荔 枝来”作 。 2.解说第一首诗的三、四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3.第二首诗首句“新丰绿树起黄埃”,先写 之景,二句点出 。 4.解说第二首诗的三、四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5.说说这两首在艺术手法上的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 1.回望 铺垫 2.为了让皇帝获得杨贵妃动情的一笑, 一路行人骑马飞奔, 带起了一溜溜尘 土,不知道的人,都以为这是传送国事公文,谁会想到是在给杨贵妃送来了南方

的鲜荔枝。 3.路途 渔阳探使回。 4.唐玄宗陶醉在宫庭乐曲声中,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直到安禄山叛军攻破 中原大地,始才停止歌舞。 5.写的有因有果,讽刺辛辣,发人深思。 译文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 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 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绿树环绕的新丰一带不时可见黄尘四起, 那是前往渔阳的探使返回。 他们谎 报军情,唐玄宗和杨贵妃仍旧沉溺于歌舞,直至安禄山起兵,中原残破。 赏析 此题共三首,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 其一: 华清宫是公元 723 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 在那里寻欢作乐。 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 而杜牧的这首绝 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 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 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 犹如 电影 摄影师, 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 林木葱茏, 花草繁茂, 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 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场景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 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 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 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 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 “千门”因何而开? “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 直至紧张而神秘 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 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 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于此,那么前面 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

古诗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翻译赏析

古诗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翻译赏析 《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荀鹤。其全文古诗如下: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前言】 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小松》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③直待:直等到。 ④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翻译】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赏析】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OrG/b/654htm,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

古诗书院二小松翻译赏析

古诗书院二小松翻译赏析 《书院二小松》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群玉。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翻译】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鉴赏】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

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从此静窗闻细韵”,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杜牧。 2、过程与方法:掌握咏史怀古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山河壮丽,人物风流,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了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也留下了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之作便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自然,怀古咏史诗,作为唐诗的一种重要题材,也受到了后人的推崇。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二、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 (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3)诗人写作的目的? (述己志,借古抒怀——知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忧天下,借古讽今——明世,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表议论,对古人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4)写作技巧? 三、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中,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古,写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飘逸的情韵。尤其是论史绝句,议论警拔,别具一格。

《荔枝叹》《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阅读附答案

《荔枝叹》《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阅读附答案 荔支叹(节选) [宋]苏轼 十里一置①飞尘灰,五里一堠②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③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①置:古代的驿站,差官歇脚换马的地方。②堠(hòu):古代计里程的土堆,这里也指驿站。③鹘(gǔ):海鸟的一种,古代船上刻鹘作为装饰,这里指海船。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苏诗开篇四句描写了皇家传送荔枝,刻不容缓的情景,含蓄精深,造语雄浑。 B.杜诗开篇第一句描写华清宫所在的骊山:林木葱茏,花团锦簇,如团团锦绣。 C.苏诗五六两句写皇家为让荔枝保持新鲜,传递急似军情,流露作者讽喻之意。 D.杜诗第二句写山顶行宫紧闭的宫门依次打开,为后文“一骑红尘”留下铺垫。 E.两首诗都揭露了皇家穷奢极欲而对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杜诗更是直抒己见。 答.AE(A项,苏诗描写直接,并不含蓄。E项,杜诗并非直抒己见,而是用镜头的切换和对比来含蓄地讽刺。) 15.比较苏诗“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与杜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上的异同。 答:相同:两首诗手法上都运用了对比、讽刺,(1分)都将“妃子的笑容”和“运输者身后的飞尘”作对比,以讽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1分) 不同:苏诗对比强烈,直抒己见,气象雄浑:(1分)“美人破颜”的喜,快马疾驰、急如星火的“惊”,特别是人马因此“溅血”而亡的悲,对比鲜明强烈,突出了唐代进贡荔枝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流千载”不仅揭露出灾难的深重,更把讽刺对象由唐玄宗、杨贵妃扩大到后代统治者,气象雄浑,用意深刻。(1分)杜诗对比精巧,寓意精深,含蓄而有不尽之意:(1分)专使驿马的“红尘”与深宫“妃子”的嫣然一“笑”,以“荔枝”巧妙关合似不相干的两个镜头,含蓄而委婉地揭示谜底,鞭挞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讽刺精妙,收到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1分)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教学设计修订版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教 学设计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杜牧。 2、过程与方法:掌握咏史怀古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山河壮丽,人物风流,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了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也留下了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之作便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

之情、兴亡之叹。自然,怀古咏史诗,作为唐诗的一种重要题材,也受到了后人的推崇。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二、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 (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3)诗人写作的目的? (述己志,借古抒怀——知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忧天下,借古讽今——明世,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表议论,对古人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4)写作技巧? 三、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着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有哲理的诗词名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有哲理的诗词名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1.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2.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5.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罗隐《西施》 6.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四》 7.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佚名《日出入》 8.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 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0.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3.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14.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15.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偶成》 16.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1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8.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李绅《答章孝标》 19.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苏轼《琴诗》 20.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其五》 21.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2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佚名《宰予昼寝》 23.器乏雕梁器,材非构厦材。——赵彦昭《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24.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5.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苏麟《断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