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陕西省榆林市最新气象水文公报地质资料专用

2013年陕西省榆林市最新气象水文公报地质资料专用
2013年陕西省榆林市最新气象水文公报地质资料专用

2013年气候公报

榆林市气象局

2014年1月

目录

摘要 (2)

一、基本气候概况 (3)

1、气温

2、降水

3、日照

二、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5)

1、倒春寒

2、干旱

3、大风

4、沙尘暴扬沙

5、高温

6、冰雹

7、暴雨

8、连阴雨

9、大雾 10、雷暴

三、气候影响评价 (14)

1、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估

2、气候对生态植被的影响评估

3、气候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评估

4、气候对水环境的影响评估

5、气候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估

四、2014年气候趋势展望 (20)

说明

1.文中所用的平均值按WMO(世界气象组织)规定,以1981-2010年各气象要素的平均值为常年平均值。

2.资料统计时段为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

3.根据榆林市气候特点,将我市划分为西北部和东南部,西北部为长城沿线6县区,即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东南部为佳县、米脂、子洲、绥德、吴堡、清涧6县区。

摘要

2013年榆林市气候特点: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光照充足,气象灾害相对较多。年平均气温10.4℃,为2000年以来第二高的年份,较常年偏高0.8℃;年总降水量547.8毫米,为1972年以来雨量第二多的年份,较常年偏多35%;年日照时数2792.0小时,较常年偏多108.8小时。

春季4月上旬发生倒春寒天气;5月下旬-6月中旬出现阶段性干旱;7月出现历史罕见的暴雨天气;8月4日下午多个县区出现了罕见的雷雨大风冰雹天气,榆林城区(世纪广场)极大风速34.2米/秒,风力等级达台风(飓风)级别;9月16日-23日,出现持续阴雨天气。11月中旬-12月,除定边外全市无降水出现,连续无降水日数平均达到48天;全年区域性大风沙尘、暴雨天气日数多于上年,大雾天气较常年偏少。

本年度作物生育期光、热条件较为适宜,降水充沛,全市农业粮食产量再获丰收,生态植被良好,空气质量达标。气象灾害主要表现为干旱、暴雨、冰雹等,给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造成一定影响。

一、基本气候概况

1、 气温

2013年全市年平均气温10.4℃,较常年偏高0.8℃,为2000年以来第二高的年份。西北部年平均气温9.5~10.2℃,东南部年平均气温10.6~11.9℃。

年极端最高气温32.8(靖边)~37.1℃(吴堡),8县(区)年极端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年极端最高气温极值37.1℃,6月28日出现在吴堡县。年极端最低气温 -18.3(吴堡)~-25.5℃(榆阳),年极端最低气温极值-25.5℃,1月3日出现在榆阳区。

图1: 2013年榆林市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 图2: 2013年榆林市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单位:℃)

图3:2013年榆林市逐月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对比图(单位:℃)

2、 降水

2013年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547.8毫米,较常年偏多35%,为

1972年以来雨量第二多的年份(1978年562.8毫米)。年雨量县区分布不均,十二县区均偏多,其中7个县区年雨量超过500毫米,清涧、绥德两县年雨量突破700毫米(仅次于1964年年雨量极值)。

西北部年降水量329.1~661.6毫米,最多神木661.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61.3%),最少定边329.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4%),榆阳562.5毫米(偏多46.7%);东南部年降水量492.5~733.7毫米,各县区均比常年偏多,绥德733.7毫米偏多最多(偏多79.2%),其次为清涧712.4毫米(偏多50.2%),其余县区在492.5~605.9毫米之间。

图4: 2013年榆林市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 图5: 2013年榆林市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单位:%)

图6: 2013年榆林市逐月平均降水量与常年同期对比图(单位:mm )

3、 日照

2013年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92.0小时,较常年偏多108.8小时。年日照时数米脂县最多,为3118.3小时,子洲县最少,为2630.8

小时;其中佳县与常年基本持平,府谷、横山偏少,其余各县区偏多;榆阳年日照时数3005.5小时,偏多最多(偏多334.9小时),其次为米脂偏多273.8小时、定边偏多247.6小时。

图7: 2013年榆林市日照时数分布图(单位:小时) 图8:2013年榆林市日照时数距平分布图(单位:小时)

图9:2013年榆林市逐月日照时数与常年同期对比图(单位:小时)

二、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1、倒春寒

2013年4月上旬全市出现“倒春寒” 天气。受西北路强冷空气活动的影响,4月上旬全市出现“倒春寒”天气过程。4月6日大部分县区最低气温下降8~10℃,降至-7~-3℃,同时伴有4-6级西北风;4月9-10日,全市再次出现降温天气过程,西北部县区气温

降至 -5.6 ~ -8.0℃,东南部县区降至 -2.9 ~ -7.1℃。低温天气对正处于萌芽期和花期的杏树、桃树影响较大,部分县区的果树花蕾遭受冻害;同时导致枣树种植区大面积前期开放的枣芽冻伤,形成“死芽”现象。

2、干旱

2013年干旱主要表现为冬春干旱和初夏干旱。2012年12月-2013年5月,除2013年1月降水略偏多外,其余各月降水均偏少。2012年12月-2013年5月,全市平均降水量为44.2毫米,比常年同期(76.7毫米)偏少4成。其中2012年12月偏少2成、2013年1月偏多1成、2月偏少8成、3月偏少8成、4月偏少2成、5月偏少4成。

2012年12月中旬-2013年2月中旬,全市大部分县区土壤相对湿度在40%以下,出现冬旱。4月上旬-5月中旬,由于降水偏少,吹风天气较多,大部分县区出现中到重度干旱。

5月下旬-6月中旬,气温逐渐升高,5月21日、6月2日多个县区出现了35℃以上的高温天气,初夏阶段性干旱随之发生。6月18日,各县区固定测墒地块出现厚度1~7厘米的干土层,全市除榆阳外,大部分县区10~20厘米土层土壤相对湿度在15~40%之间,干旱较为严重。6月19~21日,全市普降大到暴雨,旱情得以及时缓解,对农田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较为有利。

11月-12月,全市气温偏高,降水稀少,全市平均连续无降水日数为48天,除定边外,其它各县区连续无降水日数均超过50天,

出现旱情。

3、大风

2013年全市出现大风日数(十二县区总和)153天,西北部县区达93天,东南部县区60天,全市平均13天。府谷全年出现大风34天,为全市最多;神木28天,为全市次多;绥德25天,横山21天,佳县17天,其它县区2~8天;子洲、清涧大风日数全市最少,全年仅出现2天。

图10:2013年各县区大风日数统计图(单位:天)

4、沙尘暴、扬沙

2013年全市共出现5个沙尘暴日,7站次达到沙尘暴标准,其中横山3次、榆阳2次、靖边和神木各1次,与2012年相比,全市沙尘暴日数有所增加。本年度扬沙天气,西北部县区多于东南部县区,定边、靖边扬沙日数全市最多,分别为25天、11天,榆阳、米脂各5天,府谷、神木各4天,吴堡无扬沙天气出现,其它县区1~3天。

图11:2000年以来榆林市沙尘暴变化统计(单位:站次)

2月28日,全市出现首次沙尘天气,8个县区出现扬沙,9时02分至11时18分横山县出现沙尘暴,能见度仅有400米;3月9日,榆阳和靖边出现沙尘暴,能见度600米;5月18日18时左右,横山、榆阳出现持续30分钟左右的沙尘暴,最小能见度分别为700米、800米;5月21日,横山再次出现沙尘暴;6月1日18时神木测站出现扬沙天气,后达到沙尘暴标准。

本年度扬沙天气为近十年较少年份,主要出现在3-5月,全市平均5天。2月28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全市出现2013年第一次沙尘天气,各县区大幅降温并伴随4-5级大风,府谷最大风速达20.7 m/s,9个县区出现扬沙;3月9日,全市出现2013年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大风沙尘天气过程,除吴堡外各县区均观测到扬沙,府谷、神木、横山、佳县、绥德5县区出现大风,神木最大风速达22.0 m/s;4月7日,受冷空气过境影响,全市再次遭到风沙的袭击,府谷、神木、定边、榆阳、靖边、米脂、子洲七县区出现扬沙;4月17-18日,定边、榆阳、米脂连续两天出现扬沙天气,据统计,定边4月份共出现9个沙尘日。5月18日下午,定边(17时30分)、神木(17时46分)、靖边(18时02分)三县区先后出现扬沙天气。

5、高温

2013年全市共出现8个高温日(35℃以上),22站次高温天气。极端最高气温37.1℃,6月28日出现在吴堡县,是2000年以来极端最高气温第四低的年份(2011年36.9℃,2008年36.8℃,2012年36.4℃)。5月21日,首次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比2012年提前24天。

榆阳、府谷、神木、靖边4县区年极端最高气温低于35℃,其余县区高于35℃。全年共出现8个高温日(5月21日、6月2日、6月4日、6月26日、6月27日、6月28日、6月29日、8月5日),连续高温天气较2012年有所增加,其中子洲6月26-28日、吴堡6月27-29日、米脂6月27-28日出现连续高温。吴堡县高温日数全市最多,达到6天。

6、冰雹

2013年全市气象观测站内出现8个降雹日,其中榆阳3次,米脂、神木各2次,府谷、定边、佳县、绥德各1次。降雹最早6月3日出现在米脂,最晚10月2日出现在定边,是定边建站以来第3次10月份出现冰雹天气(另两次分别为2001年10月和2011年10月)。

本年度冰雹天气主要出现在6月、8-9月份,受其影响,榆阳、佳县等县区部分乡镇出现不同程度的灾害。6月23日15-18时佳县出现局地短时暴雨冰雹天气(方塌、王家砭、木头峪、店镇部分村出现冰雹),造成12个乡镇受灾,其中方塌、王家砭、朱官寨、木头峪和店镇5个乡镇灾情最为严重。暴雨冰雹造成全县受灾群众达3万多

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266公顷,成灾面积3526公顷,绝收面积660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00万元。

8月4日下午到晚上,府谷、神木、榆阳、佳县、米脂、靖边、横山出现雷雨大风天气,伴随有短时暴雨,榆阳、横山、神木境内出现冰雹。榆阳气象站观测到的冰雹直径为17毫米,1小时降水量达47.6毫米,为2013年入汛以来小时降水量最大值;世纪广场暴雨监测站极大风速达34.2米/秒,风力等级达台风(飓风)级别;榆阳区马合镇出现大暴雨,降水量达108.6毫米。此次风雹暴雨灾害造成多个县区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库坝损毁、牲畜死亡、房屋倒塌、车辆受损,还导致道路、电力、通讯线路多处中断,经济损失惨重。

受雹灾西瓜(榆阳区马合镇) 鸡蛋大的冰雹(榆林)

损坏的车辆(榆林) 连根拔起的大树(榆林)

图12:8月4日风雹造成的灾害

7、暴雨

2013年全市共出现9个暴雨日,暴雨13站次,以单站暴雨为主。暴雨主要出现在7月4日、7月9日、7月12日、7月15日、7月

25日、7月26日、8月4日、9月17日、9月23日。

7月4日、7月12日清涧降暴雨,降水量分别为69.8毫米、62.6毫米;7月9日,子洲、绥德、清涧出现暴雨;7月15日,榆阳区出现短时强降水,降水量达51.0毫米;7月25日,清涧、绥德降水量达到暴雨级别;7月26日神木出现暴雨;8月4日,榆阳出现暴雨,日降水量55.0毫米;9月17日,府谷、神木县区出现暴雨天气,神木出现大暴雨,日降水量达101.4毫米;9月23日绥德出现暴雨。

受西北路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共同影响,7月3日08时至4日08时,全市除神木、府谷外,其它县区普降中到大雨,清涧出现暴雨;区域气象站监测到榆阳、靖边、横山、绥德、子洲和清涧共10个乡镇出现暴雨,最大降水量出现在横山县韩岔镇,达83.3毫米。

7月8日至10日,全市普降大到暴雨。7月9日,子洲56.3毫米、绥德54.8毫米、清涧54.8毫米,达到暴雨级别,

受西路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7月24-26日,全市迎来又一轮强降水过程,过程雨量3.3-82.2毫米。7月25日清涧、绥德出现暴雨,26日神木出现暴雨。

9月15-17日,榆林出现入秋以来最强降水过程,全市普降中到大雨,府谷降暴雨,神木降大暴雨。另外,榆阳区、神木、府谷、横山、佳县、绥德、子洲、吴堡共39个乡镇出现暴雨,神木、府谷4个乡镇出现大暴雨,最大降水量出现在神木麻家塔,达108.9毫米。

据民政部门统计,暴雨洪涝造成全市各县区农作物受灾、房屋倒塌、库坝损毁、道路中断、人员受伤等重大灾害,经济损失惨重,影响较大。

8、连阴雨

2013年全市共出现3次区域连阴雨天气过程,其中夏季出现2次,秋季出现1次,分别是6月19-22日,7月8-12日,9月16-23日。

6月19-22日全市出现连阴雨天气,过程平均降水量48.6毫米,神木、佳县、府谷过程雨量超过50毫米。连阴雨使进入花期的枣树光合作用不足,枣花不能正常发育,授粉不能正常进行,形成大量落花现象从而使枣树坐果率下降。

7月8-12日再次出现连阴雨天气过程,过程平均降水量

77.0

车辆被淹(榆林)

城市内涝(榆林)

倒塌的房屋(榆林)

马路被洪水淹没(神木) 图13:2013年暴雨受灾情况

毫米。神木、榆阳过程雨量小于50毫米,其余各县区均大于50毫米,清涧过程雨量最大(149.7毫米),连阴雨期间,7月9日子洲、绥德、清涧3站出现暴雨。据统计,7月份全市各县区雨日均超过20天,多雨、寡照、低温、土壤和空气湿度大的气候环境,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一定影响。

9月16-23日,全市大部分县区持续阴雨天气,过程平均降水量67.3毫米,过程最大降水量出现在绥德县,达163.0毫米。连阴雨期间,9月17日神木降水量101.4毫米,达到大暴雨级别,9月23日绥德降水量65.7毫米,达到暴雨级别。由于阴雨寡照,对农作物和经济林果的成熟以及品质、产量的形成造成不利影响。

9、大雾

2013年全市共出现雾日(浓雾日数总和)125天,是近10年大雾日数第3少年份。大雾天气主要出现在东南部县区,全市雾日最多清涧县28天,绥德25天,米脂、吴堡、佳县、子洲9~15天;西北部县区神木最多7天,靖边本年度无雾日出现,定边、横山、榆阳、府谷3~6天。大雾天气给交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图14:2013年各县区大雾日数统计图(单位:天)

10、雷暴

2013年全市雷暴日数(十二县区总和)331天,全市平均28天,多于近10年平均值(312天)和常年平均值(281天)。十二县区雷暴日数最多台站神木40天,最少定边16天,榆阳、绥德、佳县、府谷31~37天,靖边、横山、清涧、子洲、吴堡、米脂19~28天。

图15:2013年各县区雷暴日数统计图(单位:天)

三、气候影响评价

1、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估

(1)春季气温回升晚于常年,生育期推迟:入春后,各地气温回升较慢,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初始日,与上年度相比全市平均推迟11天。西北部县区推迟7-17天,东南部县区推迟8-16天,这一现象导致春播作物生育期普遍推迟。

(2)墒情呈前低后高波动变化,生长期总体适宜:4月中下旬至5月,由于气温偏高,干旱少雨,全市墒情较差,对各地作物的播种、出苗及苗期生长不利。作物播种至6月中旬,各地耕作层土壤相对湿度呈波动变化,墒情分布不均,整体偏低。6月中旬以后各地墒情呈上升趋势,7月中旬至8月上旬,大部墒情适宜,部分地方土壤湿度

超过90%以上,处于过湿状态。总体来说,播种期4月中下旬土壤水分含量较低,影响了作物的按时入种,6月上中旬为土壤湿度较低的一个时段,随后由于降雨天气的增多,各地墒情明显上升,对作物生长发育较为有利。

(3)作物生长期、成熟期气象条件基本适宜:6-9月全市降水偏多,温度适宜,高温天气较少,光照、水分条件均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

(4)暴雨、大风冰雹天气多发,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7月全市平均降水量228.8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7倍,雨日较多,光照偏少,暴雨造成多地农田渍涝,对作物生长造成影响。8月上旬多短时雷雨、大风、冰雹天气,对部分县区农业生产造成危害较大。据农业部门统计,受暴雨与风雹灾害影响,农业受灾面积达100万亩。

图16:长势喜人的玉米、大豆(拍摄地:定边、横山)

本年度作物播种期略晚于常年同期,作物生长期墒情、水分条件基本适宜,7月、8月暴雨、冰雹灾害对作物影响较大。据统计,2013年玉米、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整体增加,全市播种面积共711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54.8万吨,高于2012年,粮食产量连续十年保持在百万吨以上。

2、气候对生态植被的影响评估

本年度,全市降水充沛,为1972年来雨量第二多的年份,气温、光照适宜,满足作物、植被各时期的生长发育。据卫星遥感监测,我市生态植被变化显著,植被长势明显好于2012年,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增长趋势。全市长城沿线以南地区植被覆盖度较高,东南部县区植被长势整体好于西北部县区。

图17:2013年8月与2012年同期植被长势对比

3、气候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评估

(1)空气质量分析:2013年全市风沙强度较弱,降水量偏多,空气质量整体较好。根据环保部门监测:2013年,榆林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二级以上天数322天,其中一级优天数99天。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年大部分时间段内处于良好以上状态。

(2)酸雨变化分析: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由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造成,主要来源于石油和煤的燃烧及汽车尾气、工业生产废气的排放。出现酸雨表明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含量较高。

根据榆林市3个酸雨站2013年1-12月酸雨观测记录分析,榆阳区、米脂无酸雨,神木6月和9月共出现7次酸雨,分别为:6月19日、6月20日、6月21日、9月9日、9月16日、9月18日、9

月22日。

图18:榆林市2013年逐月酸雨PH值监测图

2009-2013年,全市三个酸雨监测站酸雨年平均PH值监测结果(图19)显示,榆阳有所上升,神木呈下降趋势,米脂不稳定变化。在工农业生产中,要高度重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做到早预防、早治理。

图19: 2009年至2013年酸雨年平均PH值对比图

4、气候对水环境的影响评估

(1)空气湿润指数分析

湿润指数指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是判断某一地区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本年度降水较常年偏多,全市平均湿润指数32%,略低于2012年(32.5%),各县区湿润指数分布在22.0~50.0%之间,最低值低于上年,最高值高于上年。西北部县区湿润度平均降低3%,东南部县区湿润度平均增加2%。

图20:榆林市2013年湿润度指数分布图(单位:%) 图21:榆林市2013年润度指数与上年差值图(单位:%) (2)红碱淖水体变化分析

遥感监测红碱淖水体变化分析表明:2013年,红碱淖面积仍在萎缩,水体面积为32.16平方公里,较2012年同期减少0.72平方公里,与2000年同期相比水体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图22)。

图22:红碱淖水体面积变化示意图

分析2000-2013年红碱淖水体面积变化数据,结果表明:2005年水体面积萎缩速度最大,减少面积为7.4%,其次是2011年5.55%。2011年后萎缩速度有变缓趋势,2012年减少面积为2.89%,2013年萎缩速度更小为2.19%,这一数据也低于近13年来减少速度的平均值2.84%。

根据2000-2013年神木县夏季降水和湖水面积变化统计(图23)

来看,红碱淖所在神木县降水量一直处于波动状态,并且有略微增加的趋势,没有像红碱淖水体面积一样直线减少,即使在降水增多的年份红碱淖水体面积也呈现减少趋势。说明红碱淖水体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不是气候自然条件,人为影响可能才是决定红碱淖变化的主要因素。

图23:2000-2013年红碱淖水体面积与神木县夏季降水对比

5、气候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估

据国土部门统计,2013年全市发生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159起,其中滑坡55起,崩塌103起,泥石流1起,直接经济损失1738.85万元,未造成人员伤亡。在所有因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中,清涧137起,绥德9起,榆阳、米脂各3起,佳县、府谷各2起,神木、横山、子洲各1起;其中滑坡灾害清涧50起,米脂2起,榆阳、佳县、子洲各1起,崩塌灾害清涧86起,绥德9起,定边、靖边、吴堡、子洲无灾害,其余县区1-2起;泥石流灾害清涧1起。

根据统计,全年发生各类地质灾害最多为清涧县,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降雨造成。2013年清涧县年降水量为712.4毫米,仅次于1964年730.3毫米,是建站以来降雨较多年份。据统计,清涧县7月降水

水文地质综合实习

水文水资源综合实习 报告 姓名: 班级:水文10-01 学号: 人员:水文2010级实习队 时间:2012.10.01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 第一篇地质构造填图 1.1 区域地质概况 1.2 地质填图说明书 第二篇水文地质测绘 2.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2.1.1 气象水文 2.1.2 地形地貌 2.1.3 社会经济 2.1.4 交通位置 2.1.5 区域地层与构造 2.1.6 含水层与隔水层 2.1.7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2 填土区水文地质说明书

2.2.1 水文地质概况 2.2.2 填图区地下水流场分析 2.2.3 填图区水化特征及其分区 2.2.4 填图区灾害、环境、工程地质 第三部分实习总结及感想 附录一宝泉水库下游河流断面记录表 附录二宝泉水库下游河流断面剖面图 附录三宝泉水库流量计算表 附录四焦作周边地区地下水水质分析成果一览表 附录五实习照片

前言 一、实习目的 1.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领域的基本情况,比较全面的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巩固所学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实践去充分检验和更进一步理解以前所学的知识,同时为更好地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实习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避免学生以后就业时易出现的眼高手低的现象;同时还能培养大家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二、实习性质 本次实习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综合实习,包括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内容,是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实践课程。该次实习属于生产性质的实习。 三、实习阶段 第一阶段:8.20-8.22在学校期间的实习前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8.23-9.1在登封的构造地质实习:探勘、拉剖面、地质填图; 第三阶段:9.5-9.7在辉县宝泉水库的水文地质实习; 第四阶段:9.9-9.15在焦作区域内进行的水文实习; 第五阶段:9.16-10.30在室内进行的资料整理、实测地层剖面、柱状图等图的绘制和实习报告的撰写工作。

水文地质学资料

第8章 ◆系统思想与方法的核心: 把所研究的对象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并从整体的角度去考察、分析与处理事物。 8.2 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1.地下水系统概念的产生 2.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地下水含水系统: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 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 ☆地下水流动系统: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 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3.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比较 (1)含水系统将包含若干含水层与相对隔水层的整体作为所研究的系统。系统的边界是不变的; 流动系统以地下水流作为研究实体,边界是可变的。 (2)含水系统的整体性体现于它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整体性体现于它具有统一的水流。 (3)含水系统与流动系统都具有级次性。 ?控制含水系统发育的主要是:地质构造 ?控制地下水流动系统发育的主要是:水势场 8.3 地下水含水系统 含水系统在概念上是含水层的扩大,因此,关于含水层的许多概念均可用于含水系统。 8.4 地下水流动系统 1.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动力特征 2.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不同部位,由于流速和流程对水质的控制作用,显示出很好的水化学分带: 在地形复杂,同时出现局部、中间、区域流动系统时,以垂直分带为主。 地形变化简单,只出现区域流动系统时,主要呈水平分带。 3.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温度特征 地下水流动系统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水文地质分析框架; 根据渗流场、水化学场、水温度场之间的密切内在联系,利用地下水流动系统这一理论框架,可以将各方面零散的信息综合成一副有序的图景。 第9章 9.1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1. 地下水动态: 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含水层(含水系统)各要素(如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等)随时间的变化。 2. 地下水均衡: 指某一时段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能量)的收支状况。 3.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关系 ◆均衡是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内在原因(实质); 动态是地下水均衡的外部表现; ◆均衡的性质和数量决定了动态变化的方向与幅度; 动态反映了地下水要素随时间变化的状况。 4.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研究的意义

水文地质图图例格式

水文地质图图例格式 1松散孔隙水 (1) 浅层淡水或潜水——采用普染底色表示富水性(用单井涌水量表示)。 单井涌水量>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 000~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 m 3/d (2) 深层淡水或承压水顶界面埋深——采用绿色线划表示。 含水层顶板埋深 >5 000 m 3/d 1 000~5 000 m 3/d <1 000 m 3/d (1) 裸露型(水位埋深小于50 m )——普染底色表示富水性(用单井涌水量表示)。 单井涌水量>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 m 3/d (2) 覆盖型或埋藏型灰岩顶板埋藏深度——蓝色线划表示 含水层顶板埋深 单井涌水量>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 000~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 000 m 3/d 3 (1) 基岩裂隙潜水——水位埋深小于50 m 采用普染底色表示富水性(用单井涌水量表示)。 单井涌水量 >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1 000 m3/d 单井涌水量<100 m3/d (2) 基岩裂隙潜水及承压水顶板埋深——红色线划表示。 含水层顶板埋深 >1000 m3/d 100~1000 m3/d <100 m3/d (1) 冻结层上水——采用普染底色表示。 单井涌水量≥100 m3/d 单井涌水量<100 m3/d 为了反映地下水的形成,平面图上必须反映出含水地层断裂及褶皱构造,表示出基岩产状及断层的走向延长方向和性质;沿储水构造界线,加绘蓝色小圆点表示储水构造形成的富

中国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中国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前言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地貌形态多变,地质构造、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样。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但对其大规模的开采,还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开展了水文地质普查与勘探工作,对地下水的分布规律、赋存条件开始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各种不同比例尺水文地质图件的编制。在50年代后期,地质部水文地持工程地质局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完成了1 :300万比例尺《中国水文地质分区图》的编制;60年代进行了华北平原、松辽平原等较大的水文地质单元的编图及全国性1:1000万比例尺图件的编制;70年代末,地质部系统各省(区)水文地质队完成了全国大部分地区(除个别边远及高山地区外)1:20万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普查任务;1979年在全国地质系统的水文地质工作者及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编制和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此后,各省范围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图幅和个别省、市的水文地质图集,也相继编制完成。 这次1:400万比例尺《中国水文地质图》的编制,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进行的。该图是全国1:400万比例尺水文地质图系的基础图幅。其编制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总结、系统分析我国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研究我国全疆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分布规律,为深入探索地下水形成、分布变化规律提供基础资料;对全国各不同区域地下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为国家经济展规划、基本建设部署提供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并供有关院校教学参考及专业间学术交流。 关于编图资料:水文地质方面,主要是依据各省、区、市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水文地质普查成果和中、小比例尺水文地质图件等实际资料;地质资料主要参照了1:400万比例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并应用1:150万比例尺《青藏高原地质图》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补充;基础底图资料源自中国地图出版社第9版1:400万比例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另外,参考补充了全国性沙漠分布图和冰川冻土图中的有关资料。 图件的编制是在张宗祜所长的指导下,由焦淑琴、戴喜生两同志负责完成编稿,中国地图出版社李兆星同志负责地图编辑。图幅说明书曾由阎锡屿高级工程师审阅。在图件编制过程中秦毅苏主任参加过编制方案的讨论,董凤岐副所长参加了编制方案的拟定和编稿图件的审查。地矿部顾问委员会陈梦熊高级工程师和贾福海高级工程师、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司辛奎德总工程师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任福弘副所长等给予了各方面的指导。另外,在编稿后期,贾建芳同志协助过编稿底图修改稿的清绘,董华同志协助统计资料、制作总色样和校对工作。

矿井水文地质主要图件内容及要求[1]

附录一矿井水文地质主要图件内容及要求 一、矿井充水性图 矿井充水性图是综合记录井下实测水文地质资料的图纸,是分析矿井充水规律、开展水害预测及制定防治水措施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矿井水害防治的必备图纸。一般采用采掘工程平面图作底图进行编制,比例尺为1/2000-1/5000,主要内容有: 1.各种类型的出(突)水点应当统一编号,并注明出水日期、涌水量、水位(水压)、水温及涌水特征。 2.古井、废弃井巷、采空区、老硐等的积水范围和积水量。 3.井下防水闸门、水闸墙、放水孔、防隔水煤(岩)柱、泵房、水仓、水泵台数及能力。 4.井下输水路线。 5.井下涌水量观测站(点)的位置。 6.其他。 矿井充水性图应当随采掘工程的进展定期补充填绘。 二、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 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是综合反映矿井充水变化规律,预测矿井涌水趋势的图件。各矿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相关因素绘制下列几种关系曲线图: 1.矿井涌水量与降水量、地下水位关系曲线图。 2.矿井涌水量与单位走向开拓长度、单位采空面积关系

曲线图。 3.矿井涌水量与地表水补给量或水位关系曲线图。 4.矿井涌水量随开采深度变化曲线图。 三、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是反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图纸之一,也是进行矿井防治水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在井田地形地质图的基础上编制,比例尺为1/2000-1/10000。主要内容有: 1.基岩含水层露头(包括岩溶)及冲积层底部含水层(流砂、砂砾、砂礓层等)的平面分布状况。 2.地表水体,水文观测站,井、泉分布位置及陷落柱范围。 3.水文地质钻孔及其抽水试验成果。 4.基岩等高线(适用于隐伏煤田)。 5.已开采井田井下主干巷道、矿井回采范围及井下突水点资料。 6.主要含水层等水位(压)线。 7.老窑、小煤矿位置及开采范围和涌水情况。 8.有条件时,划分水文地质单元,进行水文地质分区。 四、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是反映含水层、隔水层及煤层之间的组合关系和含水层层数、厚度及富水性的图纸。一般采用相应比例尺随同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一道编制。主要内容有:

水文地质条件的各种描述实例

一、XXXXX水文地质条件 评估区内地下水根据地层岩性、含水介质等,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二种类型,分述如下: 1、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评估区内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层,平时没有水,雨季时暂时形成上层滞水,水量贫乏,分布不连续,无统一水位,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下渗补给基岩裂隙水为其排泄的方式之一,该类地下水对工程建设无影响。 2、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评估区地下水主要赋存在下二叠统茅口组(P1m)灰岩岩溶裂隙中,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本区岩溶发育,地下河发育,区内岩溶水量丰富,地下水埋藏深度为10m~50m,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沿岩溶裂隙渗流或以地下河的形式流动,向东排入澄江河。 据《XX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评估区所在区域松散岩类孔隙水大部分覆盖于岩溶水之上,两者水力联系密切,孔隙水水位一般高于岩溶水,因此下渗补给岩溶水是其排泄的方式之一。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是降雨入渗补给,此外地表水也是一种普遍的补给来源,通过溶蚀裂隙和落水洞渗入地下补给岩溶水,评估区岩溶水的排泄最终汇入场地东面的澄江河,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简单。 区域上地下水富集程度一般受降雨地形地貌、植被和构造裂隙的控制,从地形地貌上看,评估区属岩溶谷地地貌,总体地势平坦,岩溶洼地发育,有利于地下水富集,区域地下水埋藏较浅,与东面的澄江河存在水力联系,澄江河水位升降,影响评估区内地下水位,建设

场地地下水位的波动对场地地基、特别对地势较低洼区段的地基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区内水文地质条件较差。 二、“XXXXX”水文地质条件 评估区内地下水根据地层岩性、含水介质等,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二种类型,分述如下: 1、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评估区西部山坡及平地第四系残、坡积层(Q dl+el)含角砾粉质粘土,平时没有水,雨季时暂时形成上层滞水,水量小,分布不连续,无统一水位,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下渗补给基岩裂隙水其排泄的方式之一,最终排泄入龙江河,该类地下水对工程建设无影响。 2、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主要赋存在下石炭统大塘组(C1d)灰岩裂隙、溶洞中,评估区及周围岩溶弱发育,据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编制的《XXX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20万)及野外实地调查,评估区溶沟、溶槽弱发育,区域泉流量小于10升/秒,迳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地下水埋藏深度10~50米。 评估区地下水位与北东面龙江河水位一致,受河水水位涨落控制。拟建项目据龙江河较远,地基位置远高于河水位,地下水对场地工程建设影响不大,评估区地形总体为向东倾的单面斜坡,区内无断层经过,从地形地貌上看,不利于地下水富集,建设场地最低标高高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

地质报告之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 一、水文地质概况: 说明上级下达的任务,以往水文地质工作情况和成果、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时间、主要任务,完成工作量和质量情况及其他必要的说明。 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区域地形、气候、地表水特征及可能对矿床充水造成的影响。 2、区域含水层、隔水层特征及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3、区域地质构造、断裂带等对矿床充水的影响。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可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一节合并论述。 4、水文地质分区特征:说明分区的原则和依据,阐明各水文地质分区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及动态变化特征。 三、生产矿井、老硐(窿)水文地质情况: 根据调查访问和实际观测编录的资料,说明其位置、深度、长度、产量、开采面积、充水因素、水量、水位及其动态变化,水质、排水设备能力和突水点的情况以及老硐(窿)积水情况和其他情况。 四、矿区水文地质 1、说明矿区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中的位置和水文、气象情况等。

2、叙述地表水特征及动态变化,矿区的进水及隔水的边界条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矿区充水因素和对未来开采的可能影响。 3、叙述矿区含水层、隔水层的确定依据:各含水岩层或含水岩系的岩性、厚度、分布、埋藏条件,裂隙、岩溶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单位涌水量、导水性渗透系数、水头高度、水质、水温、水量、动态变化,各含水层的水力联系;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稳定性和隔水性;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对矿体(层)底板承压含水层及隔水层的特征要详细说明。 4、对构造破碎、断裂带、溶洞发育带(发育程度、规律、充填程度、充填物)的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含水性、导水性对矿床充水影响的评价。 5、在矿区内及其附近有生产矿井或相类似条件的水文地质勘探资料,应进行对比评述。 五、矿坑(或露天采矿场)涌水量预测: 1、未来开采矿坑(或露天采矿场)的充水因素和充水来源及特征 的论述。 2、论述矿床充水或隔水边界条件的确定。 3、说明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的选择依据。 4、计算参数的来源及其代表性的论述。

专门水文地质学考试资料

水文地质调查的任务 水文地质调查的任务主要有4项: 1、查明地下水的赋存条件 2、查明地下水的运动特征 3、查明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4、查明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当前进行水文地质调查常用的方法有六类: 1、水文地质测绘(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 2、水文地质钻探 3、水文地质物探 4、水文地质(现场)试验 5、地下水动态观测 6、室内分析、鉴定、模拟试验和实验。 新技术与新方法 1、遥感技术(1)利用航片和卫片(2)利用红外测量 2、同位素技术 3、GIS技术(1) 建立地下水数据库及模拟系统(2)识别含水层(3)进行地下水水质研究 (4) 进行地下水资源管理(5)编制水文地质图 4、核磁共振技术 一、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类型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按其目的、任务和调查方法的特点,可分为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和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两种类型。 1、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小比例尺(一般小于l:10万),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一般要求大于1:5万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 (1)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水文地质特征: 1)基岩岩层水平或倾角很缓,构造简单,岩性稳定均一,多为低山丘陵; 2)第四系沉积物均匀分布,河谷、平原宽广; 3)含水层埋藏浅,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清楚; 4)水质类型较单一 (2)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水文地质特征: 1)基岩褶皱和断裂变动明显,岩性岩相不稳定,地貌形态多样; 2)第四系沉积物分布不均匀.有多级阶地且显示不清; 3)含水层埋藏深浅不一,地下水形成条件较复杂,补给和边界条件不易查清; 4)水质类型较复杂 (3)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水文地质特征: 1)基岩褶皱和断裂变动强烈,构造复杂,火成岩大量分布,岩相变化极大,地貌形态多且难鉴别; 2)第四系沉积物分布错综复杂; 3)含水层不稳定,其规模、补给和边界难以判定; 4)水质类型复杂 4、供水水源地需水量大小分级 拟建供水水源地按需水量大小,可分为四级: 1)特大型需水量≥15万m3/d 2)大型5万m3/d≤需水量<15万m3/d 3)中型1万m3/d≤需水量<5万m3/d 4)小型需水量<1万m3/d

水文地质划分报告

明鑫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混合斜井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矿长:任丛平 总工程师:鲍永胜 技术科长:李乔 编制:李乔 编制时间:2014年7月

目录附图 1、地形地质图1:2000 2、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1:5000 3、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4、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1:2000 5、矿井等水位线图(西区)1:2000 6、水量与时间变化曲线图 附表: 1、地下水位参数表 2011年1—12月水文观测成果表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矿井基本情况 一、交通位置 明鑫公司混合斜井位于巴里坤县石炭窑煤田(矿区)东部,行政区划属巴里坤县博尔羌吉镇管辖,距巴里坤县城西北93km,距哈密市西北230km。西邻兵团农十三师红山煤矿,东邻明鑫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二号立井。其中心地理坐标东径92°28′16″,北纬44°07′15″。 巴里坤县城至博尔羌吉镇的二级柏油公路经煤矿通过,交通较为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图1-1-1。 二、地形地貌 石炭窑矿区位于天山东段北侧,属山间盆地型准丘陵地貌,海拔+1600m~+1750m,地势东高西低,中间基本为较平坦戈壁,系第四系洪积、风积型砂砾层,无植被或零星植被,矿区外南部为高山区,北部为低山丘陵区。 三、气象 矿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常年少雨、多风、干燥,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8℃,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28.5℃,一般温差在30℃左右,冬季寒冷,气候干燥,年均降水量199mm,平均蒸发量1716mm,最大积雪深度500mm。年平均风速5.9m/s,最大风速27m/s,最多风向为西风。封冻期由当年的10月上旬至次年的3月底,冻士深度1.5~1.7m。

金堂县水文地质资料

金堂县水文地质资料 时间:2006-01-16 | 点击数:2484 | 来源:信息中心| 【大中小】【打印】【关闭】 第一节气象水文及地形地貌条件 一、气象、水文特征 (一)气象特征 金堂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湿度大、日照少、无雾期长等特点。年均温17.3°,多年平均降雨量920.5mm,2003年全年降水量500.4mm。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月~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2.1%,12月~2月降雨量仅占全年的2.3%,见表2-2,图2-3。 表2-2 金堂县30年降雨量统计表 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降 雨 量 平均值 6.8 10.4 17.3 43.2 72.0 114.4 218.1 190.8 120.3 34.6 13.1 4.4 845.4

最多值 15.9 34.3 36.3 133.4 186.7 298.2 455.4 335.5 296.3 72.9 35.0 11.8 1217.1 最少值 0.9 0.7 3.9 8.9 10.1 22.9 72.9 80.2 31.0 3.8 0.8 0.2 487.9 因此常有冬、春夏、伏旱发生。冬春干旱频率在90%以上,夏旱频率在77.0%,伏旱频率在37%。由于夏旱发生频率较高,直接影响大春作物的播种、出苗、生长,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失。在地域上降雨量自西北和东南向中部递减,西北部平坝区和龙泉山区及东南部的土桥地区年降雨量在900mm以上,而龙泉山东侧的高板、三溪、金龙等地年降雨量在800mm 左右,形成干热气候区。见图2-4。 根据1980年以来的多年平均降雨量统计计算,不同保证率降水量是:平水年(P=50%)降水量是854.8mm,偏枯年(P=75%)降水量是764.4mm,枯水年(P=95%)降水量是563.3mm。降雨量较1980年以前有所降低。

煤矿地质地层及水文地质资料

1.1.2 位置及交通 磨心坡煤矿位于重庆市北碚区N50°E,直距5km,公路运距8km,行政区划属北碚区东阳街道磨心坡村所辖,主平硐井口的平面直角坐标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 X=3305715.256 Y=36352543.386 H=+222.420m 井口的地理坐标为: 东经:106°28′26″ 北纬:29°51′39″ 襄渝铁路、仪(陇)北(碚)公路由南向北纵贯矿区西侧,渝遂铁路、渝武高速公路从矿井南端经过。矿井生产的煤炭经磨心坡洗煤厂洗选后,主要经皮带走廊上襄渝铁路运达各地用户,矿区交通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1-1。 图1-1:磨心坡煤矿交通位置图比例尺1:200万

1.1.4 自然地理 1、地形地貌 磨心坡煤矿地处华蓥山脉南段,两排近于平行的山脊(内山和外山)走向基本与构造线一致,呈N25°~35°E。总的地形是北东高、南西低,两山之间为嘉陵江组石灰岩溶蚀槽谷,山脊高一般在+600~+700m以上,最高峰位于北西部的马鞍山,标高+815.84m,最低点位于矿区南西角麻柳湾,标高+400m,亦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相对高差415.84m,属低山地貌。山脊两侧近于东西向的横向冲沟发育。矿区内嘉陵江组、飞仙关组第二段、四段、长兴组及龙潭组石灰岩的岩溶漏斗、落水洞等发育。本区属溶蚀、剥蚀低山地貌。 2、气候 该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暖夏热,春秋多变,降水充沛,分配不均,空气湿润等特点。据北碚区气象局资料,年最大降雨量1544.3mm(1981年),年最小降雨量783.2mm(1990年),多年平均降雨量1163.3mm,降雨集中在每年的5~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5%,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100mm,最近10年日最大降雨量177.3mm(2003年7月19日)。多年平均气温18.4℃,极端最低气温-2.5℃(1977年1月29日),极端最高气温43℃,(1951年8月15日)。平均相对湿度81%,绝对湿度17.6毫巴,多偏北风,年平均风速1.9m/s,年最大瞬时风速达20m/s。 3、水文 矿区内无河流和大型地表水体,地表季节性冲沟发育,沟底纵向坡度较大,大气降水大部分顺坡排至侧槽谷,由北向南流入矿区南端的嘉陵江,少部分渗入地下。矿井南距嘉陵江3.62Km,经生产期测试,矿井涌水不受嘉陵江水影响。 4、地震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02-02)颁布的《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图A,《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划分,重庆地区(包括本矿区)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本区地震设防烈度为Ⅵ度。

水文地质学

什么是水文地质学? 狭义: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广义:研究地下水圈的科学。 地下水圈包括地壳浅部岩石空隙中的水以及地球深部层圈中的水。 具体: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水对人类生活与生产起着不可或缺的重大影响,地下水是水资源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为: (1)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2)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因子 (3)地下水是一种很活跃的地质营力 (4)地下水是地球内部地质演变的信息载体 当代水文地质学发展趋势: 1.核心课题转移:找水水文地质学→资源水文地质学→生态环境水文地质学 2.视野扩展:含水层→地下水系统→水文-生态环境→技术-社会系统

3.目标改变:由当前的问题转向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4.内容扩展:从地下水的水量为主,转向水量与水质的研究并重;从狭义地下水,扩大到广义地下水,乃至地下水圈 5.多学科交叉渗透成为主流:地下水科学与其它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交叉渗透,以多学科方式研究与处理问题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地球上的水: 地球是个富水行星。地球上的水不仅存在于大气圈、地球表面、岩石圈和生物圈中,也存在于地球深部的地幔乃至地核中。 地球各层圈水的分布状况及其存在状况差别很大。 深部层圈:地壳下部直到下地幔范围内的总水量为现代海洋的35-50倍。地壳下部深约15-35km范围,压力很大,400OC,水以压密的气水溶液存在;地幔物质的5-7%为水。 浅部层圈:大气圈到地壳上半部。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及生物体水。浅层圈中水的总体积约为13.86亿Km3;平铺地球表面水深约为2718m。

水文与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复习题 一、填空 1、水文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水体的形成、分布、循环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自然界水循环的动能和外因是太阳能和大气运动。 3、在对河川径流特征分析与计算过程中,资料缺乏情况下选用方法为等值线图法和水文比拟法。 4、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延长一般要求高水部分延长不应超过当年实测流量所占水位变幅的30% ,低水位部分延长不应超过10% 。 5、水文统计对水文资料的要求包括资料的可靠性、一致性、代表性。 6、某枯水位Hi的频率P(H≥Hi)=95%,那么此枯水位的重现期为20 年,称为20 年一遇,其余几年的水位大于或等于此枯水位,平均有95% 的可靠性。 7、在相关分析中,同期观测资料一般要求n ≥12,相关系数│r│>0.8,且回归线误差Sy≤(10%~15%)y 。 8、岩石的水理性质有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等四个方面。 9、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等三类。 10、水文地质钻孔对孔斜的要求是,一般规定孔深在100m深度内孔斜度不大于 1.5°。 11、水量平衡的原理是在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任意区域在一定时段内,输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的蓄水变化量。 12、河湖中的水位涨落、冰情变化、冰川进退等水文循环中的具体表现形式称为水文现象。 13、我国大部分地区洪水系列的经验点据与皮尔逊Ⅲ型曲线配合较好,一般均选用该曲线作为洪水频率曲线的线型。 14、水在岩石空隙中的存在形式包括结合水、毛细水、重力水、固态水和气态水。 15、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主要有褶皱、节理、断层。

16、我国水文计算规范规定,水文频率计算中都采用数学期望公式求解经验频率,用以近似估算总体的频率。 17、正确使用水文比拟法的关键是选择合理的参证站。 -是低矿化水的主要阴离子,主要来自于水对碳酸盐岩的溶解。 18、HCO 3 19、抽水试验中,影响半径综合地反映了含水层的规模、补给类型和补给能力。 20、由地面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特点决定了地下水污有隐蔽性、难以逆转性和延缓性三个特性。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我国的洪水以雨洪为主,洪水过程常表现出峰高、量大、涨水急剧而落水较缓的特征。(√) 2、净雨和它形成的径流在数量上相等,径流源于净雨,所以径流随净雨停止而停止。(×) 3、当供水充分时,下渗率大于下渗力,供水不充分时下渗率小于下渗力。(×) 4、皮尔逊Ⅲ型概率密度曲线是单峰曲线,只有一个众数,是一条两端对称的正态分布曲线。(×) 5、断层的上盘就是上升盘,下盘就是下降盘。(×) 6、重力水能够传递静水压力,呈层流运动,具有冲刷、侵蚀和溶解能力。(×) 7、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叫做承压水。(×) 8、稳定流抽水试验对最大水位降深的要求是,潜水s 在含水层厚度的1/3~1/2 max 不得大于承压水头,并应尽量接近生产实际的动水位。(√)之间,承压水s max 9、断裂破碎带的透水性和富水性极不均匀,打井取水时应首先确定富水部位。(√) 10、两眼井在不同含水层中同时工作,井间距小于两个影响半径时,也会产生相互干扰形成干扰井。(×) 11、百年一遇的洪峰流量就是恰好每隔一百年一定会遇上一次的最大流量。(×)

海南岛水文地质

第四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 一、水文地质特征 海南岛赋存有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火山岩孔洞裂隙水、碳酸岩类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五大类(图2-9)。 (一)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四周沿海沙堤沙地、滨海平原和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陵水河、宁远河、望楼河等主要河流中下游河流阶地和出海口地区,分布范围广。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粉砂等,含水层厚度、渗透性、富水性等变化较大。 (二)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 主要分布于琼北承压水盆地和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琼北承压水盆地分布于王五-文教断裂以北、东寨港以西的琼北地区,自上而下分布有8个含水层,岩性为贝壳碎屑岩、贝壳砂砾岩、粉细砂、中粗砂等;各个含水层的水质、富水性变化较大;第1、2、3承压水为常温水,是优质的矿泉水和生活饮用水;第5、6、7、8层承压水是低温热水。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主要包括莺歌海-九所自流盆地、崖城自流盆地、三亚自流盆地、藤桥-林旺自流盆地,不同承压水盆地的含水层个数不同,一般为4-5个,含水层岩性为粉细砂、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等,含水层厚度、富水性变化较大。

图2-9 海南岛水文地质简图 (三)火山岩类裂隙孔洞水 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北部第四纪火山岩,含水层岩性以微孔状、气孔状玄武岩为主,凝灰岩、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次之。 (四)碳酸岩类裂隙溶洞水 零星分布于儋州市的八一农场、兰洋农场,三亚的大茅、红花,昌江石碌、王下,东方江边等地。三亚大茅、红花凹谷等地为第四系覆盖,其它地区出露于地表。 (五)基岩裂隙水 分布于海南岛中部山地丘陵区,根据岩类成因与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可分为红层(局部层间)裂隙水、层状岩类(网状层状)裂隙水、块状岩类(网状脉状)裂隙水。 二、工程地质特征 (一)岩体工程地质

地质制图与识图

素描:素描是一种正式的艺术创作,是用钢笔、铅笔或木炭等,以线条来画出物像明暗的单色画。 一、素描的步骤和方法 1.野外观察 2.勾画大体轮廓、控制比例和前后位置 3.画出整体的立体形状 4.加工细画、并初步成图 5.素描图应附的文字说明:①图中的山脉、河流、居民点、湖泊等名称和标高。 ②地质界线或地质符号、代号及相应说明。③素描图一端的方位及时间。④图书和素描内容的文字说明。⑤素描作者及其所在单位。 二、参照物的作用 ①显示地质体的规模和比例。 ②说明素描图的地点和方位。 ③增强立体感,加强透视效果。 ④反映地质体周围的植物生长情况。 ⑤表现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⑥衬托大自然的壮观,表现地质体的真实形象。 三、地图、平面图和地形图的区别 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投影方法,将整个地球或地球某一部分的自然和社会现象,经过综合取舍,用符号和注记缩绘在平面上的图形。 (l) 平面图是将地面上的地物按铅垂线投影到水平面上,用缩小的相似图形表示其平面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地图。 平面图不考虑地球曲率影响,把小块地区的地球表面(水准面)当做水平面,采用正投影的方法,将地面上的地物按铅垂线投影到水面上,用缩小的相似图形表示其平面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只说明地物的平面位置而不反映高低起伏。涵盖的实地范围很小,比例尺很大,一般大于1:5 000,在一幅图内比例尺处处相同。 (2) 地形图就是将地面上的一系列地物和地貌点的位置,通过综合取舍,把它们垂直投影到一个水平面上,再按比例尺缩小后绘制在图纸上的一种地图。 对较大制图区域,因考虑地球曲率影响,需要采用一定的地图投影,按一定的精度要求测绘其地物和地貌,用图解图形或符号表示。有统一的规格、统一的表示方法,而形成独立的图种。比例尺一般为1 :500~1 :100万,其中小于1:5 000的地形图图上各处比例尺不完全相等。 四、地图的编制原则 (1)地图投影基准面。将地球上的物体投影到大地水准面上,就是海水高潮与低潮的平均高程面,它是穿过大陆和岛屿的一个闭合曲面。为了计算方便,选择一个接近大地水准面的椭圆体面,代替大地水准面。 (2)经线和纬线。经纬线构成了地理坐标网,通过它可以确定某点的地理位置。在小比例尺地图上,采用这种地理坐标网。但在大比例尺图上,都采用直角坐标网,又称公里网。(3)方位。在地图上是以方位角来判断地形、地物的方向的。方位角有三种:真方位角、磁方位角和坐标方位角。 (4)比例尺。图上线段长度与实地相应线段水平长度之比,称比例尺。比例尺有数字比例尺、图式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三种表现形式。 (5)图式、图例。地球上的物体在地图上是用符号表示的,各种符号的形式、尺寸及文字格式等,都有专门的收录,供绘图阅图者使用。 五、地图编制的方法 1.实地测图和摄影测量制图 2.野外调查制图 3.数据资料制图 4.地图资料制图 5.文字资料制图5.遥感资料制图7.计算机制图

水文地质学资料课件3

Basis of Hydrogeology
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
The Occurrence of G.W
吴 勇 博士、 教授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本章内容
3.1 包气带与饱水带 3.2 含水层 隔水层 弱透水层 含水系统 3.3 地下水分类 3.4 潜水与潜水含水层 3.5 承压水与承压含水层

3.1 包气带与饱水带
一、包气带与饱水带的划分 地下水面(水位):
包气带与饱水带
地下一定深度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满, 形成一个自由水面,以海拔高度表示称之地下水位
(一般通过打井,地下开挖来确定)

包 气 带 与 饱 水 带
地下水位

3.1.2 包气带
包气带(zone of aeration or zone of unsaturation) ?特点: ①岩石空隙未被水充满
②是固、液、气三相介质并存介质
?水的存在形式(多样)
结合水、毛细水(各种)、重力水、气态水
?包气带水的垂直分带
土壤水带, 中间带(过渡带) 支持毛细水带,毛细饱和水带 包气带是饱水带中地下水参与水文循环的一个重要通道;“重力 水”通过包气带获得降水、地表水的入渗补给(补充),部分水 又通过包气带将水分传输,蒸发,消耗出去。

3.1.3 饱水带
饱水带(saturation zone)
?岩石空隙被水完全充满 →是二相介质(固相+液相水) ?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
①重力水
②结合水
? 重力水:连续分布(孔隙是连通)→传递压力→在水 头差作用下,地下水(空隙中的水)可以连续运动。
? 地下开挖,坑道,巷道,基坑,打井在此带均有重 力水涌出来!

综合水文地质编图方法

国家地质总局 综合水文地质图 编图方法与图例 (试行) 地质出版社

第一部分 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 (一)编制综合水文地质图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将地下水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作为编图基础。它们是:(1)松散岩类孔隙水;(2)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3)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或称岩溶水);(4)基岩裂隙水(包括断层脉状水);(5)冻结层水。 任何一个含水岩组,在不同情况下可归属不同类型。每种类型可根据不同情况划分若干亚类。以上五种地下水类型,分别采用五种规定的普染色表示,亚类采用接近的普染色表示,并按色调深浅反映其富水等级(参阅统一色标)。 (二)在划分地下水五大类型的基础上,综合水文地质图突出表现以下三个内容: 1、富水性:按地下水的类型及其富水性划分富水等级; 2、埋藏条件:重点反映潜水位或承压水位的埋藏深度、各类双层结构下部含水层组的顶板埋深; 3、水质:重点按矿化度反映微咸水、咸水的分布和含量超过水质标准的有害微量物质的分布。 (三)对松散岩类孔隙水,可按潜水、承压水(或包括上部潜水)划分为两个亚类。黄土广泛分布地区,可考虑把黄土裂隙孔洞水划为一个亚类。其它相似情况可类推。各亚类分别按富水性划分富水等级。 (四)对松散岩类孔隙水,要根据各含水岩组的结构、赋存条件与补给条件等综合因素,结合勘探孔或生产井资料,对其富水性作出评价。可按单井涌水量划分富水等级,并正确地圈定界线。同一含水岩组的不同地段,也要根据厚度、岩性等因素区别其富水程度。涌水量,一般根据勘探孔抽水试验资料,参考当地生产井一般采用的管径与抽水工具,确定统一的口径与降深值,进行换算,以求取得统一的标准。一般在水位较浅、含水层较厚、宜于采用离心泵抽水的情况下,可采用5米降深值。降深值的确定,除须考虑水泵能力外,还要考虑含水层的厚度与承压含水层的顶板埋深。潜水层的降深值不超过含水层厚度的二分之—,承压含水层不超过顶板埋深。单井涌水量的单位,一律采用“吨/日”。在含水层厚度与水位埋深(包括承压水位)变化不大的地区也可采用单位涌水量(吨/日·米)作为划分富水等级的标准。 (五)对松散岩类孔隙水,按单井涌水量一般可划分以下五

地质图图例花纹

花纹图案 ①沉积岩花纹 砂岩HW001 石英砂岩HW002 硬砂岩HW003 铁质砂岩HW004 长石砂岩HW005 粉砂质泥岩HW006 泥质粉砂岩HW007 凝灰质粉砂岩HW008钙质砂岩HW009 砾岩HW010 角砾岩HW011 砂砾岩HW012 砂质砾岩HW013 钙质砾岩HW014 硅质砾岩HW015 页岩HW016 炭质页岩HW017 铝土页岩HW018 油页岩HW019 硅质页岩HW020 凝灰质页岩HW021 砂质页岩HW022 粘土岩HW023 泥页岩HW024 砂质粘土岩HW025 硅质粘土岩HW026 灰岩HW027 泥灰岩HW028 石灰岩HW029 含泥质灰岩HW030 砂质灰岩HW031 硅质灰岩HW032 结晶灰岩HW033 沥青质灰岩HW034 生物灰岩HW035 炭质灰岩HW036 含圆藻硅质灰岩HW037 硅质结核灰岩HW038 含燧石结核灰岩HW039 硅质条带灰岩HW040竹叶状灰岩HW041 瘤状灰岩HW042 鲕状灰岩HW043 碎屑状灰岩HW044角砾状灰岩HW045 砾状灰岩HW046 页状灰岩HW047 豹皮状灰岩HW048薄层灰岩HW049 白云质灰岩HW050 砂质泥灰岩HW051 硅质泥灰岩HW052白云岩HW053 泥质白云岩HW054 石灰华HW055 磷块岩HW056 铝土层HW057 锰矿层HW058 黄铁矿HW059 铁矿层HW060 煤层HW061 石膏层HW062 岩盐HW063 泥岩HW064 硅质条带泥灰岩HW065 中厚层灰岩HW066 含砾砂岩HW067 含砾石英砂岩HW068含角砾砂岩HW069 石英岩状砂岩HW070 泥质条带灰岩HW071 含砾泥质板岩HW072硅质泥质板岩HW073 含砾凝灰岩HW074 安山凝灰岩HW075 砂砾层HW076

葫芦岛水文地质资料

4自然条件 4.1气象 (1)气温 根据笔架山海洋站1994年~1995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得: 年平均气温: 10.0℃ 年平均最高气温: 14.1℃ 年平均最低气温: 6.0℃ 年极端最高气温: 34.4℃(出现于1994年7月)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21.3℃(出现于1994年1月)。 (2)降水 统计笔架山海洋站1987-1995年(其中缺1992、1993年)共7年的降水资料,结果如下:年平均降水量为498.7mm 年最大降水量为694.0mm 年最小降水量为242.8mm 日最大降水量为126.0mm,(出现于1991年7月29日)。 降水多集中在6~9月四个月中,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8%。 (3)雾 统计笔架山海洋站1988-1991年资料,大雾(能见度小于1公里),平均每年出现10.7天。 (4)风 根葫芦岛海洋站近3年(2006~2008年)的风速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气象观测点坐标为北纬40度44分,东经120度58分,观测场海拔高度17.4m,风速器离地高5.8m,记录结果为10分钟平均风速)N向风出现频率最高,达16.40%;SW、SSW与S向次之,所占频率分别为14.42%、10.81%与9.35%。强风多出现在N向,超过10.8m/s风速的出现频率为0.89%。 葫芦岛站海域平均风速为3.5m/s,超过10.8m/s风速的出现频率为1.56%:最大风速为20m/s,发生在N,次最大风速为19m/s,发生在NNW向。 分季节对风况进行统计: 春季葫芦岛站SW~S向风出现频率较高,达48.40%,N向次之,为11.27%。常风向为SW~S与N向。强风向为N向。春季葫芦岛站平均风速为5.8m/s,风速超过10.8m/s所占频率为1.46%,最大风速为19m/s,发生在NNW向。 夏季葫芦岛站SW~S向出现频率较高,达42.12%,N向次之,所占频率为14.76%。常风向为SW~S向与N向,强风向为N向。夏季葫芦岛站平均风速为3.2m/s,风速超过10.8m/s 所占频率仅为0.45%,最大风速为11m/s,发生在N向。 秋季葫芦岛站N向风出现频率较高,达20.83%,SW向次之,为14.95%。工程海域常风向为N与SW向,强风向为N向。秋季葫芦岛站平均风速为3.5m/s,风速超过10.8m/s所占频率为1.63%,最大风速为15m/s,发生在N向。

水文地质综合实习报告

太原理工大学水利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综合课程实习报告 报告编写人:王继东 专业班级:水文0902 指导教师:孔圣元赵志怀 张志祥陈军峰 实习地点:山西省交城县水峪贯镇实习时间: 2012.6.17-2012.7.6 目录 第一部分文字报告 第一章绪论 (3) 第一节实习区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3)

第二节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 (5) 第三节实习目的及任务 (6) 第二章气象水文条件 (7) 第一节气象条件 (7) 第二节水文条件 (7) 第三章地层岩性及岩浆岩体 (8) 第一节地层岩性 (8) 第二节岩浆岩体 (13) 第四章地质构造 (15) 第一节概述 (15) 第二节主要地质构造及应力状态分析 (15)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21) 第一节构造发展史 (21) 第二节沉积发展史 (22) 第六章水文地质条件及地质灾害 (23) 第一节水文地质条件 (23) 第二节地质灾害 (24) 第七章结束语 (27)

第二部分图件 1、水峪贯寺沟实测地层剖面图…………………………比例尺:1:1000 2、水峪贯寺沟实测地层柱状图…………………………比例尺:1:500 3、水峪贯教学填图区地形地质图………………………比例尺:1:25000 第一部分文字报告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实习区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水峪贯地区位于吕梁山中段太原西山煤田的西南部。以狐偃山主峰为中心,

总面积约3502km ,地处东经''0011252111?- ,北纬''45373737??-。交城县至古交市公路纵贯本区,而古交市和交城县与太原市分别又铁路和公路相接,目前太原市与水峪贯每日又有公共汽车往返运行,交通十分方便。 本区属吕梁山系,其主峰狐偃山,标高为2207m ,一般高程在1100 m--2000 m 之间,相对高差500 m--900 m ,属中高山区。区内西北部山高林密,东南部地势略低。西冶川自西北向东南流出山区后,经文水、汾阳、孝义等县境于介休城汇入汾河。 附交通图及行政图如下(图1—图3): 图1 山西交通地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