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论文:会计准则要点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准则论文:会计准则要点分析
摘要: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及某些其他国家也有相似的文件。现选择几个要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会计准则假设会计主体经济信息确认
1 基本假设(前提)
这是显著地影响会计的记录、衡量和列报的背景假设。
1.1 会计主体(separate ateenty)——这是指为其进行会计工作的特定单位的范围(空间规定)。在企业会计的条件下,会计所记录、计算、列报的会计信息都是经济实体的经济活动。这里所说的经济实体就是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不等于法律上的主体:自然人或法人。不仅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是会计主体,在某种情况下一个法律实体可以分割为几个会计主体;反之,在某种需要下,几个法律主体也可以合并为一个会计主体。前者如企业所属不独立的分部(如事业部)可以单独成为一个会计主体,计算其盈亏(分部会计);后者有如母公司、子公司在合并报表时,被当作一个会计主体。
在法律上独资与合伙的业主与企业不可分,但在会计上则要将企业与业主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企业会计不包括业主个人及其家庭的开支。
1.2 继续经营(continuity)——这是指会计的衡量基准是假定会计主体在预见的将来会按原定的目标、范围正常地经营下去,不至于大幅度缩减规模,甚至于停业或破产。因为大幅缩减规模或停业、破产对会计方针和计算方法会与正常经营情况下有重大的不同。例如,固定资产在因企业清算而出售时的价值将会与账面的历史成本价值有极大的不同;待摊费用无可再摊;预提费用提了也无用;应收账款要在短期中收取,可能会因约定的收账时限提前而收不足或无法收到,这将增加坏账。
但是,清算时的会计也有公认的标准,只是和继续经营时不同。不能理解为会计都是继续经营的会计。
1.3 分期决算(time period)——会计主体事实上是无限期(或长期,例如合资企业)继续经营的,但不能等待会计主体解散结束时才去结计盈亏,提供信息。必须把客观上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较短的会计期间(例如划分为月份、年度)进行决算,核算盈亏、分配盈利、提供信息。
2 会计要素
会计信息按经济特性划分的大类称为要素。中国对财务状况方面划定的要素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即业主的权益);对经营成绩方面划定的要素是收入、费用和利润。
在有些国家划分较细,有多达十类的,也有划分较粗只划为五类的。现根据中国《准则》简述如下:
2.1 资产(asset)。资产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所谓“拥有”,是指掌握所有权的;所谓“控制”则指实际占有,但尚未获得法律上的所有权的(例如融资租人固定资产,参看后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2.2 负债(1isbility)。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所谓用劳务偿付是指预收工程款需待今后为对方完成工程以了结债务之类。
2.3 所有者权益(owner’s equity)。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所谓净资产是指总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净额。在国外有把权益(equity)一词认为是对财产能主张的权利,从而权益分为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业主)权益两类。因此在有限公司中出资人对公司只负有限责任,公司的资产先要保证偿还对外负债,偿债后如有多余,才属于业主,从而业主的权益只是“剩余权益”。美国还另增“业主投入”和“业主分配”两个要素。
2.4 收入(revenue)。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常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但不包括非营业的收入。在国外把企业的活动分为营业(operating)、筹资
(flnancing)、投资(investing)三大类,后两者都属于非营业(nonoperating),美国对非营业的损益另设“利得”或“增益”(gain)及“损失”(10ss)两个要素。
2.5 费用(expense)。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有的费用是先经过购入,然后逐渐消耗,未消耗时即是资产,费用就是已消耗的资产。有的费用则消耗在前,偿付在后,故费用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减少的资产或增加的负债。销售掉的货品的成本也属于费用。因此,在会计要素中费用包括已销货物的成本,但并不包括全部货物的成本,因为未消耗的成本属于资产。
3 对会计信息确认、衡量和列报的原则
关于哪些经济信息应该列入会计报表,列示多大的金额等标准,在公认会计原则中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范。现选列几条主要原则于后。
3.1 历史成本原则(historical cost),又称原始成本原则或实际成本原则。这首先是指企业的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计价人账,并在今后始终按这一账面数额列报,而不问在取得后其市场价值发生什么变化(中国会计准则规定在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这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原则。这一原始计价的原则也扩大适用于负债,并且对费用、成本,即资产的耗用
也按原始成本计价。但是随着币值不稳定情况的发展,在局部问题上,国际会计界已放弃这一原则,例如由于浮动汇率制后汇率的持续剧烈波动,各国对外币制货币资金、债权、债务在期末按当时汇率重估价,是通行的做法。
同样的,随着货币时间价值的财务概念渗入会计领域,对某些资产、负债(例如长期债券),在某些国家的会计准则中已规定按现值记账、列报,即要将未来的现金收付按本利和的原理折算成为现时价值后入账。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后述审慎原则的采用(例如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等),也要放弃历史成本原则。
3.2 权责发生制原则(accrual basis),又称应计制原则,这是和现金收付实现制相对立的原则。为了正确划分并确定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绩和财务状况,各国公认会计原则都主张应以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特别是列报的基础。
所谓权责发生制,是指企业按权利和义务(责任)确定的时日来划分收入和费用(连带地也影响资产和负债的列报)应该归属的期间,以便进一步按后述配比原则计算某一期间的盈亏,并完整地反映尚未收付的债权债务或资产负债。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已否收付现金,都应计作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同时确定其相关的债权债务。因此,权责发生制隐含着确认收入的实现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