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摘要:有效提问是新课程中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反馈教学效果。如何做到有效提问,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提问内容、提问时机等方法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98x(2011)12(c)-0000-00
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笔者认为有效提问,应该做到:
1 巧于设计提问内容
1.1 要突出重、难点
我们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问的内容精心设计成二三个问题。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思考、讨论、问题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完成了。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时,我就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①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和有丝分裂有何异同?通过类比,有丝分裂原有的知识在学生脑海里再现,这时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会对减数分裂有个初步认识。这时可进一步提问:②什么是同源染色体?③如何识别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图像(从细胞是否均等分裂和染色体行为方面分析)④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有何不同等。通过教师的步步设疑、循循善诱;学生的阅读思考、相
互讨论,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1.2 要控制好难度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旧知识)、“最近发展区”、“未知区”(新知识)。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的。课堂提问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把新知识放在整个旧知识的背景中去思考,在新知识讲授之前,教师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设计出导向性的问题,铺设好“认知的桥梁”,促使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逐步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动力,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有经验的教师,课堂提问常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生物学思想、价值观念、良好的生活方式等的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化升级为“已知区”。例如:我在“细胞分化”一节的教学设计中引入了这样两个问题:①多细胞生物大多是由一个受精卵细胞发育而成,一个成年人大约有1014个细胞,一个受精卵怎样产生如此之多的细胞呢?②如果只通过细胞增殖,会产生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组织细胞吗?
细胞增殖、不同组织细胞形态结构、功能不同------“已知区”,
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组织细胞是怎样形成的-------“未知区”,也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这两个问题将学生“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唤起学生探究这一问题的热情。
1.3 要有启发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提问,而不是随口就问“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的问题。因此提问时应巧设疑难,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而且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这样提出问题:“你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例如在学习“高等动物和人糖类代谢”过程的知识时,先设计以下系列问题,提问1:生物体细胞内糖类有几方面来源? 提问2:糖类在组织细胞中大部分转变成什么? 提问3:多余的糖类通过什么作用合成成糖原?在什么地方合成? 提问4:动物体细胞内糖类有几方面去路? 从以上4个问题的解答,可让学生深刻理解糖类代谢过程。
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手段,它往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提问必须抓住时机,相机诱发,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若没有抓住时机,或者错失良机,提问就可能
导致学生思维阻塞,启而不发。一般说来,课堂提问时机选准与否,对学生的创造思维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什么时候提问容易收到最佳效果呢?
2 善于把握提问时机
2.1 提问于新课的开头
一堂课中,如果头开得好,能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为一节课的良好延伸奠定基础。例如,在进行细胞吸水原理的教学时,我以实验导入,先做了这么一个实验:把事先切好的两块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马铃薯块放在天平的左右盘上,让天平保持平衡,然后引入问题:如果把这两块马铃薯分别放入等量浓盐水和清水中浸泡15min,再取出来放在天平的左右盘上,天平能否继续保持平衡?如果不能保持平衡的话,是左盘下沉还是右盘下沉?你能否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出正确解释呢?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对同一种植物细胞的作用效果相同吗?
如何通过实验手段来解决此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能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做好迎接新知识的准备。
2.2 提问于学生的“病灶”处
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时,可能有哪些知识缺陷或混淆?能力提升的障碍是什么?这些就是学
生的“病灶”,是制约学生能力发展的“绊脚石”。教师的提问要体现“变”,即“貌似神变”,让学生“误入圈套”,而后“恍然大悟”。
这样的效果要比正面突破好得多。例如,在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大田里的油菜,在盛花期由于一场大雨影响了正常授粉,为防止减产采取的补救措施是()a.喷施b肥 b.追施n肥
c.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d.没有补救措施
本节课学习生长素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很多学生立刻报出答案:c。而后经过教师的分析,本题收获的是“油菜籽”而非“果实”,没有受精没有补救措施。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历经“试错”、“纠错”、“悟错”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
2.3 提问于学生思维的转折处
人的思维总要受到现实生活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所以常规思维大多为顺向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恰当方法及时地点拨提示,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又少走弯路。例如:在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复习教学时,讲到适当地提高温度可以提高有机物的积累量,随即提出:“种子的储存时却要尽量地降低温度,为什么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一时不能理解,需要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条件以及实质上进行思考。答案可能不能立即就可以获得,教师可以采用追根究底的方法,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思考,直至达到“理解”的彼岸。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