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整体阅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例:这句话巧用叠词,写出了老人的乡野生活的自由悠闲、 淡泊宁静,表现了老人对这种田园牧歌式生活的享受和喜爱。 例4:(2011宿迁中考《拔下钥匙》)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 达特色。(5分) 他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下钥匙。
2 1
说明:陈老开始是在圆圈1忙碌了 一阵,再到圆圈2,再到圆圈3,然 后回到圆圈1,最后又到了圆圈2。
3
⑴请你指出圆圈所指代的地方。(3分) 圆圈1: ▲ ,圆圈2: ▲ , 圆圈3:
▲
。
房间、厨房、客厅
例4:仔细阅读文章,说出本文的线索。 文章线索分为以下几类: 1、以人物为线索 2、 以事情为线索 3、以物品为线索 4、
1、《中考说明》第107页第4题,文章以“粥里春秋”为 题,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2、《中考说明》第108页第4题,有人认为文中关于“石 头”经历的叙述没有体现“秋”的季节特征,使得题目与 内容不完全统一。对此,你是否赞成这种看法?为什么?
二、理清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当的情形,为下文“我”渴望休息铺垫。 例2:下面句子主要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作者写此句的意图是什 么?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修辞手法:拟人 作者意图:通过苍白的阳光写出天气的寒冷,暗示牡丹不开放的 原因;“木然呆立,无动于衷”写出牡丹的拒绝,表现牡丹的个性。
例3:《孔子心和庄子气》品析语言。 “他喜欢独自一人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看看大豆的长势,摸摸高 粱的结节,听听蟋蟀的弹奏,望望远处的羊群……”这句写得妙在 何处?
中考现代文复习
【误区警示】
1.不认真研读文本,草草浏览一遍文章后就匆忙做题,结果导致对文本的解 读发生偏差。 2.缺乏整体阅读意识,只看树木,不见森林,导致答得不全面。 3.缺少严谨审题的意识,漠视审题。 4.答无巨细,淹没要点。 5.缺乏必要的有关文章结构、写作思路、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甚至将表 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知识混为一谈,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还有不少 考生只是将一些写作手法中的名词术语简单地写出来,没联系具体语境。 6.在组织答案语言时,不少考生易犯下述毛病:一是语病较多,不注意修改 润饰文字,未能做到文从字顺;二是层次不清,对一些“多点”题目,杂糅答题, 不能作逐层逐点的“标注性”解答;三是答案过长或过短,对那些不限字数的试 题,表述不够精要,答题不到位。
2.常见题型:
①概括小说的主题(或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
②读了小说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
迪?谈谈你的体会)
③结合小说主题,谈谈你对某句话(某个问题)的理解或
看法?
3.应从哪些角度探究小说的主题呢?
1.小说标题
有的标题可能会直接点明主题,有的标题可
能会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
解题方法:直接摘取(把文中的重要词语摘取出来),提取合并 (对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该舍则舍, 该留则留,再组合成连贯的语言)。 其答题模式是:什么人+做了什么+结果如何(或什么对象怎么 样)。
参考答案:“他”(什么人)利用空闲时间带患有老年 痴呆的母亲重游故地(做了什么),唤醒了母亲的些许记 忆(结果如何)。
回顾复习:
1.《中考说明》第109页第1题,文章题目是《西湖的荷 花》,然而,前两段却为什么只写“西湖”,不写“荷花” 呢?
2.《中考说明》第111页第3题,“我的外祖父”是一个怎 样的人物形象?
3.《中考说明》第111页第1题,有人以为将本文的标题换 成“一颗苹果树”才切合文章的内容,你是否赞成?为什 么?
3、《中考说明》第102页第4题,概括第⑨段“我”“没 有舍得花那么10元钱”的重要原因,并说说你从中受到 的启示。
4、《中考说明》第104页第5题,你从“我”“将拖鞋脱 下提在手里,赤脚进了教室”的细节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5、《中考说明》第105页第5题,从那个风雪之夜的经历 中,“我”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三、形象分析
1.常见题型:
①简要分析人物形象(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与技巧(文中是怎样刻画人物
的?) ③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 对人物的评价)。
2.解题思路
①从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
②从人物的描写方法。
③从故事情节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④从一定的历史背景、活动场景中。
五、感受启示 ①用第一人称; ②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 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 事实、也可以讲道理。
③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
经历。
例1: “那些装满了理想与希望的种子,短短一夜间,已 经吸足了水分,早已迈开了“人生”的脚步,一旦错过, 机会永不再来。”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结合你的生 活感受,谈谈你的理解。(80字左右) 答案:总体来说,要结合小说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具 体来说,先要明确读出了什么(如“凡事要及早打算,及 早行动”“要能够抓住机会”),接着围绕这一看法结合 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谈自己的理解,条理清楚或者语言流 畅。
【备考策略】
一、具备四种意识 1、文体意识 2、语境意识 3、文本意识
4、题目意识
二、谨记做记叙文阅读题的流程
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
—带着试题要求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中考考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2.理清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思路把握)
3.分析人物形象。(形象分析)
以地点为线索 5、以时间为线索 6、以感情为线索 。
一篇文章有时有:明线(主要内容)和暗线(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全文以“我”在种苞米前后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展开叙述。
1、《中考说明》第105页第1题,通读全文,在下面的横 线上填写表现“我”心里变化的词语。
2、《中考说明》第106页第1题,对《悯农》的内涵,作 者有一个深入理解的过程。请用四字词语填空。
4.《中考说明》第113页第1题,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 情节的?
5.《中考说明》第114页第1题,放学回家的路程,妈妈认 为只需十五分钟,安安却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矛盾?
四、主题归纳
1.小说主题常见的表现形式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
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①分析文章的结构;
②理清记叙文六要素;
③理清文章的线索; 答题策略
1.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全面审读题干。 3.语言力求准确、精练。
例1:(2011金华中考《杂志风波》)根据文章内容,概述故事 的“经过”和“结果”。(4分) 起因
邮递员错送“我”订的 《诗刊》,送丢郝奶奶订 的杂志《家庭》。
例1.《中考说明》第111页第5题,你从这个“关于世界多 美好的故事”中读出了什么道理? 例2.《中考说明》第113页第4题,读了本文,你明白“那 老中医的用意”了吗?请将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例3.《中考说明》第115页第5题,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 是表现童真童趣,有人认为是关注儿童成长。你赞同哪种 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4.主题归纳
5. 感受启示 6.写法鉴赏
7.推测想象
8.精彩词句品味
一、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什么叫“把握文章内容 ”? 就是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叙事件、所言事理、 所抒情怀进行判断、理解、分析和整合,用简明扼要的语 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考题链接 例1:《中考说明》第100页第一题,用一句话概括本文 记叙的主要事情。
投射出的时代特征。
4.创作意图 知人论事,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创作个性等,也
有助于理解他的小说的主题。如学生了解了鲁迅的创
作意图,就能顺利地理解《藤野先生》的主题。
综上所述,在把握主题时,学生要从作品的客观实
际出发,不能有认识上的偏见或情感、情绪上的偏激; 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 套;不能缺乏针对性地评价作品。另外,概括小说主 题,还应从小说的整体去把握。
经过
结果
经过:郝奶奶等人三番五次来“我”家查询。
结果:“我”买了《家庭》杂志送给郝奶奶,导致误会更深。
例2:(2011金华中考《弱种子也要发芽》)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 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2分)
⑴
议种瘪种
⑵
给儿新生
参考答案: ⑴挑种种地 ⑵种下瘪种
例3:看了这篇小说后,有个细心的读者给陈老画了一幅“行踪 图”:
例2: 结合全文说说“一夜能走多远”作这文章标题的 含义。
表层意思 + 深层含义(思想感情、生活哲理 、人生态度等)
参考答案:一是指一夜之间苞米的生长情况就会有很大的 差距;二是指我们的人生就像一粒种子一般短暂需要努力 追赶,否则一旦错过,机会永不再来。 例2:选文以“洁净之莲”为题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题目是行文的线索;点明本文的写作内容;表 明对莲的喜爱之情。
考题链接
例1:(2011金华中考《弱种子也要发芽》)选文的标题“弱种子 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
⑴文章题目隐含的信息: ①重要内容
②写作对象
⑵说说题目好在哪里,或有什么深刻含义? 方法:一般分析题目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联系文章的主题。 ①用“弱种子”喻指存在某种缺陷的生命,小说以“弱种子
也要发芽”为题告诉读者即使有缺陷的生命也有成长的权利,不能 被剥夺;②喻劝人们要呵护“弱种子”,使其发芽、开花、结果。
3.答题模式是: 某某是一个……××(性格)××(身份)的人。
4.考题链接
例1:(2011成都中考《翻浆的心》)小说中的“青年”是怎样的 一个人?请概括作答。
答案:“青年”是一个孝顺父母、淳朴善良、热心助人的人。(每
个要点计1分,意思相近即可)
例2:《中考说明》第77页第3题,“父亲”是一个怎样 的人?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至少两点) 答案:勤劳能干:父亲带领“我”连夜种苞米。 深明事 理:教育孩子不讲大道理,善于从生活中的小事启发引导 孩子。
⑤从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
细节描写(场景细节/服饰细节/心理细节)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烘托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例1、《中考说明》第103页第3题,王老师身上具有怎样 的性格特点?
六、写法鉴赏 写作手法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
例1:按要求赏析句子。
“农历五月毒辣辣的阳光似乎要把昨夜的雨水全部收回,地面热得 像蒸笼,我汗流浃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 效果? 答题模式:修辞的作用+事物特征+中心。
答案:拟人和比喻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农历5月天气炎热,酷暑难
例4:(2011菏泽中考《苦瓜》)文章以 “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全文以苦瓜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②用苦瓜象征母亲的品格,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与怀念。
题型归纳:
①用一句话(或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分析题目的作用。
③给本文加上一个恰当的标题。
④原文标题换成另一个标题好不好,等等。
用,要善于从标题中提取小说主题。
2.情节、人物
小说情节和人物是分析主题的重要材料和依据。如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作者安排孔乙己被丁举 人打折腿这一情节,除了说明丁举人的狠毒,还从不 同侧面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科举制度培养了两类人,
一类人以孔乙己为代表,失魂落魄、迂腐寒酸;一类
人如丁举人,凶狠残酷,丧失了人性。 3.环境描写 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一定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因 此,学生要学会把握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所
例2:(2011宿迁中考《拔下钥匙》)陈乐平的事迹给了 你什么样的启示?选择一点,结合本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 际,谈谈你的看法。(50字以内)(6分)
示例一:要有爱心。陈乐平爱家人、爱乘客、爱生活,才 能在危急时刻舍己为人。爱,是陈乐平不平凡举措的源泉。 示例二:爱,有回报。陈乐平的女儿体贴爸爸,获救的乘 客流泪,都充分表现陈乐平“爱”的感召力。 示例三: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贡献。陈乐平虽 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 神财富。 (“看法”2分,“结合文本内容”或“联系生活实 际”2分,具体分析2分,超过5个字以上酌情扣分。)
2 1
说明:陈老开始是在圆圈1忙碌了 一阵,再到圆圈2,再到圆圈3,然 后回到圆圈1,最后又到了圆圈2。
3
⑴请你指出圆圈所指代的地方。(3分) 圆圈1: ▲ ,圆圈2: ▲ , 圆圈3:
▲
。
房间、厨房、客厅
例4:仔细阅读文章,说出本文的线索。 文章线索分为以下几类: 1、以人物为线索 2、 以事情为线索 3、以物品为线索 4、
1、《中考说明》第107页第4题,文章以“粥里春秋”为 题,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2、《中考说明》第108页第4题,有人认为文中关于“石 头”经历的叙述没有体现“秋”的季节特征,使得题目与 内容不完全统一。对此,你是否赞成这种看法?为什么?
二、理清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当的情形,为下文“我”渴望休息铺垫。 例2:下面句子主要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作者写此句的意图是什 么?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修辞手法:拟人 作者意图:通过苍白的阳光写出天气的寒冷,暗示牡丹不开放的 原因;“木然呆立,无动于衷”写出牡丹的拒绝,表现牡丹的个性。
例3:《孔子心和庄子气》品析语言。 “他喜欢独自一人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看看大豆的长势,摸摸高 粱的结节,听听蟋蟀的弹奏,望望远处的羊群……”这句写得妙在 何处?
中考现代文复习
【误区警示】
1.不认真研读文本,草草浏览一遍文章后就匆忙做题,结果导致对文本的解 读发生偏差。 2.缺乏整体阅读意识,只看树木,不见森林,导致答得不全面。 3.缺少严谨审题的意识,漠视审题。 4.答无巨细,淹没要点。 5.缺乏必要的有关文章结构、写作思路、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甚至将表 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知识混为一谈,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还有不少 考生只是将一些写作手法中的名词术语简单地写出来,没联系具体语境。 6.在组织答案语言时,不少考生易犯下述毛病:一是语病较多,不注意修改 润饰文字,未能做到文从字顺;二是层次不清,对一些“多点”题目,杂糅答题, 不能作逐层逐点的“标注性”解答;三是答案过长或过短,对那些不限字数的试 题,表述不够精要,答题不到位。
2.常见题型:
①概括小说的主题(或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
②读了小说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
迪?谈谈你的体会)
③结合小说主题,谈谈你对某句话(某个问题)的理解或
看法?
3.应从哪些角度探究小说的主题呢?
1.小说标题
有的标题可能会直接点明主题,有的标题可
能会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
解题方法:直接摘取(把文中的重要词语摘取出来),提取合并 (对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该舍则舍, 该留则留,再组合成连贯的语言)。 其答题模式是:什么人+做了什么+结果如何(或什么对象怎么 样)。
参考答案:“他”(什么人)利用空闲时间带患有老年 痴呆的母亲重游故地(做了什么),唤醒了母亲的些许记 忆(结果如何)。
回顾复习:
1.《中考说明》第109页第1题,文章题目是《西湖的荷 花》,然而,前两段却为什么只写“西湖”,不写“荷花” 呢?
2.《中考说明》第111页第3题,“我的外祖父”是一个怎 样的人物形象?
3.《中考说明》第111页第1题,有人以为将本文的标题换 成“一颗苹果树”才切合文章的内容,你是否赞成?为什 么?
3、《中考说明》第102页第4题,概括第⑨段“我”“没 有舍得花那么10元钱”的重要原因,并说说你从中受到 的启示。
4、《中考说明》第104页第5题,你从“我”“将拖鞋脱 下提在手里,赤脚进了教室”的细节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5、《中考说明》第105页第5题,从那个风雪之夜的经历 中,“我”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三、形象分析
1.常见题型:
①简要分析人物形象(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与技巧(文中是怎样刻画人物
的?) ③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 对人物的评价)。
2.解题思路
①从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
②从人物的描写方法。
③从故事情节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④从一定的历史背景、活动场景中。
五、感受启示 ①用第一人称; ②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 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 事实、也可以讲道理。
③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
经历。
例1: “那些装满了理想与希望的种子,短短一夜间,已 经吸足了水分,早已迈开了“人生”的脚步,一旦错过, 机会永不再来。”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结合你的生 活感受,谈谈你的理解。(80字左右) 答案:总体来说,要结合小说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具 体来说,先要明确读出了什么(如“凡事要及早打算,及 早行动”“要能够抓住机会”),接着围绕这一看法结合 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谈自己的理解,条理清楚或者语言流 畅。
【备考策略】
一、具备四种意识 1、文体意识 2、语境意识 3、文本意识
4、题目意识
二、谨记做记叙文阅读题的流程
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
—带着试题要求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中考考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2.理清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思路把握)
3.分析人物形象。(形象分析)
以地点为线索 5、以时间为线索 6、以感情为线索 。
一篇文章有时有:明线(主要内容)和暗线(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全文以“我”在种苞米前后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展开叙述。
1、《中考说明》第105页第1题,通读全文,在下面的横 线上填写表现“我”心里变化的词语。
2、《中考说明》第106页第1题,对《悯农》的内涵,作 者有一个深入理解的过程。请用四字词语填空。
4.《中考说明》第113页第1题,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 情节的?
5.《中考说明》第114页第1题,放学回家的路程,妈妈认 为只需十五分钟,安安却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矛盾?
四、主题归纳
1.小说主题常见的表现形式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
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①分析文章的结构;
②理清记叙文六要素;
③理清文章的线索; 答题策略
1.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全面审读题干。 3.语言力求准确、精练。
例1:(2011金华中考《杂志风波》)根据文章内容,概述故事 的“经过”和“结果”。(4分) 起因
邮递员错送“我”订的 《诗刊》,送丢郝奶奶订 的杂志《家庭》。
例1.《中考说明》第111页第5题,你从这个“关于世界多 美好的故事”中读出了什么道理? 例2.《中考说明》第113页第4题,读了本文,你明白“那 老中医的用意”了吗?请将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例3.《中考说明》第115页第5题,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 是表现童真童趣,有人认为是关注儿童成长。你赞同哪种 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4.主题归纳
5. 感受启示 6.写法鉴赏
7.推测想象
8.精彩词句品味
一、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什么叫“把握文章内容 ”? 就是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叙事件、所言事理、 所抒情怀进行判断、理解、分析和整合,用简明扼要的语 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考题链接 例1:《中考说明》第100页第一题,用一句话概括本文 记叙的主要事情。
投射出的时代特征。
4.创作意图 知人论事,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创作个性等,也
有助于理解他的小说的主题。如学生了解了鲁迅的创
作意图,就能顺利地理解《藤野先生》的主题。
综上所述,在把握主题时,学生要从作品的客观实
际出发,不能有认识上的偏见或情感、情绪上的偏激; 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 套;不能缺乏针对性地评价作品。另外,概括小说主 题,还应从小说的整体去把握。
经过
结果
经过:郝奶奶等人三番五次来“我”家查询。
结果:“我”买了《家庭》杂志送给郝奶奶,导致误会更深。
例2:(2011金华中考《弱种子也要发芽》)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 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2分)
⑴
议种瘪种
⑵
给儿新生
参考答案: ⑴挑种种地 ⑵种下瘪种
例3:看了这篇小说后,有个细心的读者给陈老画了一幅“行踪 图”:
例2: 结合全文说说“一夜能走多远”作这文章标题的 含义。
表层意思 + 深层含义(思想感情、生活哲理 、人生态度等)
参考答案:一是指一夜之间苞米的生长情况就会有很大的 差距;二是指我们的人生就像一粒种子一般短暂需要努力 追赶,否则一旦错过,机会永不再来。 例2:选文以“洁净之莲”为题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题目是行文的线索;点明本文的写作内容;表 明对莲的喜爱之情。
考题链接
例1:(2011金华中考《弱种子也要发芽》)选文的标题“弱种子 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
⑴文章题目隐含的信息: ①重要内容
②写作对象
⑵说说题目好在哪里,或有什么深刻含义? 方法:一般分析题目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联系文章的主题。 ①用“弱种子”喻指存在某种缺陷的生命,小说以“弱种子
也要发芽”为题告诉读者即使有缺陷的生命也有成长的权利,不能 被剥夺;②喻劝人们要呵护“弱种子”,使其发芽、开花、结果。
3.答题模式是: 某某是一个……××(性格)××(身份)的人。
4.考题链接
例1:(2011成都中考《翻浆的心》)小说中的“青年”是怎样的 一个人?请概括作答。
答案:“青年”是一个孝顺父母、淳朴善良、热心助人的人。(每
个要点计1分,意思相近即可)
例2:《中考说明》第77页第3题,“父亲”是一个怎样 的人?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至少两点) 答案:勤劳能干:父亲带领“我”连夜种苞米。 深明事 理:教育孩子不讲大道理,善于从生活中的小事启发引导 孩子。
⑤从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
细节描写(场景细节/服饰细节/心理细节)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烘托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例1、《中考说明》第103页第3题,王老师身上具有怎样 的性格特点?
六、写法鉴赏 写作手法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
例1:按要求赏析句子。
“农历五月毒辣辣的阳光似乎要把昨夜的雨水全部收回,地面热得 像蒸笼,我汗流浃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 效果? 答题模式:修辞的作用+事物特征+中心。
答案:拟人和比喻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农历5月天气炎热,酷暑难
例4:(2011菏泽中考《苦瓜》)文章以 “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全文以苦瓜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②用苦瓜象征母亲的品格,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与怀念。
题型归纳:
①用一句话(或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分析题目的作用。
③给本文加上一个恰当的标题。
④原文标题换成另一个标题好不好,等等。
用,要善于从标题中提取小说主题。
2.情节、人物
小说情节和人物是分析主题的重要材料和依据。如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作者安排孔乙己被丁举 人打折腿这一情节,除了说明丁举人的狠毒,还从不 同侧面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科举制度培养了两类人,
一类人以孔乙己为代表,失魂落魄、迂腐寒酸;一类
人如丁举人,凶狠残酷,丧失了人性。 3.环境描写 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一定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因 此,学生要学会把握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所
例2:(2011宿迁中考《拔下钥匙》)陈乐平的事迹给了 你什么样的启示?选择一点,结合本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 际,谈谈你的看法。(50字以内)(6分)
示例一:要有爱心。陈乐平爱家人、爱乘客、爱生活,才 能在危急时刻舍己为人。爱,是陈乐平不平凡举措的源泉。 示例二:爱,有回报。陈乐平的女儿体贴爸爸,获救的乘 客流泪,都充分表现陈乐平“爱”的感召力。 示例三: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贡献。陈乐平虽 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 神财富。 (“看法”2分,“结合文本内容”或“联系生活实 际”2分,具体分析2分,超过5个字以上酌情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