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知识点归纳与总结人民版选修1








2
1
4
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知识点归纳与总结人民版选修1历史根源社



亡国灭种的
严重危机
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剧侵华
表现:1、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资本输出形式危害
政治性贷款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和政治
抢夺路权
列强控制交通大动脉,掠夺中国土地和资源,
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开采矿山掠夺矿藏,使中国重工业无法发展
开办工厂占有市场,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开设银行
银行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在中国的大本
营,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金融
2、政治上: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掀起瓜
分中国的狂潮
国家强租或割占地区势力范围实质影响
德国胶州湾山东
是中国
向殖民
地过渡
的形式
标志着
列强瓜
分中国
的高峰
俄国旅顺、大连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

英国新界、威海卫长江流域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

福建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戊戌
变法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直接产物
清政府的统
治危机
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清政府偿还借款,并加紧搜刮,各
地的自然灾害等







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的初
步发展
时间:19世纪末
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原因: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3、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
厂的限制。

1、民办厂矿数量增加
特点:2、投资总额迅速增长
3、轻工业发展最为迅速。

举步维艰原因: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挽
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
动。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
舞台。

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想基础早期维新思

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产生条件:2、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
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
3、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
人士寻找新出路。

代表人物:薛福成王韬、郑观应等
1、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
思想主张:2、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3、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作用: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指导思想维



康有为
著作:是维新派的领袖人物,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
考》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
特点:“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
结合。

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向
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
了他在思想上包含的浓厚的封建色彩。

原因:(1)因为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

如果完全背离传统,
必将一事无成。

(2)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还没有打出自己的鲜
明旗帜。

(3)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为减少变革的阻力,不失为
一个好的策略。

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
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
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这也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
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梁启超
《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呼吁中国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制度,培养有用之才;
发展近代工业。

梁启超文笔流畅,言辞锐利,富有感情,动人心弦,
大大地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谭嗣同谭嗣同发表《仁学》,其‘冲决网罗’主义。

体现了民主革命思想严复
翻译了《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

他大力
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观点,批判建君主论,主张主
权在民。

过程开

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主要事件:
1、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
后改名《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

在上海
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湖南的改
良派还办了《湘报》。

2、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
后康又在上海组织了“强学会”, 1898年4月康有为发起建立保国会
3、创办学堂:长沙就办了“时务学堂”
4、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的作用;制造了舆论和组织了力量。

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高潮“百日
维新”
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
各种力量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
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
时间: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农历戊戌年)
内容作用局限政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
荐人才;精简机构,裁
撤冗员;取消旗人特
权,
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有机
会参与政权
基本上
反映了
维新派
的愿望
和主张
在一定
程度上
动摇了
封建统
治秩序
没有涉
及设议
院、开国
会、制定
宪法等
政治主
张(原
因)
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
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
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
有利于中国
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文教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
堂;派人留学;准许民
间办报;设译书局
有利于先进
科学文化的
传播
军事
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
军队,添造军舰
增强国防力

失败新势力
群众基
础弱
光绪帝(弱,受约束)
翁同龢(解除远离)
陈宝箴(地方官员个别代表)
旧势力
社会基
础厚
慈禧太后(强,控制主宰)
荣禄(提升重用)
大多数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
袁世凯(两面派,给新势力设陷阱)
戊戌政

直接原因:谭嗣同夜访袁世凯伊藤博文访华
过程:1898年9月21日,慈禧宣布“临朝听政”,发动了戊戌政变。

将囚禁光绪帝在瀛台。

并下令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杨锐、刘
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君子命丧顽固派的屠刀之下。

原因
1、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

旧势力力量雄厚
2、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得很不充分(根本原因)。

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
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弱无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3、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
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4、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
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

这就使改革面临着
不利的国际环境。

另外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等,也是
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意义爱


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帝国主义掀起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马关条约》签订时出现的“公车上书”成为变法的开始。

所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



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推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进步的



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兴民权,学西学,这样必然要和封建思想和文化进行斗争,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说,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就是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就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影响;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启蒙的。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
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1)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日
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
为一种政治力量,迫切需要政治上
的统治地位
(2)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在幕藩体制
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
到幕末时,大名、将军,武士因财
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
变为反幕府的力量,幕府成为众矢
之的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
畸形
(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
强大
群众基础领导力量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
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
翻幕府
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
力量,仅仅是一些知识分子依靠没有实权
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改革的进程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
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
施,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强制推
行,大刀阔斧改革。

戊戌变法前没有经历政权的变动,变法者
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
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变法法
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

国际环境(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各大国
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
政策
(2)列强列强集中侵略中国,中国等
亚洲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削弱对
日本的入侵和干涉
(1)帝国主义时期;迫切需要扩大海外
市场和殖民地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其实质来看,均体现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与原来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这时就要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否则,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阻。

由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断地由适应到矛盾,所以改革就不断进行,使生产关系及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无论发生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期、什么地区的改革,其背景均体现了这一实质,这也是我国当前实行改革开放必然性之所在。

从改革的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

商鞅变法的矛头指向宗室贵族和世袭大臣,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剥夺他们的各种特权,必然受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甚至他们怂恿太子犯法借以破坏这次变法活动。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公子虔报复商鞅,告其谋反,商鞅被车裂,并族灭其家。

商鞅赤胆忠心,最终却劫难难逃。

还有王安石罢官归隐、六君子戊戌喋血等等,均说明改革之路曲折而艰巨。

从改革的结果来看,这9场改革有成有败。

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②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利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由于封建顽固势力、保守力量异常强大等因素而昙花一现,归于失败。

从改革的作用来看,成功的改革能极大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

梭伦改革改变了雅典贵族专权的局面,把雅典导向了民主政治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迈出了雅典起飞的第一步。

此后二百年间,雅典创造了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的希腊文明;商鞅虽遭车裂,但新法未变,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粉碎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禁锢,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思想条件;明治维新则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当时亚洲唯一一个近代化国家。

此外,在重大改革活动中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他们在改革中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值得后人学习。

商鞅坚持公开颁行的法令,对于敢违犯新法的,坚决依法给予处罚,以大无畏的精神冲破层层阻力,将新法进行到底,取得了重大胜利。

王安石面对守旧势力的阻挠、反对,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力行新政。

北魏孝文帝除弊布新,排除鲜卑旧贵族的阻挠,平息反对派的叛乱,甚至处死反对改革的太子元恂,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虽然有的改革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但他们勇为天下先、坚强不屈的意志以及改革所创下的丰功伟业却永载史册,为后人所乐道。

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注定了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与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