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派与保皇派之争
1905—1907年
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等
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统治;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
何种整体
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问题与主义之争
五四运动后
李大钊和胡适
“问题”与“主义”之争,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斗争
无产阶级思想与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
使更多的青年了解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更广泛的传播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1978年
邓小平与当时带有“左”的思想的国家领导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与教条主义之争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1978年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比较
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时间
标志
背景
影响
1927年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面临着危机;三大起义失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使革命走向成功
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
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1978年
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赎买政策、论十大关系、八大
独立自主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6
┃
1966年
十年建设
特征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调动积极性,科技事业取得重大突破
史实
反右扩大化,人大、政协趋于停顿。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双百方针,两弹爆炸成功
1966
┃
1976
文革时
特征
结局
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了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并促成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
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出现现代化腾飞的可喜景象
认识
三种经济模式的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改革充分表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民主法制建设严重倒退
经济浩劫
百花凋零;重大突破
外交的重大突破
史实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重大倒退
东方红—1号;遥感卫星;
“东方魔稻”
联合国席位恢复,中美日邦交正常化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
新三民主义
中共革命纲领
联系
二者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都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从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区别
新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些内容。新三民主义更不包含中刚的最高纲领,它没有在民主革命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容
原因
①因为新三民主义和中共革命纲领分别反映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不论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都遭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因此,都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②二者之所以不同,是由阶级属性和政
代表人物
主要内容
对象
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
1933年美国罗斯福新政
1978年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
背景
苏俄卫国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引起农民的普遍反对
经济危机导致美国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有所抬头
文革结束,党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民公社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封闭的经济模式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
“文革”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奠定了思想基础,国民经济有待恢复和发展
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新中国知识线索
项目
政治
经济
文化
外交
1949
┃
1956年
过渡时期
特征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起步
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
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重视科技文卫事业。
外交开创新局面
史实
新政协召开,54年宪法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实质
结果和影响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19世纪60年代
李鸿章等与倭仁等
要不要学习西方科技
何种治国手段
洋务运动的兴起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19世纪末
康有为等与李鸿章、荣禄等
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斗争
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戊戍变法高潮到来
特点
通过市场用固定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市场交流
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除经济危机的目的
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05—1907年
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等
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统治;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
何种整体
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问题与主义之争
五四运动后
李大钊和胡适
“问题”与“主义”之争,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斗争
无产阶级思想与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
使更多的青年了解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更广泛的传播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1978年
邓小平与当时带有“左”的思想的国家领导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与教条主义之争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1978年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比较
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时间
标志
背景
影响
1927年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面临着危机;三大起义失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使革命走向成功
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
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1978年
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赎买政策、论十大关系、八大
独立自主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6
┃
1966年
十年建设
特征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调动积极性,科技事业取得重大突破
史实
反右扩大化,人大、政协趋于停顿。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双百方针,两弹爆炸成功
1966
┃
1976
文革时
特征
结局
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了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并促成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
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出现现代化腾飞的可喜景象
认识
三种经济模式的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改革充分表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民主法制建设严重倒退
经济浩劫
百花凋零;重大突破
外交的重大突破
史实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重大倒退
东方红—1号;遥感卫星;
“东方魔稻”
联合国席位恢复,中美日邦交正常化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
新三民主义
中共革命纲领
联系
二者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都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从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区别
新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些内容。新三民主义更不包含中刚的最高纲领,它没有在民主革命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容
原因
①因为新三民主义和中共革命纲领分别反映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不论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都遭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因此,都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②二者之所以不同,是由阶级属性和政
代表人物
主要内容
对象
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
1933年美国罗斯福新政
1978年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
背景
苏俄卫国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引起农民的普遍反对
经济危机导致美国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有所抬头
文革结束,党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民公社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封闭的经济模式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
“文革”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奠定了思想基础,国民经济有待恢复和发展
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新中国知识线索
项目
政治
经济
文化
外交
1949
┃
1956年
过渡时期
特征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起步
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
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重视科技文卫事业。
外交开创新局面
史实
新政协召开,54年宪法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实质
结果和影响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19世纪60年代
李鸿章等与倭仁等
要不要学习西方科技
何种治国手段
洋务运动的兴起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19世纪末
康有为等与李鸿章、荣禄等
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斗争
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戊戍变法高潮到来
特点
通过市场用固定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市场交流
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除经济危机的目的
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