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PPO(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IPPO(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摘要】目的:介绍应用ao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实现微创经皮接骨板(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技术固定胫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手术方法,探讨其临床疗效。
方法:2008年8月至2012年5月,应用lcp实现mippo技术治疗胫骨远端粉碎骨折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23~62岁,平均45岁。
ao分型a型1例,b型3例,c型9例。
关节内骨折,行关节有限切开,坚强内固定;关节外骨折,按mippo技术要求间接复位,lcp桥接固定。
结果:术后摄片测量肢体力线,与健侧对比,内外翻畸形、前后成角均小于等于±5°,无短缩、旋转畸形。
门诊定期随访,全部病例随访4~18个月,平均12个月。
平均愈合时间10.3周。
无复位丢失,无内固定松动、断裂。
根据美国足踝矫形外科学会制定的评定标准,从疼痛(40分)、踝关节功能(50分)和骨折对线(10分)方面进行评定。
本组评分86~95分,平均92.5分。
结论:mippo 技术利用骨折间接复位技术,避免骨折端不必要的暴露,保护骨折端及其周围的血供,创伤小,固定可靠,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及功能康复。
对于胫骨远端粉碎骨折,应用lcp实现mippo技术固定应成为最佳选择。
在x线监视下进行良好的间接复位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胫骨远端骨折;微创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7484(2012)12-0061-02
近年来ao的骨折治疗原则发生了改变,提出bo概念,强调恢复邻近关节的解剖关系,对于骨干骨折要求维持长度、防止旋转和成角,既尽可能保护软组织血运,又要达到适当稳定的固定。
以此为基础,krettek等[1]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关节外骨折的微创经皮接骨板(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技术。
我院于2008年8月至2012年5月使用ao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应用mippo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13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23~62岁,平均45岁。
ao分型ao分型a型1例,b型3例,c型9例。
7例合并腓骨骨折,交通意外伤8例,高处坠落伤5例,全部为闭合骨折。
1.2手术方法骨折局限于胫骨远端的使用胫骨远端解剖型5.0 mm lcp。
根据患者病情程度选择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患者在麻醉后取仰卧位,体表标记骨折线、踝关节间隙和内踝的位置,如有腓骨骨折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由内踝尖向近端纵行切开长约4m的皮肤切口,在深筋膜下行锐性分离,用骨膜剥离器在骨膜与深筋膜间建立软组织通道,可直接把解剖型钛板干骺端lcp推入切口形成通道。
骨折复位在c-臂x光机下进行,对lcp的位置进行调整,保证其在侧位片胫骨的中英带上。
骨折端对位对线要在透视下确认,经皮对骨折远、近端用大单齿复位钳夹持并对lcp简单固定,或在
跟骨内插入1枚斯氏针,由助手持续牵引,保持髌骨及足趾向上,利用杠杆原理手法折顶或点状复位钳复位。
通过触摸胫骨嵴判断及体外测量纠正肢体成角、旋转和短缩畸形,维持正确的力线。
通过c臂机监视骨折的间接复位效果。
显露内踝,用钻套把持lcp,利用其锥形的末端沿着胫骨内侧面骨膜浅层分离插入,桥接骨折区。
用c-臂透视再次确认,对复位比较困难时,可采用分布固定的方法,可先把解剖型lcp在胫骨远端较好的位置固定,再与近端进行对位。
在近端纵行切开约3cm的切口,把钢板的尾部及远端的骨干暴露,并进行固定。
对骨折块涉及到关节面时可行有限节开复位或间接复位,采用克氏针、大巾钳在影像监视下经皮固定。
螺钉在骨折远、近端处至少要各穿6层(3枚各穿3层骨皮质螺钉)骨皮质,患者骨质疏松的情况,至少需要穿7-8层。
术中不暴露骨折线,不植骨。
踝、膝关节可在术后第2天开始功能锻炼,部分负重练习行走可在术后6周进行,对患者为粉碎性骨折的情况可延迟至7-8周进行,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进行x线检查,确定其可完全负重的时间。
1.3术后处理术后即开始作踝、膝关节功能锻炼。
如骨折有缺损,避免过早负重,防止断钉。
x线见有骨痂形成开始部分负重。
2结果
术后摄片测量肢体力线,与健侧对比,内外翻畸形、前后成角均小于等于±5°。
无短缩、旋转畸形。
门诊定期随访,全部病例随访4~18个月,平均12个月。
平均愈合时间14.3周。
无复位丢失、无内固定松动、断裂。
根据美国足踝矫形外科学会制定的评分标准[2],
从疼痛(40分)、踝关节功能(50分)和骨折对线(10分)方面进行评定。
本组评分86~95分,平均92.5分。
3讨论
3.1 mippo技术的优点mippo技术是指为了保护软组织和骨血供,放弃对粉碎骨折区的精确复位,用长桥式钢板在长度、轴向和旋转复位条件下,仅对近侧和远侧主要节段进行连接。
不剥离粉碎骨折处的软组织,从而可以保持其血供,保留骨折周围的成骨性组织,不干扰骨痂形成,达到促进骨折愈合的目的。
helfet等[3]报道20例胫骨远端不稳定关节内骨折,关节内骨折行有限切开复位固定,关节外骨折用mippo技术固定,结果全部愈合,无感染发生,证实了mippo技术的优点。
lcp是mippo的理想选择。
在不暴露骨折区域的情况下,lcp能经皮插入,自攻锁定螺钉可以经皮拧入,非常适合微创操作。
lcp螺钉锁定于接骨板钉孔,其稳定性依赖于螺钉—接骨板组合的成角稳定性,而不像普通接骨板必须通过接骨板和骨之间摩擦达到稳定,从而避免了对骨膜的压迫,保护了骨的血供[4]。
胫骨远端骨折并不适合髓内钉固定,接骨板是标准的固定方法。
内外侧lcp远端钢板都可以,在内侧皮肤条件不好时,可以选用外侧按骨板。
接骨板内固定技术的成功有赖于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
胫骨血运的2/3由髓内血管供应,1/3来自于软组织。
胫骨骨折时髓内血管遭到破坏,而周围软组织也容易发生碾挫损伤,骨血管的破坏直接影响骨折愈合,因此保护软组织尤为重要。
本组病例全部愈
合,功能良好,也验证了mippo技术的优点和实用性。
因系早期开展该项技术,故选择的病例条件较好。
如对于粉碎程度严重的c型骨折及合并软组织损伤的病例,操作难度可能会相应增大。
3.2手术要点和难点lcp常规的做法[5],骨折端每边应固定2~4枚锁定螺钉,至少1枚为双皮质锁定螺钉,每边固定4层皮质是最低要求,如此可以产生有效的稳定性,降低内植物的失败风险。
lcp 最外侧的螺钉必须放置,这对于lcp在骨上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干骺端皮质骨单薄,应使用双皮质锁定螺钉以增加工作长度,提高锚固力和抗扭转强度。
干骺端固定应不少于4枚双皮质锁定螺钉。
lcp 跨越节段粉碎区域处至少空出3个钉孔。
桥接长度越长稳定性越低,可以刺激骨痂形成。
lcp的长度尽量达到骨折线长度的3倍或以上。
对于骨质疏松者,均应使用双皮质锁定螺钉。
胫骨下段是胫骨干横截面由三角形转向矩形的过渡地带,骨表面形态变化较大,且软组织薄弱,使用5.0 mm干骺端lcp时可塑形,防止顶压皮肤。
术中能利用接骨板复位和作为解剖力线恢复的参照。
关节内骨折应行关节有限切开,减少关节粘连,直视下解剖复位固定,防止关节面的不平整而导致创伤性关节炎。
mippo技术不直接暴露骨折部位,如何判断骨折力线、旋转是技术难点。
krettek等[6]介绍了许多用于测定胫骨排列的临床评估法和放射学指标,主要有:a)屈膝位检查。
正常情况下屈膝时胫骨可有一定旋转活动度,术前健侧屈膝屈髋90°,测量足内外旋范围。
术中同样评价,同时测量内旋和外旋;b)透视下判断旋转。
(a)
骨皮质台阶征:长骨前后径与左右径不一,皮质厚度在两个方向上也不同,对比骨折端间皮质厚度和直径;健侧膝水平像示两股骨髁处于同一水平,固定大腿,旋转c臂机垂直于内踝,记录c臂旋转度数。
然后在患侧重复同一过程。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感到这些技术较繁琐,且重复性差,精度不高。
术者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术中如何确认骨折端的对位、对线和长度达到了功能复位的要求。
目前正在兴起的计算机辅助骨折复位判断技术和术中三维图像显
示系统可能更精确、客观地用于术中的肢体排列和骨折力线的判断[7]。
本组病例疗效较好,可能跟病例选择及胫骨位置表浅、胫骨近端旋转相对固定、足部旋转易于控制和评价等因素有关。
mippo技术利用骨折间接复位技术,避免骨折端不必要的暴露,保护骨折端及其周围的血供,创伤小、固定可靠,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及功能康复。
对于胫骨远端粉碎骨折,应用lcp实现mippo技术固定应成为最佳选择。
在x线监视下进行良好的间接复位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krettek c,schandelmaier p,tscherne h.distal femoral fractures.transarticular reconstruction,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and retrograde nailing[j].unfallchirurg,1996,99(1):210.
[2] kitaoka hb,alexander ij,adelaar rs,et al.clinical rating systems for the ankle hindfoot,midfoot,hallux,and lesser
toes[j].foot ankle int,1994,15(7):349353.
[3] helfet dl,shonnard py,levine d,et al.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of distal fractures of the
tibia[j].injury,1997,28(suppl 1):4748.
[4] perren sm.evolution of the internal fixation of long bone fractures:the scientific basis of biological internal fixation:choosing a new balance between stability and biology[j].j bone joint surg(br),2002,84(8):10931110.
[5] wagner m.general principles for the clinical use of the lcp[j].injury,2003,34(suppl 2):3142.
[6] krettek c,miclau t,grun o,et al.intraoperative control of axes,rotation and length in femoral and tibial fractures:technical note[j].injury,1998,29(suppl 3):2939. [7] 喻忠,王黎明.骨科手术导航系统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5,26(3):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