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现代园林景观植物配置

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方向。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社会、自然资源的无截止的开发与人类生活、生产的过度浪费,使人类生存环境逐渐恶劣,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毁坏,耕地被占用,河流被拦截….. 而园林的建设就是城市化进程中通过人类的智慧在被严重破坏的自然环境中建立的“第二自然”,通过城市园林植物自身的生理作用、与植物群落配置,利用生态学原理指导,让人类重回大自然。人工手段给人类制造洁净的空气、干净的大地、清洁的水源。本文从植物配置的科学性、生态性原则上阐述现代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的特点及手法。

1.中国现代园林与环境

大自然自我保护与自净能力失去平衡,自然生态系统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成为人类生活、生产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等物质的垃圾中转站。人类面临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威胁人类的生活、生存。

1.1人类破坏自然环境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的意识逐渐从依赖自然向改造、征服自然改变。城市的扩大、工厂的密布、高楼大厦的耸立,空气被污染了、水体被填埋了,人类从大自然中掳夺了大量资源、财富。人类开始失去明媚的阳光、洁净的空气,人类失去了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人类与自然越来越远。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变得紧张,由原来的亲和关系逐渐演变为对立、紧张、排斥的关系

1.2人类意识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理论的完善。特别是环境、生态学科体系的不断建立完善,人类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生活、生存的根本条件与基础。而园林的建设就是城市化进程中通过人类的智慧在被严重破坏的自然环境中建立的“第二自然”,通过城市园林植物自身的生理作用、与植物群落配置,利用生态学原理指导,让人类重回大自然。人工手段给人类制造洁净的空气、干净的大地、清洁的水源。利用新的技术与方法综合治理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从而实现人类生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完美和谐。

2.中国近现代园林的发展

2.1近代公园的发展

园林作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特性的体现的成果,这一时期中国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侵害,中国沦为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在上海租界地兴建了“公花园”等园林形式,使我国出现“公园”的萌芽形式。一些西方的造园布局在当时的园林建设中体现,此时的“公园”还只是为官僚主义、资本主义等部分人服务。

2.2新中国建立后的园林发展

新中国的建立,在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中城市园林和风景区的建设也逐步取得了相应发展。吸取国外的造园技术与经验,建造了植物园、动物园、儿童公园等现代园林。并且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修复和改造。此时的公园、风景区开始面向公众开放。

2.3改革开放后园林建设

经济的提高、城市建设决策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意识的认识、提高,人们对园林的建设以不再是简单种植树木花草,对园林景观在规划、布局、空间、植物配置方面都有更高的审美要求和心理需求。开始兴建不同类型园林绿地用于满足人们精神、物质生活的需要。

园林绿地面积的不断增大,城市绿化覆盖率的递增使、人均公共绿地的增加、“园林城市”的评比,园林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飞速发展。

3.园林绿地的结构组成

人们对园林认识是随着社会进程与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理解的,不同时期人们对园林的认识与需求各不相同。园林的含义至今尚有不同的看法,《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园林的定义是“一定的地域内运用工程技术与艺术手法,铜鼓对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与游憩区域。不难看出园林定义中主张的是美的环境的创作,而园林植物则是园林景观物质要素的重要因子,是文化性、生态性的重要载体。3.1景观要素的构成

景观,是人类智慧与理想创作出来的一种整体效果,这种效果是由不同的景观要素有机组合而实现。其中包括土地与地形、植物、水体、山石、建筑等物质要素和形态、色彩、线条、质地等艺术上的精神要素。

3.2景观物质要素的组合

园林物质要素是美的景观创造基础,风水认为“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良好的物质条件是营造优美的园林环境基础,科学的艺术性的组合联系、合理的配置园林植物把其它物质要素有机物质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的艺术创造作品和美的环境。

4.中国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

凡是一种文化艺术的创作,都有一种风格在中指引创作的方向。植物的景观设计在生长、设计过程中也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地域风格。且植物是有机的生命体,植物表现形式与形成更为复杂。

4.1以植物自身的生活、生态习性为基础的地方风格性

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的形态特点,还具有阴生、阳生、耐盐碱等生理特点,特定的生活习性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区域。如果环境条件不符合植物生态特性将影响植物的生长甚至引起植物的死亡。

不同的海拔、纬度造就了不同的植物气候带以及南北的植物在形态、生态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地区、区域的不同自然植被群落外貌、组成树种。如热带季雨林、雨林的椰子、巴西橡胶树、红树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龙眼、荔枝;温带针、阔叶林的柿、枣树;高寒地区针叶林、高寒草原、荒漠等不同季相、外貌的群落类型。

除自然因素外,不同地区群众生活风俗与习惯也是创造景观风格的重要依据原理。如江南地区的“移竹当窗、雨打芭蕉、残荷听雨”形成自然朴实而宁静优雅的风格;北方黄河地区以南的河南洛阳成片、成群高大的泡桐或环绕与村落或列植与路旁,形成硕大、朴实而略现粗狂的乡野情趣。

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及不同的文化习俗以其环绕环境的制约,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植物的景观风格。

4.2以诗情画意体现植物景观风格

园林是一门综合性科学,贯穿生态、环境、建筑、艺术、文学等多个学科。中国历史渊源,现代园林深受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特别是唐宋时期的文人园林的气息与思想渗透到现代园林中,甚至成为现代园林创作的主体。利用植物的生长周期及四季季相的特有变化引伸人格化的比拟,使观赏者的思想与情怀得到提升沉缅无限的情意之中,甚至能引发观赏者对人生哲理、社会事物的感慨与联想。

如“松、竹、梅”被拟人化,称为“岁寒三友”正是体现了植物部委风寒、高超、坚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