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概论作业2答案

农业概论作业2答案
农业概论作业2答案

《农业概论》作业2

一、是非题(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人们对种植业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较早,逐渐形成了包括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学和环境学四个方面的科学体系。×

2.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臵、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3. 生长在空旷地上的单株树木也称为林木。×

4. 对森林的科学的认识应当是把它看作是以乔木树种(建群种)为主体的完整、复杂的生态系统。√

5. 养殖业的最重要作用是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植物化学能,转化为人类可利用的能量。√

6. 特种经济动物就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特种用途的动物. ×

7. 中国主要出口农产品为大宗农产品和水产品。×

8. 农业产业化经营一般经历由松散型到半紧密型、再到紧密型的逐步发展过程。√

9. 农业科学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分别叫做农业科学进化和农业科学革命。√

10. 科学是改造自然,技术是认识自然。×

二、填空

1. 高产、稳产、优质、早熟和适应性强,是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共同要求,而具体要求则因地、因时、因作物而异。

2. 世界种植作物的面积依次为小麦、水稻和玉米。

3. 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包括自然界保存的未经人类活动显著影响的人工林、原始林经采伐或破坏后自然恢复起来的天然次森林以及人工营造的原始天然林。

4. 森林的种类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殊用途林等五大林种。

5. 根据国际饲料分类原则,可将饲料分为8大类,即添加剂、青贮饲料、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饲料、粗饲料和青绿饲料。

6. 海水养殖的主要种类有贝类、藻类、虾类、鱼类等。

7. 中国农业合作经济的指导原则可以概括为民办、民营、民受益。

8. 农业合作经济是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9. 新阶段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现代化,加速农业主要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加速实现技术跨越。

10. 狭义的农业科技革命:在农业科研、推广组织和制度相对稳定的状态下,通过农业科技的重大创新而实现农业科技质的变革。

三、名词解释

1. 作物

答:是指野生植物经过人们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而长期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产量或其他经济价值的栽培目的植物。

2. 作物品种

答:是人类在一定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种群体。

3. 林业

答:是培育、管理森林资源,利用森林功能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提供木材等多种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4. 经济林

答: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饲料、工业原料和药物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林木。

5. 养殖业

答:即是动物的饲养业,包括畜禽和水产养殖。

6. 饲料

答:能为畜禽、水产动物提供营养物质或能用于饲喂这些动物的物质。

7. 农业产业化经营

答: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

8. 农业家庭经营

答:就是指以农民家庭独立或相对独立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生产经营单位,因此又称其为农户。

9. 农业科技

答:人类在农业生产领域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又是这种活动的成果。

10. 高新技术

答:(也称高技术)是高技术与新技术的统称,指那些对国家的军事、经济(包括农业)有重大影响,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能形成产业的新技术或尖端技术。

四、简答题

1. 简述大田作物的分类

答:按用途和植物分类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法,将大田作物分类如下。 (1)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 (2)工业原料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类作物、特用作物 (3)饲料及绿肥作物:苜蓿、黑麦草、高羊茅、紫云英、三叶草、草木樨、苕子、田菁、柽麻、绿萍等作物 (4)药用作物

2. 简述林业的作用

答:森林产品可以为人类提供服务多种多样。它们包括提供木材和非木材林产品、保持水土、缓解气候变化、消减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

样性、促进生态旅游和休闲娱乐、带动就业、体现文化与精神价值等。不同的森林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不同,而且不同的开发使用者赋予了它们不同的价值。除提供木材以外,森林还生产多种食物、药物和化工原料,同时也是野生动植物繁殖、生息、庇护的重要场所。森林具有维护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大气与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和减少或减弱自然灾害等多种生态功能,是生物圈中最重要的稳定因素。对农、牧、渔业生产来说,林业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和改善较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

3. 简述养殖业的地位和作用

答:地位:在农业生产中,养殖业与种植业和林业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三者构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并都为人们提供生活和生产资料。作用:养殖业的最重要作用是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植物化学能,转化为人类可利用的能量,为人类提供高品质的食物(如肉、蛋、奶)。转化了大量植物饲料、秸秆等农副产品,生产大量畜产品,支持了粮食生产,而且每年可为种植业提供大量有机肥,使种养结合、农牧互补、改善生态,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并极大地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4. 简述中国农业合作经济的功能

答:与分散和独立的农户经营比较,农业合作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这种优势具体体现在农业合作经济的以下主要功能上:第一,发挥协作优势。第二,优化要素组合。第三,提高竞争能力。第四,减轻自然风险。第五,提高管理水平。

5. 简述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内容

答:(1)农业科技创新:①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培育出一批产量更高、质量更优、适应性更强的农作物新品种。②以高技术为基础的设施农业兴起,根本上改变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③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加强农业生产与社会的联系。(2)农业科技体制和管理创新:①农业科技体制创新;②农业科技推广的体制创新;③加强软科学研究,提高农业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

五、分析题

1. 分析我国大田作物的生产现状

答:中国作物分布存在明显的水平和垂直的空间分布以及年度、季节的时间分布差异。加上地区间经济发展、社会历史条件等不一致,作物生产之间的差异更大。①粮食作物:单产以稻谷最高,玉米次之,小麦列第三。东北、华北是中国大豆的主产区。薯类种植面积较大的省区有四川、河南、山东、广东、安徽、贵州、河北、湖北、湖南、陕西、福建、云南、甘肃、广西、山西、内蒙古等。②工业原料作物:棉花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淮河、黄河流域平原及新疆等地。中

国的麻类分区基本上是长江中上游的黄红麻、苎麻种植区和黑龙江的亚麻种植区。五大油料作物是指油菜、花生、芝麻、胡麻、向日葵,糖料作物包括南方的甘蔗和北方的甜菜。

2. 分析我国林业发展现状

答:新中国成立以来,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的8.6%上升到2005年的18.21%。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加快了林业建设步伐。“三北”防护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91年以来,先后有广东、福建、湖南、浙江、江西、湖北、广西、安徽、山东、吉林、江苏、海南共12个省(区)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荒地;不断调整林业的产业结构,各类商品林基地的建设、林产工业、经济林、竹藤花卉产业和生态旅游快速发展,促进了山区综合开发向纵深推进;森林资源的培育、管护和利用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组织、法制和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了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林业累计提供木材五十多亿m3,而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12%。

3. 分析我国养殖业的发展现状

答:养殖业的发展,可极大地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达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在50%以上。1980年我国畜牧业比重是17%,到2003年上升到30%,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将超过40%,畜牧业对农业、农村

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持作用将更大,并将有力地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2004年肉类、禽蛋与奶类产量分别达到7244.8万t、2723万t和2368.4万t,分别比1980年增长了5倍、9.6倍和16.3倍。养殖业生产结构日益优化,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养殖业开始向规模化、专业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从而可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安全的畜禽和水产品。中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1978年分别是8.9kg、2.4kg和1.0kg,2004年分别提高到56kg、21.1kg和18.3kg。中国人均肉类和蛋类占有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奶类人均占有量则还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水产养殖产品总量目前已居世界首位。改革开放20多年来,渔业是中国农林牧副渔各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产值增长了8.2倍。中国渔业资源开发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淡水和海水养殖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渔业产品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0.5%,而同期世界渔业增长率仅为3.1%。

4. 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答:1).有利于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2).有利于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3).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4).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5).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保障农民的正当权益6).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5. 分析现代农业科技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

答:(1).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①组织培养;②分子标记辅助选择;③基因组学;④蛋白质组学;⑤转基因生物。农药、兽药和植物生长调节物等农业生物制剂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信息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①作物生长发育的计算机模拟和产量预测。②作物生产的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③遥感和GIS 技术的应用。④计算机网络的应用。(3)其他学科新技术材料科学、能源科学、航天科学以及海洋科学等其他高新技术被应用于农业中,进一步改进了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工具,拓展了农业生产领域,也将为农业科技创新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定性数据分析第二章课后答案(供参考)

第二章课后作业 【第1题】 解:由题可知消费者对糖果颜色的偏好情况(即糖果颜色的概率分布),调查者 取500块糖果作为研究对象,则以消费者对糖果颜色的偏好作为依据,500块糖果的颜色分布如下表1.1所示: 表1.1 理论上糖果的各颜色数 由题知r=6,n=500,我们假设这些数据与消费者对糖果颜色的偏好分布是相符,所以我们进行以下假设: 原假设::0H 类i A 所占的比例为)6,...,1(0==i p p i i 其中i A 为对应的糖果颜色,)6,...,1(0=i p i 已知,16 10=∑=i i p 则2χ检验的计算过程如下表所示: 在这里6=r 。检验的p 值等于自由度为5的2χ变量大于等于18.0567的概率。在Excel 中输入“)5,0567.18(chidist =”,得出对应的p 值为05.00028762.0<<=p ,故拒绝原假设,即这些数据与消费者对糖果颜色的偏好分布不相符。 【第2题】 解:由题可知 ,r=3,n=200,假设顾客对这三种肉食的喜好程度相同,即顾客 选择这三种肉食的概率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假设:

原假设 )3,2,1(3 1 :0==i p H i 则2χ检验的计算过程如下表所示: 在这里3=r 。检验的p 值等于自由度为2的2χ变量大于等于15.72921的概率。在Excel 中输入“)2,72921.15(chidist =”,得出对应的p 值为 05.00003841.0<<=p ,故拒绝原假设,即认为顾客对这三种肉食的喜好程度是 不相同的。 【第3题】 解:由题可知 ,r=10,n=800,假设学生对这些课程的选择没有倾向性,即选 各门课的人数的比例相同,则十门课程每门课程被选择的概率都相等。所以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假设: 原假设)10,...,2,1(1.0:0==i p H i 则2χ检验的计算过程如下表所示: 在这里10=r 。检验的p 值等于自由度为9的2χ变量大于等于5.125的概率。在Excel 中输入“)9,125.5(chidist =”,得出对应的p 值为05.0823278349.0>>=p ,

大学物理上课程作业及答案2

大学物理上作业2 单项选择题 第1题保守力作功与过程无关,与参考系的选取无关,以上说法: A、正确 B、错误 C、不确定 D、无意义 答案:A 第2题若质点所受的合力矩为零,则质点的角动量不随时间改变。是___ A、质点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B、动量守恒定律 C、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D、质点的机械能守恒定律 答案:A 第3题有关质点系的规律都可用于刚体,以上说法: A、正确 B、错误 C、不确定 D、无意义 答案:A 第4题任何时刻绕定轴转动的刚体不只有一个角速度,以上说法: A、正确 B、错误 C、不确定 D、无意义 答案:B 第5题在下列四个实例中,你认为哪一个实例中物体和地球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不守恒

A、物体作圆锥摆运动 B、抛出的铁饼作斜抛运动(不计空气阻力) C、物体在拉力作用下沿光滑斜面匀速上升 D、物体在光滑斜面上自由滑下 答案:C 判断题 第6题功是力作用对空间的积累,不受空间性质的影响 答案:错误 第7题摩擦力作功与路径有关 答案:正确 第8题动量与参考系选择无关, 但冲量、动量的增量与惯性系的选取有关。 答案:错误 第9题在任意时刻,平动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加速度都相同。 答案:正确 第10题力矩的功就是力所作的功的一部分。 答案:错误

填空题 第11题若质点在某空间内任一位置都受到保守力作用,该空间存在___。 答案:保守力场 第12题冲量的定义是___。 答案:力与力作用时间的乘积 第13题刚体内各点都绕同一直线作圆周运动。则这种运动叫___。 答案:定轴转动 第14题决定转动惯量J大小的三个因素___,___,___。 答案:转轴位置、刚体质量、质量对轴的分布 第15题绕定轴转动刚体的动能定理是___。 答案:绕定轴转动刚体动能的微分,等于作用在刚体上所有外力之功的代数和 问答题 第16题平行轴定理。 答案:刚体对任意已知轴的转动惯量,等于刚体对通过质心并与该已知轴平行的轴的转动惯量加上刚体的质量与两轴间垂直距离d平方的乘积。 第17题保守力的特点? 答案:(1)保守力沿闭合路径一周所做的功为零,(2)保守力作功与过程无关,与参考系的选取无关。第18题质点系机械能守恒定律。 答案:若运动过程中,作用于质点系的所有外力和非保守内力都不作功,或其元功之和恒为零时, 质点系内各质点间动能和势能可以互换,但它们的总和(即机械能)保持不变。 第19题质点系动量沿坐标轴投影的守恒定律。 答案:系统在某个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则总动量沿此方向的分量守恒。

农业概论答案

1.: 2.什么叫农业 目前“农业”的概念是: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获得人类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3.什么叫温室效应 空气中的CO2、CH4等气体能透过太阳短波辐射,又能阻挡地球长波辐射向空气中散发,使地球天空犹如温室的玻璃,吸收阳光而防止热量散失,因此,大气层CO2、CH4等气体增加会使地球温度逐步增高,这种效应称为温室效应。 4.农业生产的特点 一、农业生产的波动性, 二、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 三、农业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四、农产品的特殊性 5.什么叫古代农业 古代农业是使用铁、木农具,利用人力、畜力、水力、风力和自然肥料,主要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生产活动的农业。 6.$ 7.古代农业的主要成就和不足 成就:1、促进了原始农业阶段驯化的各种动植物资源的传播和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各地农业生物资源,为各地充分合理利用当地资源提供了适应的动植物。 2、改变了原始农业只靠长期休闲、自然恢复地力的状况,创造了利用人工施有机肥的办法来提高土壤肥力,初步实现了土地的用养结合,自然生态平衡得以基本维持。3、形成了农牧结合的生产体系。 不足:1、投入古代农业中的能量仅是农业当中的人力、畜力和有机肥等,投入不足,数量有限,并且生产效益低下,进步缓慢。 2、古代农业对环境的维护是低水平的。 8.什么是近代农业 近代农业是从古代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也是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踏入工业社会的阶段。 9.近代农业的主要成就和不足 成就:在近代科学技术的直接作用下,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的能量输入农业,从而使农业的产量达到从未有过的新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从而促使社会分工深化,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生产逐渐形成。 不足:1、由于近代农业的高产依赖于农业以外能量的输入,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加上能量输入技术的不完善,能量的利用上便出现了严重的浪费。 2、农用化学物质应用于农业生产后,其在土壤和水中的残留部分,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并通过物质循环进入农作物和牲畜体内,危害人类健康。 10.{ 11.农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古代------近代------现代 12.什么叫农业区化 农业区划是对农业生产空间分布的一种科学分类的方法。它是实现农业的合理布局和制定农业规划的科学手段和依据。农业区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分类划区。 13.10个主要农区是什么 将东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 秦岭—淮河以北划分为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 西部划分为甘新区、青藏区。 此外,还将中国的海域划为一个海洋水产区。 14.*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第二章课后标准答案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第二章课后答案

————————————————————————————————作者:————————————————————————————————日期:

习题2 2.1 选择题 (1) 一质点作匀速率圆周运动时, (A)它的动量不变,对圆心的角动量也不变。 (B)它的动量不变,对圆心的角动量不断改变。 (C)它的动量不断改变,对圆心的角动量不变。 (D)它的动量不断改变,对圆心的角动量也不断改变。 [答案:C] (2) 质点系的内力可以改变 (A)系统的总质量。 (B)系统的总动量。 (C)系统的总动能。 (D)系统的总角动量。 [答案:C] (3) 对功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保守力作正功时,系统内相应的势能增加。 ②质点运动经一闭合路径,保守力对质点作的功为零。 ③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两者所作功的代数和必为零。 在上述说法中: (A)①、②是正确的。 (B)②、③是正确的。 (C)只有②是正确的。 (D)只有③是正确的。 [答案:C] 2.2填空题 (1) 某质点在力i x F )54( (SI )的作用下沿x 轴作直线运动。在从x=0移动到x=10m 的过程中,力F 所做功为 。 [答案:290J ] (2) 质量为m 的物体在水平面上作直线运动,当速度为v 时仅在摩擦力作用下开始作匀减速运动,经过距离s 后速度减为零。则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为 ,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系数为 。 [答案:2 2 ;22v v s gs ] (3) 在光滑的水平面内有两个物体A 和B ,已知m A =2m B 。(a )物体A 以一定的动能E k 与静止的物体B 发生完全弹性碰撞,则碰撞后两物体的总动能为 ;(b )物体A 以一定的动能E k 与静止的物体B 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则碰撞后两物体的总动能为 。

农业概论在线作业1-2

农业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1 一、单选题 1.我国90%以上的农林牧渔业分布在以下的年降雨量等值线以东 (500mm) 2.农产品市场流通运作的一般原则不包括(计划经济原则)。 3.按总人口计,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约为(400公斤)。 4猪的料肉(活重)比约为(4:1)。 5. 当前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基础地位)。 6.我国当前城镇化程度约为(40%)。 7.地球上谷物生产最多的是(亚洲)。 8. 农作制(系统)是一种(人工开放系统)。 9. 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具有(相对有限性)。 10.在世界上我国水产品产量的位次是(首位)。 11.农作物的蒸腾系数是(乔木>玉米>灌木)。 二、多选题 1.当前我国缺粮地区主要是(华南、华东)。 2. 当前世界上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包括(法国、美国)。 3.我国三农滞后主要原因有(先天不足、投入少、一些重大政策失误)。 4.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包括(生产工具与工艺现代化、自给性生产转为商品性生产)。 5.中国的农业科技已对农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有(良种、多熟制技术、灌溉技术、化肥制造工艺)。 6.森林的功能是(减少水土流失、生产木材)。 7.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多参照以下模式(韩国、中国台湾省)。

8. 世界上实行东方型小规模现代集约农作制的国家有(日本、以色列、韩国) 9. 我国2020年的农业发展目标是达到(小康水平、农民人均收入翻一番)。 农业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2 一、单选题 1.太阳光不是(无限要素)。 2. 中国农业资源的主要问题不包括(农村劳力缺乏)。 3.中国农业起源于(7000年前)。 4.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在(中部平原区)。 5.世界上粮食出口最多的是(北美洲)。 6. 耕地的性质是(自然基础上的人工要素)。 7. 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经济效益将出现(先增后减)。 8. 按总人口计,我国人均耕地约为(0.1公顷)。 9. 一般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约为(20%-30%)。 10. 关于20世纪后半叶中国农业生产指数的增长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低于发达国家)。 11. 农业生产要素市场指的是(土地劳力资金)。 二、多选题 1. 当前我国农业所处的阶段与水平是(传统农业阶段、小农经济水平)。 2. 我国东部沿海气候上属于(季风气候、湿润半湿润气候)。

数据分析经典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数据分析经典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某校九年级数学模拟测试中,六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如下表所示,下列关于这组数据描述正确的是() A.众数是110 B.方差是16 C.平均数是109.5 D.中位数是109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众数、中位数的概念求出众数和中位数,根据平均数和方差的计算公式求出平均数和方差. 【详解】 解: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10,A正确; 1 6 x=×(110+106+109+111+108+110)=109,C错误; 21 S 6 = [(110﹣109)2+(106﹣109)2+(109﹣109)2+(111﹣109)2+(108﹣109)2+ (110﹣109)2]=8 3 ,B错误; 中位数是109.5,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众数、平均数、方差、中位数,掌握它们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2.一组数据2,x,6,3,3,5的众数是3和5,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A.3 B.4 C.5 D.6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众数的定义求出x=5,再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即可解答. 【详解】 解:∵数据2,x,3,3,5的众数是3和5, ∴x=5,

则数据为2、3、3、5、5、6,这组数据为35 2 =4.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众数和中位数,根据题意确定x的值以及求中位数的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如图,是根据九年级某班50名同学一周的锻炼情况绘制的条形统计图,下面关于该班50名同学一周锻炼时间的说法错误的是() A.平均数是6 B.中位数是6.5 C.众数是7 D.平均每周锻炼超过6小时的人数占该班人数的一半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的概念分别求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由图可知锻炼时间超过6小时的有20+5=25人.即可判断四个选项的正确与否. 【详解】 A、平均数为1 50 ×(5×7+18×6+20×7+5×8)=6.46,故本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B、∵一共有50个数据, ∴按从小到大排列,第25,26个数据的平均值是中位数, ∴中位数是6.5,故此选项正确,不合题意; C、因为7出现了20次,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众数为:7,故此选项正确,不合题意; D、由图可知锻炼时间超过6小时的有20+5=25人,故平均每周锻炼超过6小时的人占总数的一半,故此选项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此题考查了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的概念等知识,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中位数的概念掌握得不好,不把数据按要求重新排列,就会错误地将这组数据最中间的那个数当作中位数.

大学物理作业(二)答案

班级___ ___学号____ ____姓名____ 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m 与M 水平桌面间都是光滑接触,为维持m 与M 相对静止,则推动M 的水平力F 为:( B ) (A)(m +M )g ctg θ (B)(m +M )g tg θ (C)mg tg θ (D)Mg tg θ 2. 一质量为m 的质点,自半径为R 的光滑半球形碗口由静止下滑,质点在碗内某处的速率为v ,则质点对该处的压力数值为:( B ) (A)R mv 2 (B)R mv 232 (C)R mv 22 (D)R mv 252 3. 如图,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从A 运动到B 的过程中,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 C ) (A) 大小为零 (B ) 大小不等于零,方向与v A 相同 (C) 大小不等于零,方向与v B 相同 (D) 大小不等于零,方向与物体在B 点所受合力相同 二、填空题 1. 已知m A =2kg ,m B =1kg ,m A 、m B 与桌面间的摩擦系数μ=0.5,(1)今用水平力F =10N 推m B ,则m A 与m B 的摩擦力f =_______0______,m A 的加速度a A =_____0_______. (2)今用水平力F =20N 推m B ,则m A 与m B 的摩擦力f =____5N____,m A 的加速度a A =_____1.7____. (g =10m/s 2) 2. 设有三个质量完全相同的物体,在某时刻t 它们的速度分别为v 1、v 2、v 3,并且v 1=v 2=v 3 ,v 1与v 2方向相反,v 3与v 1相垂直,设它们的质量全为m ,试问该时刻三物体组成的系统的总动量为_______m v 3________. 3.两质量分别为m 1、m 2的物体用一倔强系数为K 的轻弹簧相连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如图),当两物体相距为x 时,系统由静止释放,已知弹簧的自然长度为x 0,当两物体相距为x 0时,m 1的速度大小为 2 2 121 Km x m m m + . 4. 一弹簧变形量为x 时,其恢复力为F =2ax -3bx 2,现让该弹簧由x =0变形到x =L ,其弹力的功为: 2 3 aL bL - . 5. 如图,质量为m 的小球,拴于不可伸长的轻绳上,在光滑水平桌面上作匀速圆周运动,其半径为R ,角速度为ω,绳的另一端通过光 滑的竖直管用手拉住,如把绳向下拉R /2时角速度ω’为 F m A m B m M F θ A O B R v A v B x m 1 m 2 F m R

农业概论作业1-答案

《农业概论》作业1-参考答案 一、是非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10. √ 二、填空 1. 经济再生产过程自然再生产过程 2. 土地质量位臵数量 3. 农林牧渔 4. 产品部门划分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三次产业划分 5. 光温水养分空气 6. 光温水养分空气 7.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8. 生物工程技术的利用机械化智能化 9. 植业资源林业资源畜牧业资源渔业资源 10.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三、名词解释 1. 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动植物生长机能以获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 2. 是指产品处于生产状态的时间,其中包括劳动作用于产品的时间 3. 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部门 4. 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 5. 在环境中与生物体的生存、分布,生长发育及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有密切关系的因子 6. 是指农业生物周围的植被、杂草、昆虫、病害等因素,它们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调节因素和制约因素。 7. 是指一个农场专门生产某种中间产品,专门完成产品生产这一个过程里某一项作业的专业化 8. 是指从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工业化之前这一阶段 9. 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 10. 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和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下,由人们发现的,可被人们利用的、有价值的物质。 四、简答题

1.农业即是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来获取其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就是农业。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土地是基本生产资料、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连续性、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农业生产的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差异、农业生产的多变性、农业生产的综合性 2.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1).食物供应2).原料供应3).市场需求4).劳动力转移5).资金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转移6).改善国际收支状况7).改善生活环境 3.(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全民族的农业生态环境意识;(2)增加森林、草地、农田作物的绿色覆盖,减少土地裸露;(3)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4)优化产业结构,改革生产技术;(5)消除农业自身污染。 4.全世界划分为十大农区类型,它们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农业区、北非西亚农业区、东南亚与南亚农业区、拉丁美洲农业区、西欧北欧南欧农业区、北美农业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农业区、东欧与西伯利亚农业区、中亚农业区、东亚农业区。 5.(1)系统性与整体性(2)地域性(3)持续性(4)动态性(5)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6)稀缺性与有价值性 五、分析题 1.农业在现代社会的经济作用可能相对下降,但其生态环境作用和社会文化作用则不断上升。 (1)农业的经济作用:农业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可以归结为产品、市场、要素和外汇四个方面。此外,农业在缓解以至消除就业问题方面的作用更不可忽视。 (2)农业的生态环境作用: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措施包括合理利用土地、植树造林、改造沙漠、建立野生动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以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而农业部门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力军,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方面正在发挥主要作用。在治理污染方面,农业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粪便和一些生产、生活废弃物在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中可以用作有机肥料、饲料、饵料,或者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加以利用。此外,在减少温室效应,降低噪声、减少空气中的悬浮物,削弱都市的“热岛”效应,利用微生物无害化处理废液和废渣等方面农业都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3)农业的社会文化作用:无论是植树造林、改造沙漠,还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都不是单纯的生产和经济活动;它们同时也是改变人们意识的精神和文化活动。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和观光农业也不仅是经济生产活动,不仅是简单的消费,它们同时也是精神文化活动。 农村社会具有十分明显的社区特征,人们重视伦理、亲情等传统价值观念,道德、风俗

第四章 数据分析(梅长林)习题答案

第四章 习题 一、习题4.4 解:(1)通过SAS 的proc princomp 过程对相关系数矩阵R 做主成分分析,得到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以及累计贡献率如表1所 表 1 从表中可以得到特征值向量为: ]0.2429 0.4515 0.5396 0.8091 2.8567[=*λ 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57.13 % 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为:16.18 % 第三主成分贡献率为: 10.79% 第四主成分贡献率为:9.03 % 第五主成分贡献率为:6.86 % 进一步得到各主成分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 2

(2)由(1)中得到的结果可知前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3.32%,得到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为: 54212.044215.034702.024571.014636.01x x x x x Y ++++=* 55820.045257.032604.025093.012404.02x x x x x Y ++---=* 由于1*Y 是五个标准化指标的加权和,由此第一主成分更能代表三种化工股票和两种石油股票周反弹率的综合作用效果,1*Y 越大表示各股票的综合周反弹率越大。* 2Y 中关于三种化工股票的周反弹率系数为 负,而关于两种石油的系数为正,它放映了两种石油周反弹率和三种化工股票周反弹率的对比,* 2Y 的绝对值越大, 表明两种石油周反弹率和三种化工股票周反弹率的差距越大。 二、习题4.5 解:(1)利用SAS 的proc corr 过程求得相关系数矩阵如表3: 表 3 (2)从相关系数矩阵出发,通过proc princomp 过程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表4给出了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以及累积贡献率:

大学物理(2-1)课后题答案

习 题 七 7-1 如图所示,O S O S 21=。若在O S 1中放入一折射率为n ,厚度为e 的透明介质片,求O S 1与O S 2之间的光程差。如果1S 和2S 是两个波长为λ的同相位的相干光源,求两光在 O 点的相位差。 [解] O S 1与O S 2的几何路程相等 光程差为()e n 1-=δ 位相差为()e n 122-= =?λ π δλ π ? 7-2 一束绿光照射到两相距 的双缝上,在距双缝处的屏上出现干涉条纹。测得两相邻明条纹中心间的距离为,试求入射光的波长。 [解] 由杨氏双缝干涉知,d D x λ = ? 所以5448m 10448.55 .21060.01027.273 3=?=???=?=---D xd λ? 7-3 如图所示,在双缝干涉实验中,21SS SS =,用波长为λ的单色光照S ,通过空气后在屏幕E 上形成干涉条纹。已知点P 处为第3级干涉明条纹,求1S 和2S 到点P 的光程差。若整个装置放于某种透明液体中,点P 为第4级干涉明条纹,求该液体的折射率。 [解] 1S 和2S 到P 点的光程差满足λλδ312==-=k r r

整个装置放置于液体中,1S 和2S 到P 点的光程差满足 ()λδ412=-=r r n λλ43=n 所以得到 33.13 4 ==n 7-4 如习题7-1图所示,1S 和2S 是两个同相位的相干光源,它们发出波长λ=5000?的光波,设O 是它们中垂线上的一点,在点1S 与点O 之间的插入一折射率n =的薄玻璃,点 O 恰为第4级明条纹的中心,求它的厚度e 。 [解] 在O 点是第4级明条纹的中心 光程差 λδ4=-=e ne 所以 41041 4?=-=n e λ ? 7-5 初位相相同的两相干光源产生的波长为6000?的光波在空间某点P 相遇产生干涉,其几何路径之差为6102.1-?m 。如果光线通过的介质分别为空气(11=n )、水=2n 或松节油=3n 时,点P 的干涉是加强还是减弱。 [解] 折射率为n 的介质在P 点处光程差为 ()12r r n -=δ 介质为空气时,11=n ,则 ()λδ2m 102.16121211=?=-=-=-r r r r n 所以P 点处干涉加强。 介质为水时,=2n ,则 ()m 106.1102.133.1661222--?=??=-=r r n δ 介于两种情况之间,所以P 点光强介于最强与最弱之间。 介质为松节油时,=3n ,则 ()λδ3m 108.1102.15.1661233=?=??=-=--r r n

农学概论作业(答案)

《农学概论》作业 第一章绪论 简答题: 1.简述农学(广义、中义、狭义)的含义。 答:广义:广义的农学包括农业科学的全部领域,主要有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可以理解为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科学。 中义:中义的农学是指农业科学中的农业生产科学,主要包括种植生产、养殖生产、林业生产等方面。 狭义:狭义的农学是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即研究农作物尤其是大田作物的生产理论和生产技术。具体来讲,主要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简述农学的特点。 答: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2、农学技术的实用性 3、农学基础的广泛性 3.简述作物生产的特点。 答:1、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作物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3、作物生产具有序性 4、作物生产具有连续性 5、作物生产系统具有复杂性 论述分析题: 1.试析我国作物生产发展的出路。(7) 答:1.提高作物单产2.减少生产中消耗 第三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名词解释 1.作物:是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简答题 1、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大田作物分为哪些类别? 答:1、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 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科作物、嗜好类作物、其他作物 3、饲料及绿肥作物

2、简述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 答:作物的生物学特征、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需要等。 3、例举出我国种植业的10个一级区域。 答: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 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 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 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 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 6、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 7、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 8、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柑橘桑区 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 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 论述分析题 1.试述主要作物的分布及生产概况 答:其与作物的起源中心及其传播的区域密切相关,也与作物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适应性密切相关,同一作物在相对一致的自然生态范围的不同地域的栽培历史的长短和种植规模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和变化。 2.试述世界10大农区的特点 答:非洲撒哈拉以南农业区。包括东非、西非、中非和南非 第四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 名词解释 1、作物的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转的量变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 2、作物的发育:是指作物一生中,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表现在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的形成。 3、营养生长: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 4、生殖生长:作物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 5、作物生育期:在作物声场实践中,把作物从出苗到成熟之间的总天数。 6、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7、作物的温光反应: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的反应特征。 8、顶端优势:作物的顶芽生长占优势的现象。 9、叶面积指数: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 10、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鲜重或干重的比值。 11、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或伸长。 12、经济系数: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13、生物产量:指作物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机总量,一般不包括根。 14、经济产量:指所收获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数量。 15、光合作用: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叶绿素,在光的照射下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变为糖类,并释放氧的复杂过程。 16、作物群体:指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 17、源:制造营养并向其他器官提供营养的器官或部位。 18、库:消耗利用或储藏营养的接受部位或器官。 19、光能利用率:把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中所含的化学能占光能投入量的百分比。 20、作物品质:指作物生产中目标产品的质量,具体包括其利用质量和经济价值。

大学物理第2章课后答案

第二章 质点动力学 四、习题选解 2-1 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放有三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它们的质量分别为 .4,2,1321kg m kg m kg m === (1)如图a 所示,如果用一个大小等于N 98的水平力作用于1m 的左方,求此时 2m 和3m 的左边所受的力各等于多少 (2)如图b 所示,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作用于3m 的右方。求此时2m 和3m 的左边所受的力各等于多少 (3)如图c 所示,施力情况如(1), 但3m 的右方紧靠墙壁(不能动)。 求此时2m 和3m 左边所受的力各等 于多少 解:(1)三个物体受到一个水平力的作用,产生的加速度为a ρ ()a m m m F ρ ρ321++= 23 2114-?=++= s m m m m F a ρ 用隔离法分别画出32,m m 在水平方向的受力图(a ), 题2-1(a )图 由a m F ρρ=

a m f f ρ 23212=- a m f ρ 323= 2332f f = N f 5623= N f 8412= (2)由()a m m m F ρ ρ321++= 23 2114-?=++= s m m m m F a 用隔离法画出321m m m 、、在水平方向的受力图(b ) 由a m F ρρ= 得 ?????????====-=-32 23122112121232323f f f f a m f a m f f a m f F 解得: N f 1412= N f 4223= 题2-1(b )图 (3)由于321m m m 、、都不运动,加速度0=a ,三个物体彼此的作用力都相等,都等于F N f f 982312== 2-2 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连接着1m 和2m 两个物体,1m 由细线拉着在外力作用下以加速a 竖直上升。问作用在细线上的张力是多大在加速上升的过程中,若将线剪断,该瞬时1m 、2m 的加速度各是多大 解:(1)分别画出1m 、2m 受力的隔离体如图(a ),

数据分析课后习题答案

数据分析第一次上机实验报告 班级:信计091 学号:200900901023 姓名:李骏 习题一 1.1 某小学60位学生(11岁)的身高(单位:cm)数据如下: (数据略) (1)计算均值、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偏度、峰度; (2)计算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四分位极差,三均值; (3)做出直方图; (4)做出茎叶图; 解:(1)使用软件计算得到 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值=5.08% (2)部分答案在解(1) 四分位极差=Q3-Q1=144.75-135=9.75 三均值=0.25*Q1+0.5*M+0.25*Q3=139.4375 (3)使用软件画图得到

(4)使用软件画图得到 身高 Stem-and-Leaf Plot Frequency Stem & Leaf 1.00 Extremes (=<120) 1.00 12 . 3 5.00 12 . 67889 7.00 13 . 1122244 18.00 13 . 555677777888899999 13.00 14 . 0112222223344 13.00 14 . 5566677778999 2.00 15 . 01 Stem width: 10.00 Each leaf: 1 case(s)

1.8 对20名中年人测量6个指标,其中3个生理指标:体重(x1)、腰围(x2)、脉搏(x3);3个训练指标:引体向上(x4)、直坐次数(x5)、跳跃次数(x6)。数据如下表 (表格略) (1)计算协方差矩阵,Pearson相关矩阵; (2)计算Spearman相关矩阵; (3)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 解: (1)使用软件得到下表

大学物理作业(二)答案

大学物理作业(二)答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 班级___ ___学号____ ____姓名____ 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m 与M 水平桌面间都是光滑接触,为维持m 与M 相对静止,则推动M 的水平力F 为:( B ) (A)(m +M )g ctg (B)(m +M )g tg (C)mg tg θ (D)Mg tg θ 2. 一质量为m 的质点,自半径为R 的光滑半球形碗口由静止下滑,质点在碗内某处的速率为v ,则质点对该处的压力数值为:( B ) (A)R mv 2 (B)R mv 232 (C)R mv 22 (D)R mv 252 3. 如图,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从A 运动到B 的过程中,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 C ) (A) 大小为零 (B ) 大小不等于零,方向与v A 相同 (C) 大小不等于零,方向与v B 相同 (D) 大小不等于零,方向与物体在B 点所受合力相同 二、填空题 1. 已知m A =2kg ,m B =1kg ,m A 、m B 与桌面间的摩擦系数μ=0.5,(1)今用水平力F =10N 推m B ,则m A 与m B 的摩擦力f =_______0______,m A 的加速度a A =_____0_______. (2)今用水平力F =20N 推m B ,则m A 与m B 的摩擦力f =____5N____,m A 的加速度a A =_____1.7____. (g =10m/s 2) 2. 设有三个质量完全相同的物体,在某时刻t 它们的速度分别为v 1、v 2、v 3,并且 v 1=v 2=v 3 ,v 1与v 2方向相反,v 3与v 1相垂直,设它们的质量全为m ,试问该时刻三物体组成的系统的总动量为_______m v 3________. 3.两质量分别为m 1、m 2的物体用一倔强系数为K 的轻弹簧相连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如图),当两物体相距为x 时,系统由静止释放,已知弹簧的自然长度为x 0,当两物体相距为x 0时,m 1的速度大小为 2 2 121 Km x m m m + . 4. 一弹簧变形量为x 时,其恢复力为F =2ax -3bx 2,现让该弹簧由x =0变形到x =L ,其弹力的功为: 2 3 aL bL - . 5. 如图,质量为m 的小球,拴于不可伸长的轻绳上,在光滑水平桌面上作匀速圆周运动,其半径为R ,角速度为ω,绳的另一端通过 F m A m B m M F θ A O B R v A v B x m 1 m 2 m R

电大现代农业概论作业四次作业答案

电大现代农业概论作业四次作业答案

现代农业概论作业1------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现代农业概论形成性考核册 一、名称解释 1. 农业 农业是指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在国民经济中农业还包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等项生产在内。在《农业法》中还将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也包括在农业之中。 2.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心的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3.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包括作物布局复种或休耕单作、间作、混作、套作或移栽、轮作或连作等。 4.间作 同一田地上同一生长期内分行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方式。 5.再侵染 初次侵染引起植物发病后在病部形成的繁殖体传播到其它健康植物上引起发病称为再侵染。 二、填空

1、循环再生多层次利用 2、资源新技术 3、有性繁殖无性繁殖 4、植物检疫植物抗病虫品种 5、有机质团粒 三、单项选择题1.C 2.A 3.C 4.D 5.A 6.B 7.A 8.B 9.D 10.C 四、简答题 1、什么是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新的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打破传统农业的结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2、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哪两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3、什么是模式化栽培技术 作物栽培学在研究作物生育进程中各器官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以及作物与环境间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各种栽培措施和调控技术的作用原理科学、定时定量

《工程力学》作业2参考答案

《工程力学》作业2参考答案 说明:本次作业对应于文字教材第4章,应按相应教学进度完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填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不选、错选或多选者,该题无分。 1.力法计算的基本未知量为(D) A杆端弯矩 B结点角位移 C结点线位移 D多余未知力 2.超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内力与刚度(B) A无关 B相对值有关 C绝对值有关 3 移 5.在力法方程的系数和自由项中( B )

B相对值有关 C绝对值有关 D相对值绝对值都有关 8.力法典型方程中的自由项 iP ?是基本体系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 C ) C结点数D杆件数 11.力法的基本体系是( D ) A一组单跨度超静定梁B瞬变体系 C可变体系D几何不变体系 12.撤去一单铰相当于去掉了多少个约束( C ) A1个B3个C2个D4个 4次 ) j X方向的位移1.超静定次数一般不等于多余约束的个数。(╳)

) ) ╳ ) ) ) 8.对称结构在对称荷载作用下内力中 弯矩、轴力是对称的, 剪力是反对称的 。 9.力法的基本体系是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 10.力法的基本方程使用的是 位移协调条件;该方法只适用于解 超静定 结构。 四、计算题 (共40分) 1.对下面图a所示的超静定结构,选图b所示的力法基本体系,要求 (1)列出力法典型方程; (2)画1M ,2M ,P M 图; (3)求出各系数及自由项。(10分)

2 (3)求出各系数及自由项。(10分) EI l 3211=δ EI l 322=δ EI l 62112-==δδ EI ql F 2431-=? F 02=?F 2.用力法计算图示刚架(求出系数及自由项列出方程即可)(10分)

试验设计及数据分析第一次作业习题答案知识分享

试验设计及数据分析第一次作业习题答案

习题答案 1.设用三种方法测定某溶液时,得到三组数据,其平均值如下: 试求它们的加权平均值。 解:根据数据的绝对误差计算权重: 因为 所以 2.试解释为什么不宜用量程较大的仪表来测量数值较小的物理量。 答:因为用量程较大的仪表来测量数值较小的物理量时,所产生的相对误差较大。如 3.测得某种奶制品中蛋白质的含量为,试求其相对误差。解: 4.在测定菠萝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试中,测得每100g菠萝中含有18.2mg 维生素C,已知测量的相对误差为0.1%,试求每100g菠萝中含有维生素C的质量范围。 解:,所以 所以m的范围为 或依据公式

5.今欲测量大约8kPa(表压)的空气压力,试验仪表用1)1.5级,量程0.2MPa 的弹簧管式压力表;2)标尺分度为1mm的U型管水银柱压差计;3)标尺分度为1mm的U形管水柱压差计。 求最大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解:1)压力表的精度为1.5级,量程为0.2MPa, 则 2)1mm汞柱代表的大气压为0.133KPa, 所以 3)1mm水柱代表的大气压:,其中,通常取 则 6.在用发酵法生产赖氨酸的过程中,对产酸率(%)作6次评定。样本测定值为3.48,3.37,3.47,3.38,3.40,3.43,求该组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调和平均值、标准差s、标准差、样本方差、总体方差、算术平均误差和极差。 解: 数据计算公式计算结果3.48 算术平均值 3.421667

7.A与B两人用同一种分析方法测定金属钠中的铁,测得铁含量()分别为: 分析人员A:8.0,8.0,10.0,10.0,6.0,6.0,4.0,6.0,6.0,8.0 分析人员B:7.5,7.5,4.5,4.0,5.5,8.0,7.5,7.5,5.5,8.0 试问A与B两人测定铁的精密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解:依题意,检验A与B两人测定铁的精密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采用F双侧检验。根据试验值计算出两种方法的方差以及F值: 3.37 几何平均值 3.421407 3.47 调和平均值 或 3.421148 3.38 标准样本差 0.046224 3.40 总体标准差 0.042197 3.43 样本方差0.002137 总体方差0.001781 算术平均误差0.038333 极差0.11

《大学物理学》第二版上册课后答案

大学物理学习题答案 习题一答案 习题一 1.1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位移和路程有何区别?在什么情况下二者的量值相等?在什么情况下二者的量值不相 等? (2) 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有何区别?在什么情况下二者的量值相等? (3) 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瞬时速率和平均速率的关系和区别又是什 么? (4) 质点的位矢方向不变,它是否一定做直线运动?质点做直线运动,其位矢的方向是否一 定保持不变? (5) r ?和r ?有区别吗?v ?和v ?有区别吗? 0dv dt =和0d v dt =各代表什么运动? (6) 设质点的运动方程为:()x x t =,()y y t =,在计算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时,有人先求 出22r x y = + dr v dt = 及 22d r a dt = 而求得结果;又有人先计算速度和加速度的分量,再合成求得结果,即 v = 及 a =你认为两种方法哪一种正确?两者区别何在? (7) 如果一质点的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线性的,那么,该质点的速度和位矢与时间的关系是否也是线性的? (8) “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一定在运动轨道的切线方向,法向分速度恒为零,因此 其法向加速度也一定为零.”这种说法正确吗? (9) 任意平面曲线运动的加速度的方向总指向曲线凹进那一侧,为什么? (10) 质点沿圆周运动,且速率随时间均匀增大,n a 、t a 、a 三者的大小是否随时间改变? (11) 一个人在以恒定速度运动的火车上竖直向上抛出一石子,此石子能否落回他的手中?如果石子抛出后,火车以恒定加速度前进,结果又如何? 1.2 一质点沿x 轴运动,坐标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为224t t x -=,式中t x ,分别以m 、s 为单位,试计算:(1)在最初s 2内的位移、平均速度和s 2末的瞬时速度;(2)s 1末到s 3末的平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