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的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5章 文学抒情)【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文学抒情
5.1 复习笔记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文学一般划分为抒情、叙事与戏剧三大文类。

中国现代以降惯常使用的诗歌、小说、戏剧与散文四分法,与西方的三分法有所不同,像史诗与叙事诗在三分法中归入叙事一类,而在四分法中归入诗歌一类。

一、《抒情歌谣集》一八○○年版序言(华兹华斯)
(一)作者简介
1.人物简介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湖畔派”诗人之一,被授予“桂冠诗人”称号。

他生于英国北部坎伯兰郡考克茅斯的一个律师家庭,家乡以秀丽的湖光山色闻名。

1787年,他进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其间阅读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学习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

2.主要作品
(1)1798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一起出版诗集《抒情歌谣集》。

(2)1798年9月至1799年春,华兹华斯旅居德国,开始写作长诗《序曲》。

(3)1803年作者游苏格兰,写了《孤独的收割者》和其他一些纪游诗。

(二)背景知识
1.《抒情歌谣集》的出版
1798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共同出版的诗集《抒情歌谣集》受到一些读者和批评家的责难。

1800年,诗集再版,这篇序言的目的是为他的写作原则和写作实践辩护,并且驳斥同时代人对他的诗的冷漠与责难。

2.序言中的观点
该序言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观点,对英国浪漫主义批评家对诗的本质的看法影响深远,因而成为西方抒情理论的代表性观点,使诗人的情感成为批评指向的中心,标志着英国文学理论的转折。

3.序言的历史意义
(1)这篇序言的出版,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新时代开创的标志。

它提出了全新的主张情感表现的文学观念,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即“浪漫主义时代”。

(2)这篇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它的重要性在于提出了有关诗歌本质和评价标准的新命题。

(三)文本解读
浪漫主义的诗论,是一种抒情理论。

这种抒情理论强调情感表现,强调诗人的主体性,认为诗歌作品的本质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即华兹华斯所称的“流溢”。

1.诗的定义
(1)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定义。

在该定义中,诗人本身是创造诗歌的主要和决定性因素。

而且,对诗的判断要以诗人为依据,强调诗人情感表现的“表现说”。

(2)这一定义被认为是英国文学批评从“摹仿说”到“表现说”转变的一种标志,是西方抒情理论兴起的标志,被视为英国浪漫主义者关于诗的最有代表性的定义。

2.抒情理论的主要特征
(1)将诗歌作品的本质看成是诗人内心情惑的外化,是诗人强烈情感支配下的产物,诗人的情感是诗歌创造的决定性因素,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是存在于诗人主体对对象的审美关照中。

(2)诗取材来自“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但要使这些事件和情节“加上一种想象的光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强调心灵的想象力量对外物的“改变”,而这当中最为内在的因素,即是强烈的情感。

(3)诗学讨论的中心在于诗人,诗人应具备理想化的浪漫主义气质与心性,并且可以敏捷地表达思想和感情。

3.诗的题材和语言
特定的情感、题材与语言这三者,在诗中是相互适应的。

只要诗人把题材选得恰当,在适当的时候他自然就会有热情,而由热情产生的语言,只要选择得正确和恰当,也必定很高贵而且丰富多彩,由于隐喻和比喻而充满生气。

(1)题材
华兹华斯提出,他的诗要加以表现的题材是:微贱的田园生活,即“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

①原因
a.这种生活里,人们心中主要的热情有“更好的土壤”,能够达到成熟,少受拘束,并且有更纯朴和有力的语言;
b.在这种生活里,我们的各种基本情感共同存在于更单纯的状态下,能让我们更确切地思考,更有力地把它们表达出来;
c.田园生活的各种习俗都从这些基本情感萌芽,并且由于田园工作的必要性,这些习俗更容易为人了解,更能持久;
d.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

②思想倾向
华兹华斯的抒情理论,体现了文化上的崇尚自然的倾向。

a.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正的好诗不是用华丽的辞藻去表现非自然的题材。

换言之,诗既然是诗人的天性的自然流露,那么,就没有比在田园题材中能够找到更好的诗歌写作的素材的。

b.华兹华斯对大自然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具有种种痼疾的城市颇为厌恶,在这篇文章中,华兹华斯还对城市里产生的千篇一律的生活,以及诞生于城市的生活和习俗趋势之上的病态文学加以批判。

(2)语言
华兹华斯认为诗人采用的语言是生活于“微贱的田园生活”的人“所使用的语言”,即“歌谣”。

①歌谣,被理想化地认为是本国语言的真正化身和继承者,它的活力在于它是一种活的自然地富有韵律的语言,是“更纯朴和更有力的语言”。

②强调诗的写作应避免使用一般人的“诗的词汇”,应该打破严格的诗的韵律法则。

③诗人使用的语言应该接近普通民众使用的语言,甚至认为诗的语言与散文的语言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二、《人间词话(节选)》(王国维)
(一)作者简介
1.人物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代著名学者,在文学、美学、
史学、古文字学等领域成就卓著。

著作有《观堂集林》24卷、《观堂别集》4卷、《静安文集》1卷、《续集》1卷等。

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共43种,104卷。

2.主要经历
(1)1898年,王国维到上海,任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书记、校对。

同时在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学习日语、英语、哲学、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

(2)1901年在罗振玉的资助下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

次年夏,因病辍学回国。

(3)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课程,并致力于文学研究,开始阅读叔本华、康德等人的著作。

(4)1906年到达北京,历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学部图书馆编译等职。

并且,开始研究美学、宋词和元曲,完成《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

(5)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随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集中精力研究甲骨文、金文和汉简。

(6)1916年回国至上海编辑《学术丛编》杂志,继续甲骨文的研究。

(7)1924年冬天,冯玉祥“逼宫”事件发生,溥仪被逐出宫,王国维视为奇耻大辱,欲自杀未遂,后被聘为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讲授经史、小学等科。

(8)1927年6月,留下写有“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字样的遗书,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二)背景知识
王国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重要著作有《<红楼梦>评论》(1904)、《人间词话》(1908)、《宋元戏曲考》(1912)等。

1.《人间词话》的版本情况
(1)王国维改定本
从1908年起,以三期连载于《国粹学报》,共64则。

(2)《人间词话删稿》、《人间词话附录》等
后人根据王国维手稿所编,加上王国维改定本,共227则。

2.《人间词话》的历史地位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代表作,不仅堪称中国古典意境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3.王国维对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贡献
(1)王国维接受西方哲学、美学的影响,对中国古典的文学理论进行新的检讨,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同时,又在新的中西交融的学术语境中对之进行重新阐释。

(2)与西方长时间强调模仿的叙事理论不同,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则是偏向于以抒情诗为基本文类的抒情理论。

王国维在总结历代词人写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境界”一词作为论词的基本概念,这是一种从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提炼出来的抒情理论。

其意义演变如下:
①“境界”一词最初见于《新序·杂事》,最初是指一定的疆土范围,是指实体的词。

②翻译佛经的人后来借用这个词,如:《杂譬喻经》《无量寿经》等,把原指实体的词用来表明抽象的思想意识和幻想,使“境界”变为心中之“境”,指向主体和虚境。

③“意境”论正式诞生于唐代,以唐人“意境”论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的“意境”论偏于审美主体的情感意兴表现,重在意外之意。

④王国维的“境界”说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的“意境(境界)”理论。

(三)文本解读
1.《人间词话》的核心审美范畴
《人间词话》的核心审美范畴是“境界”,全书以“境界”论词为基本出发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