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中的享乐主义者伊壁鸠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家中的享乐主义者——伊壁鸠鲁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所有章节中可以说“伊壁鸠鲁学派”这一章节会最有趣了。
伊壁鸠鲁是享乐主义的代名词。
伊壁鸠鲁想必是个如李白般的酒仙,却比李白更纵情声色,放浪形骸。
哲学理论一般枯燥无味,伊壁鸠鲁的理论却或有美酒的芬芳,像诗歌和音乐一样令人陶醉。
罗素把西方哲学史分成三部分: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现代哲学,“伊壁鸠鲁派”当然属古代哲学。
对古代哲学有贡献的都是希腊哲学家,其中又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巨头为最。
直到亚里士多德,希腊的哲学家都是很入世的。
古希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明,哲学家们都有一股乐观向上的情绪。
他们觉得自己和社会和谐一体,自己的思想在推动社会向前,他们的哲学思想处处流露出这种主人翁心态。
后来古希腊的city state开始走下坡路,雅典先被斯巴达打败,之后整个希腊地区都被马其顿人和罗马人征服,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哲学家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
他们还是自认为聪明过人,对社会问题洞若观火,众人皆醉我独醒。
但大环境恶劣,他们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只能袖手旁观,目睹身边的世界土崩瓦解。
他们开始用一种幽怨无奈的眼光看人生,兴趣也从经邦济世变成了个人的美德和救赎,正如罗素所说,“They no longer asked: how can men create a good State? They asked instead: how can men be
virtuous in a wicked world, or happy in a world of suffering? ”这样的时代,自然催生了犬儒学派、怀疑派、伊壁鸠鲁派、斯多葛主义等比较阴柔颓废的哲学流派。
但伊壁鸠鲁本人和他的学说都跟我想象的不同。
一个提倡享乐主义的人,一定是个声色犬马、及时行乐的花花公子,至少也要有健康的胃口享受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快乐吧?但伊壁鸠鲁一辈子病病歪歪,很少有几日不受病痛困扰,老实说,很难想像这个享乐主义的鼻祖都享过些什么乐。
伊壁鸠鲁和追随者们生活也很简朴,因为理念,也因为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
他们平时赖以为生的食物是面包和水,但他们心满意足,没有一句抱怨:“I am thrilled with pleasure in the body, when I live on bread and water, and I spit upon luxurious pleasures not for their own sake, but because of the inconveniences that follow them.”病魔缠身,以面包和水为生,还藐视奢侈的享受,这个人真的创立了享乐主义?
但伊壁鸠鲁确实是大名鼎鼎的享乐主义的创始者,他的名字几千年来也一直是享乐的代名词,那么他的学说一定极力主张感官享受?又猜错了。
跟当时很多哲学家一样,伊壁鸠鲁最喜欢的是内心的安宁。
一种身体没有痛苦、灵魂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是他心目中最大的快乐。
快乐包括肉体的和精神的。
伊壁鸠鲁对肉体的快乐是喜欢的,比如他对美食很推崇,the beginning and root of all good is the pleasure of the stomach,但他觉得精神的快乐自有它独特的优势。
精神的快乐就是对肉体快乐的体会和欣赏。
肉体快乐与否,常常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比如伊壁鸠鲁经常胃痛,那么他就不得不忍受这个困扰;如果没有美味的奶酪,便只能以寡淡无味的水和面包果腹。
但精神上的快乐我们却可以有所支配。
比方说,如果我们学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肉体的快乐而不是痛苦上,我们精神上就可以多一些快乐。
伊壁鸠鲁还把快乐分成动态的快乐(dynamic pleasure)和静态的快乐(static pleasure),也可以说是主动、积极的快乐和被动、消极的快乐(active vs. passive)。
动态的快乐就是去满足一种通常与痛苦相伴的欲望,静态的快乐则是在欲望满足后的一种平衡。
还是举伊壁鸠鲁喜欢的饮食的例子。
一个饥肠辘辘的人狼吞虎咽地消除饥饿感时,体验的是动态的快乐;一个人酒足饭饱后坐在桌边喝茶消食,体验的则是静态的快乐。
在这两种快乐中,伊壁鸠鲁认为追求第二种比较明智,因为它纯净,不必依赖痛苦刺激出来的欲望。
伊壁鸠鲁爱快乐,但他更爱没有痛苦,他真正想要的是精神上的宁静和平衡。
因为这个原则,他对追求名利是不屑的,因为这种追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痛苦;他反对宗教,因为他认为死亡本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宗教却挑起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他最钟情友谊。
由此看来,以后不要再动不动自称享乐主义者——很多人根本就不懂享乐主义。
伊壁鸠鲁不是李白,却有点像病歪歪的李贺。
世人以为伊壁鸠鲁主义就是吃喝玩乐、颓废腐朽,真是冤枉和误解了他。
当然,把追求快乐、远离痛苦当人生目标,确实有不思进取之嫌,那些对伊壁鸠鲁不以为然甚或口诛笔伐的人也不全是空穴来风。
爱因斯坦说,I have never looked upon ease and happiness as ends in themselves -- this critical basis I call the ideal of a pigsty(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
以也不要小看谨慎、平衡、宁静这些伊壁鸠鲁对个人修为提出的小目标。
能做到这一点,也是了不起的人生成就。
人如何能快乐?他可能是哲学史上被误解最多的一个人
人活一辈子到底为了什么?有人的答案是金钱财富,有人的答案是权力地位,也有人的答案是荣誉名声,但古希腊有个人叫做伊壁鸠鲁,他说:人活着是为了快乐。
伊壁鸠鲁认为,哲学的目的是使人快乐,如果研究哲学不但不能令人快乐,反而使人痛苦不堪,那学它何用?伊壁鸠鲁生于公元前341年,他是一个爱智慧的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对哲学的极大兴趣,但在他了解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派的理论后,感到很不以为然,他认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为什么不好好享受生活呢?于是他渐渐脱离了前人的理论,建立了以快乐为目的的学派——伊壁鸠鲁派。
这一派最被人非议的观点就是人活着就是为了快乐。
伊壁鸠鲁认为人的口腹之欲、感官之乐是值得推崇的,一切善的根源就在于此。
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伊壁鸠鲁在雅典的一个花园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学校门口的牌子上写着这么一句话:
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
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据说这个花园里聚集了很多人,有男人有女人,他们日日饮酒,夜夜笙歌,过着非常嗨皮的日子。
更有甚者,有人称那里的人毫无道德伦理之感,只知道纵欲享乐,但实际上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都是那些没有弄明白伊壁鸠鲁思想的人的YY而已,伊壁鸠鲁真正的想法是愈简单的生活愈快乐。
伊壁鸠鲁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他认为世间万物都由原子组成,原子无处不在,无时不运动,我们的身体也是由原子组成,它们在与外物的碰撞之中感知万物,只要我们与外物发生反应,身体必然伴随着快乐和痛苦的感觉,有时候快乐的程度远远大于痛苦,有时候痛苦的程度远远大于快乐,只要一项活动,它能带来的快乐大于痛苦,那它就是值得做的。
根据这一思想,他得出以下观点:
友谊是一个人所有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
伊壁鸠鲁认为真正的朋友看重的是一个人的本质,而非财富地位那些外在的东西,他们从不用世俗的眼光要求朋友,因而是快乐的源泉;自由对于一个快乐的人来讲是压倒其他因素的东西。
所谓自由在于睡觉睡到自然醒,天南地北任我行。
这里的自由与财富无关,伊壁鸠鲁认为,财富对快乐的加成远比不上自由,那些没钱的人可能比有钱的人更快乐,吃的好穿的好不如精神好!所以伊壁鸠鲁的真实生活根本不像外界所想象的那样酒池肉林,而是恬淡简朴;思想可以极大提高一个人的快乐。
伊壁鸠鲁认为很多人盲目的要求这要求那,并且盲目的认为只要得到了就会快乐,实则不然,他请真正想得到快乐的人停下脚步,思考下面这个问题:如果真的得到了,究竟能得到多大的快乐?如果得不到,又会造成多大的痛苦?按照伊壁鸠鲁的理论,如果人们把那些最令人痛苦的事情用理性进行分析的话,就会发现人终有一死,再多的东西都归于无,再多的忧虑也无济于事,去担心那些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生的事纯属庸人自扰。
伊壁鸠鲁进一步把人的欲望分为三类:
自然而必要的:如吃饭睡觉穿衣、找朋友聊天等;自然而非必要的:吃饭非要吃燕窝鲍鱼,睡觉非要睡私人别墅,找朋友非要找社会名流等;非自然非必要的:名声、权力等。
一个人想要快乐,就要减少那些非必要的欲望,简简单单就好。
伊壁鸠鲁的哲学大概讲到这里,由上可以看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并不提倡纵欲无度,因为他认为纵欲不但不能使人快乐,反而使人痛苦,只有平淡的快乐才能持久,才是真正的快乐。
但现在,一提起伊壁鸠鲁,人们就想起快乐主义,一提起快乐主义,就转向了消费主义,认为只有花钱才快乐,这就误解了伊壁鸠鲁。
摘要:一般人说起享乐主义都是将它作为一种低俗、自私的人生哲学来看待,但是真正哲学意义的享乐主义人生哲学并不是这么浅薄。
无论是西方的伊壁鸠鲁主义,还是中国杨朱的“为我”思想,都是有着其内在深刻的潜在意义的。
关键词:享乐主义自由为我
人生包括生、活着、死,所以相应的人生哲学也就是研究这三个问题的:人应该为何而生,应该为何而活着,应该为何而死。
任何一派人生哲学对要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回答,对每个问题回答的不同也就是区分这一人生哲学派别和其他人生哲学派别不同的标准。
根据对人生三大问题的回答不同,可以把人生哲学分为不同的派别,主要的有:功利主义人生哲学、享乐主义人生哲学、虚无主义人生哲学、道德主义人生哲学等等,各种人生哲学中享乐主义人生哲学属于争议比较大的一类。
享乐主义(hedonism),产生于古希腊的昔勒尼学派,是受到诋毁最多的一种哲学。
这个学派的基本主张是感觉主义。
他们从感觉主义出发,认为人只知道自己的感觉本身,对于自己感觉之外的事物存在与否,是不能知道的。
从此出发,昔勒尼学派认为,人生的目的是寻求快乐,姑被称为“唯思乐派”。
他们认为的快乐包括肉体快乐和精神快乐,但是他们认为,重要的快乐是身体的快乐和直接当下的快乐;同时认为快乐不是无节制的,人们应该成为快乐的主宰,而不能让快乐主宰人,不然反得痛苦。
昔勒尼学派之后享乐主义的代表是伊壁鸠鲁,他甚至成为享乐主义的同义词或者是代名词,人们有时将享乐主义称为伊壁鸠鲁主义。
他认为人生的快乐、幸福,是人们生活的出发掉和目的,是评判一切的标准,是人生的基本原则。
当人们有了快乐和幸福,就拥有一切,当失去快乐和幸福,就努力去谋求它。
快乐和幸福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最高的善。
在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快乐问题上,伊壁鸠鲁认为首先幸福快乐是要以一定的物质欲望的满足为条件的,但是寻求快乐不一定要满足所有的欲望,他认为有些欲望虽然能带来一时的快乐,但最终又会转化为最大的痛苦,比如现在的毒品,他并不像昔勒尼学派那样注重直接当下的快乐。
伊壁鸠鲁把快乐分为物质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他认为物质的快乐是基础,但是精神的快乐时更高一级的快乐,这两种幸福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这就说明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既反对禁欲主义,又不同于无休止的追求感官享受的纵欲主义,而是要求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宁静。
从这里可以看出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和昔勒尼学派的享乐主义的不同,他更注重精神上的快乐。
伊壁鸠鲁有意与之对立,他甚至有意试验“以简陋的食物充饥”,才肯定了他那种“持久的真实的快乐”真的能够“不可剥夺”和有保证,以此和昔勒尼学派划清了界限,创立了自己的享乐主义。
“肉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才竭力以求避免痛苦和恐惧,我们一旦达到这个境地,灵魂的骚动就消散了。
”这种快乐就是伊壁鸠鲁认为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和最高的善。
而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和自由思想,无神论思想联合在一起我们更可以从这个实验中发现伊壁鸠鲁所追求的快乐的深刻含义。
伊壁鸠鲁相信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但他并不认为原子的运动受各种自然法则的支配,认为原子也可以自由的运动。
伊壁鸠鲁否定宗教,否认神是最高的法则制定者,因此也就蔑视必然原则。
伊壁鸠鲁也同意德谟克利特的有关“灵魂原子”的说法,认为人死后,灵魂原子离肉体而去,四处飞散,因此人死后并没有生命。
他说:“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
”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非理性的,因为对自身对死亡认识是对死亡本身的无知。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这种朴素到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也感到快乐,他就能由此发现,他有能力“使自己进入一个任何厄运都不能加以剥夺的境界”。
这个境界是什么?不是别的,只能是指一种自由的境界。
摆脱了对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依赖,掌握住了自己的命运,能够自己作主,赢得了自由,所以进入了命运无法剥夺其快乐的境界。
换言之,这种“最大的快乐”不是别的,只是“自由”,特别是个人的心灵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高度的物质文明,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日益方便的社会生活和日益多样的满足人的需求的手段等等,已经使现代人普遍地享受到了。
无论资本家还是工人,无论政要还是普通群众。
正像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所说的那样:“工人和他的老板欣赏同一电视节目并游览同样的娱乐场所”,“打字员打扮得像她的雇主的女儿一样花枝招展”。
物质生活的富裕已经变成了普遍的事实。
但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并没有因此而获得真正的幸福,而是相反,人们反而变得更加痛苦了,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在物质资料的消费中,变得为消费而消费,成了消费主义者。
高生产和高消费处处都成了最终目的。
消费的数字成了进步的标准。
结果,在工业化的国家里,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
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
但这并不是享乐主义人生哲学惹的祸,相反,他们没有看到享乐主义的要求。
昔勒尼学派说快乐不是无节制的,人们应该成为快乐的主宰,而不能让快乐主宰人,不然反得痛苦;伊壁鸠鲁追求的是“肉体的无痛苦和心灵的无纷扰”要求人们顺着本性去追求快乐,而不要受其他的影响去追求一些对自己没有用的东西。
理性的选择快乐#享乐主义#伊壁鸠鲁【日更46/1000】
【见】
今天学习享乐主义,人生在世谁不渴望每天快快乐乐的生活呢?很多人都追求享乐主义,今天就来学习一下这个学派的思想是什么?
享乐主义的来源
享乐主义的创始人是伊壁鸠鲁,他的思想是传承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我们之前学习过,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最具有代表性的唯物论者,他强调存在之物只有两个,一个是原子,一个是虚空。
原子在形状,重量上有所不同,但是在性质上没有任何差别。
享乐主义的主张
伊壁鸠鲁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享乐主义,他强调三点。
第一,对死亡不必忧虑;死亡是什么?死亡只不过是组成人的生命的原子分散了,瓦解了。
人本来就是由原子构成的,死亡来到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在了,而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还没有来到,它们根本没有共存的可能,所有一个人没有必要害怕死亡。
第二,很多人怕的是死后该怎么办呢?伊壁鸠鲁说,死后你碰到神明的话,但是神明是有着人的身体的神,它们住在遥远的星球上,过着安分而寂静的日子,绝不会干涉人间发生的一切事情。
所以对于神明,完全不需要害怕。
第三,如果你能做到对死亡不忧虑,对神明不害怕,那么人生应该做什么事呢?一句话,人生苦短,好好享乐吧!因为人一死就瓦解了,恢复到他原来的原子的状态了,所以你要把握活着的快乐,要快乐,就一定要学哲学。
享乐主义推出的结论
伊壁鸠鲁认为的真正的享乐是什么?真正的享乐显然在于减少不必要的烦恼与痛苦,但是减少烦恼与痛苦是需要某种计算的。
比如你生病的时候,吃药看病很苦,但是吃药之后恢复健康就很快乐;吃饭是快乐的,但是吃多了之后可能会难受生病,就是痛苦。
所有的快乐都在于透过某种理解,对于前因后果的认识,同时要计算,计算效益的持久性,怎么做才是最有收益的,可以维持多久这么的快乐。
【感】
享乐主义乍一听,感觉像个贬义词,我们怎么能贪图享乐,待在温暖的舒适区呢?这是对享乐主义的误解。
自古以来,人类就害怕死亡和神明,这是加在人类精神上的两副枷锁,使人类受到束缚。
伊壁鸠鲁通过逻辑分析,剥离死亡和神明对人类的约束,人是原子构成的,当我们死后,原子就消散了,我们的人生就结束了,神明是不会来管你的。
生命是短暂的,所以有限的生命中就不要去想痛苦的事情,让自己多一些快乐不是更好吗?
追求快乐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要通过计算,如果承受小小的痛苦,能换来大大的快乐,那么这种小痛苦就应该去承受。
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快乐和痛苦完全在于感觉,感觉包括身体的和心理的,如果身体感觉不舒服,人生病时会痛苦,如果心理上透过回忆和预先设想,觉得人生是失败的,那么也会感到痛苦。
人是自由的动物,既然有自由选择的权利,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选择快乐而要选择痛苦呢?人就应该学习哲学,哲学是教人获得快乐的一门学问。
【思】
提问:人是生物之一,自然会好逸恶劳,但真正的享乐主义不是反映生物的本能,而是要由理性的角度做自由的选择,使自己过得快乐。
这种说法理论上是正确的。
我们之前一直说,如果从生物的本能去追求快乐,那么这种快乐不能持久,欲望是无止境的,而且刺激作用只会越来越小。
享乐主义追求的并不是这种快乐,而是一种有节制有理性的快乐。
就像薛兆丰老师在经济学课上教我们的,我们不应该只是追求一时的快乐,而是最大限度的去追求长久的总的幸福感。
理性的选择可以让人审视自己的选择,去除掉那些不必要的欲望,让人避免陷入到欲望不停的追逐中,尽量享受当下所拥有的一切,这样可以增加人的快乐感。
【行】
人是理性的动物,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在调整着人生的方向。
一生的道路何其漫长,光靠着生物本能的享乐慢慢也会走向虚无,需要我们透过各种理性的思考,找到自己的本心,在追求本心的过程中,自由发展,而不是停留在自在的零认知的舒适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明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更好自己的良好动机,通过人生的种种选择,我们在成为更好自己的道路上,会变得更加快乐。
人生是短暂的,快乐其实只是一个副产品,不是你直接追求就能追到的,而是当你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实现目标的时候,快乐自然就随之而来,精神上得到的快乐会更持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