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怎么读]读知行合一心得体会3篇(Word可编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行合一怎么读]读知行合一心得体会3篇
(最新版)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处理-
读知行合一心得体会3篇来自热点推荐。
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和鼓励人积极向上的特点,在中国儒学发展历史中,尤为难能可贵。
关于读知行合一,有哪些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读知行合一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读知行合一心得体会篇一
“知行合一”四字,出自儒家心学宗师王阳明的《传习录》,原文为:“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
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
”后人提炼,将阳明心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归纳为“知行合一”说。
那么为何近年如此高频地提及“知行合一”?这四个字与公务员又有什么关系? 最近有一本正在热卖的新书《知行合一王阳明》,以妙趣横生的笔法讲述了王阳明极为传奇的一生,最后两章专门解析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和“知行合一”说,作者的讲解在我看来正暗合主席反复强调“知行合一”的本意。
古人为何单独提知行有弟子问王阳明,我无论如何都搞不明白知行怎么就是合一的。
比如,学问思辨就属于“知”,去
实践属于“行”,我可以学问思辨而不去实践啊,您怎么就能说,知行是合一的呢? 王阳明做了这样的解释:所谓“行”就是认真地去做一件事,学问思辨是不是一件事?所以说,你学问思辨这个探求“知”的过程就是在“行”了。
你说“去实践”属于行而不属于知,可你去实践为了什么?不可能什么原因都没有,突然就大跳大叫吧。
这个“为了什么”就是“知”。
“学问思辨”中有“知行”,“去实践”中也有“知行”。
那么,再问你,你“学问思辨”为了什么?肯定是“去实践”。
如果不是要去实践,那你学问思辨做什么?所以,“学问思辨”和“去实践”也是知行合一。
知的真切笃实就是行,行的明察精觉就是知。
如果你只学问思辨了,没有去实践,那就不是真的“知”,如果你只去实践,而没有学问思辨,那就不是真的“行”。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知”“行”都是赝品,不合一也就正常了。
这位弟子又问:“既然知行是合一的,那为什么古人要单独提‘知’和‘行’呢?这就好像是我去酒铺买酒,我总不至于说,给我来个酒罐,再来点酒。
”王阳明回答:“把‘知’‘行’单独拿出来说,这实在是古人的用心良苦,全是因为世界上有两种人的缘故。
有一种人懵懵懂懂地去做,在做事中就像是流水线上机器人,只是机械地做,不懂得思考。
对这种人,就要特意提个‘知’,告诉他,不要做机器人,要在做事中用过脑子,这样,他才能真的‘行’。
“还有一种人,每天茫茫荡荡地没有目的地思考,任凭想象把自己拖进幻想的梦呓中,从来不想去实践。
对这种人,就要
特意提个‘行’字,告诉他,就是胡思乱想,也应该有个思路在。
这样,他才能真的‘知’。
“这就好比我们喝茶,茶水是由茶叶和白水组成,两者缺一不可。
但有人就吃茶叶,而有人就喝白水。
对吃茶叶的人,我们要告诉它,用水,这样他才能喝到茶水;对喜欢喝白水的人,我们要告诉他,放茶叶,这样他也能喝到茶水。
”这就是古人何以要单独提知行的原因。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从空间来看,“知行”是两道铁轨,不可分割;从时间来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合一就是一件事的开始和终结,绝不能有始无终,更不能虎头蛇尾。
关于这一点,王阳明是这样解释的:就算你是个吃货,也肯定是有了想要吃的心才知道你要吃东西了。
要吃的心属于“意动”,是“知”,这就是“知是行的开始”;而你吃的东西是什么味道,肯定是放到嘴里后才知道,这就是“行是知的完成”。
比如你喜欢户外,你肯定是有了想要走路的心,才会去走路。
想要走路的心就是“意动”,是“知”,这就是“知是行的开始”;而路是坎坷还是平坦,只有你走了之后才知道,这就是“行是知的完成”。
我们想要知道西红柿好不好吃,必须要吃它,要吃它就是“意动”,是“知”,这就是“知是行的开始”,而西红柿到底味道如何,只有你吃了后才知道,这就是“行是知的完成”。
想要知道衣服是否合身,必须去穿;想要知道水的温度,必须要去感觉;想要知道红烧牛肉好吃还是水煮牛肉好吃,必须要去吃。
你不吃,就没有“行”,你就不知道哪道菜好吃;你不想知道两道菜哪个好吃,就没有“知”,你更不可能知道哪道菜好吃。
所以,
缺了“知”和“行”的哪一个,都不成,因为它们是合一的。
问题是,王阳明说,现实中就有一种人,总是希望自己先知,然后再去行。
可天下的知识那么多,只能把自己活活累死,而终身不能行。
有一点值得补充,王阳明所说的“先知后行”的人,不仅仅指不去实践的人,还有一种是死背书本知识而不思考的人。
因为王阳明说过,有目的性的思考本身就是行。
读知行合一心得体会篇二最近迷上了用亚马逊看书,既可以在kindle上,也可以在手机上,电子书很便宜,进度还可以共享,手机上装一个kindle软件就成。
在推荐书单里看到了《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书评不错,就买了一本来看,一下子被迷住了,周末一口气读完。
意犹未尽,又买了《传习录》来看。
王阳明的名声在国内一直不显。
近几年大概是沾了“当年明月”那本《明朝那些事儿》的光,王阳明被关注得多起来了。
既然蒋介石、毛泽东等人都这么推崇王阳明,为什么过去大家都不太了解呢?我猜,还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咱们的政治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王阳明的心学当然被打入唯心主义的阵营而不被推广。
小时候我觉得唯物主义绝对正确,只是学起来机械、枯燥和没有人性;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经历过各种不平事、经历过多次的心灵拷问后,就不太赞成所谓”唯心“和”唯物“那种非此即彼的对立了,而是更希望能够听到那些活泼的观点和声音。
这本书用非常浅显、有趣的语言,不但讲述了王阳明精彩的一生,也在这过程中把王阳明的心学作了清楚的介绍。
我在读的过程中,结合我对宗教肤浅的认识,一直有个感觉:王阳明的心学,与新教,即基督教何其相似
--当年马丁。
路德也宣布每个人心中都有上帝,而不必通过他人,比如教皇,才能直达天听,只要内心虔诚的祈祷,上帝就会听到;努力工作,追求良知,兼爱,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就能得到上帝的认可,从而在死后升入天堂。
王阳明的心学,也是要唤起人们心中的良知,用良知进行善恶的判断,以良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导,并时时反省自己,去除蒙蔽良知的不良欲念。
这也不需要假手他人,也不必如朱熹所说的”格外物以致知“,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
而且,心学是鼓励人奋进和入世的,提倡建功立业,而不是如同佛、道两教,让人避世。
作为一套积极向上的道德行为准则,新教激发了英美等国的活力,促成了它们的崛起;心学在中国,虽然最终被程朱理学打压,但也曾经激励如张居正这样的人物,奋起开创了明朝的中兴时代。
由此而言,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和鼓励人积极向上的特点,在中国儒学发展历史中,尤为难能可贵。
当代社会比明朝当然有了巨大的进步,但环境对于人的诱惑或者挑战却也更多更严重。
竞争的压力,转型期社会中各种扭曲现象,都可能让人心中不平、不静、不忿、不服。
能否坚持良知,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保持住它,消灭一些坏的念头和习惯,保持积极的心态努力做事,所谓”事上练“,变得也更加重要。
我们真的很难知行合一,很难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扪心自问自己的良知,更不用说用良知来引导自己的心和行为了。
心学简单明快,但王阳明的一些观点让人看了振聋发聩,即便当代人如我,看得时候也不禁冒出冷汗。
自己的良知是否被蒙蔽?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否在逐渐被消磨?自己是否在知和行上保持一致?夜深人静,当这些问题冒
出来时,我知道自己必须要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了。
推荐大家也看看这本有趣的书,有时间再看一下《传习录》,相信会有不同一般的感受。
读知行合一心得体会篇三
最近在工作之余耐心读了几本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感触最多的是《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心学著作。
书中讲述了王阳明的辉煌传奇。
任何一个优秀人物的成长都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王阳明也是如此。
他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静。
王阳明本是凡尘俗子,但是他的心学却能够万世流传,让人拜读后回味无穷。
这是因为他遇到任何挫折和困苦都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勇于深刻剖析追根求源;他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锻炼内心平静面对,而后深思熟虑总结经验。
他在被放逐到龙场驿时,那里荒僻虫蛇众多、瘴气流行,接近于山顶洞人居住时代。
他在这样艰苦流放时期沉静苦思后,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
人是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环境的,只能适应环境。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在逆境中使人成长,让人成熟。
他在南赣剿匪时候,悟出了“任何一件事靠你一个人独坐想象,无论想得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无补;必须要到事情上面去磨炼,做事时无愧于人、无愧于心,也就是所谓的炼心”。
他的了悟告诉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学会反思。
每天想想自己是否在人际交往中做了不妥当的事情?每天是否做了欺人欺心的事情?如果没有,那就安心并保持这种好状态;如果有不妥当地方,那就马上改正过来。
其实王阳明能够
剿匪成功不单是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凸显出非凡的攻心术。
这就是万事不难,要做有心人。
时时处处留心做事,成功也就是必然的结局。
他在《传习录》中提出:良知在人,永远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盗贼,你喊他贼,他也不爱听,这就是良知永远存在的根由。
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蔽,并不是说他没有良知了。
正如乌云遮住了太阳,你能说太阳消失了吗?这样辩证的观点通俗易懂很容易让众人接受。
接着他从良知中引申出是非善恶,并强调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是非”属于智慧,“善恶”属于道德,而每个人一出生就具有这两种素质,所以都是潜在的圣人。
由此中他又提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只俯首于自己的心”。
这里肯定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倡导“人人平等”也体现出人的“自尊”。
读了王阳明的心学,了悟到他知行合一的内涵,顿时感觉到恶劣的自然环境或者复杂的外部世界都不足以成为人生前进的阻碍;我们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都是自己的上帝;我们只需要凭借自己的良知做人断事,尘世间原本也是如此简单明晰。
看了读知行合一心得体会还看:1.三严三实知行合一心得感悟4篇2.党课坚持知行合一心得总结3.陶行知读书心得体会3篇4.知行合一与转型发展5.党课坚持知行合一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