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米焦炉初步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设计答辩
焦炉炉体水压计算
部位: 部位:上升气流 小烟道 箅子砖 蓄热室格子砖 蓄热室顶部空间 斜道 立火道 炉顶 小计 64.52 50.17 0.9398 阻力/Pa 阻力 0.9702 3.596 8.854 浮力/Pa 浮力 0.4871 0.2205 23.30 3.773 7.928 55.31 24.17 115.19 部位: 部位:下降气流 立火道 斜道 蓄热室顶部空间 蓄热室格子砖 箅子砖 小烟道 小计 10.85 5.057 9.908 64.56 阻力/Pa 阻力 0.7830 37.67 浮力/Pa 浮力 54.15 8.065 3.842 25.37 0.7222 1.735 93.88
第三代煤调湿工艺流程图
煤调湿后,因装炉煤水分降低,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约是运输湿煤的 2倍。因此,可采用运输皮带、通廊密封及袋式小除尘装置,以最大限度防止 粉尘外溢。
本科毕业设计答辩
焦炉炉体设计
》本设计为国内首创的WKD7250型焦炉,焦炉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1.公称规模 2.炭化室孔数 3.炭化室尺寸(长×宽×高) 4.炭化室有效尺寸(长×宽×高) 5.装煤堆密度 6.成焦率 7.周转时间 8.炭化室中心距 9.炭化室锥度 10.立火道个数 11.立火道中心距 12.加热水平 13.单孔装煤质量 150万吨 2x60孔 17640 mm ×500 mm ×7200 mm 16780 mm ×500 mm ×6800 mm 0.78t/m3 76.98% 22h 1450mm 50mm 34 500mm 1050mm 44.50t/孔
本科毕业设计答辩
烟囱计算
小烟道出口中心的压力 从交换开闭口至烟囱根部的总阻力 从交换开闭口至烟囱根部的总浮力 烟囱阻力损耗 备用烟囱吸力 计算烟囱吸力 计算烟囱高度 -182.32Pa 189.33Pa -24.56 Pa 20.62Pa 49Pa -465.82 Pa 130 m
本科毕业设计答辩
本科毕业设计答辩
炼焦炉的热量衡算
收入
符号 项目 kJ/t 干加热煤气燃烧热 加热煤气带入的显 热 煤气水分带入的显 热 空气带入的显热 干煤带入的显热 入炉煤带入的显热 数值 % 97.1391 0.9969 0.0047 0.6026 0.8840 0.3728 2727109.47 27987.72 133.27 16916.19 24817.5 10465 符号 项目 kJ/t 焦炭带出热 焦油带出热 粗苯带出热 氨带出热 净煤气带出热 水汽带出热 废气带出热 炉体表面总散热 合计 1043386.92 65059.85 15784.30 3617.62 367622.65 496793.14 534418.39 280742.78 2807422.87
液压交换机主要技术性能如下:
交换周期 20~30min 自动交换一次时间 46sec 手动交换一次时间 约10min 工作压力 6~8MPa
本科毕业设计答辩
炼焦车间布置
本设计炼焦平面布置图
本科毕业设计答辩
节能与环保专篇
1 2 3 4 5 计算机自动控制加热 煤调湿技术 干熄焦技术 高效隔热措施 高压氨水喷射
本科毕业设计答辩
焦炉炉体设计
》焦炉的结构为双联火道、废气循环、 分段
供空气加热、蓄热室长向分格、 焦炉煤气 下喷、高炉煤气侧入的复热式下调焦炉。
》燃烧室由34个共17对双联火道组成。分2段
供给空气进行分段燃烧、废气循环, 用此 两种方式达到高向加热均匀的目的。
》在分格蓄热室中,每个立火道单独对应1格
本科毕业设计答辩
节能与环保专篇
阵发性排放烟尘治理
》装煤除尘采用单集气管高压氨水喷射;经除尘装煤车,由地面站
除尘风机抽吸至地面站进行除尘处理;推焦机上还设有平煤小炉门 密封装置。
》出焦除尘:对焦侧出焦除尘过程中产生的烟尘,采用地面站除尘
系统,在拦焦机上设有吸尘罩,出焦时将产生的烟气通过吸尘罩、 集尘干管抽吸到地面站进行净化后外排;在机侧通过推焦机上的除 尘系统对机侧炉门逸散的烟尘进行收集处理。
》熄焦除尘(新型低水份湿法熄焦):在熄焦塔顶部设有新型折流
式结构的捕集装置,捕集熄焦时产生的大量焦粉和蒸汽。
本科毕业设计答辩
节能与环保专篇
连续性排放烟尘治理 a)装煤孔盖采用球面密封,使装煤孔盖与 座间为球面接触,增加了装煤孔盖的严密性。 b)炉门采用弹簧刀边,炉门刀边密封靠弹 簧顶压,使刀边受力均匀,密封效果好。 c)炉顶上升管盖及桥管与阀体承插均采用 水封结构,可以杜绝上升管盖和桥管承插处 的冒烟现象。 d)上升管根部采用铸铁底座,杜绝了上升 管根部因损坏而引起的冒烟冒火现象。
蓄热室构成1个加热单元,使得加热煤气和 空气在蓄热室长向上分布合理,均匀。
本科毕业设计答辩
焦炉炉体设计
炉体的静力强度、极限负荷与有代表性焦炉的比较结果: 炉体的静力强度、极限负荷与有代表性焦炉的比较结果:
参数 压应力σy , MPa 拉应力σb , MPa 剪应力στ, MPa 炉墙极限侧负荷P,kPa TJL-5550D - 0.5151 0.1563 0.1012 9.2 JN60-82 0.7290 0.2200 0.1183 8.36 WKD7250 0.800 0.236 0.0996 8.980
本科毕业设计答辩
焦炉工艺计算
• 炭化室物料衡算 • 炼焦炉热量衡算 • 焦炉蓄热室计算 • 焦炉炉体水压计算 • 烟囱计算
本科毕业设计答辩
炼焦炉的物料衡算
收入 项目 干煤Gm 入炉煤带入 水GS 数值 kg/t 900 100 占湿煤比 例/% 90 10 占干煤比 例/% 100 11.11 项目 全焦GJ 焦油GJY 粗苯GB 氨GA 净煤气Gmq 入炉煤带入水GS 化合水GSX 差值ΔG 合计∑G 1000 100 合计∑G 支出 数值 kg/t 692.82 33.50 9.62 1.99 140.94 100 20.79 0.34 1000 占湿煤比 例/% 69.282 3.350 0.962 0.199 14.094 10 2.079 0.034 100 占干煤比 例/% 76.98 3.72 1.069 0.22 15.66 11.11 2.31 0.038
焦炉设备选择
焦炉机械采用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JNX-7-2型焦炉的焦 炉机械。全套焦炉机械是按5-2推焦串序进行操作,采用单元程序控制,并带有手 控装置。推焦机和电机车之间设有事故联锁装置。
除尘装煤车主要技术性能如下:
煤斗数量 4 装煤方式 螺旋给料 走行速度 约90m/min 轨距 8270mm 电机总功率 约420kw
本科毕业设计答辩
毕业答辩
7.2米焦炉炼焦车间工艺设计 报告人:王龙 导师:何选明 2010-6-12
本科毕业设计答辩
文献综述
1、焦炉大型化 生产能力、焦炭质量、节能环保、自动控制 2、设计的目的意义 6m焦炉不能满足进一步大型化要求、7.63m焦 炉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地方、国外技术封锁 3、焦化新进展 国外:SCOFE21炼焦新技术、巨型炼焦反应器 国内:7米焦炉
本设计备煤工艺流程
本科毕业设计答辩
备煤车间设计
——备煤车间平面布置
1—干熄焦装置;2—焦炉;3—煤塔;4—煤调湿设备;5—粉碎机室;6—转运站;7—预粉 碎机室;8—配煤槽;9—煤堆;10—地面胶带输送机;11—DQ5030型堆取料机;12—胶 带输送机通廊
本科毕业设计答辩
备煤车间设计
——煤调湿技术
支出
数值 % 37.1653 2.3174 0.5622 0.1289 13.0947 17.6957 19.0359 10.0000 100
Q1 Q2 Q3 Q4 Q5 Q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QA QB QC QD QE QF QG QH
合计
2807427.77
100
本科毕业设计答辩
焦炉蓄热室计算
每块格子砖的蓄热面积 焦侧单个蓄热室一层格子砖的蓄热面积 焦侧单个蓄热室一层格子砖总空隙面积 焦侧单个蓄热室一层格子砖的总周长长度 格子砖的水力直径 蓄热室格子砖总热交换系数KP 预热后的高炉煤气温度 格子砖高度 格子砖层数 换热面积 0.43107 m2 25.26101 m2 1.496 m2 219.7388 m 0.0273m 7.367KJ/m2•周期•℃ 1080°C 2.5m 20层 499.94 m2
本科毕业设计答辩
致谢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
推焦机主要技术性能如下:
钢结构主体构架形式 门型 走行速度 约60m/min 轨距 14000mm 电机总功率 约690kw
本科毕业设计答辩
焦炉设备选择
拦焦机主要技术性能如下:
走行速度 约60m/min 轨距 9010mm 电机总功率 约350kw
电机车及熄焦车主要技术性能如下:
轨道中心距 2300mm 熄焦车底板倾斜度 28° 熄焦车箱有效长度 ~7000mm 熄焦车载重量(干焦) 熄焦车载重量(干焦) 35T
本科毕业设计答辩
答辩内容
• • • • • • 备 焦 焦 焦 炼 节 煤 炉 炉 炉 焦 能 车 炉 工 设 车 环 间 体 艺 备 间 保 设 设 计 选 布 专 计 计 算 择 置 篇
本科毕业设计答辩
备煤车间设计
——备煤工艺流程
本设计采用部分硬质煤预粉碎的备煤工艺流程,以及 在备煤过程中引入煤调湿技术,使入炉煤水分控制在6%左 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