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与电影赏析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农业大学课程考核情况表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学院:

课程名称:日本文学与电影赏析学分:2 学号姓名: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考核内容:日本文学与电影赏析

评语:日本文学论文《论黑泽明的罗生门》从《罗生门》的人物描写、《罗生门》的文学色彩来说明日本文学社会功能、日本文学的特色、日本文学的影响、日本文学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罗生门》存在的不足之处等方面描写了日本文学的特点,具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日本文学有较深刻认识。但是只写表面现象,在深入分析研究问题方面还存有不足之处。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有许多相似之处,用文学评论、美学和比较文化的观点,分析掌握日本文学的特点是学习日本文学的捷径。

成绩:

教师签名:

时间: 2010.5.30

论黑泽明的《罗生门》

摘要:黑泽明作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一大巨匠,其作品具有普世的价值观,又常常是西方文艺思潮在东方的折射。本文试通过介绍他的代表作之一—《罗生门》,来剖析影片的实质,总结影片的中心思想,进而阐释人类的本性: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同时也试着解读日本文化及其存在的意义。从而对影片,对人性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黑泽明、文化、人性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自从成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放了这部电影,我的脑海里就开始不断地出现电影里的影像。我总是在询问自己: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如此“邪恶”,不敢说出事实的真相?而黑泽明拍的这部《罗生门》想要给我们传达着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其真正含义又是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课后我又看了两遍电影,并不断通过网络、书籍、期刊等资源查阅资料。今天我带着这份成果,想要与老师共享,想要与大家共享。

这便是我这篇论文的由来,希望成老师您能够认可。

本论

一、黑泽明简历

黑泽明(1910-1998)出生于东京都荏原郡大井町,是家中最小的一个。1934年黑泽明进入PCL电影公司(东宝电影的前身),考取了助理导演,拜导演山本嘉次郎为师,学习导演和编剧。黑泽明称他为一生之中最好的老师。1943独立年执导了处女作《姿三四郎》,一举成名,从此,影艺事业开始飞黄腾达,共导演了31部电影,其编写的剧本拍成了68部电影。一生获奖无数,尤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终身成就奖为最高奖项。亦有“电影天皇”、“国际的黑泽”、“20世纪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等荣誉称号。代表作:《罗生门》、《七武士》、《梦》、《影武者》、《丑闻》等。

二、《罗生门》内容提要

罗生门,日本京都的正南门。云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门底下避雨,三人闲聊,话题开始,故事的序幕拉开:一个武士和他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了不测。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惨遭杀害。惨案如何酿成?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都各有说法。

真相只得一个,但是各人提供证词的目的却各有不同。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人人都开始叙述一个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荒山上的惨案,成了一团拨不开看不清的迷雾。

谈论完毕,雨过天晴。砍柴人在罗生门旁发现一个哭泣的弃婴。他决定收养下来,抱着婴孩往夕阳深处走去。

三、《罗生门》的拍摄背景

黑泽明于1910年生于东京,是他那个严厉的军人父亲的第7个孩子。早年他爱的是油画和文学,包括那时已经风靡日本的西方文学。这些兴趣将会变得极其重要并且贯穿他的艺术生涯。在他的影片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一个画家的眼光。《罗生门》是黑泽明在松竹完成了《丑闻》之后,根据日本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筱竹丛中》改编而成的。剧本写的非常好,但是把它拍成一部影片却未免太短,此时的黑泽明立刻想起:《筱竹丛中》已经有三个故事了,如果再创造一个新故事,就正好达到影片所需的长度。同时黑泽明还想起了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电影《罗生门》就是这样慢慢地在他头脑中孕育成形的。只不过,当时黑泽明正被一种焦躁感所困扰,原因是他以为电影已经进入有声时代,无声电影的优点,以及它独特的电影美早已被人们弃置不顾了。所以黑泽明认为,应该回到无声影片的时代,有必要探索一下电影的原点。

《罗生门》—“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的惊世之作就这样诞生了!

四、《罗生门》观后感

自从成老师第一次在课堂上给我们放映《罗生门》这部影片后,我就被故事里所蕴含的深邃思想所深深吸引。我不得不由衷佩服黑泽明大师在故事内容上巧妙构造,将人性中的邪恶、自私与贪婪展示得淋漓尽致,而最后笔锋的一转,又将人性善的一面提升出来。让我们对整个世界依旧饱满温情。

成老师在课堂上的放映以及课下我的几次观看,使我对整部影片深有感触。以下便是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引起老师您的共鸣。

其实,故事本身是简单的:

一对夫妇从森林里经过,一阵夏日的凉风吹开女人的面纱,让在路旁歇息的京里大盗多襄丸色心大起,决心要得到这个女子。但当时的他并不想杀死女子的丈夫。于是他尾随这对夫妻,并设下骗局将丈夫骗到僻处绑起来。当他回到那女人身边告诉她她丈夫被毒蛇咬了,女人脸上担忧的神色让他妒火中烧。他把女人也带到男人被捆的地方,当着丈夫的面强暴了女人。在男权极度发展的古代日本社会,女人就面临了选择哪一个男人的问题,故事的疑惑也由这里产生,最后的结果是丈夫被杀死,女人在一座尼姑庵里被发现,而多襄丸也因为喝溪水中毒被发现而送上了公堂。

电影里其实是包含了双重叙述者。第一层是在罗生门的破庙里,那个愁苦又壮硕的中年男子。他的叙述里又包括了在公堂上女人、多襄丸、以及女巫代表的死者的叙述。就在这几

个主角的讲述中,电影的主题得以凸现。每个人所描摹的真相都是不同的,但是每个人讲述时候的表情都是那么真挚,让人不可怀疑。

首先是多襄丸。他是一个可爱的人物,十分的纯粹而没有心机。从后来中年男子的讲述中,他央求女人跟他去做他“浑家”的时候说了一句“我这个人呐,便是起了恶念,便顺着恶念干下去的人。”这是一种质朴的生活理念,他的灵魂中没有善恶的划分,从他自己的理解来看恐怕就是全恶。但正是这种纯粹的恶,让他不需要理会善恶的抉择,因为灵魂中不存在善的成分让他选择。这样的人,这样的活法,似乎比那些知晓了什么是善却仍旧作恶的人更容易得到原谅,而且可以设想,在他彻底的受到善的教化后,他会比其他人更加易于得到改变。人人都是一张纸,个性中有善有恶的人就好比纸上已经有各种颜色,纸上完全是白的没有一点颜色的人,也就是纯善的人是不存在的,因为只要在社会里生存,为了获取必须的利益就必定会被恶所沾染。其实纯恶的人也是不应当存在的,因为同样生活在社会中也必然我接触到社会的各种伦理道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善。就连多襄丸,在中年男子的讲述中,也知道在女人请求他去杀掉自己丈夫时让丈夫来给予这样一妻子处罚,这就是社会的印记。纯恶的人如果存在的话,就如同一张纯黑的纸张,同样可以作画,或者将其全部涂成白色,也是可行的。

多襄丸在讲述时,不断的强调他其实是不想杀丈夫的。首先是那个女人央求他,“不是你死,就是我丈夫死,你们必须有人要死,当着两个男人面出丑,比死还难受,我会跟活下去的那个人走。”于是他送开了男人的捆绑。其次,他再强调的一点是,“即使要杀那汉子,我也决不想用卑鄙龌龊的手段杀他。那汉子也确有杀法,我们足足斗了二十三个回合,光这一点我心里还佩服他,凡是和我交锋,能斗上二十回合的,天底下也只有那汉子一个人。”还值得一提的是,在他强暴女人时,女人并没有过分的挣扎,后来甚至伸出手来抱出了他。也就是说他并不完全是强迫女人这样做的,这就又减轻了他强暴的过错,而且还侧面表现了他的个人魅力。无疑,这个时候,他嘴里描述的自己无疑成了一个理想的被崇敬的侠盗,风流而不失豪气,光明磊落。从电影的初衷和表达的理念来看,这恐怕是他的臆想罢了。真相被他自然的隐藏了,他的述说在拼命减轻自己的罪恶,虽然他承认了自己杀死了那个丈夫,但那也是他为了成就自己的坦白名声的举动。正如他所说,早晚头也会被悬在高干之上。

第二个是女人,她把自己描述成了古代最标准的模板妇人。柔弱,对于强暴不能反抗,但是心里却坚贞不渝。多襄丸似乎是个疯子,发泄之后不管不顾留下他们夫妻的难题就大笑着跑了。被强暴之后她想要靠近丈夫,想从丈夫那里得到什么,但是丈夫给予的只是鄙视的眼神。“到如今我一想到那副眼神,还觉得浑身的血像要凝冻似的,在他眼睛里闪着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悲伤,只是鄙视我的冷酷光芒。”她什么都做不了,似乎被多襄丸玩弄过后她就成了一个旁观者。丈夫鄙视他,甚至不肯去杀死她。她晕倒了,醒来之后就丈夫就被人在胸前插上了匕首。她就是日本女子受到的教育中那种最顺从,永远没有自我,是跟在男人身后的物品。这是她为自己打造的形象。没有错误,一切都无能为力。她是最悲情,最容易得到怜惜的任人摆布的最终受害者。一切都是男人的错误。多襄丸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坏蛋,玩过丢下她就跑了,而他的丈夫对她也没有任何同情,只是鄙视。她什么都不能做,不知道丈夫是被谁杀死,不知道昏迷的自己怎么会到了水边,甚至自杀都没能成功。她把过错罪恶完全撇清了。

还可以看出的一点是,从她的讲述中似乎可以看出一点点女性意识的苗头。她虽然把自己刻画成了最理想的传统女性,但她不自觉的把过错完全推给了男人,男人是罪恶的源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