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历史文化拾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兴历史文化拾贝

泰兴历史文化浩如烟海,是泰兴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值此泰兴最大、也将是最具影响力的人工湖项目启动之际,我们以拾贝方式撷取一二,进行城市的文化寻根和历史审视,希望对人工湖及其相关功能区域的命名有所助益。

一.地名的考据及历史沿革

几千年前,泰兴还是一片茫茫大海,星转斗移,才逐渐形成一片江海冲积的沙滩,襟江带海,由水乡泽国成为鱼米之乡,所以泰兴的地名多与水相关。

(泰兴城池自南宋初迁至龙河之滨,经历近千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城市风貌——独特的“龟背腾蛇”和“龙盘虎踞”的古代文化气象。)

1、泰兴地名考

五千年前,泰兴地区是一片茫茫大海,长江入海口还在镇江、扬州之间。到西汉,泰兴老龙河以北地区才形成了一片沙洲,地属海陵县界。该地历经千年江岸变化、陆面浮沉,古称泰兴“襟江带海”也正是缘出于此。

直至五代南唐升元元年,泰兴建县。县名由来历来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南唐以“国泰民安,兴邦建国”取名泰兴。一种说法是泰兴为一弹丸之地,多为江中之洲组成,人们祈求安宁,取泰兴之名实为祈求吉祥之意。

2、延陵村考

“延令”是古泰兴县所驻地。延令村古称延陵,延是延伸、连续之意;陵,即高地,是沿江涨滩成陆的继续,也是因广陵(古扬州)向南开拓疆界扩大而得名。延令村在北宋前就是苏北勾通苏南、浙江的水上必经要道。位于延陵村东部的广福寺,在唐朝末年就成为闻名大江南北的一座名刹,北宋王朝南迁时,还在此留下了“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在宋、元、明三代延令均因扼守水陆交通而成为军事重镇。

一望平芜野色秋,暮鸦声里唤乡愁。

仆夫遥指孤城近,又见斜阳下戍楼。

——程瑞社《延令道中》

3、济川镇新考

县城泰兴,古称济川。据明代工部旧籍统计,古时泰兴有十一个江心洲,其中就包括济川所在的永生洲。

“济川”二字皆从水名,济为济水。古黄河下游有南北二济水,经多个朝代开通挖掘形成南北古运河。而济川所在的永生洲西南临江,北通济水,故取名济川。作为长江下洲南北咽喉,济川对后来泰兴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今县城有“济川路”、“济川中学”等,说明古时的“济川”仍深深留在人们的心目之中。

4、柴墟镇考

柴墟,“柴”通“寨”、“砦”,也指村墅;“墟”为古代乡村贸易集市。柴墟一词的解释是:村寨贸易集市,或谓之古代集镇。

宋朝,县治从济川迁往柴墟镇,这一时期,柴墟镇一直是泰兴经济文化中心。

直至南宋,济川所在永生洲塌没于江后,西北塌势不止,加之战乱,当时柴墟开始萧条冷落,致使人口大量内迁,并形成了以后泰兴城、黄桥镇、口岸镇三大集镇鼎立的局面。

至明中叶柴墟因水陆交通的发展改称为口岸,经济十分繁荣。有词为证:“万家灯火比邻居,虾菜登筵美如菇。州里江流通口岸,清明时节卖鮰鱼。”

1875年至1953年,口岸镇为苏北最大的木材集散地,港口运输盛极百年,苏北“小上海”的美名响彻大江南北。

绿树参差开,村墟带江澳。

斜日穿云林,春鸠啼竹屋。

——周崇儒《八景诗次谢侯韵》其一《柴墟夕照》

5、泰兴其他地名常用字参考

(1)“垛”与“荡”

一般来说,地势较高者为“垛”,地势低洼者称“荡”。

“垛”泛指成堆的东西,还有一解,“垛”又为露天的盐堆。“荡”有三种意思,一为流通、疏通,二系积水长草的洼地;三作广大貌,如“大海荡荡水所归”,如姚王境内北起樊家荡曹家荡,南至袁家庄北荡,也正说明此处原先就是一片浩如烟海的湖泊。

(2)“堡”、“坞”与“甸”

按“堡”字义解,堡为土筑的小城或集镇,通“铺”,历史上多以封建家族为核心建立的庄园组织。如龙游河一线的刘堡、浩堡、顾家堡,老龙河中部的宣堡、张家堡,同一类的还有坞、菅,搴等名称;古时候称城外为郊,郊外为甸。还有一解,甸是古代划分田地的名称。泰兴地名,有马甸和刘陈官甸。

(3)“湾”与“埠”

“埠”是码头或渡口,如曹家埠,姚王的东、西林家埠等;“湾”是指水流湾曲,船泊地点或大河、江岸向陆地入的地方,如秀才港、洋港、季黄港交汇处的木排湾。

(4)桥

泰兴水多河流多,因此桥也众多。如黄桥号称“四水绕镇”。桥梁最多时达17座,其中有12座石桥、5座木桥,T型桥、实心矩形桥、拱型桥、梁型桥各式均有。桥名如渔港桥、吴恒丰桥、东岳桥、小关桥等,大的有文明桥、南坝桥、知府桥(致富桥)、西寺桥、北关桥、大十桥、天星桥、长生桥

(5)其他

港、圩(做名词读wei,原指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簖(读duan,原指拦河插在水里捕鱼蟹用的竹栅栏)等。

二、名人掌故

科举世家:张氏三凤堂

在泰兴历史上,张氏三凤堂家族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化型的科举家族。八百多年来,从这个家族中走出过天国使臣,走出过耿介御史,走出过挂印知府,走出过铁骨铮臣,走出过勤政爱民的武状元,也走出过死而后己的抗日志士。

而在这个家族中,科考成绩最是让人叹服:仅明清两代,张氏三凤堂家族在科举考试中,共有进士十二名,其中状元一名,亚元(会试第二名)一名,举人三十余名,成就之高,数量之多,让人咂舌。而宋、元、明三代,泰兴推举乡贤八人,三凤堂独占二人,清代泰兴乡贤四人,三凤堂即占其三。

从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到明清两代的张羽、张京元等等,都在理学和文学的各自领域中成就斐然,他们的成就不仅加深着泰兴的文化积淀,更对泰兴崇尚教育、严谨治学的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传说轶闻

1、泥马渡康王

北宋年间,徽、钦二帝被俘,康王赵构主持朝政。金太子南侵,约康王去军中议和。

康王不知是计,走到半路,遇抗金名将宗泽,才如梦方醒,调转马头就跑。为避追杀,康王一路南行,直到泰兴江边,马已累死。

逃至一寺庙,庙前有两匹泥塑的马,匾书“圆悟堂”。康王睡到半夜,忽然听见耳边有人大喝:“快起来上马,追兵来了!”康王正想着马已累死,那声音又说:“已备下马了,大王不要犹豫”。康王跑出寺外,只见星光下,果然有匹马打着响鼻立在台阶旁。

那马带着他一路奔向江边,并过江而去。康王下马,朝江北遥拜佛祖相助,再牵马时,只见马僵立不动,定睛一看,原来是正是圆悟堂前的一匹泥马。

后康王赵构即位成了高宗,专门派人到泰兴县重修了,赐名“庆云禅寺”,一直相承至今。

2、伏虎禅师的传说

远在唐代,济川延龄村边有座广福寺,广福寺里有一位在江苏泰兴、靖江等地影响深远的伏虎禅师。禅师从小聪慧过人、悟性超群,流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1)肉身斋蚊虫

一天师傅见他满面红肿,问他是怎么回事?禅师回说“脸上是毒蚊子咬的”。“是不是晚上赤膊乘凉找来的烦恼?”师傅问。“回师傅话:弟子牢记师傅教诲,读经持戒,修普度众生的心。弟子每天晚上是赤膊在外喂蚊虫的,小蚊虫虽然不讨喜,它也是一条条生命。”(2)祛除虎患

当时济川东南江边,有座孤山,山中有只猛虎,为害一方。消息传到广福寺,当晚禅师直奔孤山。二更时分大虎现身,禅师顺手扯下一根路边的树枝,对着来势汹汹的虎头轻轻一点,那大虫即扑通跪在禅师面前,浑身发抖。“畜牲,不许在这里胡来。”禅师言毕飞身跨上虎背,飞驰而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