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中不同脚注的格式要求(DOC)

正文中不同脚注的格式要求(DOC)
正文中不同脚注的格式要求(DOC)

目录

前言 (1)

一、医疗纠纷司法鉴定的基本问题 (1)

(一)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和医疗过错的概念 (1)

1、医疗纠纷的概念 (1)

2、医疗事故的概念 (1)

3、医疗过错的概念 (1)

(二)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过错鉴定 (1)

1、医疗纠纷司法鉴定 (1)

2、医疗事故鉴定 (2)

3、医疗过错鉴定 (2)

(三)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与医疗事故鉴定的关系 (2)

1、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与医疗事故鉴定的联系 (2)

2、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与医疗事故鉴定的区别 (2)

二、我国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制度的缺陷 (4)

(一)鉴定机构方面 (4)

1、没有法定统一的医疗纠纷司法鉴定机构 (4)

2、鉴定机构的中立性、独立性难以保障 (4)

(二)鉴定人方面 (4)

1、对鉴定人的资格及管理缺乏明确规定 (4)

2、鉴定人难以保持中立性 (5)

3、没有体现鉴定人的法律义务 (5)

(三)鉴定程序方面 (5)

1、对纠纷当事人的权利缺乏保障 (5)

2、医疗事故鉴定材料的审查主体和程序不明确 (6)

3、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别的确定缺乏可供操作的规范 (6)

4、合议制无法保证鉴定结论的客观性、科学性 (6)

5、鉴定结论的质证、认证缺乏专家意见的辅助 (6)

(四)医疗事故鉴定书方面 (7)

1、鉴定书没有鉴定依据、鉴定标准的说明 (7)

2、鉴定书没有记载不同意见 (7)

3、鉴定书没有对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 (7)

4、鉴定书没有鉴定专家签名 (7)

三、完善我国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制度的构想 (7)

(一)改革医疗纠纷司法鉴定机构 (7)

(二)完善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人制度 (8)

1、建立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人的资质管理制度 (8)

2、实行鉴定人负责制 (8)

3、明确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人的作证义务 (8)

(三)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内容的完善 (8)

1、统一鉴定机构 (8)

2、制定统一、公开、具体的鉴定标准 (8)

(四)医疗纠纷司法鉴定程序的完善 (9)

(五)鉴定结论的完善 (9)

(六)建立医疗纠纷专家陪审员和专家证人制度 (9)

结语 (9)

浅析医疗纠纷的司法鉴定

武斐斐

摘要:随着人们的法律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鉴定逐年增加,医患矛盾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医患矛盾的解决关键在于鉴定,本文单独就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制度展开研究,通过对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制度基本问题的阐述,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完善的构想,以便更好地解决医患矛盾,促进社会稳定。

关键词:医疗事故鉴定;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医疗纠纷;司法鉴定Basic Analysis of Forensic Authentication of Medical Disputes

WU Fei-fei

Abstract:With the people's awareness of laws and rights being strengthen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services is increasingly required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medical accident and medical disputes are increasing every year. The doctor-patient conflict is a serious threat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The key solution to this contradiction lies in identification.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system of forensic authentication in medical disputes, and illustrate the basic issues in the system of forensic authentication in medical disputes. By analyzing its current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a more perfect blueprint will be brought up so as to solve the doctor-patient conflicts more effectively and to promote social stability. Key Words: identification of medical accident; forensic authentication of medical dispute ; medical dispute; forensic authentication

前言

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或者说,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由司法机关或当事人委托法定鉴定单位,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依照法定程序作出鉴别和判断的一种活动。

近几年医疗纠纷不断发生,医疗领域的鉴定也随之产生。医疗纠纷的解决最终结果就是受害的患者获得应有的赔偿,获得赔偿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证据,然而最重要的证据就是司法鉴定结论或者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医疗纠纷鉴定制度对纠纷的解决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具备一些不足和缺陷。一、医疗纠纷司法鉴定的基本问题

(一)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和医疗过错的概念

1、医疗纠纷的概念

医疗纠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理解,医疗纠纷包括医患双方发生的所有民事争议。据此,医疗纠纷可分为医疗服务合同纠纷和医疗侵权纠纷。本文讨论的医疗纠纷,仅指狭义的医疗纠纷,即医疗侵权纠纷。按现行法律法规,医疗侵权纠纷又可分为医疗事故纠纷和医疗过错纠纷,经鉴定构成医疗事故的称为医疗事故纠纷,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可能存在医疗过错的,则称为医疗过错纠纷。①2、医疗事故的概念

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②

3、医疗过错的概念

医疗过错也是由医疗行为引发的民事侵权行为,指的是未构成医疗事故的其他医疗过失行为,具体表现为虽有诊疗护理错误,但未造成患者死亡、残疾、功能障碍的,或者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程度未达到医疗事故分级标准的医疗行为。(二)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过错鉴定

1、医疗纠纷司法鉴定

医疗纠纷司法鉴定是指受理医疗纠纷的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委托有关鉴

①唐永彪:《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司法鉴定的差异性》,载《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5期,第70页。注意,论文无参考文献,一律采用脚注,严格按照此脚注格式,每页重新编号,且至少10个以上,要确保引用的内容实实在在出于某期刊多少页,否则答辩会有问题)

定机关,对医方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以及医疗过错与患者死亡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诱因、间接因果关系、直接因果关系)作出分析判断,出具鉴定结论,从而为法院确定在出现患者死亡或医疗损害时医方的责任及责任大小提供依据。根据现行法规对医疗纠纷的分类,医疗纠纷包括医疗事故和医疗过错纠纷,与此相对应,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也就包括医疗事故鉴定和医疗过错鉴定。

2、医疗事故鉴定

按照《条例》的规定,医疗事故鉴定是指医学会组织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对医疗纠纷中医患双方争执的专门性问题,依照医疗卫生管理法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运用医学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进行分析评定,对医疗事故进行鉴别和判定,为处理医疗事故争议提供医学依据的活动。

3、医疗过错鉴定

医疗过错也是由医疗行为引发的民事侵权行为,指的是未构成医疗事故的其他医疗过失行为,具体表现为虽有诊疗护理错误,但未造成患者死亡、残疾、功能障碍的,或者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程度未达到医疗事故分级标准的医疗行为。医疗过错责任同样符合民事侵权责任的四大要件,与医疗事故的区别仅在于损害程度的不同,如果构成医疗过错,根据法律规定,医疗机构也应当对患者进行民事赔偿。按2003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规定,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它医疗赔偿纠纷,适用《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①

(三)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与医疗事故鉴定的关系

1、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与医疗事故鉴定的联系

从鉴定范围上来说,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包含了医疗事故鉴定。二者的相同点主要在于:(1)鉴定的内容相同。都是对医疗行为有无过错、对患者的损害程度、行为与损害程度之间的因果关系等人身侵权事项进行鉴定;(2)鉴定人都是要求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医学专家;(3)对于两种鉴定的鉴定人均采用申请回避制度。②

2、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与医疗事故鉴定的区别

(1)鉴定范围不同

在医疗纠纷的行政处理阶段,只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在涉诉医疗纠纷中,医

①沈洁:《变性人的性别变更和婚姻关系的探讨》,2008年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5页。(学位论文)

②②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书)

疗事故鉴定在性质上属于医疗纠纷司法鉴定。①医疗纠纷司法鉴定的范围包含医疗事故鉴定和医疗过错鉴定。医疗事故鉴定仅对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进行鉴定,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应当是对所有的医疗侵权行为以及损害后果、因果关系等进行鉴定。②

(2)启动鉴定的程序不同

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医疗纠纷司法鉴定既可以基于当事人的申请由人民法院委托进行,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依职权直接委托。而医疗事故鉴定在诉前阶段则只能由双方当事人申请或卫生行政部门委托进行,但涉诉的医疗事故鉴定由于在性质上属于医疗纠纷司法鉴定,故对此的启动程序与医疗纠纷司法鉴定的启动程序并无区别。

(3)鉴定人的范围不同

根据司法部2000年9月发布的《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第2条的规定:司法鉴定人是指取得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在司法鉴定机构中执业,运用专门知识或技能对诉讼、仲裁等活动中所涉及的专门性技术问题进行科学鉴别和判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具体到医疗纠纷司法鉴定的鉴定人,可以是法院委托的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中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专家,也可以是法院指定的司法鉴定部门中有相应资质的鉴定人,目前主要是在法医鉴定机构注册的法医。医疗事故鉴定的鉴定人按规定只能是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中的相关学科专家。③

(4)鉴定目的不完全相同

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应当是为诉讼服务的,鉴定结论将作为是否构成民事侵权、是否应进行民事赔偿以及具体的赔偿范围和大小的认定依据。医疗事故鉴定的目的原本是为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相关医务人员作出行政处理的依据,或者为医患双方之间协商解决医疗纠纷提供依据,但由于最高法院《通知》的出台使医疗事故鉴定在医疗纠纷诉讼中起到了相当于司法鉴定的作用,即同样可以作为医疗过程的认定依据和确定民事赔偿标准的依据。

(5)鉴定书的形式不同

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书应当按照司法部2001年8月发布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

①冯军:《被害人承诺的刑法涵义》,载《刑法评论》第一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书)

②唐永彪:《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司法鉴定的差异性》,载《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5期,第71页。

③梁晓峰:《论医疗鉴定和司法鉴定之差异》,载《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第127-128页。

(试行)》中《司法鉴定文书》的规定格式制作,鉴定人需在鉴定书上签字,并加盖司法鉴定机构印章。医疗事故鉴定书没有鉴定人签字,只需加盖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用章即可。①

二、我国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制度的缺陷

由于目前医疗纠纷诉讼的鉴定主要是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所以我国医疗纠纷司法鉴定的缺陷主要也就反映在医疗事故鉴定制度方面,以下笔者将具体分析。

(一)鉴定机构方面

1、没有法定统一的医疗纠纷司法鉴定机构

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了相对独立的医学会是医疗事故鉴定的组织机构,2003年1月最高法院《通知》规定条例施行后发生的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决定进行医疗事故司法鉴定的,交由条例所规定的医学会组织鉴定。这似乎意味着医学会为医疗纠纷的法定鉴定机构,但《通知》同时又规定,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需要进行司法鉴定的,按照《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组织鉴定,这又意味着不是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鉴定并不由医学会鉴定。这些规定相互冲突,没有能够构建起统一的医疗纠纷鉴定制度。②

2、鉴定机构的中立性、独立性难以保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医学会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2)医学会由卫生行政部门组建,医学会的人员编制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医学会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来自各医疗机构;(3)国家每年拨给医学会的运作经费无法维持医学会的正常运作,医学会的经费需要靠很多医疗机构提供赞助。这充分表明医学会的专家在进行鉴定时难以甚至不可能保持独立和中立,其中最大的可能是会更多地为医疗机构的利益着想,甚至偏袒医疗机构一方。③

(二)鉴定人方面

1、对鉴定人的资格及管理缺乏明确规定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单纯是医学科学技术问题的鉴定,而且要认定医院的医

疗活动是否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违法行为与损害后

①石彬彬:《我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法律制度研究》,载《法制与社会》,2001年第5期,第18页。

②杨立新,曹艳春:《论脱离人体的器官及组织的法律属性及其规则》,载《杨立新民商法评论》,

https://www.360docs.net/doc/da10236890.html,,2006-05-07。(网址)

③李华奎:《改进和完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的几点思考》,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3年第2期,第104页。

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因此,参加医疗事故鉴定的专家不仅应具备相应的医学科学知识,同时还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①另外,省、市两级医学会都可以吸纳同一个专家进入专家库,可能造成同一案件省、市两级鉴定中都有同一个专家参加鉴定的情况,难以保障鉴定的公正和正确。

2、鉴定人难以保持中立性

与2005年10月1日实施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司法鉴定机构可以不受地域限制的规定不同的是,《条例》规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应从本地区抽取,这样就容易出现今天你鉴定我,明天我鉴定你的现象。

3、没有体现鉴定人的法律义务

目前的医疗事故鉴定体制没能体现鉴定专家的法律义务。主要原因是:(1)医疗事故鉴定实行合议制,鉴定专家无需在鉴定书上签名,鉴定书也不记载讨论时与鉴定结论持有不同意见的专家的意见。(2)专家鉴定组成员不出庭,不接受法官及当事人对鉴定书内容的质询。(3)没有设定对鉴定人错误鉴定的责任追究制度,鉴定人即使随意鉴定给当事人造成损失,也无需承担责任。《条例》仅对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处理医疗纠纷的违法行为规定了行政责任及刑事责任,没有规定鉴定人员及鉴定机构在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工作中,如果错误鉴定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法律责任。②

(三)鉴定程序方面

1、对纠纷当事人的权利缺乏保障

鉴定程序的启动忽视了当事人的权利。2002年卫生部颁布实施的《医疗事故鉴定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规定医疗事故鉴定的诉前鉴定必须是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或卫生行政部门委托,而《证据规定》第28条明确规定了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的效力。在涉诉医疗事故鉴定中,根据最高法院《通知》的规定一方或双方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鉴定申请,法院同意后交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医学会进行鉴定,而《证据规定》第26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协商确定有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鉴定人员,协商不成的才由人民法院指定。由此可见,上述《暂行办法》与最高人民法院《通知》所规定的医疗事故鉴定的启动程序,暴露出与《证据规定》相冲突的地方,限制了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和双方当事人协商

①唐晓峰,王树章:《对现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若干问题的探讨》,载《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年第2期,第81页。

②张伟:《变性人婚姻家庭面临的法律问题》,载《法制日报》,2005年10月16日,第2版。(报纸)

选择鉴定机构的权利。另外,实践中当事人的鉴定申请得不到允许时,法官无需向当事人说明理由,当事人也没有可供救济的程序,使当事人的鉴定申请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当事人没有鉴定参与权。在医疗事故鉴定会上,鉴定双方当事人在鉴定正式开始时需要退场,鉴定过程仅有专家组讨论,双方当事人对鉴定过程的依据、标准没有知情权,没有参与对质的权利。

双方当事人对鉴定结论的质证权不平等。法庭上医方一般则都会派专业人员出庭,质证过程中医方往往占据优势,从而使双方当事人的质证权难以在实质上保持平等和平衡,鉴定结论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同样也难以得到保障。①2、医疗事故鉴定材料的审查主体和程序不明确

《条例》第26条规定专家鉴定组应当认真审查双方当事人提交的材料,但由于病历资料的原件只有一份由医学会保管,专家鉴定组的专家手上的材料都是复印件,而且鉴定专家是来自于医疗机构、医学科研机构的医疗、护理、检验人员,当患方对病历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时,医学专家难以对其进行审查鉴别。

3、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别的确定缺乏可供操作的规范

一宗医疗纠纷可能涉及几个学科的知识,例如一个胃穿孔病人在手术时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后死亡的案例,就涉及急诊科、手术麻醉科、外科等学科组的专家,组别的确定关系着鉴定结论的正确性,但目前我国就鉴定专家组别的确定却没有一个可操作性的规范,实践中往往直接由医学会指定。当事人对鉴定专家组别的确定有异议的,也没有申诉的途径。

4、合议制无法保证鉴定结论的客观性、科学性

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合议制而不是负责制,目的是为了保证鉴定结论的一致性。鉴定人没有责任就不能确保他们能够以审慎、客观、科学的态度来进行鉴定工作,难以保证得出客观、科学的鉴定结论。

5、鉴定结论的质证、认证缺乏专家意见的辅助

《条例》没有规定鉴定专家出庭作证的义务。由于医疗事故鉴定实行合议制,鉴定专家都没有在鉴定书上签名,应该由谁担任出庭质证的专家,法庭对鉴定书的内容需要质询时,只能以向医学会发咨询函的形式进行,医学会很难找到一个愿意对鉴定书作出解释的专家,往往简单地重复鉴定书的内容以回复法院,法官缺乏获得专家意见的有效途径。所以鉴定结论的质证、认证过程无法得到鉴定人

①罗贵:《浅析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存在的问题》,载《法制视野》,2008年第9期,第60页。

或其他医学专家专业意见的辅助,其正确性难以保障。

(四)医疗事故鉴定书方面

1、鉴定书没有鉴定依据、鉴定标准的说明

《条例》和《暂行办法》没有要求鉴定结论必须说明鉴定依据和标准,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书往往只笼统地记述是否“违反部门规章、诊疗护理规范”,是否构成医疗事故,由于没有对鉴定具体依据和标准的说明,使当事人对鉴定的公正性和权威性难以信赖,容易造成重复鉴定的现象,也不利于法官对鉴定结论的审查和采信。

2、鉴定书没有记载不同意见

《暂行办法》规定医疗事故鉴定结论是半数以上专家通过的一致性结论,也就是所谓少数服从多数,但医疗纠纷案件往往涉及多个学科,不同学科鉴定专家的意见可能对判断案件事实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但由于该学科的专家在鉴定组中只占一两个席位,最后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形式把不同的意见排除了。这种做法有违鉴定的科学性原则。在科学面前只有是与非的认定,不存在少数服从多数,记载不同意见才能帮助法官发现真实,有助于对鉴定结论的认证。

3、鉴定书没有对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

鉴定人的资格说明能够让当事人和法官了解鉴定人是否具备鉴定的能力和条件,这是鉴定结论权威性的重要保证。不说明鉴定人的资格,不利于当事人对鉴定结论的信任,也不利于法官对鉴定结论的审查。

4、鉴定书没有鉴定专家签名

医疗事故鉴定书只加盖医学会的医疗事故鉴定专用章,规避了鉴定人的鉴定义务和责任,剥夺了被鉴定当事人提出异议和追究伪证责任的权利,也不利于法官就专业问题向鉴定专家进行咨询。

三、完善我国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制度的构想

(一)改革医疗纠纷司法鉴定机构

由于有最高人民法院法【2003】20号《通知》的授权和《条例》的规范,目前医学会是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医疗事故鉴定的唯一法定机构。实践中对于医疗过错鉴定都是由社会上的司法鉴定机构(主要是法医鉴定机构)负责鉴定。法医虽具备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但是没有临床经验,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是否得当、手术时机的选择是否恰当等专业性问题的分析判断,是需要在医疗机构中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才能胜任。司法鉴定人无权对医疗行为进行医疗评价,尤其是

一些经验性科学。①当然,可以吸收法医进入医学会的专家库,以保证鉴定人员的中立性。

另外笔者建议在确立医学会作为医疗纠纷司法鉴定的法定机构的前提下,应当采取措施,促使医学会从资金、人员等方面与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彻底脱离关系。

(二)完善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人制度

1、建立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人的资质管理制度

作为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人的鉴定专家不仅应具备相应的医学知识,而且还必须具有必要的法律知识。对于一直长期从事临床医疗的专家来说,需要定期的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同时吸收法学专家(包括资深法官、律师、法学研究专家)和法医进入医学会的专家库,由医学专家法学专家和法医专家共同组成专家鉴定组,这样才能够取长补短,保证鉴定的公正性、科学性。②

2、实行鉴定人负责制

笔者建议参照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04年9月17日颁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纠纷司法鉴定若干问题的补充意见》第8条规定:“根据目前医疗纠纷的现状,专家签名合议书原则上归存于副卷,是否允许当事人查阅,由各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处理”。

3、明确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人的作证义务

笔者建议在鉴定专家出庭作证确有可能对其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的情况下,法官可将当事人对鉴定结论的异议和法官需要了解的问题形成书面意见送交医学会,由医学会组织通知鉴定专家对问题作出书面解释和答复。

(三)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内容的完善

1、统一鉴定机构

应当取消医疗事故鉴定,将医疗事故鉴定与医疗过错鉴定统一为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对医疗行为作出符合民事诉讼法证据要求的结论性判定,防止重复鉴定、多头鉴定。

2、制定统一、公开、具体的鉴定标准

应当考虑鉴定的主客观因素,说明依据的标准是医学教科书、医学文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部门规章、医疗机构内部的规章制度和临床实践经验等的具

①袁安:《司法鉴定人无权评价医疗行为》,载《中国社区医师》,2007年第11期,第5页。

②唐晓峰,王树章:《对现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若干问题的探讨》,载《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年第2期,第82页。

体事项,制定公开、具体、统一的医疗纠纷司法鉴定标准和依据。

(四)医疗纠纷司法鉴定程序的完善

完善医疗纠纷司法鉴定的启动程序,规定医患双方当事人具有平等的申请鉴定以及申请选择鉴定机构的权利,法院应当对当事人的鉴定申请权给予充分尊重和保护。应当确立对鉴定专家组组别构成的选定标准,以及当事人对组别构成有异议时的申诉途径。在鉴定专家的选取中,应当允许选取异地专家参加鉴定。(五)鉴定结论的完善

鉴定人完成医学会组织的鉴定工作后,对鉴定结论应当有解释说明的义务,在当事人、法官对鉴定结论有疑问或异议时,应当由医学会负责联系鉴定人对此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和说明。完善鉴定结论的审查制度,要求法官必须对证据进行全面、客观的审查。

(六)建立医疗纠纷专家陪审员和专家证人制度

医疗纠纷专家陪审员制度,专家陪审员的任务是参加合议庭,帮助法官诠释、理解鉴定结论,并在法庭上协助法官对鉴定人进行医学专业方面的质询。医疗纠纷专家证人制度,可以在医疗纠纷诉讼中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专家证人制度,允许当事人聘请医学专家作为专家证人参加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和法庭质证,以弥补患方在医学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为他们提供行之有效的诉讼帮助。

结语

医疗纠纷司法鉴定的正确与否是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和对案件作出裁判的基础和关键。我国已有的医疗事故鉴定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行医疗纠纷司法鉴定的需要,对此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完善已是当务之急。具体地说,就是应当从立法上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制度,包括将医学会的鉴定组和鉴定人纳入司法行政机关统一管理,完善鉴定的启动、材料审查程序,改进鉴定合议制度、完善鉴定结论的内容和形式,明确鉴定专家的责任,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专家陪审员和专家辅助人制度,使医疗纠纷诉讼更加高效、公正,真正构建起和谐的医患关系。

本科论文脚注和参考文献说明

教育科学学院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脚注和参考文献的补充说明 根据《参考文献及注释规范(国际标准)》、《参考文献格式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UDC 025.32/GB 7714-87),参照《聊城大学关于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相关内容,经请示教务处并结合我院本科论文工作实际,制定《教育科学学院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脚注和参考文献的补充说明》,供参考。 一、脚注 每页的脚注单独编号,用“①②③……”数字序号表示。格式示例如下:期刊: 序号主要责任人.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刊名,年(期):起止页码. 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人.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如: ①杨邦,李俊.互文性阅读概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8):19-23. 二、参考文献 按论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文献中的作者不超过三位时全部列出;超过三位时一般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 al.”;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中外人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法。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格式示例如下: 1.期刊 [序号] 主要责任人.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刊名,年 (期):起止页码. 例如: [1] 杨邦,李俊.互文性阅读概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8):19-23. [2] 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 [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4):62-67. 2.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人.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例如(任选): [3] 王齐乐.香港中文教育发展史[M].香港:三联书店,1991. [4]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论文规范化注释的格式——排版规范,一目了然

规范的参考文献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 A——文章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常用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DB/OL〕——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 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I.Gordon.;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周融,任志国,杨尚雷,厉星星.对新形势下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107-109.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 [4] 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word中插入参考文献方法及标准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应用方法 利用word插入参考文献 写论文要有参考文献,但是每次写论文,遇到的第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参考文献的插入。虽然以前知道word有很强大的插入参考文献的功能,也转载过别人写的经验总结,但是没有实际用过,现在用到了,把暂时遇到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小结一下,没遇到的就等以后再小结吧!希望能给大家节省一些时间。 1..以尾注的方式插入第一个参考文献。 将光标定位于word文档中将要插入参考文献的位置,按“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出现一菜单,选择“尾注”,“文档结尾”,编号格式为“1,2,3”。按“插入”按钮。以后也按照这个方法,不管是在该参考文学的前面还是后面插入,word都会自动更新编号,你就不用再自己一个一个改编号了。 2.给插入的参考文献加中括号。 用word自动插入的参考文献是没有中括号的,参考文献全部写好后要是一个一个加中括号太麻烦。用什么方法呢?按“编辑/查找",在查找栏中输入"^e",再替换为:"[^&]"。(交叉引用时插入的第N(N>2)次上标并不能被替换,此时查找栏中应输入"^#"(代表“特殊格式”中的“任意数字”),另外,“格式”选项还应选择“字体-上标”)(上述查找方法只能查找到由“交叉引用”产生的上标,第一次插入的上标还是得用"^e"才能查找)这时不管是文章中还是尾注中的参考文献编号都加上了中括号。我用过了!很好用。 3.给尾注中的参考文献编号去除上标标志 你会发现正文和尾注中参考文献都是上标的形式,正文的上标是你想要的,但是尾注中不是你想要的。修改方式和谱图word一样,选中编号,按快捷键"ctrl+shift+=”即可。也可以选中,右击,字体,效果中上标项的勾去掉。(新建“字符”样式即可) 4. 去除“尾注分隔符” 2003版: 参考文献有几页,你会发现每页的参考文献前面都有一条横线,且无法删除。它叫“尾注分隔符”。怎么删除?进入普通视图。按“视图/脚注”,此时编辑界面分为两个部分下面的编辑框是尾注编辑框选择尾注编辑框中的“尾注”下拉框,选择“尾注分隔符”,出现一条横线,选择该横线,删除它。再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也会出现一条横线(这是尾注分页时会出现的很长的横线),选择该横线,删除它。关闭后,再按“视图/页面”切换回来。 2007版: 1. 先“视图”? “普通视图”; 2. 进入“引用”?“脚注”?“显示备注”; 3. 窗口下面出现了“尾注”,点击下拉菜单“所有尾注”那里; 4. 选“尾注分隔符”,删掉那个横线;

论文参考文献和脚注的格式

一、参考文献格式: 1 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在本规中采用GB7714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著录。 2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 a.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主要责任者只列,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 b.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 c.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 d.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e.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 f.文献起止页码。 g.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 3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 根据GB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 (2) 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3)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

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DB CP EB (4)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对于非纸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本规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4 文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或“[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

注释和参考文献格式

注释和参考文献格式 (注释) 注:(一律用脚注——放在每页下端,每页单独编号。格式如下:) ①鲁迅:《文坛的掌故》,《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 120页。 ②李赋宁总主编:《欧洲文学史》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73页。 ③狄更斯:《双城记》,张玲、张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254页。本文以 下凡引用此作品,均引自这一版本,不另加注,仅在引文后注明作品名称和页码。 (这里指的是:如果你在同一篇论文中多次引用同一部作品中的文字,那么只需要在第一次引用时注明出处,以后再引用时仅在引文后面加上括号、注明页码即可。) ④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见《快感:文化与政治》,王 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52页。 ⑤陈小慰:《一部反映现实的未来小说》,载《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1期。 ⑥转引自韩加明:《司各特论英国小说叙事》,载《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 (凡是转引别人的论文、著作中所引用的其他人的文字和言论,一律注明“转引自”。)※※※※ 参考文献: ①柳鸣九等著:《法国文学史》(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②巴尔扎克:《巴尔扎克论文艺》,艾珉、黄晋凯选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年。 ③汪介之:《“世界文学”的命运与比较文学的前景》,载《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6期。 另外应注意: 单独成段的引文的形式:用楷体或仿宋体字,上下各空一行,左右各缩进两格,不加引号; 引文下面一段的正文,开头要空两格。 中外文不能混用,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p.8”。 外文注释的页码:p.8 ,pp.105 -106。

论文脚注格式

脚注格式 一、文献类型标识 1.常用文献类型用单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1)期刊[J](journal) (2)专著[M](monograph) (3)论文集[C](collected papers) (4)学位论文[D](dissertation) (5)专利[P](patent) (6)技术标准[S](standardization) (7)报纸[N](newspaper article) (8)科技、会议报告[R](report) (9)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10)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Z]。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1)磁带[MT](magnetic tape) (2)磁盘[DK](disk) (3)光盘[CD](CD-ROM) (4)联机网络[OL](online) (5)DB——数据库——(data base) (6)CP——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 (7)EB——电子公告——(electron bulletin)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1)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data base online) (2)磁带数据库[DB/MT](data base on magnetic tape) (3)光盘图书[M/CD](monograph on CD-ROM) (4)磁盘软件[CP/DK](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5)网上期刊[J/OL](serial online) (6)网上电子公告[EB/OL](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二、编辑本段文献类型标识著录格式 1.期刊:著者.题名.刊名[J].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专著:著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著者.题名.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著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技术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报纸:著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科技报告:著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电子文献:著者.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出版者或可获得网

参考文献与脚注格式示例公共管理学院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脚注格式示例公共管理学院学位论 文参考文献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公共管理学院 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及脚注部分格式示例 参考文献和脚注的注释方法有各种版本,为本学院整体规范的的需要,现统一如下: 说明:示例下面的附注是请各位老师和论文作者注意的地方。 一、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整体格式 【字体】中文:五号字,宋体, 英文:times new roman 号字体(相当于五号字); 【行距】倍行距; 【段落】顶格写,无首行缩进,也无左缩进; 【序号】用“[1]”这种格式,序号后空一个字符; 【标注顺序】按照人名的字母顺序标注 【标点符号】中文使用中文状态下标点符号,英文使用英文状态下标点符号,切忌混用。 【数量】15个(含15个)以上,其中至少3个英文参考文献。(中英文参考文献需分别列出) 下面分类列出各种参考文献的着录方法 (一)专着的着录格式 [1] 孙家广、杨长青:《计算机图形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 张为民主编:《21世纪的国际商务》,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3] M· Skolink, Radar handbook, New York: McGraw-Hill Press, 1995, ~28. [4] 布兰查德、费希尔:《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刘树成、沈利生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附注: 专着的一般顺序为:作者名,书名,地址,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 1、页码不作要求,如果有的话也可以写上

2、标点符号都按照以上示例;如果有两个作者以上的,作者之间用顿号;出版社和出版年份之间不加标点符号;作者名和地名后用冒号,其他中间一般用逗号,句末加句号;如果图书上只有主编人的,如第二个,需要在人名后加主编两字。 3、英文的作者名需要大写的字母要大写,作者后面用逗号,地址后面用冒号,书名用斜体并加粗;英文的就应该用英文格式的标点符号。按照上面第三个参考文献的格式写。 4、如果为译着,请参照示例 [4] 格式调整。 (二)期刊的着录格式 [5] 李旭东、宗光华、毕树生等:“海关监察系统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6] Samuel P?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 l993 (3), . 附注: 1、注意文章名用引号,后面的期刊名(或图书名)用书名号。 2、英文的格式:文章名用引号,无需斜体;后面的期刊名(或书名)加粗斜体。 (三)报纸的着录格式 [7] 李林:“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人民日报,2005年3月20日,第2版。 [8] Samuel P?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New York Times, July 9, 1984. 附注: 1、报纸名不加符号,文章名仍加引号。但是报纸一定要把日期加上。 (四)论文集的着录格式 [9] 张佐光:“多相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拉伸行为分析”,见张为民主编:《第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 [10] R Odoni, “The flow management problem in air traffic control”, In: Smith Gorge ,eds. Flow Control of Congested Networks, Berlin: Springer Publishing House, 1987, . (五)电子文献的着录格式 [11] 陈浩元:“着录文后参考文献的规则及注意事项”,(阅读时间:2006年2月22日). 附注:电子文献的格式如上,一定要把具体的网址和阅读时间标注出来。 (六)法律条文

参考文献格式(国标)

参考文献 B为本词条添加义项名 ?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目录 基本介绍编辑本段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 很多刊物将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 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目前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我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 (1)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2)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 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 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3) 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I;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注: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在引用文献类型代码标准时,其附录列表中将M解释为普通图书,这要么是列表是出了错要么是引用中的改变。如果是错误,则我们要清除这个错误;即使是有意的改变也因这种改变容易引起混乱,需要我们探索改进的办法。

论文引用注释的格式

论文引用注释的格式 3.文中引文(包括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须注明出处,即进行参考文献著录(本刊参考文献著录采用顺序编码制;在文中引文出现的地方用阿拉伯数字按序编码予以标明,并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表)。如果解释某些内容,或者引文来自经典著作、领导讲话、文件法规、内部资料、工具辞书,以及转引自有关文章,均可做为注释(说明作者、题名和出处)。 注释格式如下: 引自期刊:①作者:《题名》,《刊名》,××××年第×期, 第×页 引自专著:②作者:《书名》,出版者及××××年版,第×页 引自报纸:③作者:《题名》,《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引自期刊:〔1〕作者(所有作者全列—下同). 题名〔J〕. 刊名, 出刊年,卷(期) : 起止页码. 引自专著:〔2〕作者. 书名〔M〕. 版次(初版不写). 译者(指译著, 所有译者全列).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页码. 引自报纸:〔3〕作者. 题名〔N〕. 报纸名, 年-月-日(版次). 引自论文集:〔4〕作者. 题名〔A〕. 见: 论文集编者. 文集名〔C〕.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页码. 引自会议论文:〔5〕作者. 题名〔Z〕. 会议名称, 会址,会议年份. 引自学位论文:〔6〕作者. 题名〔D〕: 〔学位论文〕. 保存地: 保存者, 年份. 引自电子文献:〔7〕作者. 题名〔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或DB/MT(磁带数据库),或M/CD(光盘图书),或CP/DK(磁盘软件),或J/OL(网上期刊),或EB/OL(网上电子公告)〕.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4.文章须有摘要(限4000字以上文章;确切记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研究的问题和主题、论点、结论等;不用“本文”或“作者”等做主语;不要写成提纲或评论形式;字数一般控制在200字以内),关键词(3 ~ 5个)。 5.若是打印文稿,宜采用小4号楷体(或宋体)文字,墨色清晰,校对准确,并适当加宽行距。 6.文末标明全文总字数,并注明作者姓名拼音、工作单位和详细通讯地址(包括街道、路名和门牌号码)、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等。

参考文献与注释的编排方法

参考文献与注释的编排方法 一、注释的标注方法 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以及未公开发表的私人通信、内部资料、书稿和仅有中介文献信息的“转引自”等类文献的引用著录,排印在该页地脚(数字加圆圈,如①、②…)。 二、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 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或有明确收藏地点的善本、档案,按照在正文中引用的顺序,用数字加方括号集中列表于文末。正文中的标注方法是:1.引用文献原文需要在正文中标出序号与页码(如:“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在竞争中是以颠倒的形式表现出来的”[1]251),文后参考文献中不出现页码项;2.引用参考文献中的观点可以只标出序号或者序号与页码同时标注(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3]);3.文中多次引用同一参考文献内容,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只出现一次,其中不注页码;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角标外著录引文页码;4.参考文献的编排格式见附注。 例文 国内外现有的竞争理论文献,或者忽略了马克思的竞争理论,或者只把它作为竞争理论发展的一个阶段或众多竞争理论中的一个流派,停留在马克思对市场竞争过程的描述上。然而,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在竞争中是以颠倒的形式表现出来的”[1]251。“只有了解了资本的内在本性,才能对竞争进行科学的分析,正像只有认识了天体的实际的、但又直接感觉不到的运动的人,才能了解天体的表面运动一样。”[2]352 …… ……而且可以说明,当时政治经济学没有理解的“关于资本主义竞争的基本规律,即调节一般利润率和由它决定的所谓生产价格的规律,也是建立在商品价值和商品成本价格之间的这种差别之上的,建立在由此引起的商品低于价值出售也能获得利润这样一种可能性之上的”[1]45。 …… ……随着许多偶然的改进,产品系列趋于增大,零件数量趋于增加,会产生大量的多样化成本。[3]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 安德森·派恩二世.21世纪企业竞争的新前沿——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敏捷产品开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附注: 一、参考文献著录项目 1. 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 2.文献题名; 3.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 4.其他责任者(译者); 5.版本(初版省略); 6.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7.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 8.文献起止页码; 9.文献标准编号(ISBN,ISSN,…)。 二、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 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和注脚格式

以下是毕业论文详细规范要求,非论文组成部分! 注释规范格式 (1)统一采用当前页脚注,每页自动、重新编号; (2)文中注号置于注处标点外右上角; (3)引注作品时注释应完整;参阅但未引用原文字句的,注释前加“参见”二字; (4)作者为三人或三人以上的作品,首次引用时应显示全部作者,重复出现时可在第一作者之后加“等”字样。 (5)著作引文注释范例格式: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代,页码。 ①徐民:《抗美援朝的历史回顾》,中国广播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页。 ②柴成文等:《板门店谈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5-48页。 ③解力夫:《三大战役》,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上卷,第227页。 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业报告》,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6)文章引文注释范例格式:作者:文章题目,引自何种出版物,出版时间,页码。 A、著作中析出的文章 ①王民:“价格理论”,见张可主编:《经济学论集》,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33-39页。 B、期刊中的文章 ①毛芳、赵白辰:“建构新经济制度”,载《中国社会科学研究》1993年第2期。 C、报纸上的文章 ①刘愈山:“苏南经济的发展”,载《人民日报》1999年3月8日,第6版。 D、网络文献注释范例格式:作者:文章标题,http://……,访问时间。 ①任一龙:“狮子庙:一个中部地区小城镇建设的现实解读”,https://www.360docs.net/doc/da10236890.html,/g/20040315/1736671504.shtml,2006年11月1日阅。 参考文献格式及要求:

参考文献:用英文半角的标点符号。参考文献采用顺序号编号体系,将序号置于“[ ]”之内,按参考文献第一个字的首字母顺序排列,其中文章注释中未出现的参考文献数目应少于参考文献总数的三分之一。 专著格式:序号.编著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年代 期刊论文格式:序号.作者.论文名称[J].期刊名称,年度期号。 学位论文格式:序号.作者.学位论文名称[D].发表地:学位授予单位,年度。 根据GB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学术论文注释格式(供参考)

学术论文注释格式 一、中文非连续出版物 (一)普通图书 (1)专著 标注顺序:责任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连续页码之间用连接线连接)。例如: [1]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2页。 [2]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26页。 外国人的中译本著作标注顺序:[国籍]/责任者/书名/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例如: [3] [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0—35页。 [4] 参见[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1页。 (2)专著中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析出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或篇名)/原文献责任者(与析出责任者同为一人的,可不写)/原文献题名/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例如: [1] [荷]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王宁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47~266页。 [2] 范文澜:《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1页。 [3] 章太炎:《俱分进化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91页。 (二)古籍 (1)古代出版的古籍一般应标注朝代名/责任者/书名/卷次/版本,或责任者/篇名/书名/卷次/版本。例如: [1] (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弘明集》卷五,碛砂藏本。 [2] (宋)杨时:《陆少卿墓志铭》,《龟山集》卷三十四,《四库全书》本。

参考文献格式

公共管理学院 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及脚注部分格式示例 参考文献和脚注的注释方法有各种版本,为本学院整体规范的的需要,现统一如下: 说明:示例下面的附注是请各位老师和论文作者注意的地方。 一、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整体格式 【字体】中文:五号字,宋体, 英文:times new roman 10.5号字体(相当于五号字); 【行距】1.25倍行距; 【段落】顶格写,无首行缩进,也无左缩进; 【序号】用“[1]”这种格式,序号后空一个字符; 【标注顺序】按照人名的字母顺序标注 【标点符号】中文使用中文状态下标点符号,英文使用英文状态下标点符号,切忌混用。 【数量】15个(含15个)以上,其中至少3个英文参考文献。(中英文参考文献需分别列出) 下面分类列出各种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 (一)专著的著录格式 [1] 孙家广、杨长青:《计算机图形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 张为民主编:《21世纪的国际商务》,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3] M· Skolink, Radar handbook, New York: McGraw-Hill Press, 1995, pp.26~28. [4] 布兰查德、费希尔:《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刘树成、沈利生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附注: 专著的一般顺序为:作者名,书名,地址,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 1、页码不作要求,如果有的话也可以写上 2、标点符号都按照以上示例;如果有两个作者以上的,作者之间用顿号;出版社和出版年份之间不加标点符号;作者名和地名后用冒号,其他中间一般用逗

号,句末加句号;如果图书上只有主编人的,如第二个,需要在人名后加主编两字。 3、英文的作者名需要大写的字母要大写,作者后面用逗号,地址后面用冒号,书名用斜体并加粗;英文的就应该用英文格式的标点符号。按照上面第三个参考文献的格式写。 4、如果为译著,请参照示例 [4] 格式调整。 (二)期刊的著录格式 [5] 李旭东、宗光华、毕树生等:“海关监察系统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6] Samuel P?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 l993 (3), pp.23-24.附注: 1、注意文章名用引号,后面的期刊名(或图书名)用书名号。 2、英文的格式:文章名用引号,无需斜体;后面的期刊名(或书名)加粗斜体。 (三)报纸的著录格式 [7] 李林:“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人民日报,2005年3月20日,第2版。 [8] Samuel P?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New York Times, July 9, 1984. 附注: 1、报纸名不加符号,文章名仍加引号。但是报纸一定要把日期加上。 (四)论文集的著录格式 [9] 张佐光:“多相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拉伸行为分析”,见张为民主编:《第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 [10] R Odoni, “The flow management problem in air traffic control”, In: Smith Gorge ,eds. Flow Control of Congested Networks, Berlin: Springer Publishing House, 1987, p.269. (五)电子文献的著录格式 [11] 陈浩元:“著录文后参考文献的规则及注意事项”, https://www.360docs.net/doc/da10236890.html,/NewsShow.asp?ArticleID=380(阅读时间:2006年2月22日). 附注:电子文献的格式如上,一定要把具体的网址和阅读时间标注出来。 (六)法律条文 法律一般不列入参考文献,但是如果在文章中引用或者需要解释的可以在脚注中标注,标注就必须标注具体。

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1.参考文献只列公开出版的书刊,按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序在正文右上角以“[]” 注明序号。 2.必须引用的历史文献,非正式发表文献作为当页脚注,并在文章的相应部位用 圆括号注明序号,按页编号。 1)期刊 【格式】 序号析出责任者. 析出题名. 刊名, 出版年, 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 [1]刘晓东,安芷生,方建刚,等. 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黄河流域降水的可能变化[J].地理科学,2002,22(5):513~519.(作者3位以内全写,4位以上写“3位,等.”) 注意:期刊文献的卷号用黑体数字,期号外用括号,如“22(5)”;只有卷号或只有期号的文献亦同此要求。 [2]OU J P, Yoshida O, Soong T T, et al. 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 Earthquack Eng, 1997, 38(3): 358-361.(姓在前,名在后) 2)报纸 【格式】 序号责任者. 题目. 报纸名. 出版日期(版次) [3]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3(5). 3)专著 【格式】 序号责任者. 书名. 其他责任者(如编者、译者,供选择). 版本(第1版不写).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页码 [4]陈述彭,童庆禧,郭华东.遥感信息机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论文集 【格式】 序号析出责任者. 析出题名. In: 文集编者. 文集名.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起止页码 [5]Kayeyama M. Incompatible displacement methods [A]. Spriet J A. Numerical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Structural Mechanics[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3. 43-57. [6]赵魁义,刘兴土.湿地研究的现状与展望[A].见:陈宜瑜.中国湿地研究[C].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9. 5)学位论文

论文格式要求(请注意注释与参考文献的格式

论文格式要求(请注意注释与参考文献的格式,一定要按照此格式要求最后定稿。) 1.主标题:2号字,黑体,居中 2.副标题:3号字,黑体,右对齐 3.论文内容中各标题:4号字,黑体,居中 4.论文正文:小4号字,宋体,1.5倍行距 5. 注释与参考文献(“注释”两个字与“参考文献”为黑体,4号字):5 号字,宋体 论文装订顺序 1、封面,按学校提供封面上的要求填写具体内容。 2、封二的第一行写标题,用2号字,黑体,居中。空一行,第三行左起空 两格,写“【摘要】”,“摘要”二字用4号字,黑体,紧接着写摘要的内容,4号字,宋体。另起一行左起空两格写“【关键词】”,“关键词”三字用4号字,黑体,3—7个词,每个词之间留两个字的空隙。 3、封三是“目录”,“目录”二字用2号字,黑体,居中。注明论文各项在 正文中的页码。目录内容用小4号字,黑体。 4、正文(页码从正文开始标注)。 5、注释是引用他人的观点和资料,采用脚注形式,即在引用资料所在页面 的最下边。 注释格式: (1)专著:王乐夫.领导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6. (2)期刊文章:徐晓林.信息技术对城市政府决策品质的影响研究[J].中国行政 管理,2006(5). (3)如作者有两个以上的,中间以逗号隔开。 6、参考文献另起一页,第一行顶格写“参考文献”,4号字,黑体,参考文 献内容用5号字,宋体。可按作者姓名中文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排序。 参考文献的格式与注释相同。 各种文献类型标识为: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W,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研究报告—R,各种未定类型的文献-Z。 7、毕业论文指导记录附在论文封面内。 8、论文应当附上手写提纲或草稿。 9、毕业论文统一用A4纸打印、装订。 (1)第1、7项由电大提供 (2)注释与参考文献一般不主张用网上资料,如果一定要用,请注明文章名、作者名和网站地址。 (3)以上论文格式是2005年12月修订的,以前论文指导中论文格式的要求如果与冲突,以本格式为准。

学术论文注释规范

注释的格式 (一)中文注释: 1、当文章引用或借用的资料所在的著作第一次出现于注释中时,须将该书作者姓名、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代及引用资料所在的页码一并注出。 (1)引用专著例: 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2-74页。说明:(a)作者姓名后面用冒号;著作名用书名号标出,书名号后加逗号;出版地后用间隔号(中圆点);出版社名称后加逗号;出版年代后加“版”字,再加逗号;页码后用句号。(b)著作者如系二人,作者姓名之间用顿号分隔,如:xxx、xxx;如系二人以上,可写出第一作者姓名,后面加“等”字省略其他作者,如:xxx等。(c)著作名如有副标题,则在书名号内以破折号将标题与副标题隔开。 如: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124页。(d)著作如系多卷本,须在书名号后面直接写出引用资料所在的卷数,再加句号。如:徐民:《抗美援朝的历史回顾》上卷,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e)出版地应包括省、自治区及其下属的市名,直辖市只注市名,如: 吉林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如出版社名称本身已含其中某一级地名,则可不必在出版地中重复注出,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不必注为江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不必注为北京.北京出版社。 (2)引用译著例: J.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下册第二分册(杨国标、张儒林译,黄席群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97页。 说明:(a)作者姓名中除姓(family name)外,名与中间名(first name 和middle name)均可用缩写形式表示,如缩写,须用英文缩写符号(下圆点);如将姓名全部译出,则须在姓名之间加中文间隔符号(中圆点)。(b)书名号后或多卷本著作卷次、册次后直接加圆括号,括号内注明中文译、校者姓名。 (3)引用编著例: 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页。韩铁等:《战后美国史,1945—1986》(刘绪贻、杨生茂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说明:(a)第一例适用于仅有编者的著作。在编者姓名后,根据该书提供的信息加入“编”或“主编”,再加冒号;其余部分与著作类注释格式同。(b)第二例适用于既有编者,又有著者的著作。这类注释与著作类注释基本相同,但须在书名号后加圆括号,括号内注明编者姓名,再在括号后加句号。 (4)引用文集或期刊、杂志内文章例: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页。 弗.杰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载《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1页。 吴展:《试论核裁军的几个问题》,载《美国研究》1994年第3期,第43页。 说明:(a)先注作者名和篇名,篇名用书名号标出,书名号后加逗号;再注出文集或期刊名,文集或期刊名亦用书名号标出,书名号前加“载”字,紧接文集或期刊书名号后注明卷次、册次,然后加逗号;其余与著作类格式同。(b)第一例适用于编者未署名的文集;第二例适用于编者署名的文集。(c)期刊、杂志不必注明编者和出版者。

论文参考文献和脚注的格式

论文参考文献和脚注的格 式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一、参考文献格式: 1 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在本规范中采用GB7714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着录。 2 参考文献着录项目 a.主要责任者(专着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着”、“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 b.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 c.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 d.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e.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 f.文献起止页码。 g.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 3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 根据GB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 专着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 (2) 对于专着、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3)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 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DB CP EB (4)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本规范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4 文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或“[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