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家的教育思想

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墨翟曾受学于儒家,但他特别反对儒家重礼厚葬的繁文缛节,以之为“靡财而贫民”,转而批判儒家。墨翟是学术思想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家的思想家。

儒家植根于贵族文化,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比较重视传统、情感,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墨家主要植根于“农与工肆之人”,重视实用,强调下层人民的利益。

墨翟创立墨家学派,并使之与儒家对立,真正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

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素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人性不是先天形成的,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颜色的丝,即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因此,不同的人性全是因为后天不同的环境与教育造就成的,而非先天有善恶之分、智愚差别,所以人人都应该学习和接受教育。墨翟这一思想较之孔子的人性论,在社会意义上显得进步多了,因为它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

墨翟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教育通过使天下人“知义”实现社会的完善,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人人受教育的。墨翟将对人的教育看成是“爱人”、“利人”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了墨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即“兼士”或“贤士”。关于兼士或贤士,墨翟提出三条具体标准:“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即知识技能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道德的要求。知识技能的要求是为了使兼士投入社会实践,有兴利除害的实际能力;思维论辩的要求是为了使兼士向社会推行“兼爱”主张;道德的要求最为重要,使兼士懂得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不分彼此、亲疏、贵贱、贫富,都做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墨家的兼士和儒家的君子在外表和内质上有很大不同,表现了完全不同的人格追求,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平等理想。

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墨翟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它们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墨翟注意到教育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①政治和道德教育

主要是墨家的十大纲领,即“十论”:通过“兼爱”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和睦;通过“非攻”去除“强凌弱、众暴寡”的非正义征战;通过“尚贤”破除世袭特权,实现贤人政治;通过“尚同”统一人们的视听言行;通过“节用”、“节葬”、“非乐”制止劳民耗材;通过“非命”鼓励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强不息;而“天志”、“明鬼”则表明天与神鬼通过惩恶赏善的意志力量,来约束下界的统治者谨慎行事。其中,“兼爱”是核心。

②科学和技术教育

这是墨家教育内容中最有特色的方面,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实际本领。墨家在自然科学教育有很高的造诣,涉及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及心理学等许多方面。

③文史教育

墨翟不重视这部分教育内容。

④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目的在于训练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论辩,以雄辩的逻辑力量去说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辩乎言谈”是墨家私学教育的要求之一。墨翟在中国古代逻辑学史上首先提出“类”、“故”的概念,提出“察类明故”的命题,要求懂得运用类推和求故的方法。

5、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①主动

墨子不赞成儒家“叩则鸣,不扣则不鸣”的被动施教的态度,因为它容易把学生放过去,墨翟强调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提倡积极的说教和劝教,但却忽视了启发,忽视了学习必须具备知识和心理的准备。

②创造

墨翟批评儒家“述而不作”,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对古代的好东西应该继承,而在今天则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来,希望好的东西能够更多一些。这既反映了墨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又表现了他在学习与教育方法上重创造的特点。

③实践

孔子重行,强调的主要是道德实践,而且十分强调思想动机的问题,要求慎其独处;墨翟则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焉”,志是动机,功是效果,主张以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更着眼于“功”,即实践效果。

④量力

墨翟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他十分注意在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其一,就学生的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其二,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应当量其力而教,要求对学生“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参考资料: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