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大地质构造单元
、三大地貌单元三、差异明显的气候与水系四、丰富多样的植被五、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
一、四大地质构造单元
陕西由南向北存在着鄂尔多斯地台、渭河地堑、秦岭褶皱带、大巴山过渡带等四个地质构造单兀,构成陕西省的地质构造基础。

鄂尔多斯地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 陕北高原位于该地台的东南部。

地台基底由前震旦系的变质岩构成,盖层很厚,由震旦纪以来的不同时代的研习组成,无岩浆侵入。

盖层中二叠纪以前的岩系主要为海相沉积,二叠纪及其以后的岩系为陆相沉积,表层为第四级的黄土和沙漠。

渭河地堑亦称关中断陷盆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北以北山南侧大断裂与鄂尔多斯地台相接,南以秦岭北坡大断裂与秦岭褶皱带相连。

基地构造在宝鸡、陇县一带主要为中生界白垩系岩层,宝鸡以东主要为太古界、元古界的岩系。

盖层为第三系的红层、第四系黄土和河流冲积物。

秦岭褶皱带分为三部分:
北部最古老的岩层是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变质岩,上覆巨厚的古生界沉积岩,岩浆活动发育,生成不同时期的花岗岩;
中部最古老的岩系是早古生界的变质岩,上覆晚古生界的沉积岩,岩浆活动差,花岗岩很少;
南部最古老的岩系是震旦系和寒武系的变质岩,上覆志留系的沉积岩,有花岗岩分布。

大巴山过渡带是扬子准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

其凸起地区,基岩外露,主要是前震旦系的变质岩和古生界的岩系;凹陷地区基岩被覆盖,覆盖物为第三系岩层和第四系的松散沉积物。

二、三大地貌单元
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

北部是由深厚黄土层覆盖的陕北高原,一般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5% ;中部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沉积为主形成的关中平原,一般海拔325~800米,约占全省土
地总面积的19% ;南部是主要由变质岩系构成的构造上升运动强烈的陕南山地,一般海拔1200~2000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

陕北黄十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大体以白于山和长城为界,
以北为风沙区,以南为黄土区。

风沙区分布着连绵起伏的沙丘,在沙丘之间和洼地上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湖沼与草滩地。

黄土区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塬、梁、峁为主体的沟间地和以各种沟壑组成的河沟地。

塬面一般平坦开阔,边缘支离破碎;梁顶多呈穹性,两侧缓倾,脊线起伏;峁呈园穹状,顶部面积不大,峁坡较
长且陡。

高原上自北而南分布有白于山、崂山、子午岭和关山等山脉。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西绵延360多km ,号称" 八百里秦川
"。

其南北宽窄不一,宝鸡附近只有30km ,西安以东宽达100多 km ,状似喇叭型。

关中平原以渭河为轴,项两侧呈台阶式结构,即河床一河 漫滩一河流冲积阶地一黄土台塬一山前洪积扇。

但两侧并不对称,南窄北宽。


原北部渭河北为一断续低山,自西向东较高的山峰有岐山、五峰山、嵯峨山、将 军山、尧山、梁山等。

关中平原是陕西主要的产粮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带。

陕南山地,北自秦岭、南至大巴山,中间夹汉江谷地。

秦岭东西 走向、横贯
中部、山坡南缓北陡,是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其主峰太白 山是我国大陆东半部的最高峰。

巴山位于陕西最南端,是陕西与重庆、四川的交 界线。

在陕西境内的是大巴山的北坡,山势交换,岩溶地貌比较发育。

汉江把一 连串的谷地和峡谷连接起来,谷地中较大的盆地有汉江盆地、 地等,其一派江南水乡景色,是陕西的鱼米之乡。

陕西地貌复杂性不仅从地貌分区上表现出来, 区中,
地貌类型也是复杂多样的。

在黄土区,有塬、梁、峁、沟、 谷地貌之
分;在秦巴山地,有低山丘陵、中山、高山及河谷地貌之别。

又因组成 物质的不同,它们在地貌形态上,也表现着各自的特点。

因此,陕西地
貌形态处 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陕南山第三个大地貌原类型之外, 此下还可分出比较 小的13种二级地貌单元类型。

三、差异明显的气候与水系
(一)气候特征 1.陕西省地处中纬地区,从太阳辐射粮的特点上,决定了其在气候热量带中的 位置。

同时,因东亚季风的影响破坏了行星风带的正常分布, 从而在世界其他地
区多为荒漠的同纬度地带,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东亚季风区这块“绿洲”。

由于陕 西省位置偏于内陆,海洋水气输送受到限制,所以其降水量不如东南沿海那么充 沛,夏热冬冷的大陆性特点也比较突出。

因此可以说,地处中纬度东亚大陆所具 有的特定辐射、环流和海陆相对位置,在根本上决定了陕西气候具有温带大陆性 半湿润和半干旱、季风气候的特征。

表现为:
四季分明,分配不均。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春季升温较快,秋 季降温迅
速;干湿季节分明,秋末冬春少雨,夏季初春多雨。

2. 因南北而异,随地形而别。

温度南高而北低,降水南多北少。

在温度、降水的季节变化上,由于受纬度、海岸距离和冬夏季风 影响的程度
不一,使得北部比南部呈现出更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温度变化, 无论年较差或日较差都比较大,春季温度(4月)高于秋季温度(10月), 春旱严重。

相反,关中、陕南由于夏季风影响,雨季长而雨量大,但每当
7月 中旬至8月,由于副高的控制,常出现伏旱。

秋季副高中心区退居长江流域时, 关中、陕南又
位于东、夏季风交绥地带,秋雨连绵。

根据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差异,通常把陕西省划分为长城沿线温带 半干旱气
候、陕北高原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秦岭山 区温带湿润气候、秦岭高山寒温带湿润气候、汉江河谷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大巴 山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等七个气候区。

石泉盆地、安康盆
即便是在同一地貌 石质山地及沟
3.年际多变,灾害较频。

陕西省气候资源不仅在季节和地区间差异明显,而且年际间变化也很悬殊,尤以降水为甚,加之其它气候要素的年际波动,造成频繁的灾害。

全省降水都集中在夏季,但各地夏雨的集中程度及其旬、月分配也不尽相同。

由南向北集中程度渐次增加,且由双峰型转换为单峰型。

陕南、关中降水峰值有两个,分别出现在7月和9月,而6月和8月则为雨季里两个相对少雨时期。

因而夏初及伏期干伏旱明显。

陕北雨季短而集中,最大降水出现于7月、8月,无明显伏旱,而春旱及夏初旱严重,影响春播和夏田生长。

全省降水变幅,与常年平均值相比,涝年最大可偏多250~300mm,旱年则偏少
150~250mm,各地旱涝年降水量极差均在570mm以上,7月降水极差可达195 —332mm。

以汉中为例,年降雨量1956年多达1137.2mm,1959年只621.1mm,而1976年同期仅33.5mm,相差8倍多。

其它气象要素的年际波动亦相当剧烈,以至灾害较频。

4.雨热匹配,同季同区
陕西省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冬季农地休闲或农作物越冬苗期,温度低、雨量少。

夏季农作物旺盛生长期,温度高、雨量多。

四季的冷暖干湿变化与作物的生长需求匹配。

雨量和热量的南北低于分布也是同步的。

温度南高北低,降水量相应南多北少,即雨热同季同区。

但在垂直分布上,预热却不同区,一般是低处温热而干燥,高处冷凉而湿润。

在时间分配上,夏热的雨季内,还会出现伏旱期这样的少雨时段。

确切的说,谁热在宏观分布上,基本协调匹配,而在垂直地带及个别具体的旬月时段上,也有不协调现象。

这正是在正常年份有规律的出现旱涝时段或旱涝地区的直接原因。

(二)两大河流水系
在河流方面,全省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

黄河流域面积为133301km2 (其中内流区面积km?占全省面积的2% ),占全省面积的64.6% ;长江流域面积72265km2,占全省面积的35.4%.据统计,省内流域面积大于10000 km2的大河由7条,5000 —10000 km2的河流由14 条,1000 —5000 km2 的河流47 条,500 —100 km2 的河流由64 条,100 —500
km2的河流由427条,3726条100 km2的河流由10 ―。

晋、陕交界上的黄河,由北向南穿切黄土高原,在禹门口以上穿流于峡谷中,禹门口以下进入平原。

其在陕西境内的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清涧河、延河、渭河等,其中渭河最大。

渭河由甘肃省流入陕西,在省内长度492km,横贯关中平原,其支流很多,主要由北洛河,径河,漆水河,千河,霸河,沣河,黑河等。

泾河发源于六盘山,从甘肃流入陕西省,在陕西境内长度275km;
长江在陕西境内的主要支流为汉江和嘉陵江。

汉江源于秦岭西端南坡,在白河县流出省境, 支流众多,主要有褒河、胥水河、子午河、牧马河、岚河、其中以丹江最大。

省内长625km。

汉江月河、旬河、丹江等。

丹江经商州,丹风于商南流出省境,省内长243km。

这一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是陕西省水热资源最优的地区, 热量丰
富、无霜期长、稻麦两熟,切盆地、平坝两熟有余。

水分充足,出水田外, 雨水可供旱作两熟。

冬季温暖,冷月多在0 C 以上,越冬作物基本上无休眠期, 小麦品种以春性为主。

沿秦岭北坡海拔约 800m 一线以南,冷月温度1 — 3 r , 年极端最低平均温度-5 — -9 C,亚热带作物一般可安全越冬。

秦巴山区,热 量条件虽次于盆地平坝,但雨水丰沛,尤以巴山为胜,雨量多在 1000mm 以上, 发展喜温凉潮湿寡照的林土特产条件优越。

优越的水热资源和丰富多样的小气候 环境使得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

该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夏秋季的暴雨 山洪、秋莲阴雨,伏旱也有一定影响。

本地区气候温和,热量可满足夏秋两季,水分你能满足一熟种植, 但本区农业
历史悠久,水利发达,平原区通常是夏秋两料。

渭北无灌溉条件,以 一熟为主,正茬小麦表现稳产高产,是一优势。

西部雨水较多,适宜油菜种植; 东部光热较好,有利棉花生长;北部高原,气候温凉,雨量适中,为苹果、梨、 花椒及烟草的优质产区。

关中地区大中城市较多,发展以蔬菜、水果、肉、禽、 蛋、奶为主的郊区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优越。

其主要的气象灾害是伏旱和秋霜, 对秋粮、棉、菜生长不利,但秋雨对积蓄夏粮的秋播底墒有利,这和华北秋高气 爽、常常抗旱种麦的情形恰成鲜明对照。

4、陕北光照充足、水热资源较差区。

这一地区长城沿线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 以南大部为暖温带半干旱、 半湿润气
候。

产能沿线,基本与陕西省极端最低平均气温 -23 r 和降水量
400mm 等雨量线一致。

嘉陵江源于秦岭主峰南坡,子宁强县流出省境,境内长
244km 。

内流河地区由300多个"海子"和数十条小河组成, 90km2海子中最大者为神木县的红碱淖,水面面积 57。

2km2, 的内陆湖
泊。

水面近
是陕西省最大 河网密度的地区差异明显:其空间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
一般都超过
1.02 — 1.70km/km2, 减少。

秦岭以南降水量河经流量最丰富,河网密度相应最大, 0.5km/km2,汉江干支流在汉中地区的和王密度一般均达 汉江北岸堰河的河网密度高达
2.21 km/km2。

而秦岭以北地区的河网密度小,一般不超过0.3 km/km2 ,关中平原东部及长 城沿线的部分地区形成低产流区或无流区,使全省河网密度显著减小的地区。

(三)水热资源地域分异明显
1、从气候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作用出发, 结合气候资源的区域特征,陕西水 热资源在地域上可明显分为三个区, 即:陕南水热资源优势区、关中光热资源丰 富地区、陕北光照充足、水热资源较差区。

2、 陕南水热资源优势区。

3、 关中光热资源丰富地区。

此界线以北,沙丘遍布,气候干旱,雨雪稀少、多风沙,无霜期 短,是陕西
省水热条件最差的地区,但光热资源为全省之冠。

冬季严寒,负积温
C 以上,冬小麦越冬困难,多种春麦。

农作物以年一熟,无灌溉 主产耐寒的球杂
旱不明显。

暴雨、冰雹、洪水为害,水土流失严重。

北部早霜、南部晚霜及秋季 连阴雨,均有一定影响。

热量可供喜温农作物一熟,以秋粮为主。

区内向南水热 渐次改善,农耕制为两年三熟,夏粮油比重增大,但作物越冬条件仍差,小麦冻 害时有发生,油菜只有耐寒型品种。

延安以南,海拔高,气候温凉湿润,温差大,土层深厚,适 宜果树生
长,洛川苹果驰名中外,是为我国苹果的优质产区。

此外,玉米高产稳 产,也是一个优势。

四、丰富多样的植被
陕西位于我国中部偏东,南北狭长,这种狭长居间的地理位置, 为生长
多样性的天然植被及人工植被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和能量基础 .
一般而言,一个大面积的植被类型是由气候和地貌的相互作用来 决定.陕西
省整个地势、虽然其物质组成和地貌形态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但向 东及东南季风区开放是其共性。

此种地势特征,既有利于东南湿润季风区的植物 成分侵入平原和谷地,又有利于高原和内陆植物成分纳入山地。

据张志英
(1989 )、王荷生(1994 )等人的研究,指出秦岭(尤其是其西端的“三江 流域”上游区)是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天然“避难所”, 其造就了中国种子植 物特有属及其种类生存和繁衍的条件,也是种子植物向北迁移的主要路线之一。

因而,宽广的秦岭山地不仅保存着许多古老的植物成分,其对南下和北上的气流 所具有的屏阻作用,使得秦岭南北分别适于较多的亚热带成分的居留及中旱、
旱 生内陆成分的就地繁衍。

此外,秦岭地处东亚两大植物区系(即中国一日本植物区系和中国
—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交界地带,其有着强烈的过渡性
(。

这些构成陕西植物
成分复杂和群体多样性的内在原因。

陕西省热量和水分自北向南递增,因而植被的群体、个体、类型 组成等方
面产生了差异和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自北而南依次出现温带草原、暖 温带森林草原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有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植被。

秦巴山地高大雄伟,还出现明显的
植被垂直分布的差异。

陕西是我国人类经活动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农耕、樵采、
平原盆地的自然植被以被人工植被所代替。

"丝绸之路",在把原产与中亚得石榴(Punica
vinifera
咼达 600
不能稳收。

农耕地多集中于沙丘之间的滩地与河谷两岸的滩地,
粮,牧业比重大,羊只占全省的1/4 。

此界线以南至关中北界,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旱、半湿润气候,光照较充足,而水热条件较差,冬春干旱严重, 属暖温带半干
夏雨集中,伏
陕南 放牧 以古 等对自然植被的影响极为深刻。

长安为中心通往西域和中亚的 gyannatum ),葡萄
(Vitis
),等多种植物引入陕西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原产于印度的棉花也在陕西安家落
户,并成为陕西主要的经济作物。

新中国建国
50年来,封山育林,植树种草,并引入和驯化了许多外来成分,如引入了南方的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 ),大叶桉(E.robusta), 细叶桉(E.tereticornis )
原产于北美的加拿大杨(Pop ulus can ade nsis ),欧洲大叶扬(Pop ulus canadicans ),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 ),以及原产欧亚的欧榛
(Corylus avellana )和分布于蒙,新一代的新疆杨(Populus bolleana
Ionche )等,从而增加了陕西植被的复杂多样性。

总结上述,可以看出陕西植被的基本特征是;植被种属和类型丰富,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植被所收人为影响深刻。

据雷明德等人初步估计,现今分布在陕西境内的种子植物约有—种。

其中绝大部分在陕南
山地中,仅太白山一带已知有1600多种,陕北约有1000多种。

区系组成上,陕西包含了许多喜马拉雅,印度,马来亚,华中的区系成分,如华西成分的华山松分布到秦岭北麓,华北成分的白皮松( Pinus )分布到陕南山地的东部和
低山地带,草原成分的长芒草(Stipa bungeana )向南延伸到秦岭北麓的山脚地带。

这些地理分布上的明显特征,反映着陕西植被复杂的历史演化进程。

根据植被地带性原则,并考虑到发生学观点、区系成分与全国植被区划的联系,结合各地自然环境及植被类型的地区性差异和相似性,陕西植被
自北而南可以划分为草原、落叶阔叶林、含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林等三个植被带和六个植被区(图1 —2 )。

即:1长城沿线风沙草原区
n陕北中部森林草原化森林草原区
m陕北南部森林草原区
W关中落叶阔叶林灌从区
V秦岭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区W陕南含
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区。

其中,草原地带是内蒙鄂尔多斯东部干草原的西延部分,境内气候干燥,沙土广布,植被稀疏,以沙生植物为主。

落叶阔叶林地带属于华北落叶阔叶林地带的西段,包括陕北大部和关中地区,地带北部以草原化的森林草原、森林草原为主,地带南部为落叶阔叶林。

含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林地带包括秦岭山区、大巴山地以及其间的河谷盆地,地带北部为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中部和南部为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

五、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
一般而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结构是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具体表现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有所不同。

就全球性或大陆自然地理环境结构来看,主要是以自然带的空间分布所体现的(包括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和非地带性分布);就一个国家或省区纪的空间尺度的自然环境结构来说,则主要表现为自然景观的空间结构。

自然景观是指一个地区的自然综合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的自然方向的总特征,其反映一地的综合自然面貌。

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受非地带性因素(地质构造、地貌单元) 制约;首先分异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盆地平原、陕南山地三个景观区;在此基础上受地带性因素(气候、生物、土壤等)影响,并将处于相互关联中的水、热、土、植被以及农作物等的内在联系充分表现出来,又自南而北分异出六个景观带,即:长城沿线温带风沙化干草原一淡栗钙土景观带、陕北中部暖温带草原化森林草原一轻黑垆土及黑垆土景观带、陕北南部暖温带森林草原一灰褐色森林土及黑垆土景观带、寡波暖温带半干旱生落叶阔叶林与森林草原一褐土景观带、陕南暖
温带秦岭山地针阔叶混交淋与落叶阔叶林一山地棕壤和山地褐土景观带、陕南北
亚热带秦巴山地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一黄褐土与黄棕壤景观带。

景观带
下以大面积地形地势为依据,再划分出陕北长城沿线风沙高原景观、陕北黄土塬梁景观、关中盆地景观、秦岭山地景观、汉江南北丘陵谷地景观、丹南山地丘陵景观及大巴山地景观等13个大的自然景观类型(图1 —3 )。

I陕北黄土咼原景观区
I一陕北长城沿线温带风沙化干草原一淡栗钙土景观带
A1 定一靖风沙碱滩盆地景观
A2 长城内外流沙草滩地景观陕北中部暖温带草原化森林草原一轻黑垆土及黑垆土景观带
B1 东部黄土梁峁丘陵景观
B2 西部白于山地景观陕北南部暖温带森林草原一灰褐色森林土及黑垆土景观带
C1 黄土塬丘陵景观
C2 石质山地景观
n关中盆地平原景观区
n—关中暖温带半旱生落叶阔叶林与森林草原一褐土景观带
n A1 渭北山塬景观
n A2 渭河谷地平原景观秦巴山地景观区
m—陕南暖温带秦岭山地针阔叶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一山地棕壤和山地褐土景观带秦岭咼山亚咼山景观
m A2 秦岭中山低山景观
m B陕南北亚热带秦巴山地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一黄褐土与黄棕壤景观带
m B1汉江南北浅山丘陵谷地景观
丹南山地丘陵景观
大巴山地景观
(一)陕北黄土高原景观区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是指陕西境内“北山”以北的部分而言 的。

其构造
基础是鄂尔多斯台向斜,底岩主要是中生界沙、页岩,岩层接近水平, 上覆第四系黄土,长城沿线有风积沙层。

气候上表现这从暖温带半干旱项温奶半 干旱多度的性质,水文上表现着从外流流域向内陆流域逐渐过渡的性质, 径流贫 乏而变率大。

由于这里的组成物质对外营力破坏的抵抗能力很差、疏松易蚀,降 水强度及地面坡度大,自然因素本身具有易变的特点,外营力的破坏作用因而加 强,加之植被与土壤结构层遭受长期破坏, 大大加速了侵蚀过程,从而变化过程 迅速,形成以黄土地貌为主的区域。

地形的变化,又引起地表水、地下水、小气 候与植物生境条件的变化。

该景观区与南部关中盆地平原相比, 降水较少,干燥 度较高,所以森林草原从这里向北过渡为干草原, 黑垆土从这里向北过渡为淡栗 钙土,是陕西境内从其南部的农业趋向长城沿线半农半牧、 甚至以牧为主的过渡
区域。

水平地带结构上,处于暖温带半旱生落叶阔叶林与森林草原一褐土地地带 和长城沿线风沙化干草塬一淡栗钙土地带之间,而荒漠草原一棕钙土地带、干草 原一暗黑垆土地带,则是与之有亲缘关系的地带谱。

I 一陕北长城沿线温带风沙化干草原一淡栗钙土景观带
本地带在陕西境内为与红柳沟、靖镇、杨桥畔、横山、渔河峁、 神木直
抵麻镇的连线以北,东、西、北三面均为省界,再北与鄂尔多斯沙漠相连。

包括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府谷等县的部分地区,呈一东北 西南向的条 带,主体位于长城以北。

本区域主要是由沙丘、河谷、湖盆滩地及盖沙黄土丘陵组成的。

风力是
唯一有显著作用的外营力,水力侵蚀微弱。

气候比较干冷,植被稀疏矮小, 以耐旱耐寒的干草原和沙生植被为主。

在较弱的生草过程、钙化过程和较强的盐 渍过程作用下,形成淡栗钙土,与干草原和沙生植被一起,组成该自然景观带的 主要标志。

本区可分为两个明显的自然景观单元,即:I
风沙碱滩盆地景观;I A2长城内外流沙草滩地景观。

农业上是一个
农牧交错的 区域,以秋粮为主,一年一熟。

宜于栽培春小麦、糜谷、豆
类、养麦等。

广布境 内的海子、既是盐碱来源,还可考虑养鱼种芦苇。

本区气候与内蒙东部相同,均 属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具有寒冷与半干旱的特征。

I B 陕北中部暖温带草原化森林草原一轻黑垆土及黑垆土景观
本景观带介于长城沿线温带风沙化干草原一淡栗钙土地带同 陕北南部暖
温带森林草原一灰褐色森林土及黑垆土地带之间, 其南界大致是志丹 的义正、安塞的西河土、延安城南、延安的延河间的连线。

由于森林破坏后导致 环境条件的恶化,气候趋于干旱,生物学竞争迟缓,植被类型向干旱方向发展, 森林迹地变为荒坡草灌,并有耐干旱风沙性植物成分侵入,形成草原化的森林草 原。

地带北部为轻黑垆土,南部为黑垆土。

形态上无粘化特征。

黄土梁、峁发育 充分,地面支离破碎,是陕北高原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

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以旱坡耕地为主,产量低而不稳。

但在川地和人工坝地,土厚地平,引灌方便,
m B3
A1定(边)一靖(边)
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