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川科1井看川西下三叠统勘探前景及目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2#
分析, 得出 雷口坡 组气源 岩有 机质 丰度 最大值 为 0175% , 最小值为 0119% , 平均值为 0136% , 且主要 集中在 013% ~ 015% 区间, 烃源岩属于中等 ) 好气 源 岩; 嘉 陵 江 组 气 源 岩 有 机 质 丰 度 最 大 值 为 1122% , 最小值为 0123% , 平均值为 0149% , 且主要 集中在 014% ~ 016% 区间, 属于较好气源岩。
215 成藏主控因素 ( 1) 局限台地斜坡及云坪相带控制了滩相带的
发育 孔隙类型与岩石组构相关, 岩石组构受沉积相
带控制。储层平 面主要 分布 于局限 台地坪 地 ( 云 坪 ) 及斜坡带, 纵向上分布于海退、海进的沉积旋回 过渡带。滩相带的发育与展布与此密切相关, 准同 生期或后期淡水淋滤作用形成溶蚀孔洞提供了良好 的基础条件, 是形成良好储层的有利区。
根据地表露头、前期研究成果、邻区气藏解剖资
料, 综合分析认为川西坳陷古中生界存在五套烃源 岩层: 即下震旦统陡山沱组 ( Z1 ds) 、下寒武统清平 组一段 ( I 1 qp1 ) 、中下泥盆统 ( D 1~ 2 ) 、中上二叠统 梁山组 ) 吴家坪组 ( P2 l- P3w ) 以及中三叠统雷口坡
微裂隙、溶蚀孔 溶孔和 溶解缝 晶间溶孔、砂屑粒 内溶 孔及晶 间孔
含气构造或钻井 中 坝 气 田、川 21 井、雾 1井
川参 1井
川参 1井 地表绵竹九龙
地表江油黄莲桥
214 盖层及保存条件 与四川盆 地整 体上一 致, 井区 的盖 层条 件十
分优越, 其中 雷口 坡组 膏岩 层总 厚 262m, 单 层最 厚为 28m; 嘉陵江组膏岩层总厚 291m, 单层最厚为 2815m。不仅由于 T1 j、T2 l地层中膏盐层与储层云 岩、灰岩间互, 形 成了良 好的 直接盖 层, 而且 在区 域上造就了 T3 - J厚达 600m ~ 1800m 泥岩的区域 间接盖层, 它在工区内 自西北向东南增厚, 其封盖 性甚好。
591 0 6% 3631 0 55%
31 0 0% 190 24% 1321 5 12% 1291 0 29% 5191 0 42% 321 0 5%
19310 21% 6810 10% 3010 5% 30815 38% 55815 52% 9810 22% 26210 21% 29110 44%
同时, 根据川西其它地表露头及周边钻井资料 的分析研究, 认为 川西海相发育 雷口坡组、嘉陵江 组、飞仙关组及二叠系等多套储集层 (表 3), 且雷口 坡及嘉陵江组经历的溶蚀、去膏化以及白云石化等 有利成岩作用改善了储集性能, 川科 1井实钻也发 现海相地层多层油气显示及异常。
层位
T2 l3 T2 l
造形变 阶段 [ 2] 。构造 变形 始于 加里东 期, 经印 支 期、燕山期、喜山期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复合叠加而形 成现今构造面貌。加里东期该区处于近东西向的乐 山 ) 龙女寺古隆起西北翼, 导致缺失上古生界中下 部及下古生界上部地层; 印支期, 紧邻龙门山推覆冲 断带的中坝、鸭子 河、平落坝 等构造基本上 有了雏 形; 川西坳陷在燕山期形成了几个北东 ) 近东西向 的大型隆起带, 绵竹 ) 盐亭隆起带即是横亘川西坳 陷中部的一个大型构造带, 该古隆起带与现今的孝 泉 ) 丰谷构造带大致重叠, 是重要的油气富集带。
嘉陵 江 组 岩 性 以 云 岩、膏 岩 为 主, 云 岩 厚 32115m, 约占 50% ; 石膏厚 291m, 占 44% ; 灰 岩厚 32m, 占 5% ; 泥岩厚 4m, 占 1% 。本井嘉陵江组未 穿, 但 T1 j4+ 5段巨厚, 达到 60515m, 远远超过邻区各 井平均 200m 的厚度。
沉积相 半封闭澙湖
澙湖
潮坪 (蒸发潮坪 )
膏盐 湖
潮汐砂屑滩
发育层位 雷一、雷二段 雷三、雷四段 雷一 ~ 雷四段、嘉三段 雷四段、嘉四 + 嘉五段 雷四段
通过川科 1井与与区域重点钻井及典型剖面对 比分析认为, 表明本井井雷口坡及嘉陵江期处于川 西坳陷中心, 沉积相带以局限台地 ) 蒸发台地为主, 局部发育有台内浅滩, 其有利的台地边缘相带比前 期预测较窄, 孝新合地区滩相储层发育较差, 而有利 的滩相储层发育区主要位于坳陷西部边缘。 212 烃源条件
关键词 川科 1井域地质概况
川西坳陷位于四川盆地西部, 西邻龙门山推覆冲 断构造带, 东侧为川中隆起区。川西坳陷为龙门山晚 三叠世推覆冲断形成的前陆盆地, 因此形成了一系列 大致与龙门山平行的构造和断裂。川西坳陷中段可 划分为三隆两凹五个三级构造单元 (图 1), 隆起带有 孝泉 ) 丰谷构造带、龙门山前缘冲断褶皱带和知新 场 ) 龙宝梁构造带, 两凹为成都凹陷和梓潼凹陷 [ 1 ]。
T2 l1
T1 j3 T1 j
T1 j2
表 3 川西地区 T2 l~ T1 j3 储层基本特征表
储集类型
储集岩
储集 空间
孔隙型
裂缝 - 孔隙型 裂缝 - 孔隙型 裂缝 - 孔隙型
孔隙型
藻屑、砂屑白云 岩
砂屑云岩 砂屑鲕粒灰岩 藻砂屑白云岩 藻、砂屑白云岩
以溶孔 (针孔 ) 为主, 其 次为粒 间孔、粒内孔、藻间孔 以溶孔 (针孔 ) 为主, 其 次为微 裂缝
# 21#
地 质 勘探
天然 气勘探与 开发
2010年 10月出版
台地内古地形分异明显, 隆坳间互; 此外, 龙深 1井、 中坝及汉旺地区雷三段都富藻, 而川科 1井几乎不 含藻类, 但有薄层生屑灰岩发育, 且粒度较细, 也反 映出其所处古地貌较低, 水体相对开阔。
嘉陵江组地层反映出与雷口坡组类似的沉积特 征, 川西坳陷 T1 j4+ 5段平均 厚度为 200m, 而本井段 实钻厚度达到 60515m, 远超平均厚度, 由此可以推 断 T1 j4+ 5段沉积与 T2 l地层沉积时均处于同一较低
作者简介 刘善华, 男, 1980出生, 工程师, 2006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矿产 普查与勘探专业, 现从事工程地质 设计及相关 科研工作。地 址: ( 618000) 四川省德阳市龙泉山北路 298号。电话: ( 0838) 2552613。 E - ma i:l viva638@ 1631 com
川科 1井的完钻揭示了川西坳陷中段 T2 l~ T1 j3 海相岩性组合特征, 建立了完整的地层剖面, 没有发 现断层导致地层的重复和缺失。通过川科 1井与周 边各向邻井对比, 龙门山前江油至绵竹北部相区雷口 坡组沉积厚度 600m ~ 700m, 彭州至蒲江南部相区沉 积厚度 800m ~ 1042m, 川科 1井本组厚达 1232m, 比 周边各邻井均厚 500余米, 表明本井处于古地貌较低 部位, 揭示雷口坡期碳酸盐台地并非是平板式台地,
的古地貌环境, 且本井 T2 l4 段及 T1 j4+ 5段均发育厚 层膏盐层, 表明川科 1井区处于台地内坳陷中心, 并 不利于滩相储层发育。
( 2)沉积相特征 通过对本井岩性组合特征分析, 认为雷口坡期 及嘉陵江期主要处于局限台地 ) 蒸发台地相带, 发 育有台内浅滩 ( 表 1)。
表 1 川科 1井 海相沉积相带划分
( 2)溶蚀作用是形成良好储集性能的关键 古水文地质条件和沉积的可溶性岩石类型的组 成决定了岩溶作用发生的场所及发育规律, 造成岩 溶作用在沉积地层中的溶 蚀程度和影响深 度的差 异。中三叠统在四川盆地普遍被侵蚀, 中、下三叠统 成岩后遭受地表淡水的溶 蚀及分化作用进 一步改 造, 次生孔隙 ( 主要 为溶孔、溶洞、溶缝 等 ) 得 到扩 展, 有效地改善了碳酸盐岩的储集性能。 ( 3)裂隙的发育使储集性能进一步改善 裂隙和微裂隙作为孔隙之间的通道, 对增大储 层的渗透性, 提高产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
泥岩
21 0 371 0 11 5 811 1 61 0 51 0
/ 41 0
比例 0% 6%
0 10% 1% 1%
1%
( 2) 有机质类型 从川科 1井海相层位地化录井资料可以看出, 雷口坡组烃源岩岩性为深灰色灰质白云岩, 为 Ó型 低成熟干酪根; 嘉陵江组烃源岩岩性为灰色微晶白 云岩, 为 Ó型低成熟干酪根。 ( 3) 有机质丰度 对本井所取得的 238个地化录井成果进行统计
据 D# W 柯克兰、R# 伊文斯的介绍 ( 1984), 在
第 33卷 第 4期
天然 气勘探与 开发
地质勘探
现代盐湖、日晒蒸发池沼和泻湖的蒸发环境中, 可以 有极丰富的有机质。虽然在咸水中残存的生物种属
很少, 但它们确是大量普遍存在着。由于表流海水 的进入, 源源不断地带入生存的养料, 使得浮游生物 大量繁衍。此种蒸发环境 中的中含盐区域 ( 4% ~ 12% ), 只有碳酸 盐沉积, 而且由于盐水的 分层, 底 水可能出现还原环境, 有机质得以保存在富含碳酸 盐岩的生油岩中 [ 3] 。由此可见工区内 T2 - T1 的局 限台地环境所产生的灰岩、云岩, 是具有一定的乃至 较强的生烃能力。
2 成藏地质条件
图 1 川科 1井井位图
川西地区历经古生代 ) 中三叠世碳酸盐台地阶 段, 晚三叠世陆缘海 ) 前陆盆地阶段, 侏罗纪 ) 老第 三纪山前坳陷盆地阶段和新第三纪 ) 第四纪强烈构
2. 1 沉积条件 ( 1)区域沉积背景 川科 1 井位于孝 泉 ) 丰谷构造 带的孝泉 构造
上, 其完钻井深 756615m, 完钻层位嘉三段, 此前川 西坳陷中段仅川合 100井进入雷口坡组 6815m。
本井及周边下、中三叠统以碳酸盐岩 ( 云岩、灰 岩 ) 和膏 岩为主, 泥质岩较少。烃源岩主要为深色 云岩及灰岩。
( 1) 烃源岩厚度 本井雷口坡组岩 性以灰岩、云岩为主, 灰岩厚
519m, 约 占 42% ; 云 岩 厚 451m, 占 37% ; 石 膏 厚 262m, 占 21% ; 不含泥岩。其局限台地相的深灰色 的灰岩、灰质云岩可作为烃源岩, 其厚度达 386m, 这 对川西地区的台内浅滩形成近源供烃, 对油气成藏 极为有利。从区域来看, 碳酸盐岩普遍可作为烃源 岩, 尽管其并非优质烃源岩, 但可观的厚度显示出其 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 (表 2) 。
组 ( T2 l) , 涵盖古生界的多套海相地层, 主要发育于 半深海盆地至斜坡、深水陆棚相, 为川西及龙门山地 区古中生界古油藏及现今川西海相形成大中型气藏 提供了物质基础 [ 4] 。 213 储层特征
川科 1井岩心分析表明雷口坡组储层孔隙度为 2% ~ 415% , 渗透率为 010184mD ~ 85mD; 测井孔隙 度达 6% ~ 8% ; 渗透率为 015mD ~ 9mD, 表明储层 情况较好。
川西圈闭形成时间早, 受多期次构造运动叠加, 断裂发育, 有利于油气的聚集。龙门山山前坳陷 ( 前缘构造带 ) 及坳陷内部, 中、下三叠统埋深大于 3000m, 局部构造开启程度低、封闭条件好。中、下 三叠统发育的膏岩可作为良好的局部盖层, 上三叠 统发育的泥页岩为区域盖层, 可起到良好的封盖作 用。较优越的封盖条件保证了气藏的形成及保存。
井号 关基井 井参 1井 大深 1井 川科 1
层位
T2 l T1 j T2 l T1 j T2 l T1 j T2 l T1 j
表 2 川科 1井及邻区 雷口坡组岩性厚度统计表
总 厚 云岩 比例 灰岩 比例 石膏 比例
9231 0 6691 0 72% 6651 0 1961 0 29% 6091 5 5751 0 94% 8071 1 2271 5 28% 10751 5 3781 5 35% 4501 5 1911 5 43% 12321 0 4511 0 37% 6481 5 3211 5 50%
第 33卷 第 4期
天然 气勘探与 开发
地质勘探
从川科 1井看川西下三叠统勘探前景及目标
刘善华 金晓波 胡永章 杨志彬
(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 )
摘 要 川科 1井是开拓川西坳陷海 相勘探新领域 具有重要 战略意 义的科 学探索 井兼区 域探井, 从地 层、沉 积环境、储层特征、烃源条件及盖层与保存 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川西坳陷下三叠统海相 沉积成藏地 质条件, 在此基础 上分析其勘探前景, 指出坳陷西部边缘隐伏构造带、坳陷东南 风化壳 发育区 以及坳 陷东坡 龙泉山构 造带台 内浅滩 发育区为有利勘探区域 , 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目标。图 1表 3参 5
分析, 得出 雷口坡 组气源 岩有 机质 丰度 最大值 为 0175% , 最小值为 0119% , 平均值为 0136% , 且主要 集中在 013% ~ 015% 区间, 烃源岩属于中等 ) 好气 源 岩; 嘉 陵 江 组 气 源 岩 有 机 质 丰 度 最 大 值 为 1122% , 最小值为 0123% , 平均值为 0149% , 且主要 集中在 014% ~ 016% 区间, 属于较好气源岩。
215 成藏主控因素 ( 1) 局限台地斜坡及云坪相带控制了滩相带的
发育 孔隙类型与岩石组构相关, 岩石组构受沉积相
带控制。储层平 面主要 分布 于局限 台地坪 地 ( 云 坪 ) 及斜坡带, 纵向上分布于海退、海进的沉积旋回 过渡带。滩相带的发育与展布与此密切相关, 准同 生期或后期淡水淋滤作用形成溶蚀孔洞提供了良好 的基础条件, 是形成良好储层的有利区。
根据地表露头、前期研究成果、邻区气藏解剖资
料, 综合分析认为川西坳陷古中生界存在五套烃源 岩层: 即下震旦统陡山沱组 ( Z1 ds) 、下寒武统清平 组一段 ( I 1 qp1 ) 、中下泥盆统 ( D 1~ 2 ) 、中上二叠统 梁山组 ) 吴家坪组 ( P2 l- P3w ) 以及中三叠统雷口坡
微裂隙、溶蚀孔 溶孔和 溶解缝 晶间溶孔、砂屑粒 内溶 孔及晶 间孔
含气构造或钻井 中 坝 气 田、川 21 井、雾 1井
川参 1井
川参 1井 地表绵竹九龙
地表江油黄莲桥
214 盖层及保存条件 与四川盆 地整 体上一 致, 井区 的盖 层条 件十
分优越, 其中 雷口 坡组 膏岩 层总 厚 262m, 单 层最 厚为 28m; 嘉陵江组膏岩层总厚 291m, 单层最厚为 2815m。不仅由于 T1 j、T2 l地层中膏盐层与储层云 岩、灰岩间互, 形 成了良 好的 直接盖 层, 而且 在区 域上造就了 T3 - J厚达 600m ~ 1800m 泥岩的区域 间接盖层, 它在工区内 自西北向东南增厚, 其封盖 性甚好。
591 0 6% 3631 0 55%
31 0 0% 190 24% 1321 5 12% 1291 0 29% 5191 0 42% 321 0 5%
19310 21% 6810 10% 3010 5% 30815 38% 55815 52% 9810 22% 26210 21% 29110 44%
同时, 根据川西其它地表露头及周边钻井资料 的分析研究, 认为 川西海相发育 雷口坡组、嘉陵江 组、飞仙关组及二叠系等多套储集层 (表 3), 且雷口 坡及嘉陵江组经历的溶蚀、去膏化以及白云石化等 有利成岩作用改善了储集性能, 川科 1井实钻也发 现海相地层多层油气显示及异常。
层位
T2 l3 T2 l
造形变 阶段 [ 2] 。构造 变形 始于 加里东 期, 经印 支 期、燕山期、喜山期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复合叠加而形 成现今构造面貌。加里东期该区处于近东西向的乐 山 ) 龙女寺古隆起西北翼, 导致缺失上古生界中下 部及下古生界上部地层; 印支期, 紧邻龙门山推覆冲 断带的中坝、鸭子 河、平落坝 等构造基本上 有了雏 形; 川西坳陷在燕山期形成了几个北东 ) 近东西向 的大型隆起带, 绵竹 ) 盐亭隆起带即是横亘川西坳 陷中部的一个大型构造带, 该古隆起带与现今的孝 泉 ) 丰谷构造带大致重叠, 是重要的油气富集带。
嘉陵 江 组 岩 性 以 云 岩、膏 岩 为 主, 云 岩 厚 32115m, 约占 50% ; 石膏厚 291m, 占 44% ; 灰 岩厚 32m, 占 5% ; 泥岩厚 4m, 占 1% 。本井嘉陵江组未 穿, 但 T1 j4+ 5段巨厚, 达到 60515m, 远远超过邻区各 井平均 200m 的厚度。
沉积相 半封闭澙湖
澙湖
潮坪 (蒸发潮坪 )
膏盐 湖
潮汐砂屑滩
发育层位 雷一、雷二段 雷三、雷四段 雷一 ~ 雷四段、嘉三段 雷四段、嘉四 + 嘉五段 雷四段
通过川科 1井与与区域重点钻井及典型剖面对 比分析认为, 表明本井井雷口坡及嘉陵江期处于川 西坳陷中心, 沉积相带以局限台地 ) 蒸发台地为主, 局部发育有台内浅滩, 其有利的台地边缘相带比前 期预测较窄, 孝新合地区滩相储层发育较差, 而有利 的滩相储层发育区主要位于坳陷西部边缘。 212 烃源条件
关键词 川科 1井域地质概况
川西坳陷位于四川盆地西部, 西邻龙门山推覆冲 断构造带, 东侧为川中隆起区。川西坳陷为龙门山晚 三叠世推覆冲断形成的前陆盆地, 因此形成了一系列 大致与龙门山平行的构造和断裂。川西坳陷中段可 划分为三隆两凹五个三级构造单元 (图 1), 隆起带有 孝泉 ) 丰谷构造带、龙门山前缘冲断褶皱带和知新 场 ) 龙宝梁构造带, 两凹为成都凹陷和梓潼凹陷 [ 1 ]。
T2 l1
T1 j3 T1 j
T1 j2
表 3 川西地区 T2 l~ T1 j3 储层基本特征表
储集类型
储集岩
储集 空间
孔隙型
裂缝 - 孔隙型 裂缝 - 孔隙型 裂缝 - 孔隙型
孔隙型
藻屑、砂屑白云 岩
砂屑云岩 砂屑鲕粒灰岩 藻砂屑白云岩 藻、砂屑白云岩
以溶孔 (针孔 ) 为主, 其 次为粒 间孔、粒内孔、藻间孔 以溶孔 (针孔 ) 为主, 其 次为微 裂缝
# 21#
地 质 勘探
天然 气勘探与 开发
2010年 10月出版
台地内古地形分异明显, 隆坳间互; 此外, 龙深 1井、 中坝及汉旺地区雷三段都富藻, 而川科 1井几乎不 含藻类, 但有薄层生屑灰岩发育, 且粒度较细, 也反 映出其所处古地貌较低, 水体相对开阔。
嘉陵江组地层反映出与雷口坡组类似的沉积特 征, 川西坳陷 T1 j4+ 5段平均 厚度为 200m, 而本井段 实钻厚度达到 60515m, 远超平均厚度, 由此可以推 断 T1 j4+ 5段沉积与 T2 l地层沉积时均处于同一较低
作者简介 刘善华, 男, 1980出生, 工程师, 2006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矿产 普查与勘探专业, 现从事工程地质 设计及相关 科研工作。地 址: ( 618000) 四川省德阳市龙泉山北路 298号。电话: ( 0838) 2552613。 E - ma i:l viva638@ 1631 com
川科 1井的完钻揭示了川西坳陷中段 T2 l~ T1 j3 海相岩性组合特征, 建立了完整的地层剖面, 没有发 现断层导致地层的重复和缺失。通过川科 1井与周 边各向邻井对比, 龙门山前江油至绵竹北部相区雷口 坡组沉积厚度 600m ~ 700m, 彭州至蒲江南部相区沉 积厚度 800m ~ 1042m, 川科 1井本组厚达 1232m, 比 周边各邻井均厚 500余米, 表明本井处于古地貌较低 部位, 揭示雷口坡期碳酸盐台地并非是平板式台地,
的古地貌环境, 且本井 T2 l4 段及 T1 j4+ 5段均发育厚 层膏盐层, 表明川科 1井区处于台地内坳陷中心, 并 不利于滩相储层发育。
( 2)沉积相特征 通过对本井岩性组合特征分析, 认为雷口坡期 及嘉陵江期主要处于局限台地 ) 蒸发台地相带, 发 育有台内浅滩 ( 表 1)。
表 1 川科 1井 海相沉积相带划分
( 2)溶蚀作用是形成良好储集性能的关键 古水文地质条件和沉积的可溶性岩石类型的组 成决定了岩溶作用发生的场所及发育规律, 造成岩 溶作用在沉积地层中的溶 蚀程度和影响深 度的差 异。中三叠统在四川盆地普遍被侵蚀, 中、下三叠统 成岩后遭受地表淡水的溶 蚀及分化作用进 一步改 造, 次生孔隙 ( 主要 为溶孔、溶洞、溶缝 等 ) 得 到扩 展, 有效地改善了碳酸盐岩的储集性能。 ( 3)裂隙的发育使储集性能进一步改善 裂隙和微裂隙作为孔隙之间的通道, 对增大储 层的渗透性, 提高产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
泥岩
21 0 371 0 11 5 811 1 61 0 51 0
/ 41 0
比例 0% 6%
0 10% 1% 1%
1%
( 2) 有机质类型 从川科 1井海相层位地化录井资料可以看出, 雷口坡组烃源岩岩性为深灰色灰质白云岩, 为 Ó型 低成熟干酪根; 嘉陵江组烃源岩岩性为灰色微晶白 云岩, 为 Ó型低成熟干酪根。 ( 3) 有机质丰度 对本井所取得的 238个地化录井成果进行统计
据 D# W 柯克兰、R# 伊文斯的介绍 ( 1984), 在
第 33卷 第 4期
天然 气勘探与 开发
地质勘探
现代盐湖、日晒蒸发池沼和泻湖的蒸发环境中, 可以 有极丰富的有机质。虽然在咸水中残存的生物种属
很少, 但它们确是大量普遍存在着。由于表流海水 的进入, 源源不断地带入生存的养料, 使得浮游生物 大量繁衍。此种蒸发环境 中的中含盐区域 ( 4% ~ 12% ), 只有碳酸 盐沉积, 而且由于盐水的 分层, 底 水可能出现还原环境, 有机质得以保存在富含碳酸 盐岩的生油岩中 [ 3] 。由此可见工区内 T2 - T1 的局 限台地环境所产生的灰岩、云岩, 是具有一定的乃至 较强的生烃能力。
2 成藏地质条件
图 1 川科 1井井位图
川西地区历经古生代 ) 中三叠世碳酸盐台地阶 段, 晚三叠世陆缘海 ) 前陆盆地阶段, 侏罗纪 ) 老第 三纪山前坳陷盆地阶段和新第三纪 ) 第四纪强烈构
2. 1 沉积条件 ( 1)区域沉积背景 川科 1 井位于孝 泉 ) 丰谷构造 带的孝泉 构造
上, 其完钻井深 756615m, 完钻层位嘉三段, 此前川 西坳陷中段仅川合 100井进入雷口坡组 6815m。
本井及周边下、中三叠统以碳酸盐岩 ( 云岩、灰 岩 ) 和膏 岩为主, 泥质岩较少。烃源岩主要为深色 云岩及灰岩。
( 1) 烃源岩厚度 本井雷口坡组岩 性以灰岩、云岩为主, 灰岩厚
519m, 约 占 42% ; 云 岩 厚 451m, 占 37% ; 石 膏 厚 262m, 占 21% ; 不含泥岩。其局限台地相的深灰色 的灰岩、灰质云岩可作为烃源岩, 其厚度达 386m, 这 对川西地区的台内浅滩形成近源供烃, 对油气成藏 极为有利。从区域来看, 碳酸盐岩普遍可作为烃源 岩, 尽管其并非优质烃源岩, 但可观的厚度显示出其 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 (表 2) 。
组 ( T2 l) , 涵盖古生界的多套海相地层, 主要发育于 半深海盆地至斜坡、深水陆棚相, 为川西及龙门山地 区古中生界古油藏及现今川西海相形成大中型气藏 提供了物质基础 [ 4] 。 213 储层特征
川科 1井岩心分析表明雷口坡组储层孔隙度为 2% ~ 415% , 渗透率为 010184mD ~ 85mD; 测井孔隙 度达 6% ~ 8% ; 渗透率为 015mD ~ 9mD, 表明储层 情况较好。
川西圈闭形成时间早, 受多期次构造运动叠加, 断裂发育, 有利于油气的聚集。龙门山山前坳陷 ( 前缘构造带 ) 及坳陷内部, 中、下三叠统埋深大于 3000m, 局部构造开启程度低、封闭条件好。中、下 三叠统发育的膏岩可作为良好的局部盖层, 上三叠 统发育的泥页岩为区域盖层, 可起到良好的封盖作 用。较优越的封盖条件保证了气藏的形成及保存。
井号 关基井 井参 1井 大深 1井 川科 1
层位
T2 l T1 j T2 l T1 j T2 l T1 j T2 l T1 j
表 2 川科 1井及邻区 雷口坡组岩性厚度统计表
总 厚 云岩 比例 灰岩 比例 石膏 比例
9231 0 6691 0 72% 6651 0 1961 0 29% 6091 5 5751 0 94% 8071 1 2271 5 28% 10751 5 3781 5 35% 4501 5 1911 5 43% 12321 0 4511 0 37% 6481 5 3211 5 50%
第 33卷 第 4期
天然 气勘探与 开发
地质勘探
从川科 1井看川西下三叠统勘探前景及目标
刘善华 金晓波 胡永章 杨志彬
(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 )
摘 要 川科 1井是开拓川西坳陷海 相勘探新领域 具有重要 战略意 义的科 学探索 井兼区 域探井, 从地 层、沉 积环境、储层特征、烃源条件及盖层与保存 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川西坳陷下三叠统海相 沉积成藏地 质条件, 在此基础 上分析其勘探前景, 指出坳陷西部边缘隐伏构造带、坳陷东南 风化壳 发育区 以及坳 陷东坡 龙泉山构 造带台 内浅滩 发育区为有利勘探区域 , 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目标。图 1表 3参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