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英采华织锦囊 精研细磨出奇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撷英采华织锦囊精研细磨出奇香
————观《记承天寺夜游》磨课课例有感
古人十年磨一剑,今人十天磨一课。磨课重在“磨”,关键是注意磨的方法,注重磨得效果。
通过《记承天寺夜游》磨课课例的学习,我觉得,课上所教的文章可能内容很少,但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的东西不能少。我想磨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教师合理科学的引导和点拨,读懂更加多的内容,品味更加美的名句,感悟更加深厚的人情。很显然,丁老师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执教中就很好的完成了这三点。“三次备课两轮打磨”,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研修语文三组的全体老师们为丁老师出谋划策,倾囊相助。丁慎杰老师撷英采华织就授课锦囊,终于在不断地完善修改、修改完善中,在群组老师共同的精研细磨中孕育出一堂充满奇香的经典美课。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本文教学中的做法,谈一谈本人在观课中的三点感受。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一、“以读引思”懂内容
文言教学重在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诗经三百首,不会读诗也会吟”。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法宝!丁老师的整堂课“从读中来,
到读中去”。咬文嚼字读、声情并茂读、创设情境读,音乐渲染读,方式丰富多样,学生参与度高!读不是目的,读懂才出效果。学生的读不能停留在浅层次的泛泛而读上,关键是教师在读的引导上,怎么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读懂更多的内容,我想这就是教学中朗读环节里的“以读引思”问题。(所谓“以读引思”不过是我杜撰的一个词,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上追加提问,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品读赏析环节中,丁老师让学生连续三次集体诵读“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轻读、拖长音读,抓住关键词“解衣”、“欣然”读,每一次读后,教师的追问引思都很好的为下一次的朗读点拨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在我教授本课时,我曾经尝试过这样一种做法。我给这个句子设置了三个情景:一是一个志得意满在外游玩的的才子;二是一个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公子;三是一个满腹忧虑在外漂泊的游子。请你设想假如说的是他们三人,你应该分别用什么语调语气去读,重音放在哪个字。结果学生朗读的兴趣非常浓厚,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可谓热烈。读罢,我出示了苏轼的生活经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体会后再读,结果学生读的就比较动情,欣喜里还带有了一种苦中寻乐的味道。
二、“以品解意”析名句
“品”:会意字,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本义:众多。教学中可品的应该是文章的重点句段、经典名句。因为他们是承载文本的价值和作者的情感的主要载体,有着较为深刻和饱
满的内涵,是需要深入挖掘的。通过“品”,理解它们的意思,赏析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这个过程包括读、思、议、述。在反复的诵读,思考,议论和表述中感悟名句的精髓和神韵,从而领悟文章的主旨及突出主旨的写作技巧,使学生既领悟了文本所要凸显的价值,又感受了语言的艺术技巧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叙事简洁,写景如绘,字约义丰,“字唯其少,义唯其多”。对于文章经典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教师先采用指名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并描绘景色的办法解读。再让学生看投影,通过句中词语的拆换,前后顺序的颠倒,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看看那句更好?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原句所表达出的作者当时沉醉在月色之中,不辨真伪,亦真亦幻的情景。学生能感受到此刻作者全身心投入到优美的月色中,忘记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烦恼忧愁的心境。
教学本文时,我和学生一起品读名句。我采用了读、思、绘、述的方式,这其中有一个“绘”,与丁老师有所不同。我要学生在纸上画一画这情景,并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你可以看的到,想得到,但画不出,说不出的美景。学生在品析时,还得出了一个与老师不同的感受,就是,当作者回过神来时不是惊喜,而是无奈、失望。作者感叹道:“为什么不是藻荇呢?如果是藻荇,该多好啊!”这个有待进一步与老师们探讨。
教学时我还提前做了个准备,因为前天晚上下晚自习时,月色甚好。我班教室门前有一颗一抱粗的大柳树,斑斑驳驳的树影撒了一地,
我和孩子们在树下玩了一会,有的同学还拿出课本试试能不能看清书上的小字。一群孩子感叹月色的清澈透明,一晚好梦。结果第二天的学习,一谈起昨晚的月色,大家就滔滔不绝的描述起来,甚至有学生还把名句加以修改“院中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柳树影也。”摇头晃脑的大声朗读,引来一片叫好声。我们感叹,名句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千百年后他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三、“以悟生情”汲精神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本不分家。只学不思,不会汲取精华,只思不学,空留一片迷茫。学生只要去思考就会有感悟,只要有感悟就会理解作者,走进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从而从作者的作品中汲取可吸收的精华思想。
丁老师刚上课时我觉得学生并没有投入进去,只是教师在不断地强调一种东西。文章是作者在经历人生低谷时的抒怀之作。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就投入进去,穿越时空理解几千年前作者的处境。俗话说:“知人论世”。知诗人,评诗情。不知道作者的内心世界,怎能去了解他的作品呢?不理解就不尊重,不尊重就不理解。要想让学生尊重古人,敬仰古人,理解古人的处境很重要。当丁老师出示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后学生才渐渐明白,才一步一步感悟到作者此时的复杂而微妙的心境。我想这些这些背景资料如果能够印刷出来,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和讨论时间,学生会感悟的更好。平时的教学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在教学文章的做后环节,丁老师安排了集体背诵来体悟作者的悲
凉、无奈、郁郁不得志,到乐观豁达之情,达到对学生精神境界的升华。
我在上此文时,还结合作文教学安排了一个说话环节。话题有二:一是假设你就是张怀民,此情此景你会对苏轼说些什么?二是假如,你也散步正碰到这两个人,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劝慰别人,达到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效果。
总之,这次观课我学到了很多,也结合自己的教学反思了很多。“风物长宜放眼量”。学然后知不足,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我要不断实践暑期的培训内容,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力把从研修中学到的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践中,真正的不负此次研修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