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

1 .现代西方文论的时间和空间界定。

时间上,界定为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思想。

空间上,西方文论的“西方”主要指欧、美等地,除了地域含义外,还包括历史文化因素,因此,西方文论也包括俄罗斯的文论。

2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主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内涵。

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即是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即是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根源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它的思想基础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3 .现代西方文论的两大主潮——人本主义文论和科学主义文论的内涵。

4 .人本主义文论具体有哪些?

①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庞德

②表现主义文论。克罗齐

③精神分析学文论。弗洛伊德

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萨特、海德格尔

⑤解释学和接受理论。姚斯

5 .科学主义文论具体有哪些?

①形式主义文论、布拉格学派。②语义学和新批评理论。③结构主义文论、符号学、叙事学。

6 .现代西方文论的两次转移是什么

a. 从作家到作品文本

19世纪的西方文学理论把研究重点放在作家身上。20世纪初文论,仍以作家为研究重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随着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派的崛起,西方文论研究的重点开始发生变化即从以作家研究为主逐步转向以作品研究为主。

b. 从作品文本到读者接受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在重点研究文学作品时,也关注读者的接受问题。六七十年代,接受理论和解释学兴起,文论研究的重点从作品文本转到读者接受上来。

7 .现代西方文论的两个转向是什么

a. 非理性转向

非理性转向主要是就人本主义文论而言的。20世纪,人本主义哲学和文论中,非理性主义逐渐突出,超越了理性主义。从理性到非理性,这就是“非理性转向”。

b. 语言论转向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启迪,西方哲学逐渐由认识论轴心转向语言论轴心。如果说认识论哲学关注“我们如何知道世界的本质”;而语言论哲学则关注“我们如何表述我们所知晓的世界的本质”,它强调要先在语言层面上检验命题的真伪。

在现代西方文论中,“语言论转向”主要体现在科学主义文论中。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语义学和新批评,到结构主义、符号学,都从不同方面突出了语言论的中心地位。

8 .现代西方文论的表现特点。

a. 流派繁多。

b. 更迭迅速。

c. 许多流派之间既有冲突,又有交叉、重叠、影响和吸收,呈现复杂的关系。

9 .现代西方文论(或人本主义文论)的开端是唯意志主义哲学、文艺美学。

现代西方文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潮,在20世纪时进入了高潮阶段,但其开端却是19世纪的唯意志主义哲学、美学。近代人本主义思潮是以理性主义为主流,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理性,把理性看成是衡量、认识和创造世界的最根本尺度。

在哲学和美学上,最先自觉地用“生命意志”来否定、取代“理性”的,就是唯意志主义。唯意志主义:对传统的人本主义的理性本体论进行挑战,批判人类理性的局限性,把生命意志规定为人的本质特征和终极意义的显现,并把它作为整个宇宙、世界的本原,从而确立生命本体论在哲学上的中心地位,具有鲜明的现代性。

10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内涵:生命意志本体论、直观主义认识论、悲观主义人生论。

(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年)

生命意志本体论

叔本华对世界的本原与本质提出两个基本命题:一是“世界是我的表象”;一是“世界作为意志”。

首先,叔本华认为,全部客观世界或现象界都是表象世界。世界是为主体而存在,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叔本华把客观世界主体化、心理化,把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铁的事实篡改成世界只是人的表象,这实际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其次,叔本华认为五彩缤纷的表象世界还只是表面的,只有意志才是世界的内在本质。意志的任何活动都体现为其身体的活动,身体活动便是客观化了的意志活动。对世界来说,整个世界的本原与本质是意志,意志的客体化或外化,才构成了纷纭复杂的表象世界。

直观主义认识论

叔本华的直观主义认识论直接由意志本体论推演而来。

首先,他认为意志先于认识、高于认识,认识和理性都是意志客体化发展到一定级别的产物,是个体维持生存和传代的一种辅助工具或器械。

其次,认识又随意志客体化而由较高级别向最高级别发展。直观认识虽低于理性认识,但理性认识是由直观认识来的。知识的根源不在理性,而是直观认识沉淀于理性的结果。叔本华对直观作了神秘主义的解释。叔本华认为,直观是“直接的了知”,而“直接的了知”也是一刹那间的工作,是突然的“领悟”。它是一种超越感性与理性,却能直接、瞬间了知、把握对象因果性的主体之能力。凡是纯粹由直观产生的事物,纯粹依直观而行事,便永无谬误,也不会为时代所推翻。

悲观主义人生论

叔本华从生命意志本体论出发,认为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生命意志即盲目的无止境的、寻求生存、繁衍的欲望,而欲求的那种高度激烈性本身就已直接是痛苦的永久根源。一切痛苦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未曾满足的和未被阻挠了的欲求。因此,人生即痛苦。

摆脱痛苦,就要禁欲,分为三步: a.自愿放弃性欲。因为性欲是生命意志最坚决表现,性欲把痛苦推至无限。b.否定痛苦。痛苦是一个净化炉,人经过痛苦煎熬而感到绝望,从而转向内心,进入直观,清心寡欲,达到超脱一切痛苦的神圣境界。C.死亡灭绝。寂灭的最高形式是绝食而死。

11.叔本华的美的形态——“三美”说:优美、壮美、媚美。

叔本华认为,审美的观审包括两个方面,即主体方面与客体方面。这两个方面在具体审美观审中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对象的特性而有所侧重和变化,这就造成了在观审中形成的美的三种基本形态

①优美(感):是指在观审中,认识的对象由于其形态很容易成为其理念的代表,使主体不知不觉就摆脱了意志和为意志服务的认识,从而进入到直观的状态。优美(感)无需主体作什么努力,只靠对象本身就能轻而易举摆脱意志而达于直观,所以,客观因素占了主导地位。

②壮美(感):是指由于认识的对象与主体的意志存在某种敌对,因而只有靠主体有意的强制努力才能挣脱这种敌对关系而达到纯粹观赏状态。壮美需要主体作出巨大努力才能挣脱意志而接纳对象、进入观审状态,是主观因素占了优势

③媚美(感):媚美是“唤起鉴赏者的意志因而摧毁了纯粹的审美观赏”,它不是美的,而是反审美的。“积极的”媚美:如绘画中的食物与人体,只有引起观赏者的食欲与肉欲,即纯感官刺激。“消极的”媚美:则把“意志深恶痛绝的对象展示于鉴赏之前”,因而是令人作呕的、糟糕的(人妖、罂粟花)。

12 .叔本华关于“艺术的功能——摆脱痛苦”的思想。

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意志是永不满足的欲求,因而人的痛苦是与生俱来的。要想摆脱痛苦,只有使认识从服务于意志和充当作意志的工具中解脱出来。根本彻底的解脱之途只有灭绝意志,走向“寂灭”、涅槃,即死亡。暂时的解脱之途只有依赖于艺术了。

因为艺术是以纯粹观审方式,在表象世界中直观到理念这个意志的直接客体性,因而能躲避为意志服务的劳役,挣脱意志的束缚,而达到主体与理念的水乳交融,主体“自失”于对象之中,即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中,主体内心充满喜悦的美感,从而将日常生活中的痛苦忘怀于九霄云外。

但是,艺术摆脱人生痛苦的功能不是无限的、永恒的,而是有限的、暂时的。因为,观审状态对于主体来说,一般都是偶然的、暂时的。意志和痛苦如同如来佛的巨手一样,是人类永远跳不出去的,唯一的出路就是死亡。而艺术也就被看作是人类自觉走向死亡、灭绝途中所迈出的一小步。叔本华的艺术观不但是彻底非理性主义的,而且浸透了悲观主义的色彩。

13 .尼采的作品著作有哪些?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内涵

a.1870—1876年,受叔本华影响较大的时期,代表作是《悲剧的诞生》(1871年);

b.受孔德、斯宾塞实证主义影响的思想发展时期,代表作有《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年)、《朝霞》(1881年);

c.独创时期,“强力意志”思想趋于成熟,主要著作有《快乐的知识》(1882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5年)、《强力意志》(1895年出)。

在尼采看来,日神和酒神分别象征着宇宙、自然、人类的两种基本的生命本能和原始力量。日神象征着美的外观的幻觉力量;酒神则表现惊骇狂烈的情绪放纵的力量。尼采用梦和醉这两种人的心理现象来比喻日神与酒神两种力量,认为日神展示为“梦”的幻境和美的形象,而酒神则借“醉”态体现为激情的狂烈、高涨和忘我境界。

代表日神精神的典型艺术是造型艺术,因为日神是梦的艺术世界,是梦象与外观的美,而梦境的美丽外观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前提,所以,日神是“一切造型力量之神”。表酒神精神的典型艺术是非造型的音乐艺术。“酒神音乐家完全没有形象,他是原始痛苦本身及其原始回响”。酒神艺术侧重于听觉内心的鼓荡。

14 .尼采的“强力意志”的内涵。

强力意志是生命意志,但不是求生命的意志,而是求强力的意志,是求扩展和超越的意志。

求强力正是意志之本质。人的一切(肉体与精神)都是强力意志的表现与产物。强力意志分化为追求食物的意志,追求财产的意志,追求奴仆和主子的意志……全部的自然、人类、宇宙的历史内容和过程都是由强力意志的强弱矛盾与冲突构成的。

15 .象征主义概念和内涵和代表人物。波德莱尔的“应和”论。

19世纪西方文学随着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的逐渐衰落,象征主义思潮应运而生。“象征主义”概念的提出是希腊诗人让·莫雷亚斯。他于1886年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正式用“象征主义诗人”来概括法国这批新潮诗人

前期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兰、马拉美。他们同时也是前期象征主义诗论的主要代表。

后期象征主义诗潮再度兴起,20世纪初从法国扩及欧美各国,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瓦莱里,英国的叶芝、西蒙斯等

波德莱尔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认为自然界万物互为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人的感官之间亦相互应和沟通,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也是互为应和、交流的,诗就是这种象征、应和的产物。故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16 .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的“音乐化”内涵及其理解。

对于象征主义诗歌的界定,瓦莱里同其前辈及同时代人不一样,既不同于“应和”论,也不同于“暗示”和“神秘”论,而是独特的“音乐化”论。在他看来,象征主义诗歌的本质就在于使诗歌这种语言艺术“音乐化”。

首先,音乐化是指诗的语词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也即语词与人的整体感觉情绪领域的某种和谐合拍的关系。

其次,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再次,音乐化还包含诗的语言的音乐化,“要做到音韵谐美节奏合拍,而且要满足各种理性的及审美的条件”。

瓦莱里说:“诗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某些文字的组合能够产生其他文字组合所无法产生的感情”,这就是“诗情”。而“诗情”,是“一种兴奋和迷醉的心情”。作为“诗的艺术”,就是要用“语言手段”“引起类似的心情和人为地促进这种感情”,也就是使“语言结构”与“诗情”达到一种默契与和谐。

瓦莱里为象征主义规定的任务是“使我们感觉到单词与心灵之间的一种密切的结合”;其象征主义诗论的核心,就是认为“诗的世界”实质上是:语言(词)——意(形)象——感觉(情)三者之间的和谐、合拍的音乐化关系。

17 .表现主义概念和内涵、及其代表人物。

表现主义指20世纪初叶发端于德国的一场文学和造型艺术的创作活动和思潮。在文学上,属于这个阵营的有剧作家斯特林堡、布莱希特、尤金·奥尼尔,小说家卡夫卡等。

在文学理论和批评史上,表现主义一词还指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和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为代表的以艺术为表现的理论。克罗齐、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理论,一方面是对康德以来的艺术自主理论、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诗学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又是对19世纪后期诞生的崇尚主观感情表现和艺术形式探索的现代派艺术实践的总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18 .(克罗齐)艺术即直觉即表现的内涵。

克罗齐表现主义的基础是直觉。克罗齐把直觉的知识归结为美学和艺术。他并不否认艺术家也使用概念,不过强调艺术之概念与哲学有所不同。直觉指心灵赋形式于杂乱无章的物质世界的活动。主张直觉不依赖于理智、知觉、感受和综合。他认为直觉是心灵的事实,是自在自为的,不受制于

机械的、被动的事实。而真正能够说明直觉的,唯有表现。直觉与表现是同一回事情,假如把它们分开,就再也无法使之重新结合了。

直觉和表现之关系:

克罗齐反对视直觉为艺术构思,视表现为艺术传达,坚持直觉和表现不可分割的立场。对此克罗齐认为,思想就是语言,当思想形诸语言,它就是得到了表现,不论是内在于心还是外显于物。直觉的知识就是表现的知识。直觉或表象,就其为形式而言,就是表现。鉴于把艺术表现判定为内在心灵的直觉活动,克罗齐反对艺术分类,认为艺术作品的分类最多只有实用上的意义,而没有哲学上的意义。

19 、俄国形式主义的概念和内涵。

俄国形式主义是1914至1930年在俄罗斯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流派。主要有两个分支:一个是“莫斯科语言学小组”,以罗曼·雅各布森为代表。另一个是“彼得堡小组”,这两个小组都重视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文学。

俄国形式主义深受日内瓦语言学派、胡塞尔现象学、象征主义、未来主义等影响,反对只根据作家生平、社会环境、哲学、心理学等文学的外部因素去研究文学作品,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文学作品本身,文学评论者要去探寻文学自身的特性和规律,也就是说,去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等形式上的特点和功能等。

布拉格学派的概念。

1920年,“莫斯科语言学小组”的创始人雅各布森会同威廉·马捷齐乌斯等人于1926年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学会。他们有着一系列的理论主张,被称为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在理论上的主要特征

a.注重语言的功能研究。

b.类比方法是布拉格学派主要的研究手段之一。

c.把共时性语言学研究与历时性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注重探讨共时性语言体系的历史发展过程。

d.研究方向转向读者。

20 .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理论主张。

第一,文学作品是“意识之外的现实”。

形式主义者指出,他们研究的是作为客观现实的艺术作品,而不管作者和接受者的主观意识和主观心理如何。因为艺术作品中的每一个句子自身不可能是作者个人感情的简单反映,任何时候都只是一种构造和游戏。

第二,文学创作的根本艺术宗旨不在于审美目的,而在于审美过程。

形式主义理论家们认为,人们感知已经熟悉的事物时,往往是自动感知的。这种自动感知是旧形式导致的结果。要使自动感知变为审美感知,就需要采取“陌生化”手段,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让人们从自动感知中解放出来,重新审美地感知原来的事物。作家应该尽可能地延长人们这种审美感知的过程。

第三,文学批评的任务是要研究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内部规律,即文学性,也就是要着重研究艺术形式,要深入文学系统内部去研究文学的形式和结构。

形式主义者认为,既然文学可以表现各种各样的题材内容,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就不在内容,而在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技巧的安排组织,因此文学性仅存在于文学的形式。形式主义也由此而得名。

第四,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是文学批评可以运用的主要方法之一。

这一方法能够科学地指示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把握文学创作的规律。形式主义者按照索绪尔的办法,把文学研究也划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并着眼于以形式分析为主的内部研究。在他们看来,共时性的语言学研究方法是文学科学化研究的理想方法。

21 .美国著名文艺理论家韦勒克称为“20世纪西方四大批评家”的文论家是克罗齐、瓦莱里、英伽登、卢卡契。

卢卡契(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卢卡契的文艺理论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独树一帜。

罗曼·英伽登(1893—1970),波兰杰出的哲学家、美学家、文学理论家。《文学的艺术作品》(1931)、文学的艺术作品本体论;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基本结构;文学的艺术作品认识论保尔·瓦莱里(1871—1945),出生于地中海。《海滨墓园》标志着其诗歌创作的顶点。瓦莱里的文学理论、批评活动主要活跃在20—30年代,瓦莱里是法国后期象征主义诗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克罗齐(1866—1952)生于意大利,建立自己的精神哲学体系,并完成了该体系第一部著作《美学:作为表现的科学和普通语言学》《精神哲学》《美学纲要》(1912)、《诗论》(1936)克罗齐的贡献,是在于把艺术是表现这一流行观念,发展成为一切表现都是艺术这一著名结论。

22 .(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的内涵。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艺创作不能够照搬所描写的对象,而是要对这一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陌生化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这一方法就是要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感受活动。

23 .雅各布森关于“文学研究的对象:文学性”的论述。

罗曼·雅各布森是莫斯科语言学小组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人物之一。

雅各布森等形式主义理论家注重探索文学区别于其他科学的独特性。他们强调,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有自己的具体特性。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文学性就在文学语言的联系与构造之中。

雅各布森则进一步说明,不能从单部的文学作品中去寻找。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它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文学研究者不必为研究作品而研究作品,更不应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来肢解作品。文艺学的任务就是需要集中研究文学的构造原则、手段、元素等等。文学研究者应该从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把它们抽象出来。

24.现象学文论的概念及其代表人物。

由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在20世纪上半叶发展迅速,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1859—1938)。现象学“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和典型哲学的方法”。

胡塞尔的现象学主要在三个方面影响到现象学文论:

其一是以严密的科学理性精神从事文学理论的研究,以便使这种研究成为一门科学。

其二是以现象学的思维态度和方法确立文学研究的对象;

其三是将意识作为文学研究和批评的主要对象。

20世纪现象学文论的主要代表有:波兰哲学美学家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主要著作有:《文学的艺术作品》(1931);法国哲学美学家杜夫海纳的现象学文论以及日内瓦学派的理论与批评。

25.英伽登关于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基本结构(四层次)的思想。“意义单元”的概念和内涵。

在文学作品的结构上,英伽登认为包括四个界质独立又彼此依存的层次:

a.字音与高一级的语音组合

是作品结构中最基本的层次,是直接与物性载体相关的层次。字音不是指具体阅读时的语音状态,而是指那种“携带意义”、超越于个人阅读经验而使阅读和理解成为可能的东西。字音的基本形式是单词,但单词并不是独立的语言构成,单词必须进入句子才有确定的意义。当一个词与句子中的另一个词相互作用,其词意会发生变化,个别的词变成了更大的意义单位(句子)的一部分。

因此,句子才是语言的基本构成,是高一级的语音组合。句子作为高一级的语音组合与意义直接相关。

b.意义单元

意义单元层指的是作品结构中由字词的意义所构成的层次。

所谓的“意义”,是指字音所指涉的一切事物,即意向性关联物。与一个单词相对应的意向性关联物是单个意向性客体,与一个句子相对应的意向性关联物是一种意向性事态,而意向性关联物总是区别于客观实在

c.多重图式化方面及其方面连续体

所谓“图式化方面”指的是作品中意向性关联物的有限性问题,它指的是任何一部作品都只能用有限的字句表达呈现在有限时空中的事物的某些方面,并且这些方面的呈现与表达只能是图式化的勾勒,而一部作品的意向关联物也不过是事物之多重图式化方面的组合体或纲要略图,它有许多“未定点”和空白需要读者的想象来填充或“具体化”。

d.再现客体

所谓“再现客体”(即再现性的客体)就是虚构的、具有不完备性的意向关联物。它在意义单元层和图式化方面层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涉及。再现客体与实在客体不同,再现客体具有虚构性。

26.存在主义文论的概念。

“存在主义”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存在主义主要指以法国哲学家萨特为代表的哲学思潮。广义的存在主义则指以“存在”为哲学基本问题并集中思考这一问题的哲学思潮。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是广义的存在主义思潮的直接肇始者和确定者。

“此在”与“存在”的内涵。

海德格尔思想直接发端于现象学,他不同意胡塞尔把“纯粹的先验自我”作为现象学还原的终点或知识确定性的基础,因为超时空的纯粹先验自我事实上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被抛在时空中并不得不与他人共存的具体个人,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此在”才是思想应回到的实事本身。“此在”即“人的存在”。

“存在”一词它表示语言表述中主语和表语之间的意义关联,因此译成的汉语“存在”,不能理解为汉语语境中的实在,而应理解为语言活动中发生的意义之在。对“存在”的思考即对“意义之在”的思考。显然,只有把握了“意义之在”(存在)才有可能理解“人的存在”(此在),因为人的存在在本质上即意义之在的历史性发生。

“世界”与“大地”的内涵。

“世界”与“大地”是一对充满隐喻性的概念,就其以之阐释艺术作品的本源而论,它们主要指“意义化”(世界)和“无意义化”(大地)的对立冲突。艺术作品建立了一个世界,同时展示了大地,在世界与大地的冲突中,作品描述的存在者既显示(获得意义)又隐匿(失去意义)地出场,艺术作品也因此而成其所是。

作品建立的世界要将这世界中的事物意义化,作品展示的大地则要将大地上的一切无意义化。

27 .“民族——人民的文学”的内涵。提出者是谁。

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论

a.重视文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

葛兰西对文学本质的基本看法决定了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家就必须深入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中去,努力用自己的笔来反映社会生活。

b.重视文学与政治的联系

文学总是表达着某种政治倾向,通过情感和伦理观念的表达,使欣赏者感受到作者特定的政治态度。

葛兰西要求文学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应成为“精神、道德革新的表现”,为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当然,葛兰西也清醒地认识到。文学艺术之所以不能等同于政治,那是因为文学艺术还有审美品质。

c.“民族——人民的文学”的提出

“民族——人民的文学”的观点是葛兰西结合意大利的社会历史和现实而提出的。他认为,在意大利存在着大众偏爱外国作家而毫不重视本国作家的现象。原因是很大一部分知识分子隶属于“农村资产阶级”,他们的经济地位建立在对农民的剥削之上,因此与人民大众毫无联系,其作品也缺乏人民性而为人民所不屑一顾。

因此,葛兰西提出“民族——人民的文学”的思想,要求培养一支人民的知识分子队伍(包括文学作家),并与人民结合在一起,想人民之所想,喜人民之所喜,体验人民大众的情感,与之融为一体,成为人民的代言人。

28.英国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伊格尔顿提出“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思想。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艺术之所以是意识形态,主要有两点:

首先在于它们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属于复杂的社会知觉的一部分。

其次,文学艺术又是以其特殊的方式与维护和再生的社会权力有着某种联系。因此,文学艺术也就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文学,伊格尔顿认为文学是观察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理解文学艺术作品首先就应当理解它们与其所处的意识形态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也认识到文学艺术与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文学艺术也不仅仅是被动地反映经济基础的,文学艺术具有积极的反作用。尽管文学艺术本身并不能根本改变历史进程,但是它们仍是历史变化过程中的一种积极因素。

29.符号学家、美学家苏珊·朗格把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苏珊·朗格把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在她看来,艺术首先是符号体系,其次是一种特殊的符号体系。其它符号是指向外在的意义,而艺术中的符号虽也涉及外在事物,但艺术系统作为一种整体的符号体系,它是留驻在符号自身供人体验的。

“所谓艺术符号,也就是表现性形式,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所熟悉的那种符号,因为它并不传达某种超出了它自身的意义,因而我们不能说它包含着某种意义。它所包含的真正的东西是一种意味,因此,仅仅是从一种特殊的和衍化的意义上说来,我们才称它是一种符号。”

30 .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卢卡奇、意大利哲学家葛兰西都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

31 .卢卡契的“艺术本质——审美反映”思想。

卢卡契认为,文学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作为人们的意识形态,是现实的反映,而这种反映是一种能动(非机械)的反映。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反映是反映现实与超越现实的辩证统一。文学艺术的内容来自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是对客观现实的超越。这种超越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审美反映渗透着艺术家主观成分。

艺术家的审美趣味、思想情感等主观因素不可避免地要伴随着整个审美反映过程,这样,艺术家对现实的反映就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反映,这种反映也就超越了客观现实。

第二,审美反映包含了主观辩证法,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而超越客观现实。

艺术家对现实的反映是一种有选择的反映,“某些作为基本的要素得到了强调,而其余的则完全或者至少部分地被忽视、被排斥到背景中去”。这是艺术家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第三,审美反映是一种拟人化的反映。

艺术与科学、日常生活活动的区别就在于这一点。科学反映不具有拟人化的特征,而审美反映则具有拟人化的特征。这种拟人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审美反映是以人为中心的;艺术作品是以人的世界为对象,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最高表现方式。艺术在本质上是为了满足人类自我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

32 .法兰克福学派的概念。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第二代代表人物是哈贝马斯。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因其主要成员均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成员而得名。法兰克福学派以社会哲学为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其异化和反人性。该学派理论家主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同时兼收其他理论,并调和、综合这些理论,形成了以现代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尖锐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具体文艺主张虽各不相同,但在批判现代社会否定人性、强调现代艺术在反抗社会、拯救人性等方面却是基本一致的,体现出鲜明的反异化的社会批判色彩。

该派的代表人物有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和哈贝马斯等人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

33. (布莱希特)“间离化”的内涵。

所谓“间离化”就是有意识地在演员与所演的戏剧事件、角色之间,观众与所看演出的戏剧事件、角色之间制造一种距离或障碍(即陌生化),使演员和观众都能跳出单纯的情境幻觉、情感体验或共鸣,以“旁观者”的目光审视剧中人物、事件,运用理智进行思考和评判,获得对社会人生更深刻的认识。

间离化——《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

34. 结构主义文论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结构主义思潮是一个方法论体系而不是统一的学派,因此,它的理论来源和基础是多种多样的,理论体系也是庞杂的。主要来源:首先是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带来的巨大影响。其次是西方传统学术上的寻求“深度模式”的影响。

结构主义文论的主要特征

a.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

结构主义文论反对诸如印象派一类的主观批评,要求用相对稳定的模式来把握文学,以达到有理性、有深度的认识。结构主义文论的操作步骤大体是先提出一个假定的结构,或从其它学科中借用某一模式,看它能否说明具体文本。如果能,就用该模式作为文本的基本结构;如果不能或不适合,就另寻其它模式,直到大体适合为止。

b.强调文学研究的整体观。

结构主义文论把文学看成一个整体、强调文学系统和外在于文学的文化系统对具体作品解读的重要性。结构主义者所说的整体并非事物本来的整体,而是分割事物找出各元素后再组合而成的整体。结构主义文论也要求细读,只是它要求将语段的细读与整体参照结合起来。它的整体观可以是就作品整体而言,还可以是对更大范围的文化背景而言。追踪文学的深层结构。

35.叙事学与符号矩阵

叙事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小说,而小说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从而同一事件在不同的讲述中可以凸现不同的意义。叙事学属于以小说为主的叙事文学的理论,它主要探讨作者与叙事人的关系,叙事人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作品的人物特性、叙事视点、叙事方式和结构,等等。其中,叙事视点与结构占有突出地位,是当代叙事学理论关注的重心。

A·J·格雷马斯他把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结合起来,在叙事学研究中采用符号学方法,建立了他的文学符号学理论。文学符号学理论中最著名的是“符号矩阵”,它源自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中命题与反命题的诠释。

x ←→反x

↖↗

↙↘

非x ←→非反x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1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 柏拉图 一、单项选择题。 1、《伊安》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D) A、亚里士多德 B、贺拉斯 C、王尔德 D、柏拉图 2、《会饮》作者是( C ) A、亚里士多德 B、布瓦洛 C、柏拉图 D、康德 3、迷狂说的提出者是( D ) A、尼采 B、雨果 C、朗吉弩斯 D、柏拉图 二、多选。 柏拉图的美学与文论作品有( A、B、C )。 A、《大希庇阿斯》 B、《会饮》C《理想国》D《诗学》E《九卷书》 注意的问题: 1、柏拉图在雅典城外建立了学园派。 2、柏拉图的著作有《大希庇阿斯》、《伊安》、《高吉阿斯》、《会饮》、《斐得若》、《理想国》、《斐利布斯》、《法律》等。 三、名词解释: 迷狂说或(灵魂回忆说) 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理念说: 这是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的文学本体论范畴。理念,即真理。柏拉图认为现实是对理念的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相对于理念,文艺是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如果说现实生活是理念的影子,则文艺就是影子的影子。 四、简答或论述。 简述柏拉图的迷狂说与灵魂回忆说。 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净化说的是( D ) A、柏拉图 B、康德 C、巴尔扎克 D、亚里士多德 2、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认识与柏拉图( B ) A、完全一致 B、不一致 C、相似 D、在似与不似之间 二、多项选择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六要素是(ABCDE) A、情节 B、性格 C、言词 D、形象 E、歌曲 注意的问题: 悲剧六要素: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 三、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

论西方文论史上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理论的不同侧重 摘要:流传于以欧洲为主兼及北美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即西方文论,它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纵观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时期”,每一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理论主导和侧重。不同时期的文学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文学活动四要素却始终贯穿于其中并主导着文学理论的发展推进。 关键词:西方文论四要素发展分期侧重 西方文论是一个与东方文论相对的概论,指的是以欧洲为主体的、包括北美的广大地区的文学艺术理论,一般说来是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 .H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 s)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 自然、生活) 、欣赏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种对文学活动的分法为人们普遍接受。而统观西方文论史,文学理论的不同时期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侧重也是随着时代的的变化而变化。

一、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及其关系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美国当代艺术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活环境,是他们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 (2)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以自己最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的感情表现活动。 (3)作品,作为显示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家的创造物和读物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示,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 (4)读者,他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就不只是阅读作品的人。而是与作者共同生活在世界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通过作品而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只有经过作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西方文论史的发展分期 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史 一、名词解释(4*5分) 二、简答题(4*10分) 三、论述题(2*20分) 一、名词解释 1、柏拉图——理式 万事万物有一个本源,这个本源就是理式,理式最初是起源于神的,是由神创造出各类事物的共相。 2、文艺复兴 主要指古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复活和再生,用古希腊罗马的世俗的人文科学(如修辞学、哲学等)以及近代的科学技术,来取代神学。它看似是复兴古典学术,实际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最早是意大利艺术家提出的,取得成就也是意大利最高。 3、启蒙运动 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先驱们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 继文艺复兴以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主义文艺理论是欧洲当时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新文艺的呼唤,它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想成果。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4、叔本华——生命意志 叔本华把生命意志归结为追求生存的意志,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和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即生存下去永不满足的欲求。要想摆脱痛苦,最根本的就是要否定生命意志,使人的认识从意志服务、充当意志的工具的关系中解脱出来。 根本彻底的解脱只有死亡,而暂时的解脱只有通过艺术。 5、尼采——权力意志 尼采的权力意志认为一切事物除了追求生存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追求力量的强大、权力扩张、追求优势求和自身超越,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哲学。 6、精神分析——原型或原始意象 集体无意识和族类记忆,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原型”或“原始意象”。 荣格认为原型的最初形式是人们对于某种情境所作出的反应,当这种情境反复出现,就逐渐印刻在人们的心理结构中。在遇到同样的情境时,人们就会做出相同的心理反应,这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就构成了原型。所有原型加起来就构成了集体无意识。艺术作品就是通过原型和原始意象来表现集体无意识的。 7、本雅明——“灵韵”说 “灵韵”的概念是作为艺术品和艺术复制品的对立特性提出来的,本雅明认为,艺术作品原则上是可以复制的,但是技术复制是现代社会的新产物,对原来的艺术品有伤害,它伤害的就是艺术作品所特有的“灵韵”。“灵韵”包含两层含义:灵韵代表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灵韵指的是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一种距离感。

西方文论重点整理

柏拉图理式论摹仿说a.“理式”的基本含义“理式”(Idea)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他所说的“Idea”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这种本体是一种由低向高的体系,最底的理式是具体事物的理式如“桌子”、“树”的理式,再往上是数学、几何方面的理式,如三角、正方、圆等,再往上是艺术、道德方面的理式,如公正、美等;越往上,理式越完美,而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善,善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神的化身。这样一个精神的理式体系又是和现实的自然世界相对应的,现实的“床”是理式的床的影子,是理式造出来的具体的特殊外在形象。他说:“理式”不仅有本领造出一切器具,而且造出一切从大地生长出来的,造出一切有生命的,连他自己在内;他还不以此为满足,还造出地和天,各种神,以及天上和地下阴间所存在的一切。这里所说的创造一切的理式,就是“最高理式”,就是创世主、是神。他以理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是以理式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人要获得知识,认识真理,不需要经过感觉,只需要对理式的领悟。b.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他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所以艺术品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在他心目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后者与前者是依存关系。在他看来,文艺的摹仿就像镜子照物一样,只是客观事物的外貌复现,不能摹仿事物的“实体”(本质)。因此,他对诗人、艺术家极为反感。把摹仿现实的诗人、艺术家列为九等人中的第六等,摆在医卜星象家之下。 c.理式论摹仿说的唯心主义本质与理论价值。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早期的摹仿说。首先,从本体论来说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从认识论来说,却是反映论。是西方最早把文艺比喻成反映生活的镜子的说法,客观上揭示了文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事实。其次,理式论摹仿说在对文艺的真实性的否认中,隐约现出文艺的共性方面的要求。他否定文艺的理由之一是只能摹仿事物一部分影像,“和事物的真实体隔得很远”,也就是说,他不但要求艺术表现个别事物的外形,而且要求表现事物的本质和共性。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第一,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而且:“像这样的英雄们也做过同样的坏事,谁不自宽自解,以为自己的坏事可以原谅呢?所以我们必须禁止这类故事,免得年轻人听到容易做坏事。”第二,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他认为人性有两部分组成,一种是“理性部分”,一种是“无理性部分”,而悲剧正是迎合了人性中的无理性部分的要求,通过给人以快感,助长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第三,指责喜剧投合人类“本性中的诙谐欲念”。“结果就不免于无意中染到小丑的习气。”因此,柏拉图的理想国向诗人下了逐客令。 灵感说a.灵感的基本含义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原意是“神灵的附体”,“神灵感发”,柏拉图是古希腊灵感说之集大成者,沿用“灵感”本义,将之运用于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是他是否能获得灵感。b.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他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和获得灵感的过程。他认为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服”。他把文艺的本质堪称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诵诗人又是诗人的代言人”。灵感的表现是迷狂。他认为世间有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爱情的迷狂。这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他说出了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中确实会有高度兴奋、气象万千的情境,甚至会由失去常态陷入迷狂的情形,这是他的重要理论贡献。其错误在于把迷狂(灵感)与理智对立起来,并把迷狂归于神的凭附,否定了理智在艺术创作中应用的作用。第三,灵感的获

西方文论史古典部分

《西方文论史》重点整理 一、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㈠柏拉图的灵感说 ⒈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 ⒉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 ⑴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服”。《伊安》神→诗人→诵诗人→听众 ⑵灵感的表现是迷狂(根源是“神力凭附”)。 《斐德若》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灵感的表现),爱情的迷狂。 ⑶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灵魂回忆)。 《斐德若》灵感的获得,虽然有“尘世的美”的引发,但并不是来自尘世的现实美,而是在被尘世现实美引发后,又把现实尘世美“置之度外”,使灵魂直接对上界真善美世界进行回忆,直接把握事物的真实体,把握真善美,而不是进行外形的“摹仿的摹仿”,这时,才能吟诵出伟大的诗篇。 ⒊柏拉图灵感说的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和熟悉诗、热爱诗人的矛盾。两种文学艺术: ①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的文学艺术反对 ②完善的灵魂对最高理式回忆所产生的文学艺术认同,但举例却是① ⒋柏拉图灵感说的价值 ⑴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不是学习所得,而是灵感的产物。 ⑵确切地描述了诗人和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重要感染力(文艺创作与技术制作的区别)。 ⑶灵魂回忆说揭示出创作是离不开现实的触发,但又不停留于其中,努力创作出有普遍 性的理想美。 ㈡《理想国》中为摹仿艺术者开列的罪状 ⒈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即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⒉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诗人对完美的神和没有缺点的英雄的亵渎和中伤,对城邦保卫者不利。 ⒊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他认为人性由“理性部分”,和“无理性部分”组成,悲剧正是迎合了后者,通过给人以快感,助长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 此外,柏拉图指责喜剧投合人类“本性中的诙谐欲念”。“结果就不免于无意中染到小丑的习气。”为建立贵族奴隶主的理想国,柏拉图向诗人下了逐客令。 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㈠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诗学》第六章):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㈡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⒈悲剧的含义(定义与其他种类艺术比较得到): ⑴媒介:演员、歌曲和韵文交替使用⑵对象:好人的严肃行动。 ⑶方式:“动作摹仿”⑷社会功用:“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西方文论笔记整理

第一章总论 §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1、学科性质 §西方文艺理论又叫西方诗学、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学认识和研究的总汇,是西方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下级学科。文艺学有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是文学理论的子学科。 §2、研究对象 §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成果、理论主体和研究方法。 3、研究任务 (1)、西方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 (2)、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批判 (3)、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体研 (4)、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 4、研究方法 §(1)、以人为本。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研究文学如何显现人、表现人、理解人。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的理解人、尊重人,并把这作为评判西方诗学的重要尺度。

(2)、比较的方法。包括中西比较、古今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 (3)、史实与史鉴相结合。强调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渗透。 (4)、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5)、多学科融合。 二、西方文艺理论的典型形态 §1、哲理性文论 §2、经验性文论(诗性文论) §3、政治性文论 §4、职业批评家的文论 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走向:中心而非中心(一元而多元) §西方文艺理论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形,但理论家们大多有研 究的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一元化态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研究者们不再有统一的研究重点和中 心,理论研究呈多元化态势。固守某个中心或重点,虽 有些固执甚至偏狭,但却踏实,没有统一的重点和中心,虽显得宽容、全面,但却彷徨。 1、自然中心(公元前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理论家们普遍视艺术为自然的模仿。古希腊文论、古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新古典主义

西方文论整理笔记

西方文论整理笔记 西方文艺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后现代四个阶段; 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也可以分为古代文论、近代文论、现代文论和后现代文论四个历史阶段: 古典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文论 古希腊文论——罗马古典主义文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新古典主义 近代文论:启蒙主义——自然主义 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 现代文论:唯美主义——结构主义 唯美主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 后现代文论:解构主义——后殖义 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释—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义批评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出生于雅典世袭贵族之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20岁就学于格拉底门下,很得格拉底赏识,与老师反对派的政治立场一致,师生友谊非同一般,老师死后,他到各国漫游,一方面研究地中海沿岸的各国文化,一方面寻找政治上的支持者,以实现他重建奴隶主贵族执政的理想国的愿望。回雅典后,在阿卡德摩斯体育场附近他朋友集资买的房子和花园中建立学园开始讲学。在此开始写作《对话》,还写了《斐立布斯》和《法律篇》等著作,长于思辨,追求执着,终生不娶,晚年陷入神秘主义,82岁去世。其著作设计政治、伦理、教育、哲学,文艺理论和美学是他哲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散见于许多对话中,其著作几乎都用对话写成,讨论双方集中一个或多个问题,一问一答,互相辩驳,揭露矛盾,层层深入,最后得出结论。把对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

西方文论整理

一、简述柏拉图理式论的摹仿说。 1、文学艺术是摹仿的摹仿 2、摹仿者不能判断摹仿的美丑优劣 3、摹仿的作品是低劣的 4、摹仿说有它的价值 二、柏拉图灵感说的内容是什么? 1、神力凭附说 2、灵魂迷狂说 3、“上界回忆”说 4、“磁力吸引”说 5、灵感说的价值 三、柏拉图驱逐诗人的理由是什么? 1、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 2、摹仿的艺术与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 3、诗人为了讨好观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 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四、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怎样论述悲剧的? 1、悲剧的含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 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严肃是戏剧的根本性质,完整是对行动和戏剧结构的要求,完整还要求单一适度。 亚里士多德将悲剧分成6部分,认为动作第一,性格第二,性格使用动作形成和展现的。 2、悲剧的主角——“过失说”:悲剧主角必须具有与一般人相似又比一般人善良的特 点,一个善良人因犯了某种过失而陷入某种厄运,但他所遭遇的灾祸却又不是罪有应得,所以才可以引起人们的怜悯之情。 五、亚里士多德净化说(卡塔西斯说)的内容是啥? 1、“卡塔西斯”具有三种含义: 一是宣泄,这是医学术语,以毒攻毒,使观众把病态的情感通过观看戏剧宣泄出去,达到情感和心理上的平衡。 二是净化,这是宗教含义。悲剧以怜悯恐惧为媒介,使人望而生畏,洗净罪恶的思想和欲望,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是陶冶,这是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含义,使观众在心理生理上保持一种平和的感情,并使这种感情得到锻炼,达到适度。 六、贺拉斯的《诗艺》提出了怎样的古典主义原则? 1、贺拉斯认为,学习写诗“应当日日夜夜把玩希腊的范例” 2、贺拉斯在亚里士多德强调文艺摹仿人生的基础上,提出了文艺摹仿古典的原则。贺 拉斯主张以古希腊的文艺为师,又并不要罗马的作家跟在希腊作家后面亦步亦趋,因为他的目的不是重复古希腊的文艺,而是要创造出表现罗马奴隶主上流社会人物的军功伟业和高贵性,创造出无愧于罗马大帝国的光辉艺术。 七、朗吉纳斯的论崇高风格作品的特征有哪些? 1、从审美效果看:崇高的语言对听众的效果不是说服而是狂喜,是听众和读者产生一 种情感激荡、精神激奋的心理状态 2、从审美活动的实现方式看:崇高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是专横的无可抗拒的,具有横

《西方文论选读》自学考试大纲

《西方文论选读》期末考试B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论崇高》侧重与内在灵魂的涵养提高,重视作家的心智;列举崇高的五个来源;这五个来源的关系;《论崇高》还提出了美的范畴问题;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标志着一个新的美学范畴的诞生。 2.三一律 所谓“三一律”,指行动的单一性、时间的单一性和空间的单一性,它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中,是作家必须遵守的铁律,来自16世纪《诗学》的意大利注释家之手。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只有单一的空间与单一的时间和行动相适应,才能使观众信服。三一律对此后的戏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黑格尔的情境·情节·情致 为了实现艺术美的理想,黑格尔探讨了文艺创作的具体问题,如人物、环境、冲突等问题,并且提出和论述了情境、情节、情致这样一些重要概念。分别介绍情境、情节、情致。 4.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原则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和论证了形式主义理论的一条重要原则——“陌生化”原则。所谓“陌生化”,是针对习惯化、机械化、自动化和潜意识化而言的,是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习焉不察的感知方式的一种反作用,目的是加强印象,把熟视无睹的东西凸现出来,用新的陌生的世界代替潜意识化了的世界。陌生化属于文本的范围,而且重点不是文本的意义,而是它的形式,涉及的对象主要是诗歌。 5.阿多诺的否定的美学 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大体上可以用“否定的美学”来加以概括,其主要观点主要有:1.反艺术。反艺术就是否定的艺术,是用“反其道而行之”的艺术手法,或曰反讽手法,对资本主义社会主流艺术的否定;从正面讲,就是艺术通过自我否定来改头换面从而确立自身新的坐标。2.文化工业。这指的是在工业资本主义这个“管理化的社会”里,从流行艺术中自发产生出来的大众文化的总称。3.音乐社会学。他认为音乐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以自己特殊的形式规律提出社会问题,反映社会整体的矛盾和分裂。 6.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的继承者,他在美学上的一大贡献是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个唯物主义命题。他是在批判当代的美学思潮,特别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思潮的过程中提出这个命题的。他对“美是生活”作了这样的解释: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这个命题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恢复了现实的权利;其次是它揭示了美对生活的依附关系;三是它在唯心主义美学思想泛滥的情况下,为美学的研究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二、简答题(每题1 0分,共40分) 简答题除说到要点外,还应展开论述。光有要点不能给及格分。 1. 简述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艺复兴是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开始的。它的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对教育的改革,把人文学科放在对神学学科的优先地位。其次是知识的发展,或知识的世俗化,主要是对古典文化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古典文化的再生。最后是文艺的全面繁荣。(上述内容需展开论述)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一、发展概述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20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 T. S. 艾略特、I. A. 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30年代和4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 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第三个阶段从40年代末延续到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到50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其作用,并由它在语境中的地位产生意义;(4)强调对单个作品的细读,特别注意词的细微差别、修辞方式以及意义的微小差异,力图具体说明语境的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5)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因为新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宗教观而又不想把它放弃,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新批评的基础是艾略特的“艺术的非个人化”和理查兹的“内在的必然性”。因此它主要关注“诗作为诗的结构”。所谓结构,指的是文本中意义的组织安排,它在优秀的文学作品里的特征不同于在普通话语里的。新批评认为,诗的主要特征是一致性,但并非逻辑上的一致性,而是使矛盾的意义和谐的一致性。正如韦姆萨特所指出的,诗具有客观的

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布拉格学派:(发起者、贡献最大者、内涵、理论主张、影响、评价) ①理论渊源:1926年雅各布森与马捷齐乌斯共同创立布拉格语言学学会,到1935年更名捷克结构主义。一方面肯定索绪尔的共时性语言学研究,一方面反对脱离历史发展过程单纯谈论共时性,以结构和功能为两个基本点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文学作品不只是言语或文学性的东西,而是一种系列结构,一种与各种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系列结构。 ②主要特征: ⑴注重语言的功能研究。文学语言的特点是最大限度的偏离日常生活实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把表现功能放到首位。 ⑵类比方法是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研究手段之一。通过对音位类比的研究来区分词语和语法的意义,从而达到对语言体系结构乃至文学作品结构的把握。 ⑶把共时性语言学研究与历时性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解释语言本质的最佳研究途径是对语言体系作共时性分析,但共时性分析不可能否认历史进程对语言体系的影响,要正确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就必须深入探讨历史的语言环境。 ⑷读者阅读是作品审美价值实现的原因。一部作品印刷成书只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只有被读者阅读之后,其审美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且由于审美标准不同,审美价值是可变的不确定的。这些观点预示着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 ③地位影响: 布拉格学派存在时间较长且较活跃,是连接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的桥梁,对现代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它提出的语言的功能研究、类比方法的运用、共时性与历时性研究的结合以及在对读者的转向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过分夸大艺术形式的作用,用形式来规定文艺本质,把文学发展规律和形式发展规律等同起来。虽然艺术形式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一规律是由社会文化和艺术内容的发展所决定的,艺术形式无法自我规定。且语言学方法只是一种研究文艺的手段,不能将之当成研究目的。 文学性: 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独特性质。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它存在于文学语言的联系和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而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 文学性的诗性功能:雅各布森认为,文学性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之中,诗歌是具有独立价值的词的形式显现,即诗歌的本质不在指称叙述外在世界的事物,而在具有表达目的的诗歌语言形式显现。诗歌语言往往打破符号与指称的稳固的逻辑联系,而为能指与所指的其他新关系和审美功能的实现提供可能。诗歌语言虽然有提供信息的功能,但应以自指的审美功能为主。 荒诞派戏剧: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代表作有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贝克特剧作《等待戈多》。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 尤奈斯库的荒诞派戏剧理论: 1、戏剧表达超现实的真实:一是作为意义之无和物质之有的“超现实的真实”。二是作为 永恒之在的“超现实的真实”。

西方文论大纲与考试要点

西方文论大纲 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当代西方文论的发展概况及其规律。 二.课程内容 0.1两大主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0.2两次转移:从作家到作品和从作品到读者接受。 0.3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三.考核知识点 0.1当代西方文论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主潮。 0.2当代西方文论的“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四.考核要求 0.1识记: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和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0.2领会:“非理性转向”的含义和“语言论转向”的含义。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象征主义和薏象派代表作家及其论著,掌握其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课程内容 1.1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1.2叶芝的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象征理论。 1.3庞德、休姆的意象主义诗论。 三.考核知识点 1.1象征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瓦莱里、叶芝及其主要论著。 1.2瓦莱里的诗歌“音乐化”论。 1.3瓦莱里强调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1.4叶芝对隐喻与象征的区分。 1.5叶芝论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 1.6庞德的“意象”定义。 1.7休姆论“幻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四.考核要求 1.1识记:瓦莱里、叶芝及其论著。 1.2领会: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1)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2)诗情世界与梦幻世界的内在联系;(3)语言的音乐化。 1.3领会:瓦莱里论抽象思维的重要性。 1.4识记:叶芝对隐喻与象征的区分。 1.5领会:叶芝对象征的要求:包含着感情象征的理性象征。 1.6识记:庞德的“意象”定义:“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1.7领会;休姆论“幻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表现主义文论的发展概况和主要观点。

西方文论史复习资料

一、柏拉图:(古希腊) 理式论摹仿说:就是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理式”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就是人的意识,而就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就是一种由低向高的体系,最低的理式就是具体事物的理式,最高最完美的理式就是善,就是神的化身。柏拉图以理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就是以理式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就是真实的存在。人们要获得知识,认识真理,不需经过感觉,只需对理式的“领悟”。“文艺就是自然的摹仿”文艺的摹仿就像镜子照物一样,只就是客观事物的外貌复现,不能摹仿事物的“实体”。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就是唯心主义的。但就摹仿说的发展历史来说,它丰富与发展了古希腊早期的摹仿说。她以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改变了传统的“文艺摹仿自然”的内涵,否定文艺的真实性,否定现实生活就是文艺的源泉。文艺社会功用说:认为作为各城邦国家公民教育教材的诗与文艺,如果不符合对青年与成年人的教育要求,也要被删除、被禁止。主张把理智与情感对立起来、把政治教育效果确定为审查文学艺术第一标准,要求艺术服务于政治,服从于政治。她对文艺的社会功用的认识,就是从她的奴隶主贵族派的政治理想得出的。她的文艺功用说就是她的政治理想在文艺理论上的体现。她从文艺要培养“城邦保卫者”的立场出发,要求文艺为贵族奴隶主的政治服务,故而否定了摹仿艺术的作用。灵感说: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就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柏拉图把它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与欣赏方面,从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获得灵感的过程三个方面予以解释。灵感的源泉主要就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付”;灵感的表现就是迷狂;灵感的获得过程就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这种回忆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真实体,达到对理式世界的正确认识。柏拉图的“灵感说”就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它既有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又包含着对文学艺术活动特征认识的真知灼见。 迷狂说(灵魂回忆说):1、这就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她认为,高明的诗人都就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就是“神明凭附”,一就是“灵魂回忆”。 2、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3、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与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二、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文学本质论:亚里斯多德在柏拉图等人的“艺术摹仿”基础上继承与发展的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摹仿,但就是艺术的摹仿的对象本身就是真实存在的,肯定摹仿现实艺术的真实性,文艺的本质在于诗人与艺术家要表现生活的本质与规律。一切美的艺术都就是“摹仿”,不承认有来自神的灵感的颂神艺术与摹仿艺术的区别。艺术摹仿的对象就是“行动中的人”,就是人的性格、感受与行动。这使“文艺摹仿自然”的对象更为明确,为揭示文艺的本质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 悲剧“冲突论”:即悲剧“过失说”,其本质就是好人犯了错误。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基础,就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她规定:悲剧人物就是好人,但不就是完人,她“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所以犯了错误。然而她的性格、品质又就是善良的,就是“比一般人好的人”,就是与我们相似的人,这样,当她遭受了不应遭受的灾难时,就博得了观众的同情。由好人犯了错误引发的悲剧冲突,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与同情。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不着意于“悲”,而着意于“严肃”,这一论点抓住了悲剧的本质特征。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人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达到“惊心动魄”的效果。 三、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 四义说:关于文学语言的重要理论,就是但丁为了解读世俗文艺。认为《圣经》的语言有四种含义: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寓言义。她明确指出字面的意义以外的意义都就是寓意,揭示了语言艺术意义的多层次性,为文学批评以及语言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启示。 民族语言理论:但丁主张的建立民族语言以代替拉丁语。主要体现在《飨食》、《论俗语》中,

西方文论史(名词解释)

迷狂说 1、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2、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3、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灵感说: 对文学艺术特征的最早概述。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神助,灵启,陶醉,迷狂;其二,语义学上的解释:“神灵附体”,“神灵感受”,“热情磅礴”;其三,柏拉图将灵感说运用到文艺创作过程中。 柏拉图对灵感说的解释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其一,灵感的源泉:“神灵附体”,“神灵评附”(《伊安》);其二,灵感的表现:“诗性的迷狂”对立“迷狂∕灵感”与“理智”,否定理智在创作中的作用(《斐德若》);其三,灵感的获得过程:“灵魂回忆说”,对真善美世界的回忆(《斐德若》)。 灵感说体现了柏拉图理论的矛盾性及其理论价值。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与本人作为爱诗之人的矛盾;价值:其一,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现场,区别理智与情感;其二,看出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其三,得出文艺创作的过程是由现实美向理想美的追求过程,形象创造过程。 灵感说的理论总倾向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其揭示出文艺的一些基本规律价值,对中世纪的神学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代派文论都有影响。 流溢说 古罗马普罗提诺用以解释万物从某个先验本原产生的学说。他认为万物从“太一”、”理智”、“灵魂”三种原初原理派生,从始点到终点存在着一个流溢过程。太一是一切事物而不是万物中的一种,万物都有其来源,因为它们都可以回溯到它们的源头。太一是充盈的,因为它既不追求任何东西,不具有任何东西,也不需要任何东西,由于它是充溢的。由它流溢出来的东西便形成了别的实体。第一种原初原理即第二重流溢,表现为理智或理智形式。接着第三种原初原理即第二重流溢是“灵魂”,它是作为静止不动的理智的理念和活动而生成。理智自

西方文论史

【理式】 在柏拉图心中,万事万物有一个本源,这个本源就是理式。类似于中国的“道”,它体现着万物之为万物的本质。柏拉图继承前人神性观,认为理式最初起源于神,由神创造出各类事物的共相,就是理式。 【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把宇宙万物的成因归结为四种(以文学艺术为例) 1、质料因:自然和人生 2、形式因:作品的形式 3、动力因:艺术家(亚里士多德强调动力因是艺术的根本成因) 4、目的因:艺术品的完成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主要指古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复活或再生,用古希腊罗马的世俗的人文学科,如修辞学,哲学,以及近代的科学技术,来取代神学。它实际上是托古创新,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代表人物有拉伯雷,彼特拉克,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等。 【启蒙运动】 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先驱们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主张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具有反神权,反专制的性质,是继文艺复兴后近代人类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权力意志】 尼采认为人的认识和道德价值观念都取决于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后者不是来自上帝或其他物质和精神实体,而来自人的生命本身。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冲力、创造力,或者说一种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尼采把生命的这种倾向看作是生命的愿望、意志。但他不同意叔本华把生命意志归结为追求生存的意志,而认为生命的本质并非追求生存。因为不处于生存之中者不能有愿望,而处于生存之中者所追求的不再是生存,而是发挥其生命力。他由此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即“权力意志”。 【本雅明“灵韵”说】 1、灵韵代表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最完美的复制品也不具备艺术作品的本真性。 原作的本真性是唯一不可复制的东西,可以不受技术的可复制性的制约。(舞台表演对比拍电影) 2、灵韵指的是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一种距离感。正是这种距离感,产生了艺术作品的灵 韵。艺术品的两种价值:膜拜价值(距离感,神秘感,敬畏感),展览价值。

革新与复归_模仿说_及其在西方文论中的发展

1998年第4期N o.4.1998 1998年7月 Jul.1998浙江社会科学 Z HEJ IA NG SO C IAL SC IE NC ES 内容提要作为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重要一翼,“模仿说”在整个西方文论中具有源与流的双重性。对于“模仿说”的科学审视,不仅是对西方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系统梳理,也是科学认识“模仿”理论的发展规律,合理吸收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精华,扬弃发展中的不足与局限,重振现实主义理论生命力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模仿说西方文论 作者金雅,女,1965年生,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杭州310012) □金雅 “模仿说”是西方文论中最具深刻影响,历史最为久远的艺术观念之一。它以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为核心观照艺术的起源与目的,探讨艺术创作的特征与原则,它的理论观念对于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 一 “模仿说”的最初萌芽源于对古希腊艺术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实践总结。古希腊雕塑直接模仿人体,音乐模仿自然的声音,舞蹈模仿生产劳动,戏剧模仿实践中的人。正是在这样的艺术土壤中,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色诺芬等古希腊最早的一批美学家率先提出了人“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诗应该“模仿好人”、模仿心灵等观点。这些观点虽然是零星的、片断的,但却坚持了艺术的现实品格,为“模仿说”的孕育与发展埋下最初的种子。 在西方文论中,第一个自觉地把“模仿”这一概念引入艺术理论并加以系统阐述的是柏拉图。他首先塑造了一 革新与复归: “模仿说”及其在西方文论中的发展 这一点上,大多数的吴越小说都是这样在做的。 对特定语言句式的运用,同样也是增强吴越小说地域韵味的一个有效方法。高晓声特别熟悉江南农民的语言,他把大批江南农民的用语和句式,融入了通用性的普通话之中,从而丰富了小说的文学语言,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吴越语感。范小青对于所谓“南方句式”———“的、了”句式的纯熟运用,有效地强化了小说语言的“原生”、“原色”感觉,并从这些江南人常用的句式中,成功地传达出了江浙一带民人特有的地域心态和生存方式,使人一读就能感触到一股江南特有的生存气息。 吴越小说语言形态的地域化,还表现在吴越作家尤为注意从语言角度尽量使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显露出具有吴越文化韵味的性格特征,使人物描写也成为地域化语言形态的一种别致的表述方式。为此,不少作品在人物的口语、习惯、个性刻划、行为描述上均有意识地融入了大量地域性的语言元素,使人物创造变成了营构地域文化氛围的一个生动的有机载体,从而使一个个人物形象也都成了对于吴越文化各种表现侧面的一种形象的注释。 小说语言形态的地域化,对吴越小说的创作来说,通常都是写作人为了捕捉和营造吴越语感的一种自觉的写作行为。但是,对于本土作家来说,也常常表现为一种地域文化积淀和本土文化修养积累的自在的流露。因此,这种地域性语言形态的构筑,在吴越本土写作人来说,有时候也是“先天而来”,“身不由己”的。只是到了要自觉地去传递地域性语言意念之时,其作品语言形态上的地域化也就会表现得越加鲜明。 注释: ①见汪欧、晓华著《南方的写作》一文。 ②见徐岱著《小说叙事学》,第349页。 ③④见汪曾祺著《晚翠文谈》。 ⑤见阿城著《文化制约人类》一文。 ⑥⑦见李杭育著《文化背景上找语言》一文。 ⑧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说过:“方言是很有价值的文学工具,它的运用可以是精巧的,而不一定必得简单搬用它的语汇;因为,方言可以变化,并非是一种固定的说话习惯,它能够微妙地转化为口语,以反映妙趣横生的思维。” 责任编辑王立嘉 122

西方文论整理

西方文论整理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一、简述柏拉图理式论的摹仿说。 1、文学艺术是摹仿的摹仿 2、摹仿者不能判断摹仿的美丑优劣 3、摹仿的作品是低劣的 4、摹仿说有它的价值 二、柏拉图灵感说的内容是什么 1、神力凭附说 2、灵魂迷狂说 3、“上界回忆”说 4、“磁力吸引”说 5、灵感说的价值 三、柏拉图驱逐诗人的理由是什么 1、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 2、摹仿的艺术与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 的理由 3、诗人为了讨好观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 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四、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怎样论述悲剧的 1、悲剧的含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 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严肃是戏剧的根本性质,完整是对行动和戏剧结构的要求,完整还要求单一适度。亚里士多德将悲剧分成6部分,认为动作第一,性格第二,性格使用动作形成和展现的。 2、悲剧的主角——“过失说”:悲剧主角必须具有与一般人相似又比一般 人善良的特点,一个善良人因犯了某种过失而陷入某种厄运,但他所遭遇的灾祸却又不是罪有应得,所以才可以引起人们的怜悯之情。 五、亚里士多德净化说(卡塔西斯说)的内容是啥 1、“卡塔西斯”具有三种含义: 一是宣泄,这是医学术语,以毒攻毒,使观众把病态的情感通过观看戏剧宣泄出去,达到情感和心理上的平衡。 二是净化,这是宗教含义。悲剧以怜悯恐惧为媒介,使人望而生畏,洗净罪恶的思想和欲望,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是陶冶,这是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含义,使观众在心理生理上保持一种平和的感情,并使这种感情得到锻炼,达到适度。 六、贺拉斯的《诗艺》提出了怎样的古典主义原则 1、贺拉斯认为,学习写诗“应当日日夜夜把玩希腊的范例” 2、贺拉斯在亚里士多德强调文艺摹仿人生的基础上,提出了文艺摹仿古典 的原则。贺拉斯主张以古希腊的文艺为师,又并不要罗马的作家跟在希腊作家后面亦步亦趋,因为他的目的不是重复古希腊的文艺,而是要创造出表现罗马奴隶主上流社会人物的军功伟业和高贵性,创造出无愧于罗马大帝国的光辉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