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青海省的历史与文化遗产

青海省的历史与文化遗产

考古发掘成果与学术研究价值
考古发掘成果
近年来,青海省在考古发掘方面取得了 显著成果,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古遗址和 古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 青海地区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资 料。
VS
学术研究价值
青海省的考古发掘成果对于研究中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 时也为推动青海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 供了有力支撑。
新中国成立后青海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青海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 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人民生活水 平不断提高。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概述
01
青海省的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
青海省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之一,其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
特色和产业优势,如盐湖化工、有色金属、清洁能源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语言活力评估
通过对藏语使用人数、使 用频率、使用场合等方面 的调查,评估藏语在当前 社会的活力。
语言传承问题
分析藏语传承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如年轻一代对藏 语的掌握程度下降、藏语 教育资源不足等。
双语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双语教育政策概述
介绍青海省双语教育政策的背景、目 标和具体措施。
政策实施成效
分析双语教育政策在青海省的实施效 果,包括双语学校的数量、双语师资 队伍的建设、双语课程资源的开发等 。
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融合优势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相互融合 ,形成了青海省独特的旅游资源 优势,为游客提供了更加多元化
的旅游体验。
旅游产品开发策略探讨
依托自然景观开发旅游产品
利用青海省独特的自然风光,开发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 ,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挖掘人文景观内涵
深入挖掘青海省的人文景观内涵,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如藏族文化 体验、土族风情游等,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青海地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青海地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4、河湟皮影戏的唱腔和器乐伴奏很有特色。河湟各民族的刺 绣工艺品,种类繁多,反映了这一地区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审美观 念 。
四 、以吐谷 浑文化 为代 表 的鲜卑文 化
1、吐谷浑最早是人名,后成为国名,其后又成为民族名。吐 谷浑国由鲜卑王室和羌人民众所组成。所以,吐谷浑文化是古代鲜 卑文化和羌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我国草原文化 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5647(2006)05- 0046 04
青海地域 文化 与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
谢 佐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 :青海从历 史上就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地 ,各民族人 民在这里创造 出了丰 富多彩 的民族文化 ,留存下 了丰厚 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 。更好地定位与保护好这 些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 ,对于发展 青海的经济和 民族文化具有极其重 要 的 意 义 。
发现最早的一面铜镜I大通上孙家寨和同德宗 日遗址发现的彩陶上 的舞蹈纹饰是我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I青海岩画是阴山岩画的延 伸和发展,反映了我国北方草原文化走廊的丰富内涵。
二、以热贡艺术和玉树歌舞为代表的三江源文化
1、热贡艺术指热贡地区 (即青海同仁地区)各民族群众在漫 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包括绘画艺术 品唐卡、堆绣、音乐 (山歌、曲艺、说唱艺术)、舞蹈 (神舞、螭 舞、军舞、法舞、於菟古风舞等)、民 间文学和僧侣文学、建筑艺 术、造型艺术、藏戏等。热贡艺术 以藏传佛教色彩比较浓厚为特 征 。
吐谷浑国的鼎盛时期,其疆域东西三千里——西到新疆南部, 东到甘肃西部;南北千里——北到祁连山脉,南到果洛、玉树地 区。吐谷浑发展畜牧业,兼及农业,非常注重商贸,成为丝绸之路 上的经济桥梁和文化使者,对西部民族融合和开拓西部曾作出过重 大贡献 。

青海非遗产品电商报告

青海非遗产品电商报告

青海非遗产品电商报告青海非遗产品电商报告导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这些非遗产品既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青海非遗,并且将其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第一部分:青海非遗产品的特点1.1 丰富多样的非遗资源青海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扎染、马镫制作、唐卡绘画、青海花毡等。

这些非遗项目具有独特的技艺和工艺特点,体现了当地人民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对自然环境的感悟。

1.2 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作为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中心,青海非遗产品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可以更好地了解青海的历史渊源、民间传说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

1.3 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体现青海非遗产品在制作过程中秉持着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通过利用当地的可再生资源和传统制作工艺,非遗产品不仅能够保护环境,还能够为当地民众提供经济收益。

第二部分:青海非遗产品与电商的结合2.1 传统手工艺与电商平台的结合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遗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

通过电子商务的渠道,青海非遗产品能够更广泛地推广和传播,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额。

2.2 电商平台的营销和推广策略青海非遗产品的电商推广需要注重多元化的营销策略。

除了传统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外,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制作过程和产品的应用场景,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和认同,从而增加销售量。

2.3 电商平台对于产品品质和服务的要求作为消费者,我们在网络购物中更注重产品的品质和服务的质量。

青海非遗产品要想在电商平台上获得成功,必须始终坚持着产品的高质量和优质的售后服务。

第三部分:青海非遗产品电商销售现状与问题分析3.1 电商销售的市场景气与优势青海非遗产品通过电商销售可以突破传统的地域限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方便快捷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土族盘绣

土族盘绣

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

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青海高原的东部山区,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

青海的土族刺绣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绣法多样。

土族盘绣一直传承至今,其文化与艺术的价值不可低估。

土族盘绣色彩缤纷,图案逼真,在形、色、质、意等方面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态度和价值判断,为民族学、美学等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

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青海高原的东部山区,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

简介土族独具特色的刺绣艺术盘绣源于青海省东北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这里地处祁连山东南麓,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错衔接地带。

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

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青海高原的东部山区,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部,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这里是中国惟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这个古老的民族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土族是个能歌善舞、酷爱美的民族。

在土族服饰文化中,最引人注目、最美丽的算是土族花袖衫。

这是土族女人的传统服饰,土族语称作“秀苏”,是一种用红黄蓝白黑紫绿等七种色料的布或丝绸制作成套袖,缝于长衫上。

由于土族女人喜欢穿五颜六色的花袖衫,所以,人们习惯称她们为“穿彩虹衣衫的人”,土族之乡也因此而得名“彩虹之乡”。

这些花袖衫是土族刺绣,尤其是盘绣技艺最集中的反映。

青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了多个民间文学、音乐和舞蹈项目。

以下是部分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民间文学:
- 格萨尔
- 拉仁布与吉门索
- 财宝神
2. 民间音乐:
- 老爷山花儿会
- 丹麻土族花儿会
- 七里寺花儿会
- 瞿昙寺花儿会
- 门源回族宴席曲
- 海西蒙古族民歌
- 藏族拉伊
3. 民间舞蹈:
- 锅庄舞(玉树卓舞)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青海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下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对于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维护民族文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着挑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确保它们能够被未来的世代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青海省省级非遗名录

青海省省级非遗名录

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民间文学(42项)青海省人民政府2006年11月24日公布一、民间文学二、民间音乐三、民间舞蹈四、曲艺五、传统戏剧六、民间美术七、传统手工技艺八、杂技与竞技九、医药十、民俗3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批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一、民间文学(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Ⅰ-1玛域《格萨尔》书传史诗果洛藏族自治州2Ⅰ-2 格萨尔赛马称王传说玛多县3Ⅰ-3 森姜·珠姆故里的传说玛多县二、传统音乐(9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4Ⅱ-1 土族宴席曲互助土族自治县5Ⅱ-2青海花儿曲令省花儿研究会6Ⅱ-3塔尔寺藏传佛教“花架”音乐湟中县7Ⅱ-4青海藏族酒曲海南藏族自治州8Ⅱ-5隆务寺佛教音乐同仁县9Ⅱ-6同仁嘛呢调同仁县10Ⅱ-7青海汉族民间小调西宁市11Ⅱ-8南佛山花儿会湟中县12Ⅱ-9青海蒙古族长调音乐都兰县三、传统舞蹈(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3Ⅲ-1苯教法舞同仁县14Ⅲ-2热贡“羌姆”黄南藏族自治州15Ⅲ-3土族安召舞互助土族自治县16Ⅲ-4大头罗汉戏柳翠西宁市城北区四、传统戏剧(1项)17Ⅳ-1刚察寺院藏戏刚察县五、曲艺(暂无推荐项目)六、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4项)18Ⅵ-1青海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湟中县19Ⅵ-2西宁八门拳西宁市城东区20Ⅵ-3青海蒙古达罗牌格尔木市21Ⅵ-4藏族夹棋海南藏族自治州七、民间美术(5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2Ⅶ-1青海坛城艺术省艺术研究所23Ⅶ-2湟中壁画湟中县24Ⅶ-3海西蒙古族木雕格尔木市25Ⅶ-4河湟刺绣省文化馆26Ⅶ-5河湟剪纸海晏县八、传统技艺(8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7Ⅷ-1同仁刻版印刷技艺同仁县28Ⅷ-2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工艺湟中县29Ⅷ-3班玛藏家碉楼营造技艺班玛县30Ⅷ-4青海青稞酒传统酿造技艺互助土族自治县31Ⅷ-5海西蒙古族服饰制作工艺格尔木市32Ⅷ-6湟中陈家滩传统木雕湟中县33Ⅷ-7湟中民间彩绘泥塑湟中县34Ⅷ-8青海藏族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天峻县九、传统医药(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5Ⅸ-1海西蒙医震动复位疗法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36Ⅸ-2海西蒙医铜银烙疗法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十、民俗(12项)37Ⅹ-1西海拉卜则祭刚察县38Ⅹ-2热贡“获康”祭祀活动同仁县39Ⅹ-3土族民间法舞互助土族自治县40Ⅹ-4阿柔招婿习俗祁连县41Ⅹ-5热贡年俗黄南藏族自治州42Ⅹ-6保安社火黄南藏族自治州43Ⅹ-7民和果花会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44Ⅹ-8乐都洪水火龙舞乐都县45Ⅹ-9乐都北山跑马乐都县46Ⅹ-10海西蒙古族民间祭火格尔木市47Ⅹ-11海南藏族少女成年礼海南藏族自治州48Ⅹ-12贵德六月庙会贵德县2013年9月24日青海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推荐项目公示名单一、民间文学(7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 Ⅰ-1 布柔哟互助县文化馆2 Ⅰ-2 骆驼泉的传说循化县文化馆3 Ⅰ-3 辉特美日根特木尼的传说海西州群艺馆4 Ⅰ-4 岗格尔肖合力雪山传说天峻县文化馆5 Ⅰ-5 西王母石室传说天峻县文化馆6 Ⅰ-6 扎陵湖和鄂陵湖的传说玛多县文化馆7 Ⅰ-7 布由加国的传说称多县文化馆二、传统音乐(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8 Ⅱ-1 南宗尼姑寺诵经乐尖扎县文体广电旅游局9 Ⅱ-2 土族民间歌曲“库咕茄” 民和县文化馆10 Ⅱ-3 撒拉族民歌循化县文化馆11 Ⅱ-4 尕(噶)斯湖畔的芨芨草格尔木市文化馆三、传统舞蹈(9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2 Ⅲ-1 竹马子平安县文化馆13 Ⅲ-2 新安狮子舞平安县文化馆14 Ⅲ-3 土族鼓舞民和县文化馆15 Ⅲ-4 藏族鹏鼓舞循化县文化馆16 Ⅲ-5 二十一度母金刚法舞兴海县文化馆17 Ⅲ-6 巴吾巴姆舞称多县文化馆18 Ⅲ-7 禅古寺宗教法舞玉树县文体广电局19 Ⅲ-8 锅哇(玉树武士舞) 玉树州群艺馆20 Ⅲ-9 北门“封神舞” 乐都县文化馆四、传统戏剧(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1 Ⅳ-1 崖尔寺诺彦审喇嘛剧民和县文化馆22 Ⅳ-2 格吉斯日寺静锰生死轮回剧杂多县文化旅游广电局23 Ⅳ-3 青海民间小戏青海省文化馆五、曲艺(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4 Ⅴ-1 青海道情青海省文化馆25 Ⅴ-2 青海搅儿西宁市群艺馆26 Ⅴ-3 折嘎玉树县文体广电局27 Ⅴ-4 青海官弦青海省文化馆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8 Ⅵ-1 热贡马术同仁县文体广电局29 Ⅵ-2 德都蒙古布格围鹿棋格尔木市文化馆七、传统美术(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0 Ⅶ-1 海西蒙古族刺绣德令哈市文化馆31 Ⅶ-2 藏娘唐卡玉树州群艺馆八、传统技艺(1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2 Ⅷ-1 酸奶鞣牛羊皮技艺海晏县文化馆33 Ⅷ-2 湟源民居建筑石刻技艺湟源县文化馆34 Ⅷ-3 土族擀毡技艺互助县文化馆35 Ⅷ-4 马营“传统豌豆手工粉条”制作技艺民和县文化馆36 Ⅷ-5 撒拉族口弦制作技艺循化县文化馆37 Ⅷ-6 蒙古包制作技艺格尔木市文化馆38 Ⅷ-7 石焖烤全羊贵南县文化馆39 Ⅷ-8 拉加藏靴制作技艺果洛州群艺馆40 Ⅷ-9 香达藏纸手工制作技艺囊谦县文化馆41 Ⅷ-10 藏族传统手工编结技艺曲麻莱县文化馆42 Ⅷ-11 藏族鎏钴技艺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九、传统医药(6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43 Ⅸ-1 海西民间青盐药用技艺海西州群艺馆44 Ⅸ-2 蒙医正骨疗法德令哈市文化馆45 Ⅸ-3 藏药“佐太”炮制技艺青海久美藏药药业有限公司46 Ⅸ-4 藏药“欧太”炮制技艺金诃藏药股份有限公司47 Ⅸ-5 藏药“吉合协”炮制技艺金诃藏药股份有限公司48 Ⅸ-6 西北郭氏正骨术青海省中医院十、民俗(1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49 Ⅹ-1 朝青海湖习俗海晏县文化馆50 Ⅹ-2 回族婚俗门源县文化馆51 Ⅹ-3 尖扎达顿宴尖扎县文体广电旅游局52 Ⅹ-4 湟中加牙“四月八”庙会湟中县文化馆53 Ⅹ-5 “土族背口袋”饮食习俗互助县文化馆54 Ⅹ-6 仲家龙王庙会平安县文化馆55 Ⅹ-7 撒拉族饮食习俗循化县文化馆56 Ⅹ-8 汪什代海藏族婚俗海西州群艺馆57 Ⅹ-9 茶卡盐湖祭湖乌兰县文化馆58 Ⅹ-10 德都蒙古全席德令哈市德都蒙古文化风情园59 Ⅹ-11 东宗寺天文历算法久治县文化馆60 Ⅹ-12 青海安多藏族服饰海南州群艺馆。

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青海马头琴
2、青海鼓乐
3、青海马头曲
4、青海藏族绣
5、青海藏族舞蹈
6、青海藏族音乐
7、青海藏族歌曲
8、青海藏族服装
9、青海藏族佛教
10、青海藏族美食
11、青海藏族祭祀
12、青海藏族民俗
13、青海藏族语言
14、青海藏族传统艺术
15、青海藏族传统手工艺
16、青海藏族绘画
17、青海藏族佛像雕刻
18、青海藏族铜钱
19、青海藏族民间艺术
20、青海藏族民间文学
21、青海藏族民间音乐
22、青海藏族民间舞蹈
23、青海藏族民间戏曲
24、青海藏族民间绣花
25、青海藏族民间绘画
26、青海藏族民间陶艺
27、青海藏族民间技艺
28、青海藏族民间传说
29、青海藏族民间神话
30、青海藏族民间俗语
31、青海藏族民间习俗
32、青海藏族民间工艺
33、青海藏族民间节日。

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湟中县为例

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湟中县为例
(二 )塔 尔寺 酥 油花 。塔 尔寺 位 于青 海 省 湟 中县 城 所 在 的 鲁 沙 尔 镇 南 面 的莲 花 山 中 ,距 西 宁 25 公 里 ,为国务 院公 布 的第 一批 全 国重点 文物 保 护单 位 。酥 油花是 一 种 用酥 油 (黄油 )塑形 像 物 的特 殊 技 艺 ,为 “塔 尔寺 。 绝 ”(酥油 花 、壁 画 、堆 绣 )之 一。酥 油 花 最早 产 生 于西 藏苯 教 ,是施 食 供 品上 的 小
(四)湟 中堆绣 。这 是一 种运 用 “剪 ”、“堆 ”等技 法 塑造 形 象 的艺 术 ,多 用 于 唐 卡 制作 ,内容 多 以 藏传 佛教 题材 为 主 。湟 中堆 绣距 今 已有六 百 多年 的历 史 ,由湟 中县汉 、藏群 众 共 同 创造 和 传 承 ,融 民 族文 化和 民 间艺术 为一 炉 ,它采用 浮雕 与刺 绣 巧妙 结合 的手 法 ,用 各 色棉 布 、绸 、缎 剪成 所设 计 的各 种 图案形 状 ,精心堆 贴 成一个 完 整 的画 面 ,具 有较 高 的工艺 美术 价值 和 审美 价值 。
(五 )湟 中银 铜器 及 鎏金技 艺 。银 铜器 可分 为银 器 和铜 器制 品 ,皆制 品工艺 精 细 ,图案 丰富 、复杂 ,造 型逼 真 ,表 现手 法 独特 ,素 以形 薄 、光 亮 、轻 柔 、质纯 等 特点 而 著称 ,以加 工精 美而 见长 ,具有 很 高的 审美价 值 ,深 受各 族群 众喜 爱 。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是 人 类 的无形 文化 遗 产 ,代 表 着人 类 文 化遗 产 的精 神 高度 ,是 国家 、民族 文 化 软 实力 的重 要 资源 。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由于其 民族 性 、民众 性 、民生 性 ,是 社会 主义 核 心 价值 体 系建 构 的 重要 文化 根基 和 文化 资源 。因此 ,加 强对 民族 文化 的挖 掘 和 保 护 ,重 视 文物 和 非 物 质文 化 保 护 ,是 文 化发 展 强根 固本 、夯 实 当下 文化创 造创 新 基石 的必 由之 路 。

青海千户营社火音乐的生存现状

青海千户营社火音乐的生存现状

050 ▚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社火音乐概述湟中拦隆口镇的地理生态文化青海湟中拦隆口镇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隶属西宁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处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该地东临多巴镇,西有上五庄,南接湟源县,北靠李家山镇;祁连山支脉娘娘山和拉脊山分别坐落在其北、西和南边,三面环山、沟谷相错。

当地人民主要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回族、土族等少数民族,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共存的地区。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民间音乐方面有“花儿”“小调”“秧歌”“平弦”“皮影戏”“佛教音乐”等音乐形式;民间美术方面有“酥油花”“面塑”“堆绣”“壁画”“木雕”“银铜器”等传统工艺形式。

千户营社火音乐的历史渊源千户营社火与青海各地其他社火同源,起源于移民文化。

“在解放前的《新西北月刊》上,方志学家陆俊光曾著文:‘这一乡农民大半由南京苎丝巷来。

据各乡民讲述,为犯罪而流放于西北者……大概洪武时期江苏人口已经稠密,因此借犯罪之名,而实行移民政策,是将罪人集中于苎丝巷,一同出发,故逐以苎丝巷为其老家焉。

’”洪武时期,大量汉族人自南京苎丝巷出发,西迁至河湟地海人家的家谱证实了此次移民及屯田的历史,正是在这个时期,汉人常借社火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社火习俗。

青海是多民族共同生存的地区,社火音乐在传播过程中与青海本地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藏族等少数民族特色的青海社火。

千户营社火音乐的艺术特征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社火音乐内容丰富多彩,是一种融合了民歌、舞蹈、武术、面具、曲艺、戏曲等多种形式的表演艺术,其音乐曲目繁多、形式多样、题材丰富,大多数是由青海民间小调音乐改编而来。

1.唱词特点千户营社火音乐采用“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原话西北区西宁片”的语言演唱,唱词句式以二句式、三句式、四句式最为常见;讲究唱词的字数、句式对称,一般以字尾押韵较为常见;善于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塑造形象,文字纯朴。

唱词内容以叙述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故事、神话传说和少数爱情故事为主,随着时代发展,还出现了歌颂新时代、新气象的新编歌曲等,语言朗朗上口、合辙押韵,内容通俗易懂,是当地各族人民生产生活、历史文化、社会演进的感性凸显。

青海省省级非遗名录

青海省省级非遗名录

阿尼玛卿雪山神话传说
年宝玉则雪山神话传说
海西藏族民间谚语
海西蒙古族英雄史诗《汗青格勒》
河湟民族民间故事
海晏蒙古族民间颂词
二、 民间音乐
序号 项目名称
第一批(2006 年 11 月 24)
老爷山花儿会 丹麻土族花儿会 七里寺花儿会 瞿昙寺花儿会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通系电1,力过根保管据护线生高0不产中仅工资2艺料22高试2可中卷以资配解料置决试技吊卷术顶要是层求指配,机置对组不电在规气进范设行高备继中进电资行保料空护试载高卷与中问带资题负料2荷试2,下卷而高总且中体可资配保料置障试时2卷,32调需3各控要类试在管验最路;大习对限题设度到备内位进来。行确在调保管整机路使组敷其高设在中过正资程常料1工试中况卷,下安要与全加过,强度并看工且25作尽52下可22都能护可地1关以缩于正小管常故路工障高作高中;中资对资料于料试继试卷电卷连保破接护坏管进范口行围处整,理核或高对者中定对资值某料,些试审异卷核常弯与高扁校中度对资固图料定纸试盒,卷位编工置写况.复进保杂行护设自层备动防与处腐装理跨置,接高尤地中其线资要弯料避曲试免半卷错径调误标试高方中等案资,,料要编试求5写、卷技重电保术要气护交设设装底备备置。4高调、动管中试电作线资高气,敷料中课并设3试资件且、技卷料中拒管术试试调绝路中验卷试动敷包方技作设含案术,技线以来术槽及避、系免管统不架启必等动要多方高项案中方;资式对料,整试为套卷解启突决动然高过停中程机语中。文高因电中此气资,课料电件试力中卷高管电中壁气资薄设料、备试接进卷口行保不调护严试装等工置问作调题并试,且技合进术理行,利过要用关求管运电线行力敷高保设中护技资装术料置。试做线卷到缆技准敷术确设指灵原导活则。。:对对在于于分调差线试动盒过保处程护,中装当高置不中高同资中电料资压试料回卷试路技卷交术调叉问试时题技,,术应作是采为指用调发金试电属人机隔员一板,变进需压行要器隔在组开事在处前发理掌生;握内同图部一纸故线资障槽料时内、,设需强备要电制进回造行路厂外须家部同出电时具源切高高断中中习资资题料料电试试源卷卷,试切线验除缆报从敷告而设与采完相用毕关高,技中要术资进资料行料试检,卷查并主和且要检了保测解护处现装理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

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

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也叫《格萨尔王传》。

主要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

《格萨(斯尔》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

这一为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

无数游吟歌手世代承袭着有关它的吟唱和表演。

它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作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格萨(斯尔》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社会的形态和丰富的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一部形象化的古代藏族历史。

《拉仁布与吉门索》是土族民间长诗。

它是土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优秀民间叙事诗,堪称土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部叙事诗长达300多行,描写了一个爱情悲剧。

它用土族口语创作并演唱,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群众中相沿传袭,至今仍为活态的口头文学形式。

长诗以深沉悲壮的曲调,优美感人的诗句,道出了拉仁布与吉门索纯贞的爱情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向万恶的封建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全诗以讲唱为主,共分8个章节,是土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土族群众最喜欢演唱的一首叙事情歌,在不同的流传地区有不同的风格。

在演唱方式上,拉仁布与吉门索以男女对唱为主,但不同于一般问答式对唱。

演唱的曲调独特,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拉仁布与吉门索》完全用土语演唱,它源于土族地区,又生长和发展于土族地区,植根于土族传统文化之中,为当地土汉两族民众所喜闻乐见。

故事中拉仁布、吉门索、哥哥、嫂子等主要人物性格特征鲜明,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独特的民族特色,为民族学、语言学和土族社会学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青海省传统技艺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海省传统技艺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谢谢观看
加牙藏族织毯技艺,青海省湟中县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之一。
藏毯是青海藏族的传统手工织造品。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藏毯的编 织技艺,明末清初达到成熟期,经过三千多年的传承,青海逐步形成了具 有地方特色的藏毯织造行业。
2006年5月20日,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22。
从此,扎西吉彩成为了一个以金银铜器加工厂和金银铜匠集中的行政 村,各种工匠人才济济,金银铜器品种繁多,质量好,在区内外有较高的 声誉。
西藏日喀则市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的历史悠久,据考证七世班禅 丹白尼玛(公元1780——1854年)从尼泊尔请进金银匠,在“陆定”(现 在扎西吉彩南边)建立加工场地,专门组织加工寺庙用品。扎西吉彩金银 铜器加工厂是在1960年的工匠互助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有工匠18 人,每人入股八到二十元。
碉楼和住宅紧靠在一起,并以门、墙、廊、道、梁柱等结构与住宅统 为一体,于是带来了碉楼和民居之间从平面关系到空间组合的相互衔接、 渗透、融会的变化。事实上,中国各地的碉楼绝大部分是与院落连在一起, 与院墙组合为一个防御体系,是整个院落或围屋的附属性建筑。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指中国撒拉族特有建筑形式篱笆木楼的传统 营造方法,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撒拉族的古民居篱笆楼,是 土木石混为一体的古老民居建筑,因楼房墙体大部分用藤条编织而成,故 得名篱笆楼。1989年国家发行的民居邮票,其中的青海民居就是撒拉族篱 笆楼。其营造技艺积淀着撒拉族特有文化现象,是高原上难得一见的、具 有一方民族区域特色建筑艺术。对研究撒拉族的民俗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认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化馆为撒拉族篱 笆楼营造技艺的保护单位。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1.24•【字号】青政[2006]86号•【施行日期】2006.11.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青政[2006]86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省文化厅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确定的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予公布。

青海是我国悠久历史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各民族发展历史的见证和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我省各民族独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全省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维护全省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推动社会和谐、文明、进步,增强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和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青海省人民政府二00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青海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顺序号│项目编号│类别│项目名称│申报单位│├────────┼────────┼────────┼────────┼────────┤│1│I-1│民间文学│格萨尔│青海省文联│├────────┼────────┼────────┼────────┼────────┤│2│I-2│民间文学│ 拉仁布与吉门索│互助县政府│├────────┼────────┼────────┼────────┼────────┤│3│I-3│民间文学│财宝神│民和县政府│├────────┼────────┼────────┼────────┼────────┤│4│Ⅱ-1│民间音乐│老爷山花儿会│大通县政府│├────────┼────────┼────────┼────────┼────────┤│5│Ⅱ-2│民间音乐│ 丹麻土族花儿会│互助县政府│├────────┼────────┼────────┼────────┼────────┤│6│Ⅱ-3│民间音乐│七里寺花儿会│民和县政府│├────────┼────────┼────────┼────────┼────────┤│7│Ⅱ-4│民间音乐│瞿昙寺花儿会│乐都县政府│├────────┼────────┼────────┼────────┼────────┤│8│Ⅱ-5│民间音乐│ 门源回族宴席典│海北州政府│├────────┼────────┼────────┼────────┼────────┤│9│Ⅱ-6│民间音乐│ 海西蒙古族民族│海西州政府│├────────┼────────┼────────┼────────┼────────┤│10│Ⅱ-7│民间音乐│藏族拉伊│海南州政府│├────────┼────────┼────────┼────────┼────────┤│11│Ⅲ-1│民间舞蹈│锅庄舞(玉树卓舞)│玉树州政府│├────────┼────────┼────────┼────────┼────────┤│12│Ⅲ-2│民间舞蹈│土族於菟│同仁县政府│├────────┼────────┼────────┼────────┼────────┤│13│Ⅲ-3│民间舞蹈│ 大通傩舞老秧歌│大通县政府│├────────┼────────┼────────┼────────┼────────┤│14│Ⅳ-1│传统戏剧│ 藏戏(黄南藏戏) │黄南州政府│├────────┼────────┼────────┼────────┼────────┤│15│Ⅳ-2│戏曲│河湟皮影戏│大通县政府│├────────┼────────┼────────┼────────┼────────┤│16│Ⅶ-1│民间美术│土族盘绣│互助县政府│├────────┼────────┼────────┼────────┼────────┤│17│Ⅶ-2│民间美术│塔尔寺酥油花│湟中县政府│├────────┼────────┼────────┼────────┼────────┤│18│Ⅶ-3│民间美术│热贡艺术│同仁县政府│├────────┼────────┼────────┼────────┼────────┤│19│Ⅶ-4│民间美术│ 灯彩(湟源排灯) │湟源县政府│├────────┼────────┼────────┼────────┼────────┤│20│Ⅶ-5│民间美术│湟中县农民画│湟中县政府│├────────┼────────┼────────┼────────┼────────┤│21│Ⅶ-6│民间美术│大通县农民画│大通县政府│├────────┼────────┼────────┼────────┼────────┤│22│Ⅶ-7│民间美术│湟中县千户营高台│湟中县政府│├────────┼────────┼────────┼────────┼────────┤│23│Ⅷ-1│传统手工技艺│加牙藏族织毯技艺│湟中县政府│├────────┼────────┼────────┼────────┼────────┤│24│Ⅵ-1│传统体育竞技│藏族棋艺│青海省文联│├────────┼────────┼────────┼────────┼────────┤│25│Ⅵ-2│传统体育竞技│湟中县却西德哇村│湟中县政府│││││古老游戏││├────────┼────────┼────────┼────────┼────────┤│26│Ⅸ-1│民俗│土族纳顿节│民和县政府│├────────┼────────┼────────┼────────┼────────┤│27│Ⅸ-2│民俗│热贡六月会│同仁县政府│├────────┼────────┼────────┼────────┼────────┤│28│Ⅸ-3│民俗│土族婚礼│互助县政府│├────────┼────────┼────────┼────────┼────────┤│29│Ⅸ-4│民俗│撒拉族婚礼│循化县政府│├────────┼────────┼────────┼────────┼────────┤│30│Ⅸ-5│民俗│华热藏族婚礼│门源县政府│├────────┼────────┼────────┼────────┼────────┤│31│Ⅸ-6│民俗│ 海西蒙古族婚礼│海西州政府│├────────┼────────┼────────┼────────┼────────┤│32│Ⅸ-7│民俗│海西蒙古族剪发礼│海西州政府│├────────┼────────┼────────┼────────┼────────┤│33│Ⅸ-8│民俗│九曲黄河灯会│乐都县政府│└────────┴────────┴────────┴────────┴────────┘。

青海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青海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青海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海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排名不分先后)一民间文学(人)序号姓名民族性别年龄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才智藏族男格萨(斯)尔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牛万福土族男布柔哟. 互助土族自治县、姚玉梅土族女布柔哟互助土族自治县、索德元土族男祁家延西互助土族自治县、韩占祥撒拉族男骆驼泉的传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土老藏族男布由加国的传说称多县、秋日青蒙古族男汗青格勒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乔格生蒙古族男辉特美日根特木尼的传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二传统音乐(人)序号姓名民族性别年龄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罗藏更尕藏族男塔尔寺藏传佛教“花架”音乐湟中县塔尔寺管委会、罗藏官却藏族男塔尔寺藏传佛教“花架”音乐湟中县塔尔寺管委会、雷有顺汉族男南佛山花儿会湟中县、鲁金花土族女土族宴席曲互助土族自治县、韩永胜汉族男土族宴席曲互助土族自治县、韩英德撒拉族男撒拉族民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马二子土族女土族民间歌曲“库咕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李桂英汉族女花儿(七里寺花儿会)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吕清兰土族女民和土族婚礼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杨永堂土族男民和土族婚礼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吕建跃土族男民和土族婚礼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国卫蒙古族男青海蒙古族长调音乐都兰县、古力蒙古族男海西蒙古族民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巴特尔蒙古族男海西蒙古族民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更登东智藏族男隆务寺佛教音乐同仁县、本吉措藏族女南宗尼姑寺诵经乐尖扎县、项知卓么藏族女南宗尼姑寺诵经乐尖扎县、才合杰藏族男藏族拉伊海南藏族自治州、吉毛加藏族女藏族拉伊海南藏族自治州、旦正本藏族男青海藏族酒曲海南藏族自治州、索南卓玛藏族女青海藏族唱经调音乐兴海县、井国新汉族女青海汉族民间小调西宁市、马登花汉族女青海汉族民间小调西宁市三传统舞蹈(人)序号姓名民族性别年龄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黄立加藏族男夏尔群鼓舞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冉有和汉族男北门“封神舞”海东市乐都区、王发新汉族男新安狮子舞平安县、祁永贤汉族男竹马子平安县、郭汉录汉族男土族鼓舞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多杰尼玛藏族男巴吾巴姆舞称多县、索昂多德藏族男禅古寺宗教法舞玉树市、达哇才仁藏族男锅哇(玉树武士舞)玉树藏族自治州四传统戏剧(人)序号姓名民族性别年龄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吕占禄土族男崖尔寺诺彦审喇嘛剧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关却乎蒙古族男藏戏(黄南藏戏)黄南藏族自治州、成林巴生藏族男格吉斯日寺静锰生死轮回剧杂多县、何青山汉族男青海民间小戏青海省文化馆、陈兴元汉族男青海民间小戏青海省文化馆、曹长德汉族男青海眉户戏平安县五曲艺(人)序号姓名民族性别年龄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刘永铭汉族男青海搅儿西宁市、毛延奎汉族男青海官弦青海省文化馆、张发鑫汉族男青海道情青海省文化馆、赵生起汉族男青海道情青海省文化馆、巴德加藏族男折嘎曲麻莱县、尕玛元丁藏族男折嘎玉树市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人)序号姓名民族性别年龄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马全辉回族男西宁八门拳西宁市城东区、李本加藏族男热贡马术同仁县、达瓦太藏族男藏族夹棋海南藏族自治州七传统美术(人)序号姓名民族性别年龄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罗藏克宗藏族男湟中堆绣湟中县、印巴尖措藏族男湟中壁画湟中县、才旦加藏族男石雕(泽库和日寺石刻)泽库县、朋措乎拉夫旦藏族男石雕(泽库和日寺石刻)泽库县、朱二奴土族女河湟刺绣青海省文化馆、达力玛蒙古族女海西蒙古族刺绣德令哈市、昂文色格藏族男藏娘唐卡玉树藏族自治州、更登达智藏族男热贡艺术(坛城)黄南藏族自治州、土旦土族男热贡艺术(堆绣)黄南藏族自治州、尕藏才让藏族男热贡艺术(泥塑)黄南藏族自治州、夏吾冷知藏族男热贡艺术(铜雕)黄南藏族自治州、扎西尖措土族男热贡艺术(唐卡)黄南藏族自治州八传统技艺(人)序号姓名民族性别年龄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王义元汉族男河湟皮影制作技艺湟中县、张永全汉族男河湟皮影制作技艺湟中县、史生福汉族男湟中陈家滩传统木雕湟中县、索得山土族男土族擀毡技艺互助土族自治县、马牙古白撒拉族男撒拉族口弦制作技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马才乙地撒拉族男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马成龙回族男马营“传统豌豆手工粉条”制作技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夏吾他藏族男同仁刻版印刷技艺同仁县、夏吾李加藏族男同仁刻版印刷技艺同仁县、张宪忠藏族男藏族鎏钴技艺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官保蒙古族男酸奶鞣牛羊皮技艺海晏县、阿多藏族男香达藏纸手工制作技艺囊谦县、苏义其美格蒙古族女海西蒙古族服饰制作工艺格尔木市、却素荣蒙古族男蒙古包制作技艺格尔木市、才仁求培藏族男藏族传统手工编结技艺曲麻莱县九传统医药(人)、班玛才仁藏族男藏药“吉合协”炮制技艺金诃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尼玛才让藏族男藏医放血疗法青海省藏医院、红兵蒙古族男海西蒙医震动复位疗法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焦格巴蒙古族男海西蒙医铜银烙疗法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尕登蒙古族男海西民间青盐药用技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十民俗(人)序号姓名民族性别年龄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王应和汉族男乐都洪水火龙舞海东市乐都区、王才华蒙古族男德都蒙古全席德令哈市、格布德藏族男汪什代海藏族婚俗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尕英巴蒙古族男茶卡盐湖祭湖乌兰县、洛藏金美德蒙古族男海西蒙古族祭敖包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三知加藏族男尖扎达顿宴尖扎县、先巴扎西藏族男热贡六月会同仁县、娘吉合加藏族男热贡“获康”祭祀活动同仁县、韩发科土族男保安社火同仁县、加羊卓玛藏族女青海安多藏族服饰海南藏族自治州、阿学明藏族男乐都北山跑马海东市乐都区、巴行前藏族男乐都北山跑马海东市乐都区。

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青海,这个地方真是个宝藏啊,除了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那些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到青海,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可能就是那一望无际的草原,湛蓝的湖水。

可是,别忘了这儿的文化哦,简直是个“文艺复兴”的小宇宙。

先说说青海的民歌,哎呀,那可是个让人听了心里热乎乎的东西。

青海的民歌就像一杯热茶,暖心又提神。

歌声悠扬,伴着那高山流水,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很多时候,老百姓在田间地头或者集市上唱着这些歌,简直就是生活的调味品。

要知道,青海的民歌多是用方言唱的,听得人心里直乐呵,虽然有些地方听不太懂,但那种真挚的情感,谁听了都能感受到。

像是在讲述家乡的故事,诉说那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说到手工艺,那可真是“巧夺天工”啊!青海的手工艺品绝对让你眼前一亮。

藏族的刺绣,真是个艺术品,颜色鲜艳,图案丰富,简直让人一看就爱上。

那些绣花的阿姨,手法了得,几下就能把线针变成美丽的图案。

还有青海特有的“藏毯”,别提多温暖了,冬天裹着它,暖心又暖身,特别适合窝在沙发上追剧的日子。

再来聊聊青海的传统节日,嘿,这可都是热闹的节庆啊!比如“藏历新年”,那是个特别热闹的日子。

大家穿上华丽的民族服饰,围着篝火,欢歌热舞。

那气氛,简直像过年似的,谁说只有春节才能热闹?藏历新年也能把你乐得“心花怒放”。

人们相互祝福,吃着美味的青稞酒,真是个让人心潮澎湃的时刻。

再讲讲青海的医药文化,这个可真得细说。

青海的藏医药,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跟我们说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一拼。

那些草药,真的是大自然的馈赠,藏族医生像魔法师一样,能用草药调配出各种药方,效果杠杠的!很多外地的游客都慕名而来,想体验一下这种传统的疗法。

大山里的药材,真是让人羡慕,都是上天的恩赐,跟现代医学形成了鲜明对比。

说到青海的舞蹈,那可真是“美不胜收”。

藏族的舞蹈,动作优美,韵律感十足,每一个舞步都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

尤其是在节庆的时候,大家围成一圈,手牵手,一起起舞,那场面真的是热闹非凡。

青海省省级非遗名录-推荐下载

青海省省级非遗名录-推荐下载

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民间文学(42项) 青海省人民政府2006年11月24日公布一、民间文学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第一批(2006年11月24)1 格萨尔青海省文联2 拉仁布与吉门索互助县政府3 财宝神民和县政府第二批(2007年5月25)1康巴拉伊治多县2祁家延西互助土族自治县3撒拉族谚语、歇后语循化撒拉族自治县4阿尼玛卿雪山神话传说果洛藏族自治州5年宝玉则雪山神话传说果洛藏族自治州6海西藏族民间谚语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7海西蒙古族英雄史诗《汗青格勒》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8河湟民族民间故事青海省图书馆9海晏蒙古族民间颂词海晏县二、民间音乐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第一批(2006年11月24)老爷山花儿会大通县政府丹麻土族花儿会互助县政府七里寺花儿会民和县政府瞿昙寺花儿会乐都县政府门源回族宴席曲海北州政府海西蒙古族民歌海西州政府藏族拉伊海南州政府第二批(2007年5月25)10民和土族婚礼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1玉树民歌玉树藏族自治州12格吉萨三扎杂多县13青海藏族唱经调兴海县14海南藏族扎念弹唱海南藏族自治州15尚尤则柔贵德县16青海民间弦索音乐青海省文化馆17青海藏族婚宴十八曲青海省文化馆18阿柔逗曲祁连县19郭米则柔祁连县三、民间舞蹈四、曲艺序号编号项目申报单位第一批(2006年11月24)贤孝(西宁贤孝)青海省西宁市第二批(2007年5月25)29西宁贤孝西宁市30青海平弦(西宁赋子)西宁市31青海越弦西宁市32青海下弦青海省文化馆五、传统戏剧序号编号项目申报单位第一批(2006年11月24)藏戏(黄南藏戏)黄南州政府河湟皮影戏大通县政府第二批(2007年5月25)26民和“目莲宝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27青海马背藏戏果洛藏族自治州28青海眉户戏青海省文化馆、平安县六、民间美术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第一批(2006年11月24)土族盘绣互助县政府塔尔寺酥油花湟中县政府热贡艺术同仁县政府灯彩(湟源排灯)湟源县政府湟中县农民画湟中县政府大通县农民画大通县政府湟中县千户营高台湟中县政府第二批(2007年5月25)35果洛德昂洒智果洛藏族自治州36湟中堆绣湟中县37贵南藏绣贵南县七、传统手工技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第一批(2006年11月24)加牙藏族织毯技艺湟中县政府第二批(2007年5月25)38玉树安冲藏腰刀制作技艺玉树藏族自治州39囊谦藏黑陶囊谦县40撒拉族寺院古建筑技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41撒拉族皮筏子循化撒拉族自治县42循化孟达撒拉族古篱笆楼编造技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43青海塔秀寺彩粉坛城贵南县44泽库和日寺石刻技艺泽库县45大通桥儿沟砂罐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46河湟皮影制作技艺湟中县47威远酩馏酒互助土族自治县48湟源陈醋酿造技艺湟源县八、杂技与竞技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第一批(2006年11月24)藏族棋艺青海省文联湟中县却西德哇村古老游戏湟中县政府第二批(2007年5月25)33土族轮子秋互助土族自治县34乐都南山射箭乐都县九、医药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第一批(2006年11月24)藏医药(藏医药浴疗法、藏药阿如青海省藏医院拉炮制技艺、七十味珍珠丸赛太炮制技艺)(一批扩展)第二批(2007年5月25)49七十味珍珠丸“赛太”炮制技艺青海金诃藏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50藏药材“阿如拉”炮制技艺及应用青海金诃藏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51藏医药浴疗法青海省藏医院52藏医放血疗法青海省藏医院十、民俗 19Ⅵ-2西宁八门拳西宁市城东区 20Ⅵ-3青海蒙古达罗牌格尔木市 21Ⅵ-4藏族夹棋海南藏族自治州 七、民间美术(5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22Ⅶ-1青海坛城艺术省艺术研究所 23Ⅶ-2湟中壁画湟中县 24Ⅶ-3海西蒙古族木雕格尔木市 25Ⅶ-4河湟刺绣省文化馆 26Ⅶ-5河湟剪纸海晏县 八、传统技艺(8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27Ⅷ-1同仁刻版印刷技艺同仁县 28Ⅷ-2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工艺湟中县 29Ⅷ-3班玛藏家碉楼营造技艺班玛县 30Ⅷ-4青海青稞酒传统酿造技艺互助土族自治县 31Ⅷ-5海西蒙古族服饰制作工艺格尔木市 32Ⅷ-6湟中陈家滩传统木雕湟中县 33Ⅷ-7湟中民间彩绘泥塑湟中县 34Ⅷ-8青海藏族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天峻县 九、传统医药(2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35Ⅸ-1海西蒙医震动复位疗法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36Ⅸ-2海西蒙医铜银烙疗法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十、民俗(12项) 37Ⅹ-1西海拉卜则祭刚察县 38Ⅹ-2热贡“获康”祭祀活动同仁县 39Ⅹ-3土族民间法舞互助土族自治县 40Ⅹ-4阿柔招婿习俗祁连县 41Ⅹ-5热贡年俗黄南藏族自治州 42Ⅹ-6保安社火黄南藏族自治州 43Ⅹ-7民和果花会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44Ⅹ-8乐都洪水火龙舞乐都县 45Ⅹ-9乐都北山跑马乐都县 46Ⅹ-10海西蒙古族民间祭火格尔木市 47Ⅹ-11海南藏族少女成年礼海南藏族自治州 48Ⅹ-12贵德六月庙会贵德县2013年9月24日 青海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推荐项目公示名单 一、民间文学(7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Ⅰ-1 布柔哟互助县文化馆 2 Ⅰ-2 骆驼泉的传说循化县文化馆 3 Ⅰ-3 辉特美日根特木尼的传说海西州群艺馆 4 Ⅰ-4 岗格尔肖合力雪山传说天峻县文化馆 5 Ⅰ-5 西王母石室传说天峻县文化馆 6 Ⅰ-6 扎陵湖和鄂陵湖的传说玛多县文化馆 7 Ⅰ-7 布由加国的传说称多县文化馆 二、传统音乐(4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8 Ⅱ-1 南宗尼姑寺诵经乐尖扎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9 Ⅱ-2 土族民间歌曲“库咕茄” 民和县文化馆 10 Ⅱ-3 撒拉族民歌循化县文化馆 11 Ⅱ-4 尕(噶)斯湖畔的芨芨草格尔木市文化馆 三、传统舞蹈(9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2 Ⅲ-1 竹马子平安县文化馆 13 Ⅲ-2 新安狮子舞平安县文化馆 14 Ⅲ-3 土族鼓舞民和县文化馆 15 Ⅲ-4 藏族鹏鼓舞循化县文化馆 16 Ⅲ-5 二十一度母金刚法舞兴海县文化馆 17 Ⅲ-6 巴吾巴姆舞称多县文化馆 18 Ⅲ-7 禅古寺宗教法舞玉树县文体广电局 19 Ⅲ-8 锅哇(玉树武士舞) 玉树州群艺馆 20 Ⅲ-9 北门“封神舞” 乐都县文化馆 四、传统戏剧(3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21 Ⅳ-1 崖尔寺诺彦审喇嘛剧民和县文化馆 22 Ⅳ-2 格吉斯日寺静锰生死轮回剧杂多县文化旅游广电局 23 Ⅳ-3 青海民间小戏青海省文化馆 五、曲艺(4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24 Ⅴ-1 青海道情青海省文化馆 25 Ⅴ-2 青海搅儿西宁市群艺馆 26 Ⅴ-3 折嘎玉树县文体广电局 27 Ⅴ-4 青海官弦青海省文化馆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28 Ⅵ-1 热贡马术同仁县文体广电局 29 Ⅵ-2 德都蒙古布格围鹿棋格尔木市文化馆 七、传统美术(2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30 Ⅶ-1 海西蒙古族刺绣德令哈市文化馆 31 Ⅶ-2 藏娘唐卡玉树州群艺馆 八、传统技艺(11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32 Ⅷ-1 酸奶鞣牛羊皮技艺海晏县文化馆 33 Ⅷ-2 湟源民居建筑石刻技艺湟源县文化馆 34 Ⅷ-3 土族擀毡技艺互助县文化馆 35 Ⅷ-4 马营“传统豌豆手工粉条” 制作技艺民和县文化馆 36 Ⅷ-5 撒拉族口弦制作技艺循化县文化馆 37 Ⅷ-6 蒙古包制作技艺格尔木市文化馆 38 Ⅷ-7 石焖烤全羊贵南县文化馆 39 Ⅷ-8 拉加藏靴制作技艺果洛州群艺馆 40 Ⅷ-9 香达藏纸手工制作技艺囊谦县文化馆 41 Ⅷ-10 藏族传统手工编结技艺曲麻莱县文化馆 42 Ⅷ-11 藏族鎏钴技艺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 九、传统医药(6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43 Ⅸ-1 海西民间青盐药用技艺海西州群艺馆 44 Ⅸ-2 蒙医正骨疗法德令哈市文化馆 45 Ⅸ-3 藏药“佐太”炮制技艺青海久美藏药药业有限公司 46 Ⅸ-4 藏药“欧太”炮制技艺金诃藏药股份有限公司 47 Ⅸ-5 藏药“吉合协”炮制技艺金诃藏药股份有限公司 48 Ⅸ-6 西北郭氏正骨术青海省中医院 十、民俗(12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49 Ⅹ-1 朝青海湖习俗海晏县文化馆 50 Ⅹ-2 回族婚俗门源县文化馆 51 Ⅹ-3 尖扎达顿宴尖扎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52 Ⅹ-4 湟中加牙“四月八”庙会湟中县文化馆 53 Ⅹ-5 “土族背口袋”饮食习俗互助县文化馆 54 Ⅹ-6 仲家龙王庙会平安县文化馆 55 Ⅹ-7 撒拉族饮食习俗循化县文化馆 56 Ⅹ-8 汪什代海藏族婚俗海西州群艺馆 57 Ⅹ-9 茶卡盐湖祭湖乌兰县文化馆 58 Ⅹ-10 德都蒙古全席德令哈市德都蒙古文化风情园 59 Ⅹ-11 东宗寺天文历算法久治县文化馆 60 Ⅹ-12 青海安多藏族服饰海南州群艺馆。

非遗系列《花儿》西北部民歌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主题宣传教育PPT课件

非遗系列《花儿》西北部民歌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主题宣传教育PPT课件
的斗争:
代表作品
(三)歌颂幸福生活的
度过漫漫长夜的人,最懂得太阳的光辉,翻身解放的各族人民,最懂得共 产党的恩情。他们用花儿纵情歌颂解放军、共产党,其数量很大,已成了 新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刚解放时赞扬解放军的:
[1]山里的松柏们四季里青, 河里的流水是常清; 党的个政策是指路的灯, 照亮了四化的前程。
“本子花”是以编唱历史故事为主旨。据老人们说,衡量一个歌手的优劣, 不但要声嗓好,还需演唱“本子花”。因为“本子花”涉及的内容广泛, 是考验歌手知识水平的关键
[1]关老爷曹营里不(耶)占了, 气坏了曹丞(呀)相了; 灞陵桥饯行者起身(呀)了, 大红的袍, 老爷的刀尖上挑了。
[2]千里的大路上土扬呀哩, 五关上斩五(呀)将哩; 张翼德城头上擂鼓呀哩, 城根里斩蔡(呀)阳哩。
(一)表现赞美爱慕之情
爱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感 情。男女青年的相互赞 美爱慕之情,是产生爱 情的序幕,“情人眼中 出西施”的情节多在此 时:
[1]红嘴鸦落的了一(呀)河滩, 咕噜雁落在了草滩;
拔草的尕妹妹坐(耶)塄坎, 活象似才开的牡丹。
牡丹是这里人们心目中的花中之 王,把自己见到的人比喻为“才 开的牡丹”,可谓赞美之至了。 以花喻人还嫌不实,他们用人间
[1]黄啦啦云彩(嘛)大点 子雨, 黑风打山尖上过了; 没想个活人者只想了你, 性命打刀尖上过了。
[2]千思(嘛)万想的难 团圆, 活拔了尕妹的心肝; 遭难的马五哥见一面, 死者(嘛)兰州者心甘。
[3]头一站坐在了陈家湾, 坐下的家里们难寒; 老两口看见者心可怜, 装给了几大(嘛)麻钱。
[4]三天里没吃上半碗 饭, 空乏的身子们可怜; 心想者马五(啦)见 个面, 鼓硬腔, 爬上了牛心山山尖。
爱慕、追求过程的延续,使爱情有了浑厚、真诚的基础:

青藏高原非物质文化形态举例

青藏高原非物质文化形态举例

青藏高原非物质文化形态举例格萨(斯)尔(世界非遗][国家非遗)格萨(斯)尔是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新疆地区的地方传统民间文学,也是西藏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

格萨(斯)尔史诗熔铸了神话、传统民歌、格言俚语,具有雄浑壮丽、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

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成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

2006年格萨(斯)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藏戏(世界非遗](国家非遗)藏戏是戴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流传于青藏高原,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也是西藏著名的传统戏剧之一。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西藏藏戏流派众多,主要分为蓝面具藏戏和白面具派藏戏,流派有尼木塔荣藏戏、雅隆扎西雪巴藏戏、江嘎尔藏戏、湘巴藏戏、迥巴藏戏、拉萨觉木隆藏戏、山南门巴藏戏、昌都藏戏等,都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迥巴藏戏是西藏蓝面具藏戏典型代表,而藏戏雅隆扎西雪巴是西藏白面具藏戏的杰出代表。

西藏藏戏与青海黄南藏戏、甘肃甘南藏戏、四川色达藏戏等一道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族唐卡(国家非遗)唐卡也称"唐嘎"、“唐喀",是一种刺绣或绘制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具有浓郁的藏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宗教色彩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是西藏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族唐卡被营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萨尔》: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也叫《格萨尔王传》。

主要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

《格萨(斯)尔》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

这一为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

无数游吟歌手世代承袭着有关它的吟唱和表演。

它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作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格萨(斯)尔》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社会的形态和丰富的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一部形象化的古代藏族历史。

《拉仁布与吉门索》:《拉仁布与吉门索》是土族民间长诗。

它是土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优秀民间叙事诗,堪称土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部叙事诗长达300多行,描写了一个爱情悲剧。

它用土族口语创作并演唱,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群众中相沿传袭,至今仍为活态的口头文学形式。

长诗以深沉悲壮的曲调,优美感人的诗句,道出了拉仁布与吉门索纯贞的爱情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向万恶的封建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全诗以讲唱为主,共分8个章节,是土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土族群众最喜欢演唱的一首叙事情歌,在不同的流传地区有不同的风格。

在演唱方式上,拉仁布与吉门索以男女对唱为主,但不同于一般问答式对唱。

演唱的曲调独特,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拉仁布与吉门索》完全用土语演唱,它源于土族地区,又生长和发展于土族地区,植根于土族传统文化之中,为当地土汉两族民众所喜闻乐见。

故事中拉仁布、吉门索、哥哥、嫂子等主要人物性格特征鲜明,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独特的民族特色,为民族学、语言学和土族社会学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另外,《拉仁布与吉门索》所描述的故事反映了土族从游牧生产方式逐步转向农业生产方式的一个侧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拉仁布与吉门索》完全用土语演唱,它源于土族地区,又生长和发展于土族地区,植根于土族传统文化之中,为当地土汉两族民众所喜闻乐见。

故事中拉仁布、吉门索、哥哥、嫂子等主要人物性格特征鲜明,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独特的民族特色,为民族学、语言学和土族社会学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另外,《拉仁布与吉门索》所描述的故事反映了土族从游牧生产方式逐步转向农业生产方式的一个侧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老爷山花儿会:老爷山花儿会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老爷山举行的大型民歌演唱活动,它产生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伴随着“朝山浪会”活动,从以娱神为主逐步演变为以娱人为主的大型民间岁时民俗活动。

老爷山花儿会演唱形式有两种。

一是群众性自发演唱,农历“六月六”在老爷山的密林花丛中,或数十人或几百人自由唱和,情景交融;二是1949年以后兴起的有组织演唱,有固定的演唱场所和舞台,歌手经过层层选拔,在舞台上赛歌竞技。

老爷山花儿会以演唱“河湟花儿”为主。

演唱者有汉、回、土、藏等民族的歌手,他们共同用汉语演唱花儿。

这是老爷山“花儿”和“花儿会”不同于其他民歌和歌会的显著特点。

老爷山花儿内容主要以歌咏爱情生活为主,也涉及宗教、民俗、生产劳动、历史故事、新人新事等类型。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老爷山花儿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族拉伊:爱情歌包括情歌情茶歌等情歌安多地区称“拉伊”,卫藏地区称“嘎噜”。

情歌音乐有的较深情,有的较开阔自由,接近山歌风格。

情茶歌藏语称“克加”,流传于云南中甸等地,是在青年男女们聚会、饮茶以表达爱情时唱的歌,包括招呼歌、进门歌、对歌、感谢歌、告别歌等。

风俗歌包括酒歌、猜情对歌、婚礼歌、箭歌、告别歌等。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藏族拉伊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锅庄:“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

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

“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

《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唯《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

《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钱,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骤宿帮居其中。

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糟袍,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

土族於菟:土族於菟流传于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形态,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举行,包含念平安经、人神共娱、祛疫逐邪等仪式。

於菟又是舞者的称谓。

仪式开始时,名为於菟的舞者在赤裸的上身绘上虎豹图案沿村进行表演,挨家挨户跳舞。

土族於菟舞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历史上,"於菟"系列民俗活动曾在隆务河流域部分村落中流传,现仅在年都乎村传承沿袭,且已处于濒危状态。

保护"於菟"对展示土族传统文化的原创性和丰富性,增强土族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觉具有较大意义。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土族於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酥油花:酥油花是雕塑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传酥油花起源于西藏。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和藏王松赞干布完婚时,带去释迦牟尼佛像一尊,在大昭寺内供奉。

这尊佛像原来没有冠冕,宗喀巴学佛成功以后,在佛像头上献了莲花形的“护法牌子”,身上献了“披肩”,还供奉了一束“酥油花”,这就是酥油花的来历。

塔尔寺是宗喀巴的诞生地,不久酥油花就传到这里,并在塔尔寺得到弘扬和发展,在明万历年间这种油塑技艺传到塔尔寺后,在当地艺人们长期精心研制下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热贡艺术:"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流派,因13世纪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热贡(藏语"金色谷地")而得名,并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

该艺术流派在热贡地区的吾屯、年都乎、郭玛日、尕沙日等藏族、土族聚居村,数百年来村中男子十有八九都传承着从宗教寺院传入到民间的佛教绘塑艺术,其从艺人员之众多,群体技艺之精湛,叹为观止,故同仁有"藏画之乡"的美誉。

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

热贡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内容。

热贡艺术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念、独有的原材料和独有的传承习惯在藏传佛教、民间美术、建筑艺术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热贡艺术凭借其精美的设计、艳丽的色彩和精细的线条,不仅在佛教盛行地区流行,而且也越来越受到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各地艺术爱好者们的欢迎,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文化部确定,青海省同仁县的更登达吉、启加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湟源排灯:湟源排灯流传于青海省湟源县城关镇,其产生可追溯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当时内地客商云集湟源县城,湟源城内商铺为招揽顾客而纷纷制作名号招牌,招牌内插蜡烛,夜晚一点亮便熠熠生辉。

后来各商铺的名号招牌制作得越来越精致华美,成为带有底座而形态图案各异的牌灯,横跨街道的大型排灯即是在牌灯基础上改制而成的。

湟源排灯的框架用上好木料制成,框边雕刻精细考究,其形状有长方形、马鞍形、扇形等,一般长2米,高0.6米,厚0.4米左右,前后面分3至6档,每档画一图案,内容为商家自选的历史人物、典故、山水花鸟等,各图之间相互关联,里面仍用蜡烛点亮。

入夜以后湟源城街道上一排排排灯交相辉映,绚丽多彩。

此俗一直沿袭到清末民初,并得到当地商会、火神会的支持,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都会举行排灯展挂活动。

有“青海民族民间文化之灵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之称的湟源排灯,日前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项目。

大通皮影大通皮影戏历史渊源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

千百年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据《大通县志》记载:约在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皮影戏传入青海的大通。

它的演出剧目主要分花戏和踏本两大类,内容有从商汤到明清的数百个传统剧目以及以神话、传说、故事改编的剧目;有以现实为题材创编的现代剧目。

这些丰富多彩的皮影戏剧目,数百年来,相沿流传于广大农村,赢得了人民的喜爱。

大通皮影作为河湟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专门保护。

土族盘绣:土族独具特色的刺绣艺术盘绣源于青海省东北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这里地处祁连山东南麓,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错衔接地带。

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

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青海高原的东部山区,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

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发轫。

土族盘绣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形成了民俗学、美学等多种价值。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加牙藏毯属于安多藏毯,加牙是安多藏毯的主要发源地,其主要产地分布在距西宁市26公里的湟中县加牙村及上新庄,还有藏族居住区玉树、海南、海北、果洛藏族自治州及西宁周边的贵德、平安、乐都、湟源等县。

加牙藏毯原材料来自天然放养的藏系绵羊毛、山羊绒、牦牛绒、驼绒等。

加牙藏毯品种繁多,工艺讲究,采用的是植物染料低温染色、低温洗毯,毛质不易损伤,织出来的毯子色泽艳丽、弹性好、不脱色掉毛。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是加牙藏毯的成熟期,距今有300多年。

加牙藏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和商业价值。

纳顿节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

纳顿节是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日,也称"庄稼人会""庆丰收会"等。

"纳顿"是土语音译,和蒙古族的那达慕含义一样,意为"玩耍"、"娱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