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临习《集王书圣教序》与创作的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临习《集王书圣教序》与创作的心得体会

【摘要】:《集王书圣教序》是怀仁集王羲之墨迹钩摹而成的一本法帖。沙门怀仁和尚乃王羲之裔孙,深得其家法,加之其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集王书圣教序》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堪称百代楷模。多年来,作者对此帖进行了潜心临习。在临习的过程中,我对该帖的感悟逐渐趋于深入与全面。

【关键词】:临习;《集王书圣教序》;创作

清人蒋衡在《拙存堂题跋》中说:”《集王书圣教序》与《兰亭序》并驱,为千古字学之祖。

一、用笔上线条丰富,沉着又不失灵动

《集王书圣教序》体现了王羲之用笔时线条丰富的一大特点。怀仁很好的抓住了王羲之的中侧锋互用带来的形式美感。随机的节奏,带来富有质感的线条,而不是一味的追求中锋,这正是晋人不拘陈法、崇尚自然的审美思想形成的。只知中锋而不知侧锋就是不懂王羲之,更无法窥视王羲之的奥堂。《集王圣教序》的用笔特点符合王羲之墨迹用笔的普遍特点,但还有其自身独特的地方,郑板桥称之为:”又是一家气象”。由于黑底白字的视觉效果,线条看上去粗了些,这样一来,《集王书圣教序》要比王羲之的其他传本墨迹,多了几分含蓄,变的深沉了许多。说其变化丰富还体现在用笔的疾涩、提按变化上。其实就是行与留、快与慢、光与毛的总观。古代《书论》中对此颇多玄奥之理。嵇康《琴赋》中的”疾而不速,留而不滞”,王羲之《书论》中的”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起五伏,方可谓书”。都讲的是这种关系的辨证。说白了,疾能表现点画的空灵,涩能体现线条的沉着。疾涩之妙,在于既能沉着又不失灵动,于是就有了韧性。

二、结字上生动有趣,平中有险,疏密有秩

临习《集王书圣教序》,我时常会被其结字的生动多变而感动。瞧,有的重心平稳,有的俯仰有度,有的虚实相映,有的高低错落,有的笔断意连,有的点画映带,有的上下开合,有的左右对称,有的上宽下窄,有的左窄右宽。。。。。。有此可见一斑。该帖以形质平整为标,性情欹侧为本,在平中求险。说其险在于其体势欹侧,跌宕起伏,纵横参差,其重心处于将跌未跌,险不至崩,危不至失,给人以一种奇肆豪放的艺术感受。行书之妙,当寓平于险,或险寓于平。整个《集王圣教序》潇洒自然,似奇反正,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一味求正,每为理法所缚,虽庄严沉实而不风流潇洒;一味求险,每为意趣所累,虽雄爽飞研而不淳朴典雅。在《集王圣教序》中,险从正来,险即在平正的基础上,适当地移动改变,转换点画和部首的位置和角度,使其偏离于原来正常的部位,从而产生一种险绝的姿态,险绝却绝非有胆无识,既不为法度所缚,也不作狂形怪状。另外在结字中怀仁还十分注意字与字的疏密关系。我发现欲求《集王圣教序》中的疏密,必

须先掌握黑与白的辨证关系及离合的相成关系。一字之中,笔画处称之为”黑”。笔画与笔画之间和无笔画处称之为”白”。要是将白处留好,则黑处自然就会好。黑与白是相反相成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计白当黑”。留白得当,能使笔画更显茂密而又空灵,字形显得俊俏,疏朗。《集王圣教序》中就很好的处理了这种疏密关系,达到了”神远”与”神密”的双层境界,正如刘熙载《书概》中说”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有些字中空白虽然较少而字却疏朗舒畅,绝无赘涨冗繁之感。结构紧密,精神团聚。结密之法,在于离合之势,团聚之气,在于使转之自如,即达到了”神远”的境界。有些字空白虽多而字却茂密结实,绝无纤薄脆弱之感。结构宽疏,精神放松。宽松之法。在于舒展之势,疏朗神合在于大胆而旷达,即达到了”神密”的境界。在读懂了以上这些道理之后,我在临习中先求停匀和对称,然后逐步开放,找到了聚散的突破口。疏为密之合,密为疏之分。疏密相间,虚实自然,则机趣无穷。

三、章法上特点彰显,寓变化于规律之中

《集王圣教序》的布局,属于”纵有行、横无列”一类。纵行对齐,每一个行距大致相等。另外重心对齐,在一行中,下字都对准上字的重心,各字的重心连成一条直线。因而我临写时发现将纸折成竖条路,一条一条的写要比一字一字的写好,这样可以避免字与字之间的隔阂。包世臣说:”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可见其章法上的规律性是异为突显的。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变化。首先,每个字根据其笔画多寡,结构的大小,长短,宽窄等占据不同的空间,使得左右行之间的字并不对齐,同时每个字的大小不相同,产生变化美,打破一味整齐而造成的呆板。另外怀仁巧妙的利用字的不同形势加强上下字之间的联系,减弱了字与字之间安排的痕迹。汉字造型具有一定的情态,这些情态使得汉字变得有生机,并增添了其审美内涵。这些字与字各自的情态在《集王圣教序》中很有用,即通过他们加强了章法的协调性与整体感。如:”道注还十有七载通释典”几个字中”、道、还、七、载” 四字端正,其他如”法、十”有向右上上仰之势,而如”释、通、有”则有下压之感,正是通过怀仁的这些微调,才使得整个字帖如此生动。

在长时间艰苦的创作中,我逐渐总结出了”遗貌取神,得其笔意”的道理。我们临帖当以形为尚,但形似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要遗貌取神而得法帖的笔意。这就是说,通过形似,逐步掌握其用笔和结构的内在规律,并能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生发无穷,使人一眼便知是出于《集王书圣教序》帖。要得其笔意,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即是否能得势。在创作过程中,只有诸法纯熟,笔势流转,熟知帖之深意,方能称手而出。而我认为要想得其势,取其深意或笔意,就要重视晋唐风韵在碑帖中的地位与作用。要知王羲之流美多变的书风,既不同于于唐人的尚法,也有异于明人的抒情方式与个性解放思想。是情与理的和谐统一,是与晋人的审美风尚相吻合,是晋人尚韵的结果。王羲之的书法既是对当时的书法产生了极大推动作用,又是在深受当时的时代影响的艺术产物,因而只有将晋人特有的韵质与风采写出,才算取其神,得其笔意了。

总之:我们不但要潜心研究书者在用笔、结字及章法的艺术规律性,更要追根溯源,领其韵悟其神,得其精髓,才能与书者心意相和,产生艺术的共鸣!

参考文献

[1] 刘宗超《漫谈王羲之对当代书法的意义》.

[2] 《书圣--王羲之书法情趣的缔造者》,中国书画博客网.[3] 武微波,梁克君. 《王羲之与中国书法》.

[4] 《王羲之和他的追随者的”王风”》, 中国书画博客网.

[5] 何学森. 论行书的形成与风格演变[D]. 首都师范大学, 2002.

[6] 喻革良.《论历代帝王与王羲之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