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园林开敞空间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8月第30卷第8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Aug.2011Vol.30No.8
doi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8.081
收稿日期:2010-12-30
作者简介:潘震(1983-),男,河南商丘人,助教,从事艺术设计研究。

古代园林开敞空间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多讲究“借景”、“引景入室”,强调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可借室外景观扩大视野。

借用中国古代园林开敞空间的设计手法,在现代设计中我们亦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开敞空间,从华人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中苏州园林元素的运用到西方建筑大师约翰·波特曼的中庭概念,都体现了古代造园的精髓。

当代城市中人具有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休息时间少等特点,园林开敞空间的设计手法运用到现代建筑室内设计中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从而缓解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古典园林;自然;开敞空间;室内外一体化;生活质量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1)08-0201-02
每个国家的建筑都有自己的风格和辉煌成就,中国传统
园林设计也不例外。

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结晶,也是华夏子孙创造历史的见证。

尤其是明代计成编写的《园治》一书,更是集大成之作。

清代后期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步衰退,传统文化也渐渐走向衰落,很多
人认为传统文化都是不好的,
全盘接受西方文化。

自此,西方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

但是,中国的有识之士从来都没有
放弃过发扬国学。

例如,民国时期首都南京的“首都计划”,在“中国本位”思想的支配下,极力提倡
“中国固有之形式”,第一次将中国传统的继承与发扬问题摆在了首位。

时至今日,设计理念更需要与时俱进,设计师的责任继承和创新责任更加艰巨。

建筑设计的实质就是营造空间的过程,建筑过于开敞则“漏风”、“走气”,私密性得不到保障;过于封闭则太阴暗、潮湿。

只有正确处理了阴阳关系,将开场、封闭空间灵活的运用于建筑中才能取得良好的空间效应。

中国的古典园林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
不管是皇家园囿还是江南私家园林,运用尺度大小、光影变化取得空间的手法经常使用,而其中一些借景、对景、框景的处理更为空间变化增色不少。

一、开敞空间的概念
开敞空间属外向型的,界面以“透”为主,强调空间环境
的交流、流动、渗透与模糊性。

讲究对景、借景、与自然景物或周围环境相融合,可借室外景观扩大视野,获得空间无限感。

就空间感上讲,开敞空间是流动的、外向的、渗透的、引入的、开放的。

它在视觉上能够使人视野扩大,心理上给人带来一种安逸感,易使人触景生情,并取得与外部的沟通。

在使用上,开敞空间灵活性较大,有利于不断地改善室内的
布置及效果,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新鲜感。

开敞式室内空间对
环境的限定性小,利用及灵活性强,它可以采用对景、借景、造景等手法,使空间更具表现力,更具趣味性。

开放空间是收纳性的、开放性的,所以开敞式空间更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

二、古代园林开敞空间的设计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多讲究“借景”、“引景入室”,即
建筑要与周围的风景、环境达到和谐一致的共生而不是突兀的状态,
最好还能把园林中的景色自然地引入到房间中,使整个环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巧于借因
所谓“因”,不仅是因其地,因其材,而且是因之于整个
环境;所谓“借”,即是借景[1]。

巧妙运用借景手法,突破园
林局限,园外之景借为我用,扩大视野,丰富景色。

即所谓的
“盈尺之地,俨然大地”。

使人入内,环顾四周觉得心旷神
怡,妙不可言,意味无穷。

清代园林评论家钱永从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呼后应,巧与借
因。

”[2]
例如,苏州拙政园的西望、倚虹亭,三面临空,循而遥望。

池对岸老榆傍岸,垂杨拂水。

其间一洞,依稀隐现,这就是“别有洞天亭”亭后云霄中北寺塔耸立其中;例如,山西五台山显通寺的“入园见塔”、“涉门成趣”景观,是远借的佳例。

(二)运用建筑划分、组合空间
运用建筑划分和组合空间是园林设计中常用的方法,交叉使用各种手法,使园景有开有合,有虚有实,空间相互穿插通透,增加景观层次和深度。

为使建筑空间与园景不完全隔绝,还通常采用落地长窗或四面厅形制,使室内外空间贯通。


102—
例如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沧浪亭的面水轩均等。

古人巧用敞轩、敞亭、洞门、空窗、漏窗来透视空间,开合收放,疏密相间,明暗交替,达到封而不闭的效果。

透过门窗,似隔非隔,使人产生空间无限延伸之感。

通过敞轩、亭、曲廊,使小院一折一妙,一曲一景,具有移步换景之妙,韵味十足,境界无穷。

例如,留园的石林小院。

此处仅一轩(辑峰轩)、一屋(洞天一碧)、一所(鹤所),以曲廊盘桓相连,整个小院不过有六十多平方米,而且在这样一个不大的空间里还有六个更小的天井,这种建筑之间的隙地却被利用的淋漓尽致,每一处都点缀石峰、植物,构成一处处对景,配成一幅幅小品。

天井与天井游廊相连,又分又合,环环相扣,变化多端。

游廊是园林中主要的交通通道。

廊不但具有遮风、避雨和休息的实用功能。

它还起到引导交通、联系景点、过渡空间和划分空间的作用。

廊以长条的形状出现在平池、水边、水上和山地上,可长可短,可直可曲,是交通联系的通道。

亭廊曲折,围合出各自独立的小空间,但各小空间又通过游廊相互联系、穿插,空间感觉十分强烈、丰富。

这里要注意的是游廊这种建筑形式的特点,它对于空间而言既有分隔,又有联系,还可以相互通视,相互穿插,可创造出层次感极强的空间和光影效果。

正所谓欲在方寸之地,求万千变化。

时而雄浑,时而纤细;时而空灵,时而紧凑,丰富观者的艺术感受。

三、古代园林开敞空间设计手法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古代园林设计手法的运用,在当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造园手法在室内设计上的应用,加强了室内外空间沟通,进一步把室外环境融合进室内空间之中。

其中最典型的要算“框景”这一造园手法。

所谓“框景”就是利用室内的门窗洞口作为模拟的景框,将室外的自然景色也纳入其中,从而使门窗洞口成为一幅图画。

这时窗子不仅以其自身别致优美的造型成为室内设计的一部分,而且使室外自然景观成为室内别有生趣的一幅装饰画。

例如,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采用了八角和梅花形的窗、蜿蜒的回廊、平坦的屋顶和白墙,使整个饭店看起来古色古香,人们一到这里就会感觉回到了大自然。

例如,美国建筑师约翰·波特曼在设计亚特兰大海亚特摄政旅馆等一系列酒店设计中,将大自然引入到建筑设计中去,发展了中庭设计。

当代公共空间变得拥挤不堪,城市中人具有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休息时间少等特点,需要回归自然,需要不断的交流,中庭设计不仅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生理需要,又给人与人的交流提供了场所,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四、现代建筑中如何古为今用营造开敞空间
借用中国古代园林开敞空间的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中我们亦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开敞空间。

首先要求建筑物的外围护体在技术上具有通透处理的可能性,这不仅需要与建筑师的协作配合,还需要运用灵活多变的现代化设计手法来达到扩大室内空间的效果。

(一)将自然造型当做点来使用
在室内设计中运用自然造型艺术,即有生命的造型艺术,例如以盆栽、盆景作为室内陈设是室外化趋向的重要表现形式。

宋代就有用较高级的盆景做室内陈设的例子,如在宋画《十八学士图》中就有苍劲古松的盆景。

这种用盆栽或盆景作为室内陈设的习惯至今仍未间断,只是其形式、内容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放几个花盆的模式。

这些都表现出人们虽身处居室之内却对大自然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二)将自然造型当做一个小空间,即室内设计室外化
室外化趋向的室内设计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使用功能方面,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喷泉或其他水体产生的负离子对于室内空气的净化、人的身心健康都具有很大的益处。

其二是在审美功能方面,通过设计师对室外景物与室内环境合理的组织和安排,创造出优美自然的生存环境,使室内外空间浑然一体,可以极大地缓解工作的劳累和生活的紧张。

(三)用绘画手段在室内创造绿化景观
室内风景画、植物花卉、湖光山色等既可以产生把大自然引进室内的效果,又增加了室内艺术和文化气氛。

例如,人们大会堂西藏厅,在主墙面上是布达拉宫的大型图画,这种手法既达到了室内环境室外化的效果,又体现了室内空间的文化特色。

(四)室内环境创造中采用模拟大自然的声音效果、气味效果的手法
如鸟语花香、风声浪涛等动态音响效果,让人们在室内就能获得大自然的嗅觉、听觉感受,科技的高度发展为设计创造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五、总结
传统的简单“复制”并不难,但尊重传统不是墨守成规,更不是盲目模仿。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是文化发展历史过程中联系过去和现在的一种人文因素,在建筑中我们需要考虑的还有未来的趋势。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不是单纯的组合或相加,而是化合。

应把传统的符号、形制和材料系统地综合,作为一个整体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建筑设计之中,取其意而舍其形。

建筑空间的开放设计,使空间突破了传统的封闭形式。

然而,建筑空间的开放在实践中还有许多局限,例如,居住空间的开放和私密性的矛盾,公共空间的开放和管理上的难以操作,使用空间的开放和技术的限制等。

种种困难,使开放空间的设计研究还局限在单体和具体模数网格层面,难以拓展到群体和综合技术高度。

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空间,必须结合城市科学、结构技术、材料技术、物理技术、人文学科等进行进一步探索。

建筑中总会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组合方式,这就形成了在传统的继承上,可采用多种方式,即符号的借鉴、形制的延续和材料的运用等方法解决现代建筑的空间开敞问题。

这些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在于如何取舍、如何综合。

设想有这样一天,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与自然共呼吸,那么开放空间必将生生不息,在流动中永恒。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04.
[2]唐鸣镝.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207.

20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