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养生保健与美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以呈气体、液体、固体。 因此,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气沟成的(通天下一气
耳) 。 这个学说现在称为「气一元论」 。 气有分
无形之气: 弥散而活跃的状态 有形之气: 凝聚而静止的状态有形
人体的气
有形之气:一切固体合液体 (肉、筋、骨、 津液、 器官、 血液)
无形之气:人体的原动力
推动作用:推动血液与津液。 固摄作用:防止血液与津液异常流失。 气化作用:物质产生及转化。 防御作用:预防外邪侵犯及内邪产生。 温煦作用:产生热量。 营养作用:提供各组织器官所需要的养料。
概述
西方医学已普及于世并成为世界上最强势的医 学。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中医依旧流行于中国。 中医不仅在中国持续发展,更广为西方人所接
受。 因其具有整体观的特点,可弥补西医学不足之
处,而在西方国家拥有一群新的拥护者。
中医的特点
与现代医学相同之处 与现代医学不同之处
与现代医学相同之处
以自然规律解释健康与疾病(非邪灵作 祟或祖先降怒 )。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补其不足
阴虚(虚热) ,补阴 阳虚(虚寒) ,补阳
药物方面
四气:寒、凉为阴;热、温为阳 五味: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 升降浮沉:升、浮(上行而向外)为阳;
阴阳五行
阴阳 五行
阴阳
阴阳是事物的两类属性。 一切对立统一的事物,都可以用阴
阳来分析。
原义
山之北、水之南 山之南、水之北
类别 温度 亮度 时间 季节 空间 动态 方向 重量
性别
自然界的阴阳 阳 热 明 白昼 春夏 天 运动 上 轻
阴 寒 暗 黑夜 秋冬 地 静止 下 重
男
女
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又如肾藏精,主生殖之说源于五行:肾主 水(水液代谢),故肾属于五行中的水。 冬天为收藏的季节,也属水,因此肾脏具 有藏精的功能。
外邪致病
「六淫」 ( 「六气」致病称「六淫」 )
风 (侵犯上半身、体表) 寒 暑 湿 燥 火(热)
与现代医学不同之处
除了「病」,还有「证」的概念。如疟疾、天 花、霍乱等疾病,都有固定的过程,男女老少 的表现大体相同。
证是中医特有的概念,用来说明人体的不平衡 以及对抗致病因素的能力。各种疾病,在不同 的阶段,就有不同的证。如「肾阳虚」、「风 寒束表」、「心火上炎」、「湿热下注膀 胱」 ,都是证名。
与现代医学不同之处
天然药物、针灸
阿ㄅㄨㄧ
…长得蛮帅的
精气学说
古人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天空上的云朵,蒸饭时上升 的烟雾弥漫,飘忽不定,无形状态之物。
很多疾病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
正气包括阴液和阳气 邪气包括阴邪(寒、湿、痰等)与阳邪(风、暑、
火、燥等)
但无论病理变化如何复杂,都不外乎阴阳的偏胜 或偏衰…
阴阳偏胜
* 阳胜则热(实热),阳胜则阴病
* 阴胜则寒(实寒),阴胜则阳病
阴阳偏衰
* 阳虚则寒 (虚寒)
* 阴虚则热 (虚热)
水 火
阴阳转化
阴阳的正常关系
阴
阳
阴平阳秘 (阴阳相对平衡)
阴阳的偏胜、偏衰
阴胜则阳病 (实寒)
阴胜
阴邪 阳病
阳虚则阴盛 (虚寒)
阳虚 阴盛
阳胜则阴病 (实热)
阳邪
阳胜 阴病
阴虚则阳盛 (虚热)
阴虚 阳盛
阴阳的偏胜、偏衰的主要症状
阳胜的主要症状:壮热、面红、目赤 阴胜的主要症状:形寒、肢冷、舌质淡 阳虚的主要症状:面色㿠ㄏㄨㄤˇ白、畏寒肢
相互转化
相互转化,即「物极必反」。 如某些热性病,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
大量耗伤人体正气,可突然出现面色苍 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 阴证,此即为阳证转化为阴证的实例。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生理方面 病理方面 诊断方面 治疗方面 药物方面
生理方面
类别 部位 内脏
组织 生理 生理物质 五脏的阴阳
相互制约
寒与热相互制约
寒可制热。 热可制寒。
运动与静止相互制约
运动可制静止。 静止可制运动。
互根互用
如气与血,气为阳,血为阴。
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血能载气,养气。 故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消长平衡
寒热:寒属阴,热属阳。 如冬至夏,寒减热增,为「阴消阳长」。 夏至冬,热减寒增,为「阴长阳消」。
中医药养生保健与美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医药养生保健与美容: 课程内容
中医基本理论
(见《中医概论》讲义)
概述 阴阳五行 气血、津液 脏腑 经络
病因与病机 预防与治则 药物性能
实务操作
药膳
(见《中国药膳》讲义)
面膜 (冯晔医师)
中医基本理论
概述 阴阳五行 气血、津液 脏腑 经络
病因与病机 预防与治则 药物性能
阳 上部;表;背 六腑 胆、小肠、胃、 大肠、膀胱、三焦 皮毛
功能、活动、温煦
气 心阳、肾阳
阴 下部;里;腹 五脏 肝、心、脾、 肺、肾 筋骨 物质、静止、清凉
血 心阴、肾阴
病理方面
有些疾病可用人体阴阳失调来概括说明。
阴虚:消瘦、五心烦热、颧红、潮热、盗汗、口 咽干燥 (燥热之象)
阳虚:面色淡白、身疲乏力、肢冷、自汗(寒象)
分析结构与功能(肺、胃、肾、膀胱) 采用对抗疗法的原则(中医的「寒者热
之」、 「热者寒之」与西医的「杀菌」 在原理上是相同的)
与现代医学不同之处
利用精气学说以说明生理与病理现象。 气是身体的原动力。
与现代医学不同之处
利用阴阳五行宏观概念以说明生理与病 理现象。
如利用阴阳的概念把人体的生理分成水与 火两方面,用水与火失于平衡来说明疾病。
对立统一 阴阳可分 相互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
寒与热是对立统一的
没有寒,就没有热 没有热,就没有寒
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
没有运动,就没有静止 没有静止,就没有运动
阴阳可分
阴
明显的静止 下降 (阳中之阴) 向内 (阳中之阴)
阳
明显的运动 上升(阳中之阳) 向外(阳中之阳)
冷、舌淡、脉迟等寒象,但还有少气乏力,喜 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 阴虚的主要症状: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 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 细数无力等,即是阴虚则热的表现。
阴阳的偏胜、偏衰的主要特点
阴盛或阳虚:寒、静、湿 阳盛或阴虚:热、动、燥
治疗方面
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损其有余
耳) 。 这个学说现在称为「气一元论」 。 气有分
无形之气: 弥散而活跃的状态 有形之气: 凝聚而静止的状态有形
人体的气
有形之气:一切固体合液体 (肉、筋、骨、 津液、 器官、 血液)
无形之气:人体的原动力
推动作用:推动血液与津液。 固摄作用:防止血液与津液异常流失。 气化作用:物质产生及转化。 防御作用:预防外邪侵犯及内邪产生。 温煦作用:产生热量。 营养作用:提供各组织器官所需要的养料。
概述
西方医学已普及于世并成为世界上最强势的医 学。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中医依旧流行于中国。 中医不仅在中国持续发展,更广为西方人所接
受。 因其具有整体观的特点,可弥补西医学不足之
处,而在西方国家拥有一群新的拥护者。
中医的特点
与现代医学相同之处 与现代医学不同之处
与现代医学相同之处
以自然规律解释健康与疾病(非邪灵作 祟或祖先降怒 )。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补其不足
阴虚(虚热) ,补阴 阳虚(虚寒) ,补阳
药物方面
四气:寒、凉为阴;热、温为阳 五味: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 升降浮沉:升、浮(上行而向外)为阳;
阴阳五行
阴阳 五行
阴阳
阴阳是事物的两类属性。 一切对立统一的事物,都可以用阴
阳来分析。
原义
山之北、水之南 山之南、水之北
类别 温度 亮度 时间 季节 空间 动态 方向 重量
性别
自然界的阴阳 阳 热 明 白昼 春夏 天 运动 上 轻
阴 寒 暗 黑夜 秋冬 地 静止 下 重
男
女
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又如肾藏精,主生殖之说源于五行:肾主 水(水液代谢),故肾属于五行中的水。 冬天为收藏的季节,也属水,因此肾脏具 有藏精的功能。
外邪致病
「六淫」 ( 「六气」致病称「六淫」 )
风 (侵犯上半身、体表) 寒 暑 湿 燥 火(热)
与现代医学不同之处
除了「病」,还有「证」的概念。如疟疾、天 花、霍乱等疾病,都有固定的过程,男女老少 的表现大体相同。
证是中医特有的概念,用来说明人体的不平衡 以及对抗致病因素的能力。各种疾病,在不同 的阶段,就有不同的证。如「肾阳虚」、「风 寒束表」、「心火上炎」、「湿热下注膀 胱」 ,都是证名。
与现代医学不同之处
天然药物、针灸
阿ㄅㄨㄧ
…长得蛮帅的
精气学说
古人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天空上的云朵,蒸饭时上升 的烟雾弥漫,飘忽不定,无形状态之物。
很多疾病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
正气包括阴液和阳气 邪气包括阴邪(寒、湿、痰等)与阳邪(风、暑、
火、燥等)
但无论病理变化如何复杂,都不外乎阴阳的偏胜 或偏衰…
阴阳偏胜
* 阳胜则热(实热),阳胜则阴病
* 阴胜则寒(实寒),阴胜则阳病
阴阳偏衰
* 阳虚则寒 (虚寒)
* 阴虚则热 (虚热)
水 火
阴阳转化
阴阳的正常关系
阴
阳
阴平阳秘 (阴阳相对平衡)
阴阳的偏胜、偏衰
阴胜则阳病 (实寒)
阴胜
阴邪 阳病
阳虚则阴盛 (虚寒)
阳虚 阴盛
阳胜则阴病 (实热)
阳邪
阳胜 阴病
阴虚则阳盛 (虚热)
阴虚 阳盛
阴阳的偏胜、偏衰的主要症状
阳胜的主要症状:壮热、面红、目赤 阴胜的主要症状:形寒、肢冷、舌质淡 阳虚的主要症状:面色㿠ㄏㄨㄤˇ白、畏寒肢
相互转化
相互转化,即「物极必反」。 如某些热性病,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
大量耗伤人体正气,可突然出现面色苍 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 阴证,此即为阳证转化为阴证的实例。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生理方面 病理方面 诊断方面 治疗方面 药物方面
生理方面
类别 部位 内脏
组织 生理 生理物质 五脏的阴阳
相互制约
寒与热相互制约
寒可制热。 热可制寒。
运动与静止相互制约
运动可制静止。 静止可制运动。
互根互用
如气与血,气为阳,血为阴。
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血能载气,养气。 故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消长平衡
寒热:寒属阴,热属阳。 如冬至夏,寒减热增,为「阴消阳长」。 夏至冬,热减寒增,为「阴长阳消」。
中医药养生保健与美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医药养生保健与美容: 课程内容
中医基本理论
(见《中医概论》讲义)
概述 阴阳五行 气血、津液 脏腑 经络
病因与病机 预防与治则 药物性能
实务操作
药膳
(见《中国药膳》讲义)
面膜 (冯晔医师)
中医基本理论
概述 阴阳五行 气血、津液 脏腑 经络
病因与病机 预防与治则 药物性能
阳 上部;表;背 六腑 胆、小肠、胃、 大肠、膀胱、三焦 皮毛
功能、活动、温煦
气 心阳、肾阳
阴 下部;里;腹 五脏 肝、心、脾、 肺、肾 筋骨 物质、静止、清凉
血 心阴、肾阴
病理方面
有些疾病可用人体阴阳失调来概括说明。
阴虚:消瘦、五心烦热、颧红、潮热、盗汗、口 咽干燥 (燥热之象)
阳虚:面色淡白、身疲乏力、肢冷、自汗(寒象)
分析结构与功能(肺、胃、肾、膀胱) 采用对抗疗法的原则(中医的「寒者热
之」、 「热者寒之」与西医的「杀菌」 在原理上是相同的)
与现代医学不同之处
利用精气学说以说明生理与病理现象。 气是身体的原动力。
与现代医学不同之处
利用阴阳五行宏观概念以说明生理与病 理现象。
如利用阴阳的概念把人体的生理分成水与 火两方面,用水与火失于平衡来说明疾病。
对立统一 阴阳可分 相互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
寒与热是对立统一的
没有寒,就没有热 没有热,就没有寒
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
没有运动,就没有静止 没有静止,就没有运动
阴阳可分
阴
明显的静止 下降 (阳中之阴) 向内 (阳中之阴)
阳
明显的运动 上升(阳中之阳) 向外(阳中之阳)
冷、舌淡、脉迟等寒象,但还有少气乏力,喜 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 阴虚的主要症状: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 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 细数无力等,即是阴虚则热的表现。
阴阳的偏胜、偏衰的主要特点
阴盛或阳虚:寒、静、湿 阳盛或阴虚:热、动、燥
治疗方面
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损其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