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PGA的航空全双工以太网交换芯片

基于FPGA的航空全双工以太网交换芯片
基于FPGA的航空全双工以太网交换芯片

2008年12月

December 2008

计 算 机 工 程Computer Engineering 第34 第23期

Vol 卷.34 No.23 ·工程应用技术与实现·

文章编号:1000—3428(2008)23—0261—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93.05

基于FPGA 的航空全双工以太网交换芯片

王 鹏,姚明旿,鲍民权,邱智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综合业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71)

摘 要:基于ARINC664规范第7部分,提出符合该规范的基于FPGA 的AFDX 交换机整体设计方案及其核心交换芯片中关键模块的Verilog HDL 实现,并通过功能仿真、时序仿真、网络仿真等手段对交换芯片的功能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该交换芯片可为航空器中的数据通信设备提供有保障的基于以太网数据帧的交换通道,具有较高的交换性能及稳定性。 关键词:全双工交换式以太网(AFDX);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虚链路

Switch Chip of Avionics Full Duplex Ethernet Based on FPGA

WANG Peng, YAO Ming-wu, BAO Min-quan, QIU Zhi-liang

(National Key Lab of Integrated Service Networks, Xidian University, Xi’an 710071)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RINC664 specification part 7, this paper provides a solution of AFDX switch and key modules of switch chip using FPGA and Verilog HDL description are presented as well. The scheme has past functional, timing and networks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result shows that this chip can provide guaranteed data communication channels based on switched Ethernet frames, also has high performance and stability.

【Key words 】AFDX; FPGA; virtual link

1 概述

ARINC664规范是通过航空电子技术委员会审议的新一代机载以太网标准。该规范第7部分定义了一个全双工的、确定性的机载数据交换网络(AFDX),它通过使用虚链路模拟一个点到点的、具有确定性的网络,并通过平行冗余结构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1]。美国波音和欧洲空客公司已研制出相关的成熟产品并投入使用。Actel 公司也发布了基于反熔丝式FPGA 的AFDX 交换芯片设计方案。随着“大型飞机”项目的启动,研制具有我国自主产权的新型机载数据网络交换芯片已成为一个现实而迫切的任务。

本文介绍符合ARINC664规范的AFDX 交换芯片和试验整机的设计方案。交换芯片使用单片FPGA 设计。FPGA 可充分发挥其设计周期短、投资小、灵活性高等优点,但由于FPGA 逻辑和存储资源以及速度的限制,也给设计带来一些困难。

2 AFDX 特点介绍

AFDX 引入虚链路的概念实现一个具有确定性的网络。该网络采用星型拓扑结构,一个交换机连接着数十个端系统,VL 是在2个端系统之间建立的一条单向的虚链路,每个端系统可使用多条VL 与其他端系统进行多个应用之间的通信,每一个交换机最多能支持4 096条VL 。

带宽分配间隔(BAG )和时延抖动(Jitter )参数明确了VL 应具有的服务质量。BAG 定义当Jitter 为0时,一条VL 中连续2个分组的最小间隔时间,其最小单位是1 ms ,取值为 2N ms(0≤N <8)。BAG 类似于一个时隙,在这个时隙内至多有一个分组发送。VL 的BAG 越小,表示分配给它的带宽越大。Jitter 是分组实际到达时刻与分组预期到达时刻之间的差值,反映了分组发送时延的变化范围,一条VL 有一个预设的最大

Jitter ,必须满足下列关系[1]:

(){}

max ..max 20Byte 8bit/Byte 40μs bit /s

500μs

i set of VLs L Jitter Nbw ∈+×∑

+≤ ≤

(1)

其中,Nbw 为传输介质的带宽;L max 为允许最大分组长度。 VL 的相关参数在整个网络开始运行之前由系统集成者预置到交换机和端系统中,不需要复杂的信令来实现连接,符合航空数据交换网络在系统稳定运行期间无需进行修改的要求。

3 交换机及核心交换芯片的功能结构

3.1 AFDX 交换机的组成

图1为AFDX 交换机硬件架构。

作为交换芯片的设计载体,FPGA 选用Altera 公司的高端产品EP2S180和以太网MAC IP 核来加速设计进度[2];MPU 选用Freescale 公司的MPC827070;采用Cypress 公司的SRAM 作为

作者简介:王 鹏(1983-),男,硕士研究生,主研方向:IC 前端设计;姚明旿,博士;鲍民权,副教授;邱智亮,教授、博士生 导师

收稿日期:2008-04-06 E-mail :wp1983roc@https://www.360docs.net/doc/dc70887.html,

—261—

万方数据

交换机共享存储器;嵌入式操作系统选用Windriver 公司的VxWorks ;处理器接口使用60X 总线接口。MPU 作为SNMP 的代理者,实现系统管理者和交换机的交互。通过MPU 将连接参数表配置到FPGA 内部寄存器的方式来完成交换芯片的配置。交换机的管理包括配置管理、端口管理、VL 管理、性能管理和故障管理。配置管理用于设置系统属性、运行时间和交换机工作状态等;端口管理包括更改端口名、工作状态和工作速率等。VL 管理包括VL 资源的分配及VL 表项信息的更新。性能管理负责统计端口输入分组数、输出分组数、单播和多播分组数等。故障管理主要负责对设备和网络运行的故障进行实时监控,并给出告警信息。交换机的初始化和配置主要由硬件完成,管理功能将主要由软件来实现。 3.2 核心交换芯片的组成

交换芯片的组成如图2所示。芯片采用共享缓存方式实现交换功能[3],可将性能要求与FPGA 特点较好结合。

图2 AFDX 交换芯片的功能结构

分组进入交换芯片后,首先由MAC IP 核接收并进行CRC 校验,然后进入接收端口缓存中接受分组过滤和警管操作,实现接纳控制。其中,过滤和警管模块从预设的连接参数表中根据到达分组的VL 号索引到相关配置参数。当调度模块轮询到该输入端口并判定有数据需要转发时,控制接收缓存和输入总线,将该分组发送到片外共享存储器中。调度模块从存储队列管理模块中得到相应的存储空间指针,并通知后者将分组的地址、长度、目的地址等信息加入到相关输出端口的队列链表中。在输出端,发送调度单元按调度策略不断轮询各个输出队列,若某队列有待发的分组,调度单元进而询问相应输出端口的发送缓存中是否有足够存储空间,若有,调度器就通过总线将分组转移到输出缓存中。输入输出缓存各由2个并行FIFO 组成,实现乒乓操作[4]。若端口未能就绪,则该输出队列等待下一次发送机会。输出端口缓存通过MAC 发送模块将分组发送到片外输出链路上。由于总线采用较高

的加速比,在轮询效率较高的情况下出现输出缓存队列阻塞的概率很小。通过对总线和端口缓存器的适当修改可实现监测端口功能。交换单元中的处理器接口用来连接MPU ,实现对内部寄存器的存取操作。

4 交换芯片中的关键模块

4.1 警管模块

本文采用基于字节的令牌桶算法对业务流进行流量控制。初始化时,每条虚连接VL 对应的AC 寄存器被赋予一个最大值作为上限。对一个分组,如果字节计数器减去分组的字节长度后仍有余量,则认为该分组遵守系统要求的带宽、抖动特性,通过警管;如果计数的值小于分组长度,则认为该分组违约,将其丢弃。字节计数器以25 μs 为间隔实现一次自增运算,增加的幅度与带宽有关,在自增后与AC 寄存器中的初始值进行比较,如果当前字节计数器的值大于初始最大值,则将初始最大值赋给字节计数器;如果AC 寄存器小于初始最大值,则AC 可继续进行自增运算。运算到警管单元后的第4个时钟周期,模块给出处理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警管模块时序仿真

4.2 分组转发

初始化时,依据连接参数表对端口寄存器进行配置,同时对所有VL 警管计数器设初值。对于转发信息的查找,与其他基于算法的转发解决方案相比,CAM 方式具有占用空间小,查找速度快的优点。按内部逻辑百兆的工作频率,由于一个最短分组64 Byte 通过MAC 核和与内部缓存之间的接口(32位宽)需要16个时钟周期,要求检索时间尽量小于160 ns 。根据设计目标和规范要求,每个端口可拥有多达256条VL ,则应在每个端口处配置一个深度为256项、宽度为128位的CAM 查找表。此处CAM 以VL 号作为输入,输出的内容是该VL 的配置信息,如分组长度范围、转发端口号、优先级信息等。时序仿真显示,输入VL ID 后的第4个周期,CAM 模块即可输出稳定内容,如图4所示。

图4 转发模块时序仿真

4.3 存储队列管理模块

4.3.1 队列管理组织形式

队列管理通过链表操作来实现。基于链表节点管理方式用虚拟地址将指针物理地址和数据物理地址统一起来,简化了链表的操作过程,实现高效队列管理。链表节点由数据单元和指针单元构成,数据单元保存在片外SRAM 中,指针单元保存在FPGA 内的M4K 存储资源中。根据一个虚拟地址可找到一个内部的指针单元和一个外部的数据单元。片外SRAM 的一个物理地址对应一个32位的数据单元,而每个数据单元可保存一个最大分组,则一个虚拟地址对应SRAM 的380个物理地址。每个指针单元的宽度设为64 bit 。一个虚拟地址对应着M4K 中的一个物理地址。因此,仅当访问SRAM 的时候,须将虚拟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 4.3.2 队列管理工作过程

图5表示队列管理功能模块的动作流程,下文以分组的写入操作为例描述队列管理的工作流程。

图5 队列管理功能模块

接收调度器接收分组转发信息,写请求模块检查输出端 口号并输出到端口队列管理模块(OSQM)。OSQM 检查端口

—262

—万方数据

队列长度寄存器,判断本端口队列是否已满。如果队列已满,则OSQM 向写请求模块发送已满信号,写请求模块丢弃该分组;否则,由OSQM 给空闲队列管理模块(FQM)发送信号请求空闲地址。FQM 从空闲队列头指针寄存器中读取队列头地址(假设为a ),并通过OSQM 将该空闲地址送入写请求模块。写请求模块根据这个地址从Input Buffer 中将等待分组写入到SRAM 中。与此同时,FQM 进行空闲队列指针调整操作。FQM 读出该空闲地址后,以地址a 访问M4K 存储器,从对应指针单元中得到地址a 的Next Address 值(假设为地址c ),然后用地址c 更新空闲队列头节点指针寄存器中,完成地址a 在空闲队列中的出队操作。

OSQM 读取输出队列的队尾节点指针寄存器的内容(假设为m ),将地址a 写入到地址m 所对应指针单元的相应位置,并更新队尾节点指针寄存器的内容为地址a ,从而完成地址a 在输出端口模块的入队操作。

4.4 调度算法分析及调度器设计 4.4.1 调度算法分析

本设计在输出队列中设置高低2个优先级,采用静态优先级调度器。任何一个供调度器调度的分组业务流都符合 (X min , X ave , I , S max ),其中,,min X ave X 分别表示分组的最小和平均到达间隔;I 表示测量和计算平均间隔的时间长度;表示该业务流中的最长分组长度。在特定的业务量下,经过该调度器处理后的输出流的分组时延都有确定的上限。经过警管的分组业务流的属性中包括分组到达间隔T max S BAG 、允许的最大抖动J max 、最大分组长度S max 。根据设计中采用单级漏桶机制的流量管制方案,分组到达间隔的平均值可认为是 2倍的T BAG 。由于在该方案中不允许连续出现2个最小到达间隔,因此,与式(1)中的各个流量描述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min max ave max max

2BAG BAG

BAG X T J X T I T

S S =???=?=?=? (2) 根据该式可得到如下结论:采用2级静态优先级的调度器,输出端口速率为l ,到达业务流VL 的业务属性

, ()

max max ,,q q q BAG j j j T

J S max S 为链路中允许的最大分组长度,如

果有, 10

ave 1q

q μ=∑≤max ave BAG q j

q

q q j C j

S T

l

μ∈=∑

×,则到达优先级队列m 中

的分组的最大时延不超过m d ,其中

()

'''

''min ,m m m m

d d d ??=?

?? 1

010

11m q

peak q m q peak q μμ?=?=<∑∑≥ (3) 上述结论表明,当进入交换机的业务流得到很好的规则和管理时,静态优先级调度算法可给出确定的时间延迟上限。 4.4.2 调度模块设计

调度器接收来自16个输入端口的分组,通过轮询实现分组的并串转换,提交给队列管理模块并分配存储空间,生成调度信息,控制数据传输通路由输入缓存模块发送输入分组到片外存储器;通过轮询的调度算法访问16个输出端口队列,提交队列管理模块释放存储空间,生成调度信息控制数据传输通路由存储器发送输出分组至输出缓存模块。在输出端口的子队列中按静态优先级调度算法进行调度,实现快速将各输出端口队列的排头分组发送到输出端口缓存中,并在输入业务流量整形的配合下实现确定性能的发送调度。调度器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分组调度与分组传输相互独立,实现调

度器对输入分组流水调度。高度功能模块如图6所示。

图6 调度功能模块

各模块功能如下:

接收调度器:轮询16个输入端口中的分组缓存接口,若轮询到的端口中有待发送的分组,从该端口接口获取该分组的相应信息,如目的端口、优先级、多播/单播以及长度等,将这些信息写入接收FIFO 中供总线控制模块使用。 接收FIFO :暂存放接收调度器的调度结果,并等待主调度器的访问。

发送调度器:轮询16个输出端口队列,将等待输出分组的信息写入发送缓存。

发送FIFO :暂存发送调度器的调度结果,并等待主调度器的访问。

调度结果FIFO :接收主调度器的最终调度结果,并等待读写调度器的访问。

读写调度器:该模块连接调度模块和片外RAM 的接口控制器,从FIFO 中读取最终调度结果,并将分组传递至片外RAM ,为发送FIFO 提供当前传输分组的长度信息。 主调度器:访问接收FIFO ,将调度信息发送到队列管理模块,并给写请求模块分配存储空间,将该地址空间提交至调度结果FIFO ;访问发送FIFO ,将调度信息发送到队列管理读请求模块,释放存储空间,接收分组长度信息并将调度结果提交至调度结果FIFO 。

根据网络仿真,在系统工作时钟为百兆的情况下,该设计方案能达到的最快的处理能力,相当于每秒可处理约 2.70 MB 个分组。而16个端口的AFDX 交换机理论上的最大满负荷状态为每端口每秒到达148 810个最短长度的以太网帧,即每秒共注入2.38 MB 个以太网分组。因此,调度器的处理能力满足设计需要。

5 结束语

本文介绍一种符合ARINC664规范所要求的AFDX 网络

交换机整体解决方案,描述交换芯片中部分模块的设计思想,可较好发挥FPGA 的优势,各功能模块的Verilog 代码已使用QuartusII 进行功能和时序仿真,并在交换机验证平台上通过初步调试。使用SmartBits 200对16端口交换芯片进行性能测试,吞吐率达98%,丢包率在100 Mb/s 时为0。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设计方案可行。

参考文献

[1] Courtney R. Aircarft Data Network, Part 7-avionics Full Duplex

Switched Ethernet(AFDX) Network[M]. Stockholm, Sweden: Airlines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ommittee, 2004. [2] Altera Corporation. StratixII Device Handbook[Z]. 2006.

[3] 刘增基, 鲍民权, 邱智亮. 交换原理与技术[M]. 西安: 西安电子

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4] 吴继华, 王 诚. Altera FPGA/CPLD 设计(高级篇)[M]. 北京: 人

民邮电出版社, 2005.

—263—

万方数据

交换式以太网和共享式以太网区别

共享式以太网 共享式以太网的典型代表是使用10Base2/10Base5的总线型网络和以集线器为核心的星型网络。在使用集线器的以太网中,集线器将很多以太网设备集中到一台中心设备上,这些设备都连接到集线器中的同一物理总线结构中。从本质上讲,以集线器为核心的以太网同原先的总线型以太网无根本区别。 集线器的工作原理: 集线器并不处理或检查其上的通信量,仅通过将一个端口接收的信号重复分发给其他端口来扩展物理介质。所有连接到集线器的设备共享同一介质,其结果是它们也共享同一冲突域、广播和带宽。因此集线器和它所连接的设备组成了一个单一的冲突域。如果一个节点发出一个广播信息,集线器会将这个广播传播给所有同它相连的节点,因此它也是一个单一的广播域。 集线器的工作特点: 集线器多用于小规模的以太网,由于集线器一般使用外接电源(有源),对其接收的信号有放大处理。在某些场合,集线器也被称为“多端口中继器”。 集线器同中继器一样都是工作在物理层的网络设备。 共享式以太网存在的弊端:由于所有的节点都接在同一冲突域中,不管一个帧从哪里来或到哪里去,所有的节点都能接受到这个帧。随着节点的增加,大量的冲突将导致网络性能急剧下降。而且集线器同时只能传输一个数据帧,这意味着集线器所有端口都要共享同一带宽。 交换式以太网 交换式结构: 在交换式以太网中,交换机根据收到的数据帧中的MAC地址决定数据帧应发向交换机的哪个端口。因为端口间的帧传输彼此屏蔽,因此节点就不担心自己发送的帧在通过交换机时是否会与其他节点发送的帧产生冲突。 为什么要用交换式网络替代共享式网络: ·减少冲突:交换机将冲突隔绝在每一个端口(每个端口都是一个冲突域),避免了冲突的扩散。 ·提升带宽:接入交换机的每个节点都可以使用全部的带宽,而不是各个节点共享带宽。 交换式以太网是以交换式集线器(switching hub)或交换机(switch)为中心构成,是一种星型拓扑结构的网络。简称为交换机为核心设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高速网络,这种网络在近几年运用的非常广泛。 交换式以太网技术的优点 交换式以太网不需要改变网络其它硬件,包括电缆和用户的网卡,仅需要用交换式交换机改变共享式HUB,节省用户网络升级的费用。 交换式以太网和共享式以太网区别

PK体系 网络交换芯片 参考板编制说明

《PK体系网络交换芯片参考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根据2020年中国信息产业商会第一批团体标准制订立项计划,成立编制组进行《PK体系网络交换芯片参考板》标准的制定工作。 团体标准的参编单位包括:盛科网络(苏州)有限公司、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浪潮思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迪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主要工作过程 a) 2020年,编制组正式向中国信息产业商会提交立项申请。经审核,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于2020年发布的《关于印发2020年第1批标准制订立项计划的通知》(中信商【2020】标03号),批准《PK体系网络交换芯片参考板》团体标准正式立项; b)2020年9月3日,在国二招宾馆东楼三层三号会议室,PK体系标准化编制组组织召开了“PK体系团体标准专家评审会”,邀请中国工程院、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腾讯集团阅文公司、中国软件测评中心信创中心、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泛在计算系统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全国轨道交通自动收费系统技术标准组等单位,共12位标准方面专家,对PK体系各团体标准进行评审,并对编制工作给予指导; c)2020年9月15日,在中国电子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基地A座1层汇报厅,PK体系标准化编制组组织召开了“PK体系标准化工作培训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化专家讲授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专家讲授了团体标准的工作概率,并根据2020年9月3日专家评审会的修改意见,进行了团体标准修订工作的安排; d)2020年9月底前,提交修改后的标准,请中国信息产业商会标准化专家对标准进行审核,对标准的形式、格式、表述、架构、内容等进行了完善和修订,形成PK体系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

高密度以太网交换芯片实现线卡功能

高密度以太网交换芯片实现线卡功能互联网内容消费正在驱动流量的增长,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有统计数据显示,到2015年,连接到IP网络的设备数量将是2015年全球人口数量的2倍,从2010年到2015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将增长26倍,届时每秒钟将有100万分钟的视频内容跨网络传送!这一趋势使得核心网络端口的演进从1G和10G向40G和100G发展。其中,1G端口逐渐被10G替代,后者成为未来几年的主力。40G端口保持在一定水平,变化不是太大,而100G端口则成为未来网络端口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到2015年, 10/40/100GbE的收入预计将达到约500亿美元。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网络系统将提供更多带宽和功能,但同时也面临着PCB面积、系统成本和功耗方面的挑战。 高密度以太网交换方案 针对上述需求,博通(Broadcom)公司日前推出一款100GbE交换解决方案BCM88650系列,号称全球密度最高。该系列产品和博通的FE1600(BCM88750)交换矩阵搭配,可实现高度可扩展的10/40/100GbE方案,每系统可拥有高达4000个100GbE端口,速度超过100Tbps。博通公司基础设施与网络部网络交换高级产品线经理Shay Zadok表示,该产品是目前业界惟一能处理 200Gbps单码流的商用芯片,支持两个100Gbps全双工端口,并在单个芯片中集成了交换矩阵接口、网络接口、包处理器和流量管理器,其高集成度减小了电路板尺寸,并降低了功耗和系统成本。“BCM88650系列是惟一能在第二层至第四层处理单码流200Gbps流量的商用芯片解决方案,”Shay说,“该系

MARVEL出产的高端千兆以太网交换芯片,对每个端口支持不同的交换模式

MARVEL出产的高端千兆以太网交换芯片,对每个端口支持不同的交换模 式 MARVEL出产的高端千兆以太网交换芯片,对每个端口支持不同的交换模式。 包括4种模式: Secure模式:所带VLAN tag必须存在于VTU表中,且入端口必须是该VLAN成员,否则丢弃报文。 Check模式:所带VLAN tag必须存在于VTU表中,否则丢弃报文。 Fallback模式:入端口报文不丢弃。 802.1Q Disabled:802.1Q关闭,使用端口VLAN模式,所有报文透传。 前3种模式都遵循802.1Q规则,报文进入后按照VLAN表项进行转发,不同就在于进入的时候条件限制,有的未作限制(Fallback模式),有的(Secure模式)要求严格。在实现基于802.1Q的VLAN时采用第1种,Secure模式。报文进来时先识别所带的VLANtag。若所带VLAN tag未存在于VLAN表项中,或者进来的端口不属于该VLAN tag的VLAN 成员,报文被丢弃,顺利进入的报文则指定VLAN tag的VID进行转发;若报文中不带VLAN tag,则判断该端口的缺省VLAN(PVID),当端口未加入缺省VLAN,报文被丢弃,当端口已经加入缺省VLAN 时,则指定PVID进行转发。 在实现基于端口的VLAN时采用第4种,802.1Q Disabled。此时端口不识别报文所带的VLAN tag,被认为是不带VLAN tag的报文并被加上它的PVID,结合VLANTable(Port Base VLAN Table)的取值,查找MAC表进行转发。 关于端口隔离: 端口隔离是比VLAN表更底层的隔离,它在802.1Q使能的情况也生效,也就是说配置了隔离的端口即使在同一VLAN中也不相通。 通过端口隔离特性,用户可以对需要进行控制的端口配置端口隔离功能,实现所有需要隔离端口之间业务数据的隔离,既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也为用户提供了灵活的组网方案。

ks8995_以太网交换芯片

KS8995 – 5 Port 10/100 Switch with PHY Introduction The KS8995 contains five 10/100 physical layer transceivers, five MAC (Media Access Control) units with an integrated layer 2 switch. The device runs in two modes. The first mode is a five port integrated switch and the second is as a five port switch with the fifth port decoupled from the physical port. In this mode access to the fifth MAC is provided using a MII (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 Useful configurations include a stand alone five port switch as well as a four port switch with a routing element connected to the extra MII port. The additional port is also useful for public network interfacing. The KS8995 is designed to reside in an unmanaged design not requiring processor intervention. This is achieved through I/O strapping at system reset time On the media side, the KS8995 supports 10BaseT, 100BaseTX and 100BaseFX as specified by the IEEE 802.3 committee. Physical signal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are enhanced through use of analog circuitry that makes the design more efficient and allows for lower power consumption and smaller chip die size. Highlights ? 5 port 10/100 Integrated Switch with Physical Layer Transceivers ?SRAM on chip for frame buffering ? 1.4Gbps high performance memory bandwidth ?10BaseT, 100BaseTX and 100BaseFX modes of operation ?Superior analog technology for reduced power and die size ?Single 2.5 V power supply ?500 mA (1.25 W) including physical transmit drivers ?128 pin PQFP package ?Support for UTP or fiber installations ?Indicators for link, activity, full / half duplex and speed ?Unmanaged operation via strapping at system reset time ?Hardware based 10/100, full/half, flow control and auto negotiation ?Individual port forced modes (full duplex, 100BaseTX) when auto negotiation is disabled ?Wire speed reception and transmission ?Integrated address Look-Up Engine, supports 1K absolute MAC addresses ?Automatic address learning, address aging and address migration ?Broadcast storm protection ?Full duplex IEEE 802.3x flow control ?Half duplex back pressure flow control ?Comprehensive LED support ?External MAC interface (MII or SNI) for router applications

2.3 交换式以太网实验

2.3 交换式以太网实验 2.3.1 实验目的 一是验证交换式以太网的连通性,证明连接在交换式以太网上的任何两个分配了相同网络号、不同主机号的IP地址的终端之间能够实现IP分组传输过程。而是验证转发表建立过程。三是验证交换机MAC帧转发过程,重点验证交换机过滤MAC帧的功能,即如果交换机接收MAC帧的端口与该MAC帧匹配的转发项中的转发端口相同,交换机丢弃该MAC帧。四是验证转发项与交换式以太网拓扑结构一致性的重要性。 2.3.2 实验原理 通过各个终端之间相互交换IP分组,在三个交换机中建立四个终端对应的转发项。清楚交换机S1中的转发表内容,启动终端A至终端B的MAC帧传输过程,由于交换机S1广播该MAC帧,使得交换机S2连接交换机S1的端口接收到该MAC帧。由于交换机S2中与该MAC帧匹配的转发项中的转发端口就是交换机S2连接交换机S1的端口,交换机S2将丢弃该MAC帧。 在三个交换机的转发表中均存在四个终端对应的转发项的前提下,终端A端口与交换机S1的连接,并重新连接到交换机S3中。在终端A发送的MAC帧到达交换机S2前,交换机S2的转发表中仍然保留用于指明终端A的MAC地址,与交换机S2连接交换机S1的端口之间关联的转发项,这种情况下,如果启动终端B至终端A的MAC帧传输过程,交换机S1由于监测到原来连接终端A的端口处于关闭状态,将以该端口为转发端口的转发项变为无效转发项,交换机S1将广播该MAC帧。交换机S1通过连接交换机S2的端口输出的MAC 帧到达交换机S2。由于交换机2中与该MAC帧匹配的转发项的转发端口与接收该MAC帧的端口相同,交换机S2将丢弃该MAC帧。同样,对于交换机S3,在终端A发送的MAC帧到达交换机S3前,交换机S3的转发表中仍然保留用于指明终端A的MAC地址与交换机S3连接交换机S2的端口之间关联的转发项。如果启动终端C至终端A的MAC帧传输过程,交换机S3将通过连接交换机S2的端口输出该MAC帧。 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终端A广播一帧MAC帧,即发送一帧以终端A的MAC地址为源地址,以广播地址为目的地址的MAC帧;二是等到所有交换机的转发表中与终端A的MAC地址匹配的转发项过时。 2.3.3 实验步骤 (1)启动Packet Tracer,在逻辑工作区中按照图2.15所示网络结构放置和连接设备,需要强调的是,用于互连交换机的连线是交叉线,用于互连交换机和终端的连接线是直通线。按照图2.15所示的终端配置信息完成各个终端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设置。图2.16所示的是PC0以太网接口的配置界面,PC0的MAC地址为0001.C77E.C3E2。完成设备放置和连接后的逻辑工作区界面如图2.17所示。通过简单报文工具完成各个终端之间的ICMP报文交换后,各个交换机的转发表内容如图2.17所示。 (2)断开PC0与交换机Switch1之间的连接,并将PC0重新连接到交换机Switch3上,通过简单报文工具启动PC1至PC0的MAC帧传输过程,由于交换机Switch1连接终端A的端口处于关闭状态,以该端口为转发端口的转发项变为无效转发项,这种情况下,如果启动PC1至PC0的MAC帧传输过程,交换机Switch1将广播该MAC帧。当交换机Wwitch2接收到该MAC帧,发现与该MAC帧匹配的转发项的转发端口与接收该MAC帧的端口相同,交换机Switch2将丢弃该MAC帧。如图2.18所示,交换机Switch2转发表中与PC0的MAC地址0001.C77E.C3E2匹配的转发项的转发端口是FastEthernet0/1,该端口是交换机Switch2连接交换机Switch1的端口,也是接收PC1发送给PC0的MAC帧的端口。 (3)在PC0发送MAC帧钱,交换机Switch3转发表中与PC0的MAC地址0001.C77E.C3E2

以太网控制器芯片的设计及实现.

以太网控制器芯片的设计及实现 网络控制器芯片的功能与设计实现 IEEE 802.3协议是针对以太网CSMA/CD标准的传输介质物理层(PHY)和介质访问控制协议(MAC、Media Access Control)来定义的。芯片由PHY、发送模块、接收模块、FIFO、控制模块组成,其中控制模块包括寄存器堆、DMA (Direct Memory Access)模块、流量控制模块、接收缓冲区和发送缓冲区组成。网络控制器芯片的功能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以太网控制器芯片的功能框图 1 IEEE 802.3以太网MAC数据帧结构 在发送数据时,发送模块自动在待传数据前加上7字节的前导码和1字节的帧起始定界符,紧随的是6字节的目的地址和6字节的源地址,然后长度/类型为2字节,接着是数据区,然后是46~1500字节的数据。若发送时,数据长度小于最短长度46字节,发送模块自动填补,以达到最小长度,最后是4个字节的循环冗余校验码。 2 发送模块 发送模块的作用就是按照CSMA/CD协议发送数据包。发送模块状态机控制协调各个发送子模块的时序,发送模块状态机如图2所示。 图2 发送模块状态转换图 S_defer状态表示网络忙,若网络空闲了,经过最小的帧间隙时间,进入网络空闲状态S_idle。若需要发送数据包,经过S_pre,S_data,S_pad,S_crc等状态发送,在这当中若检测到冲突信号,就进入S_jam状态。在S_jam状态判断是local collision还是late collision,若是local collision就进入 S_back状态,按照退避算法重发当前数据帧,否则直接进入网络忙状态,放弃该帧的发送。 3 接收模块 接收模块的任务就是接收数据帧。物理接口收发器PHY将收到的网络数据变成二进制数据送给接收模块,接收模块再把正确的数据经过接收FIFO和DMA的控制送给接收缓冲区。接收模块的功能还包括移除接收到帧的前导码/帧分隔符;比较目的地址,判断是否丢弃当前数据帧;对接收到的数据包做CRC校验,判断传输过程中数据是否出错。接收模块状态机是接收模块的核心,控制协调接收模块的各个子模块的工作与时序。接收模块状态机如图3所示。

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方式学习

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方式学习 在实际使用时,以太网交换机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 AD: 在实际使用时,以太网交换机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 在实际使用时,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交换机可以“学习”MAC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帧的始发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达目的地址。交换机拥有一条很高带宽的背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 交换机的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这条背部总线上,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网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网卡)挂接在哪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才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地址表中。 交换机在同一时刻可进行多个端口对之间的数据传输。每一端口都可视为独立的网段,连接在其上的网络设备独自享有全部的带宽,无须同其他设备竞争使用。当节点A向节点D发送数据时。 节点B可同时向节点C发送数据,而且这两个传输都享有网络的全部带宽,都有着自己的虚拟连接。和HUB 的一点小区别假使这里使用的是10Mbps的以太网交换机,那么该交换机这时的总流通量就等于2× 10Mbps=20Mbps,而使用10Mbps的共享式HUB时,一个HUB的总流通量也不会超出 10Mbps。 HUB集线器就是一种共享设备,HUB本身不能识别目的地址,当同一局域网内的A主机给B主机传输数据时,数据包在以HUB为架构的网络上是以广播方式传输的,由每一台终端通过验证数据包头的地址信息来确定是否接收。也就是说,在这种工作方式下,同一时刻网络上只能传输一组数据帧的通讯,如果发生碰撞还得重试。这种方式就是共享网络带宽

试比较交换式以太网采用的存储转发、直通转发、无碎片直通转发的优缺点。

2、试简述主机1(IP地址为192.168.25.1,MAC地址为E1)向主机2(IP地址为192.168.25.2,MAC地址为E2)发送数据时ARP 协议的工作过程(主机1、主机2在同一个子网内)。答: (1)当主机1要向主机2发送数据时,必须知道主机2的MAC地址,为此,先根据主机2的IP地址在本机的ARP缓冲表内查找,如找到E2,则把E2填到MAC帧中,并把数据发送给主机2;(1分) (2)如果在本机的ARP缓冲表内找不到主机2的MAC地址,则主机1产生一个ARP询问包,其中包含主机1的IP地址,MAC地址E1,主机2的IP地址,并广播到网络上询问有谁知道主机2的MAC地址?(2分) (3)主机2收到ARP询问包后,根据询问者的IP和MAC地址E1立即向主机1回送一个ARP响应包,其中包含主机1的IP地址,MAC地址E1,主机2的IP地址和MAC地址E2,从而主机1获得了主机2的MAC地址E2,进而可向主机2发送数据。(2分) 4、试简述TCP协议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收发双方是如何保证数据包的可靠性的。 答: (1)为了保证数据包的可靠传递,发送方必须把已发送的数据包保留在缓冲区;(1分)(2)并为每个已发送的数据包启动一个超时定时器;(1分) (3)如在定时器超时之前收到了对方发来的应答信息(可能是对本包的应答,也可以是对本包后续包的应答),则释放该数据包占用的缓冲区;(1分) 4、否则,重传该数据包,直到收到应答或重传次数超过规定的最大次数为止。(1分) 5、接收方收到数据包后,先进行CRC 校验,如果正确则把数据交给上层协议,然后给发送方发送一个累计应答包,表明该数据已收到,如果接收方正好也有数据要发给发送方,应答包也可方在数据包中捎带过去。(1分) 2. 试比较交换式以太网采用的存储转发、直通转发、无碎片直通转发的优缺点。 答: (1)存储转发是交换机将一个数据包全部接收下来再转发出去,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可以判断一个数据包的完整性和正确性,隔离被破坏的数据包在网上继续流动。但因为是将数据包接收下来再传输,交换的速度比较慢;(1分) (2)直通转发是交换机在得到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后就转发,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转发速度较快,但不对转发的包进行完整性判断,会导致一些数据包碎片在网上传输;(1分) (3)无碎片直通转发是交换机在得到数据包的前64个字节后就转发,对与小于64个字节的数据包认为是碎片,不进行转发,这种方式的既避免了存储转发速度慢的问题,又避免了直通转发有碎片的问题。(3分) 2. 学生A希望访问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dc70887.html,,A在其浏览器中输入https://www.360docs.net/doc/dc70887.html,并按回车,直到新浪的网站首页显示在其浏览器中,请问:在此过程中,按照TCP/IP参考模型,从应用层到网络层都用到了哪些协议? 答: (1)应用层:HTTP:WWW访问协议,DNS:域名解析;(3分) (2)传输层:TCP:在客户和服务器之间建立连接,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4分) (3)网络层:IP:IP包传输和路由选择,ICMP:提供网络传输中的差错检测,ARP:将本机的缺省网关IP地址映射成物理MAC地址。(4分 (1)采用三次握手的方式;(2分) (2)红军1给红军2发送电文,决定次日凌晨6点向白军发起攻击,请求红军2协同作战,并等待红军2的应答,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收到应答,则重发请求;(3分) (3)红军2如果收到红军1的作战报文后,则回送一个响应报文,表明已知道次日凌晨6

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方式学习资料讲解

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方 式学习

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方式学习 在实际使用时,以太网交换机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 AD 在实际使用时,以太网交换机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 在实际使用时,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交换机可以“学习”MAC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帧的 始发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达目的地址。交换机拥有一条很高带宽的背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 交换机的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这条背部总线上,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网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网卡)挂接在哪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才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地址表中。 交换机在同一时刻可进行多个端口对之间的数据传输。每一端口都可视为独立的网段,连接在其上的网络设备独自享有全部的带宽,无须同其他设备竞争使用。当节点A向节点D发送数据时。 节点B可同时向节点C发送数据,而且这两个传输都享有网络的全部带宽,都有着自己的虚拟连接。和 HUB的一点小区别假使这里使用的是10Mbps的以太网交换机,那么该交换机这时的总流通量就等于 2 X 10Mbps=20Mbps而使用10Mbps的共享式HUB时,一个HUB的总流通量也不会超出10Mbps。 HUB集线器就是一种共享设备,HUB本身不能识别目的地址,当同一局域网内的A主机给B主机传输数 据时,数据包在以HUB为架构的网络上是以广播方式传输的,由每一台终端通过验证数据包头的地址信息来确定是否接收。也就是说,在这种工作方式下,同一时刻网络上只能传输一组数据帧的通讯,如果发生碰撞还得重试。这种方式就是共享网络带宽

Broadcom以太网交换芯片转发流程

1、交换芯片架构 交换芯片由GE/XE接口(MAC/PHY)模块、CPU接口模块、输入输出匹配/修改模块、MMU模块、L2转发模块、L3转发模块、安全模块、流分类模块等模块组成,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交换芯片的组成 56504包含24个GE端口,4个10G端口,10G端口既可以用于堆叠,也可以用于上联/级联。56504交换芯片与CPU的接口称为CMIC接口。交换芯片与CPU通过PCI总线连接。其他类型交换芯片与CPU的接口可以是:SPI+MII、I2C+MII、系统总线+MII、SMI+MII等。交换芯片的包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交换芯片的包处理流程简图 包由端口进入交换芯片之后,首先进行包头字段匹配,为流分类做准备;然后经过一个安全引擎进行包过滤;符合安全的包进行L2交换或者L3路由,并经过流分类处理器对匹配的包做相关动作(比如丢弃、限速、修改VLAN等);对于可以转发的包根据或DSCP放到不同队列的buffer中,调度器根据优先级或者WRR等算法进行队列调度,在端口发出该包之前执行流分类修改动作,最终从相应端口发送出去。 2、L2转发流程 2.1 L2转发原理 对于交换芯片来说,L2转发是一个最基本的功能。L2功能主要包括ingress 过滤、MAC学习和老化、根据MAC+VLAN转发、广播与洪泛、生成树控制等基本功能。 L2转发的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从端口进入交换芯片的包首先检查TAG,对于tagged包,判断是否是的包,(的包vid为0),对于untagged的包和的包,根据系统配置加上tag(这些配置包括:基于MAC的vlan、基于子网的vlan、基于协议的vlan和基于端口的vlan)。经过这一步以后,到交换芯片内部的包都变成的tagged包了(vid 为1-4094,4095保留),如果设置了ingress过滤,就会检查本端口是否在该vid对应的VLAN中,对于本端口不在该vid对应的VLAN中的包就丢弃。对于 没有设置ingress过滤,或者设置ingress过滤但本端口在该vid对应的VLAN 中的包进行STP端口状态检查,对于BPDU以外的包,只有端口处于forwarding 状态,才允许包进入。然后进行原MAC地址检查,以原MAC+VID的哈希为索引

以太网交换机工作原理

以太网交换机工作原理 交换机是用来连接局域网的主要设备,交换机能够根据以太网帧中目标地址智能的转发数据,因此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交换机分割冲突域,实现全双工通信。 交换机数据转发原理1: 交换机A在接收到数据帧后,执行以下操作: 交换机A查找MAC地址表,查看是否有此MAC地址 若没有,学习主机11的MAC地址 交换机A向其他所有端口发送广播 交换机数据转发原理2: 换机B在接收到数据帧后,执行以下操作: 交换机B查看MAC地址表,查看是否有此MAC地址 若没有,学习源MAC地址和端口号 交换机B向所有端口广播数据包 主机22,查看数据包的目标MAC地址不是自己,丢弃数据包

交换机数据转发原理3: 主机33,接收到数据帧 主机44,丢弃数据帧 交换机数据转发原理4: 交换机B在接收到数据帧后,执行以下操作: 交换机B学习源MAC地址和端口号 交换机B查看MAC地址表,根据MAC地址表中的条目,单播转发数据到端口3

交换机数据转发原理6: 学习 通过学习数据帧的源MAC地址来形成的MAC地址表 广播 若目标地址在MAC地址表中没有,交换机则向除接收到该数据帧的端口外的其他所有端口广播该数据帧 转发 若目标地址在MAC地址表中存在,交换机根据MAC地址表单播转发数据帧 更新 交换机MAC地址表的老化时间是300秒,即MAC地址在MAC地址表中存在的时间。 交换机若发现一个帧的入端口和MAC地址表中源MAC地址的所在端口不同,交换机将MAC 地址重新学习到新的端口 交换机的工作模式 单工 只有一个信道,传输方向只能是单向的

半双工 只有一个信道,在同一时刻,只能是单向传输 全双工 双信道,同时可以有双向数据传输 交换机的三种交换方式: 1.直通转发(Cut-through)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 2008-12-06 23:15:21 作者:admin来源:浏览次数:1142 网友评论 1 条全双工以太网技术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 所谓全双工(Full-Duplex)是指在一条网络链路上可以同时进行数据接收和发送。广域网中的链路通常是全双工的,但局域网以前一直工作在半双工方式下。因为在总线方式下采用的是CSMA/CD技术,虽然使用了两对双绞线与集线器进行连接,一对用于发送,另一对用于接收,但根据CSMA/CD技术规定,在发送时必须在接收电缆上“监听”冲突信号,而不能接收数据。因此只能工作在半双工方式下,否则就会产生冲突。由于半双工以太网受到了CSMA/ CD的约束,使得这些网段上的传输线路的长度(或者称为网段跨距)受到限制,进而影响了网络的覆盖范围,而且网络带宽越高,影响越大。 采用交换机来连接网络以后,交换机的每个端口只连接一个工作站。交换机的端口和工作站都分别使用一对线路进行发送,而从另一对线路上接收,这样就不会再产生冲突,也就不需要在发送帧的同时用接收电缆监听冲突信号,因此就能够使用全双工方式进行通信。在网络结构和连线不变的情况下,以全双工方式进行工作,使网络的带宽提高了一倍,如图3-4所示。有些公司称自己的交换机能够支持20Mbps或200Mbps的网络传输,实际上就是10Mb ps或100Mbps网络采用全双工交换以太网的变相说法。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的使用不仅提高了网络速度,而且也可以拓宽以太网的覆盖范围,比如1 00Base-FX的半双工以太网网段的最长距离为412m,而100Base-FX的全双工以太网网段的最长距离可以达到2 000m。 在实际组网时,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交换机与单个工作站之间一般都采用了全双工传输方式。如果交换机的端口中连接的是集线器,在集线器中再连接了多个工作站,那么这些工作

Broadcom以太网交换芯片转发流程

Broadcom以太网交换芯片培训(broadcom56504/56300) 1、交换芯片架构 交换芯片由GE/XE接口(MAC/PHY)模块、CPU接口模块、输入输出匹配/修改模块、MMU模块、L2转发模块、L3转发模块、安全模块、流分类模块等模块组成,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交换芯片的组成 56504包含24个GE端口,4个10G端口,10G端口既可以用于堆叠,也可以用于上联/级联。56504交换芯片与CPU的接口称为CMIC接口。交换芯片与CPU通过PCI总线连接。其他类型交换芯片与CPU的接口可以是:SPI+MII、I2C+MII、系统总线+MII、SMI+MII等。交换芯片的包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交换芯片的包处理流程简图 包由端口进入交换芯片之后,首先进行包头字段匹配,为流分类做准备;然后经过一个安全引擎进行包过滤;符合安全的包进行L2交换或者L3路由,并经过流分类处理器对匹配的包做相关动作(比如丢弃、限速、修改VLAN等);对于可以转发的包根据或DSCP放到不同队列的buffer中,调度器根据优先级或者WRR等算法进行队列调度,在端口发出该包之前执行流分类修改动作,最终从相应端口发送出去。 2、L2转发流程 2.1 L2转发原理 对于交换芯片来说,L2转发是一个最基本的功能。L2功能主要包括ingress 过滤、MAC学习和老化、根据MAC+VLAN转发、广播与洪泛、生成树控制等基本功能。 L2转发的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从端口进入交换芯片的包首先检查TAG,对于tagged包,判断是否是的包,(的包vid为0),对于untagged的包和的包,根据系统配置加上tag(这些配置包括:基于MAC的vlan、基于子网的vlan、基于协议的vlan和基于端口的vlan)。经过这一步以后,到交换芯片内部的包都变成的tagged包了(vid

计算机网络对等及交换式以太网组建实验报告

实验一组建对等以太网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网卡、线缆、交换机等网络硬件设备; (2)熟悉Windows2000/XP下的网络组建及各参数的设置; (3)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结构,熟悉对等网络的特点。 二实验任务 双绞线的制作及测试,完成对等网络的组建。 三实验器材 计算机、网卡、电缆、交换机、WINDOWS2000/XP操作系统。 四实验准备 1. 区分三种电缆的不同连接方法及用途 (1)直通线一般用于工作站与集线器(或交换机)之间或配线架与集线器(或交换机)之间的连接(图1.1),线缆两端的RJ-45接头的线序完全相同。 (2)交叉线一般用于集线器(或交换机)与集线器(或交换机)之间的连接图(图1.1),线缆两端的RJ-45接头的线序一端是TIA/EIA 568A,另一端是TIA/EIA 568B (图1.2)。工程中多选择T568B标准。 图1 直通线与交叉线的应用 (3)反转线一般用于与Console端口的连接。用于RJ-45与RS-232之间的转换,其两端线序完全相反。 图2TIA/EIA 568A及TIA/EIA 568B标准

2.熟悉实验工具及使用方法 网线制作与测试的主要工具是线钳与测线器(图1.3-1.6)。 图1.3线钳测线器图1.4线钳 图1.5测线器(正面)图1.6测线器(侧面) 3.掌握网络互连设备的作用、检查设备的性能参数 检查网卡、以太网交换机、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路由器的型号、参数及性能(图1.7-1.9)。 图1.7AMP以太网交换机

图1.8锐捷三层交换机3550与二层交换机1908 图1.9 锐捷路由器2601 五. 实验步骤 1 网线的制作与测试 (1) 每组做1根直通线,一根交叉线。 (2) 将每根线用测线仪进行测试。 网线制作好之后,首先进行连通性测试。如果是一项实际工程,还需要按照国际标准TIA/EIA TSB-67对布线系统的端接线图、长度、衰减和近端串扰进行测试。 连通性测试可以使用仪器仪表进行,本实验采用网络布线中常用的测线器(cable tester)。测试线缆时,将一根线缆的两端分别插入主副测试仪的插座中,然后打开电源。对于直通线,正确时,两端的8个信号灯会按相同的顺序跳亮;对于交叉线,在主测试仪端,信号灯按1-2-3-4-5-6-7-8的顺序亮灯时,在副测试仪中信号灯会按1-3-2-4-5-6-7-8的顺序亮灯。否则,表明有错。若有信号灯不亮,则说明此路线不通。 2 安装网卡及网卡驱动程序 3 连接计算机 (1)RJ-45头分别插入计算机后面的RJ-45插座内。 (2)将计算机与交换机之间用双绞线(直通线)连接起来。

实训3交换式以太网

实训3交换式以太网 在计算机网络新应用技术发展过程中,局域网技术一直是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局域网技术已经在企业、机关、学校乃至家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次实训利用多台计算机和交换机构建一个小型的交换式以太网。 【实训内容】 ◎局域网的特点(拓扑结构、工作模式、连接介质、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常用联网设备(交换机、路由器) ◎以太网的特点以及新技术 .1准备知识 .1.1局域网 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s)是指在较小的地理范围内,将有限的通信设备互联起来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局域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传输速率高 局域网内计算机间数据传输速度非常快,根据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的不同,线路所提供的带宽最小也能达到10Mbps,稍快一些可达到100Mbps、1000Mbps,甚至是10Gbps,所以能支持计算机之间的高速通信,时延较低。无论是普通的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教学还是视频点播,都能非常轻松地实现。 2.区域范围小 不同地传输介质所能够提供的传输距离是不同的。一般,双绞线为100米,多模光纤为200~500米、单模光纤则可以达到10千米~100千米。虽然借助于单模光纤和相应的网络设备,可以将局域网的传输访问扩大至数十千米,局域网往往不会拥有如此巨大的规模。通常情况下,只需要使用多模光纤将各建筑物连接起来。除非由于合并(如高等院校间的合并)或吞并(如企业间的购并)等特殊原因,将原来相隔较远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域内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网络,才会用到单模光纤。 3.误码率低 相对于广域网和城域网由于局域网的传输距离较短、经过的网络连接设备少,且受到外界干扰的程度也小,所以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误码率也相对较低。误码率通常可控制在10-8。 4.易于维护和管理 局域网通常由一个单位或组织建设和拥有,易于维护和管理

24端口快速以太网交换机单芯片解决方案

24端口快速以太网交换机单芯片解决方案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dc70887.html, 作者:出处:https://www.360docs.net/doc/dc70887.html, 2007-07-30 进入论坛 关键词: 数据通信 voip 高集成度,高性价比 和小尺寸的最佳组合,是中小型企业的理想选择 日前,美国博通公司在北京发布了业界首颗集成百兆PHY的24端口快速以太网(FE)单芯片交换机。该器件上集成了24端口100M 物理层设备(PHY)和2端口1000M 媒体接入控制器(MAC),定位于中小型企业(SMB)网络市场。目前可以提供样片。博通公司的这项最新解决方案旨在取代现有的多芯片解决方案,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和保护已有的公共软件平台,以期实现高性能、低成本的完整的局域网(LAN)交换解决方案。该芯片的问世可使中小企业(SMB)客户降低成本,减少线路板面积,简化设计并加速产品上市。 技术开发成本是中小型企业(SMB)客户十分敏感的问题。随着网络在企业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网络的部署和维护也日趋复杂。中小型企业(SMB)客户和最终用户不得不面临的这样的问题:在不增加IT预算的同时,其网络能够提供更多功能,同时还要有更好的性能。Broadcom? BCM5324单片解决方案旨在取代当前市场上典型的三片或四片解决方案。同时,它还提供了完整的二层管理特性,如对中小型企业(SMB)客户至关重要的VoIP业务的支持。器件的减少带来的是成本的下降,线路板面积的减少以及设计的简化。Broadcom? BCM5324在客户可承受的价格上集成了一个高性能交换机所需要的所有构件。 美国网件(NETGEAR)公司产品线经理彼得·牛顿(Peter Newton)说:"博通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小型企业以太网交换机解决方案的领导者。美国网件(NETGEAR)公司以用户可承受的价格向中小型(SMB)企业客户提供具有更高性能、更多功能和管理性能更好的设备,于是保持了Netgear在中小型企业网络市场的领导地位。借助于博通等公司的半导体技术,美国网件(NETGEAR)公司将继续使中小型企业的IT经理和最终用户以更高的效率和有效的成本控制来完成他们的任务。" BCM5324是业界首颗集成24端口百兆PHY的快速以太网(FE)交换机。该芯片采用了0.13微米CMOS制造工艺,不仅降低了功耗,同时集成度更高,性能更好。 作为博通下一代ROBOswitch?交换机系列中的一员,BCM5324支持管理型2层交换机需

Broadcom以太网交换芯片培训

Broadcom以太网交换芯片培训 ---- 目录 1、交换芯片架构 2、 L2转发流程 2.1 L2转发原理 2.2 L2转发相关的表项 2.2.1 port表 2.2.2 egress port表 2.2.3 L2地址表 2.2.3 VLAN表 3、 L3转发流程 4、 L2组播转发流程 5、 L3组播转发流程 6、流分类处理流程 本文以broadcom56504/56300交换芯片为重点,介绍一下交换芯片的工作原理。

1、交换芯片架构 交换芯片由GE/XE接口(MAC/PHY)模块、CPU接口模块、输入输出匹配/修改模块、MMU 模块、L2转发模块、L3转发模块、安全模块、流分类模块等模块组成,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交换芯片的组成 56504包含24个GE端口,4个10G端口,10G端口既可以用于堆叠,也可以用于上联/级联。

56504交换芯片与CPU的接口称为CMIC接口。交换芯片与CPU通过PCI总线连接。其他类型交 换芯片与CPU的接口可以是:SPI+MII、I2C+MII、系统总线+MII、SMI+MII等。交换芯片的包处 理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交换芯片的包处理流程简图 包由端口进入交换芯片之后,首先进行包头字段匹配,为流分类做准备;然后经过一个安全引 擎进行包过滤;符合安全的包进行L2交换或者L3路由,并经过流分类处理器对匹配的包做相关动 作(比如丢弃、限速、修改VLAN等);对于可以转发的包根据802.1P或DSCP 放到不同队列的buffer 中,调度器根据优先级或者WRR等算法进行队列调度,在端口发出该包之前执行流分类修改动作, 最终从相应端口发送出去。 2、L2转发流程 2.1 L2转发原理 对于交换芯片来说,L2转发是一个最基本的功能。L2功能主要包括ingress过滤、MAC学习 和老化、根据MAC+VLAN转发、广播与洪泛、生成树控制等基本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