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为戕害生命、漠视生命、虚度生命和娇纵生命,与其先进文化传承者的身份不相称,长此以往,难以实现其振兴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使命。本文从理论、理念、实践、重视程度等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又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困惑、网络时代的信息诱惑和传统教育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了生命教育的困境,点出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现路径,肯定了提升生命价值是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生命价值



当代大学生是传承先进文化、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潜在的生力军,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坚力量。随着我国持续的经济腾飞和信息社会的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茁壮成长的大学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马加爵杀人到刘海洋伤熊,从大学生自杀到盗窃伤人,从逃课到同居,从高校校园内随处可见的“枪手”替考野广告到假证件滥竽充数……无不显示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更不用说道德沦丧、诚信危机了。方兴未艾的生命教育理应发挥更大作用,尽管它任重而道远。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表现

1.戕害生命,“四端”不全

近年来,大学生戕害生命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已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有的动辄跳楼、上吊,还美其名曰“为情所困”、自命清高“看破红尘”、压力所迫“一了百了”等不一而足。有的把生命当器物,随意糟践,丝毫谈不上珍视生命,更不用说敬畏生命!连世界上最宝贵的——人的生命都不看重,残害动植物更是随心所欲,毫不留情,校园内被公然破坏的花草树木也见证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这一切彰显“亚圣”孟子所说的人的“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在他们身上之缺乏。

2.漠视生命,慢性自杀

漠视生命,慢性自杀的现象在高校不容忽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自以为精力充沛,年轻气盛,有资格享受青春:有的在卡拉OK狂吼乱叫,有的玩网络游戏如火如荼,晚上疯狂熬夜,早上则懒睡不起,错过早餐。有的抽烟、酗酒,时而烂醉如泥,有的不注意锻炼身体,抵抗力差得惊人,稍有不适就打点滴,殊不知滥用抗生素就是透支生命,保健养生意识奇缺……这种无所作为的不良生活习惯极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无异于慢性自杀。

3.虚度生命,游戏人生

大多数学生一旦踏入大学校门

便有松一口气之感觉,丧失了高考前
那股拼劲和锐气,加上高校管理不同于中学那样精细和自身自控力差等原因,有的大学生逐渐养成惰性思想,甚至被它所左右。他们的心思容易被吃喝玩乐占领,自主学习往往成了形式。开学几周迟迟静不下心,忙于放松、购物、游玩,离期末还有一月就操心订票回家,真正学习时间太有限了。为了应付考试,不是设法作弊,就是花钱走关系“融通”。论文式作业中少有自己的语言和思想,网上粘贴拼缀应付了事,为学术腐败埋下了祸根。平时以言行轻率鲁莽为潇洒,以作风懒散为自由,以物质享受为时尚,以精神追求为古板。如此的自由和时尚就是虚度生命,游戏人生。

4.娇纵生命,不经风雨

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大学生,不少还是独生子女。在可怜天下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企盼之下,习惯了多年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娇生惯养之后进入大学校园,他们在自理自立方面与自己的身份极不相称是自然而然的,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无力、无奈,脆弱不堪。磨难对他们来说自然很陌生,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得部分大学生过于脆弱,成为不经风雨的温室花朵,难免辜负人们对“跨世纪的一代”的期望,于是会有“80后、90后”等标签性的偏见。有的盲目攀比,寅吃卯粮,家里债台高筑也无动于衷,有的被“消费文化”俘虏,“消费已经丧失了其原有的自然属性,成为符号建构支配下的文化选择。”【1】这种非理性消费统领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对他人生命的践踏。有的过早涉入爱河,不是因享受生活而荒废学业就是因情场失意导致恶性事件。如此以享乐、自我、时尚等为基准的追求“人生高峰体验”的生活理念和模式只会使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脆弱不堪,难当重任,反映在就业上的尴尬是重待遇而轻付出。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

1.生命教育理论匮乏浅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肇始于美国的生命教育,九十年代初才在我国大陆萌芽(实际上是当时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本世纪初才建立了一些生命教育研究机构,如2003年9月成立的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2005年12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北京主办了中国首届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2006年12月,“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北京大学还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年度立项报告》,2007年12月8日,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特聘专家陶宏开教授发布了2007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白皮书

》。国内关于生命教育的论著并不多见,主要有刘济良的《生命教育论》、王
北生、刘济良、刘志军等学者所著的生命教育三部曲——《生命的畅想——生命教育视域拓展》《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冯建军的《生命与教育》、何福田主编的《生命教育论丛》(台湾)、刘慧的《生命德育论》、王晓虹的《生命教育论纲》等。网上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论文与日俱增,但大都缺少新意,人云亦云。至今,除了华中科技大学李强的2007年博士论文《大学生命教育论》(2009年3月3日网络出版投稿)外,竟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专著问世!

2.生命教育理念落后片面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教育理论,难得有深入人心的生命教育理念。然而,生命教育相对是个“新生事物”,和它被提出时没有什么两样,依旧针对青少年自杀问题而言。在教育日益功利化、工具化的形势下,生命教育不是被束之高阁,被迫让位于素质教育口号下的应试教育,就是被异化为安全教育,结果导致“唯安全主义”,怕不安全事故沾身、互相推诿责任、签订安全协议成风、“只要不死人,一切都好办”等怪胎出现。如某中学为抓安全竟然将单、双杠等体育设施锁入器材室,取消运动会、越野赛!无异于将孩子和污水一起倒掉!看来,大学生生命教育“先天不足”源于何等落后的理念!

3.生命教育实践经验不足

我国大陆最早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莫过于2004年清华大学开展的生命教育的拓展训练活动和2004年11月启动的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以及张文质等在福建倡导实施的生命化教育。他们都是针对中小学生所受传统的无视生命的“异化”教育的,至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实践经验,恐怕更是少之又少。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基本处于自发、自然状态,仅存于辅导员谆谆教导的“遥控范围”和科任教师言行的潜移默化以及学生自己参与的社会活动之中。

4.生命教育未被足够重视

生命教育未能深入人心。例如,恶性事件在师生众多的高校常被认为是正常的。目前,在大陆仅有辽宁、上海、福建、湖南等地开始启动生命教育且以中小学生为主,还依然停留在防堵、监测、打击青少年犯罪或防沉迷网络、防不安全事故等通报系统的建立上。大学生生命教育基本依赖隔靴搔痒的思政理论课、新兴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恶性事件的教训,远未从根本的防患于未然着手,即致力于大学生正面人生观的建立以及家庭、社会、学校的互助、互爱、互动。教

育行政当局还未能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未能发动和引领生命教育这一重大战役并将它纳入学校教育目标中,相应的生
命教育政策有待出台。作为学校和各科教师,还没有真正成为生命教育的响应者而把生命教育和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并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去应对生命教育。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困境分析

在以上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背后,还有些似乎是难以克服的困境,主要来自大学生自身成长方面和信息的副作用以及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一)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困惑

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伴随着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他们的成长过程既是其社会化过程,使其个体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现代化以及个体素质的现代化协调统一发展。”【2】但是,大学生成长中的种种矛盾困扰着他们,如就业压力演绎为生存危机和脆弱的生理及心理之间的矛盾、大学生所受到的意识形态教育和亲身体验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大学生的能力和专长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大学生渴望的公平竞争与有待完善的转型社会存在的体制及机制缺陷之间的矛盾等等,一句话,大学生成长中的现实存在与理想存在和社会期望之间的矛盾是导致他们困惑、彷徨甚至浮躁的罪魁祸首。如不及时进行正确有效的教育引导,势必对其成长不利,从而扼杀其个体生命的再生成性。

(二)网络时代的信息诱惑

随着网络之光的逐渐普照和全球化浪潮的日益推进,“地球村”概念深入大学生内心,“村规村约”不尽健全,“村民”成分背景复杂,大学生成长的机遇挑战并存。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和追逐利益的双重动机之下的铺天盖地的广告刺激着难以自立、暂时“寄生”的大学生的需求和欲望,人生苦短的残酷现实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强化着他们的实用心理,纷繁复杂、刺激无限的网络游戏见证着他们的玩物丧志和业“荒于嬉”,变幻无常、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侵蚀着他们的灵魂,“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一世,吃玩二字”等享乐主义思潮诱惑着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这一切使得旨在提升生命价值和人生境界的大学生生命教育任重而道远。

(三)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相对于传统教育观念强大的威力,生命教育观念深入人心还需时日,生命教育之花普遍绽放、生命教育果实累累更是遥遥无期。首先,传统教育观念崇拜“知识就是力量”,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过度追求、攫取知识是为了它所带来的物质享受忽视了人

智慧的增长、精神的提升、生命的完善,生命价值成了追求物质财富的代名词。其实,知识只能解决“何以为生”的求生问题,却不能回答“为何而生”的
意义、价值问题,这正是生命教育的必要和重任。其次,过分注重科学而忽视了人文资源及其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学生陷入工具化和职能化,违背了生命的生成性和自由发展。再次,一次次课改也无法摆脱教育的“泛功利化”,学习成为受教育者通往富贵的工具,教育被考试、分数、名次等代替,于是就摆脱不掉作弊、近视和神经衰弱。所以,不克服传统教育观念的阻力,生命教育就难以茁壮成长。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实现路径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命知识教育

生命知识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前提基础,对于大学生来说似乎是“小儿科”,其实也不尽然。对于生命的起源、标准、特征、涵义等知识,大学生恐怕没有多少思考而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内化、外化了。作为生命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大学生生命知识教育其实是对中小学生命知识教育的有益补充和深化,它能保证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特别是在生命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的我国的现实背景下,生命知识教育不是“温故”,而是“知新”。2009年岁末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一女生在宿舍生下男婴弃之公寓楼下一事就暴露出大学生生命知识教育之缺乏。

2.生命意识教育

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它主要是指帮助大学生形成对生命的科学、完整、正确的认识和对生命的尊重、欣赏、珍爱、敬畏之情以及主动维护生命的神圣权利。具体说来,就是深入学习并体验生命知识,尊重生命的独特具体,欣赏生命的向善美好,珍爱生命的有限存在,敬畏生命的升华超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践踏生命现象。缺少生命意识的教育是异化的教育,是病态的教育,是生命知识的无效传递,是生命个体的桎梏,远非真正的生命教育。

3.生命价值教育

生命价值教育是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它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本质、意义,培养生命情怀,提升生命价值,并建立人与自然美好的和谐关系。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的目的是使他们既了解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生命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它生物形态的生命价值;既关注自身的生命,又关注他人、它物的生命;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又注重社会价值的提升。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着力点应该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性健全、追求卓越的社会,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与其有必然的内在联系。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世界高等教
育大会上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与此相适应,2003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当今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武器,它“坚持以人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由此可知,教育首先应以人和人的生命力为本。教育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而人的成长与发展实质上是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可见,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大学生生命教育以生命为主线,以人文关怀为着力点,以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应与客观世界保持相互平衡,即要达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人的生命价值,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是生命发展之应然,由于人自身生命的基础性、不可替代性、不可逆性、一维性、短暂性等特点,因此,要求大学生超越生命,促使他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发挥出无限的潜能就成为生命价值教育之必须。

4.挫折教育、幸福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

挫折教育、幸福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任何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受到挫折是必然的。为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指让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一定挫折,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以达到使其切实有所收获之目的。挫折教育可以抑制骄傲情绪、激发潜能、使人学会享受成功的喜悦、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锻炼意志、滋长恒心、增强毅力等。因为没有逆境就没有磨难,没有忧患就没有成功,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先哲孟子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对挫折教育有一定启发。其次,幸福教育就是在生命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力所能及地创造并鼓励学生充分享用各方面的幸福资源,过上比较实在的幸福生活,也要在学生不断提升的幸福经验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幸福能力,包括努力创造、正确面对、充分享用幸福资源的能力。幸福教育要使大

学生的生理与心理、个性与社会性相互融合、转化和提升。具体地说,就是要教育大学生明确幸福是相对的、主观的、动态的,与心理失衡是不相容的,与攀比和超前消费为敌的,物质条件只是幸福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帮助大学生实现
幸福的内外两种价值的转化,把幸福的外在享用和表现转化为他们内在素质的提高和升华,又用内在的素质去反作用于大学生的幸福感受。幸福感的增强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对生活充满信心,客观看待形势,乐观面对前途,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对社会不正之风的不满情绪,有利于保持心理平衡。再次,人不可能独立生存,“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4】换句话说,“人的本质……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同学和亲友的帮助和支持,应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所谓“受人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要教育大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感谢他人的帮助之恩。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感恩意识为核心,以实际行动为旨归。感恩教育可以密切人际关系,增进社会和谐。最后,诚信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基础,大学生若缺少诚信,不能保证获取知识,更谈不上内化外化。当前大学生中口是心非、阳奉阴违、表里不一、知行脱节现象之普遍充分说明诚信教育之亟需。

作为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挫折教育和幸福教育应交互、穿插进行,受到挫折时及时进行幸福教育,使大学生不至于绝望而走极端;在其自我感觉良好时适时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居安思危意识,锻炼他们的意志,增强他们的耐挫力和生存能力,发扬艰苦奋斗,摒弃骄奢淫逸。时常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爱心,对师长的孝心,对上司的衷心,对祖国的忠心。以上几方面教育都离不开诚信教育,一方面,大学生接受理论教育和付诸实践不一定相对应,另一方面,我们要避免脱离生活的纯知识性教育。面对知而不为、明知故犯这种知行分离现象,诚信教育很关键。正如曾任日本首相的大平正芳题字:“信为万事之本”。【6】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现路径

1.厘清生命教育涵义

厘清生命教育涵义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前提基础。生命教育的涵义可谓见仁见智,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

值的提升。

刘济良教授提出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
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7】显然,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要针对他们人生目标的迷失、远大志向的丧失、困顿浮躁的心态、就业压力的增大、享乐拜金的思潮等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成长障碍,利用理论、实践、体验等帮助他们追寻生命价值、享受生命自由、成就生命之旅、超越生命境界。

2.明确生命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理念是关于生命教育未来发展的理想的观念,它是未来生命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和终极的范型。”【8】生命教育理念是生命教育的灵魂,展现生命教育的蓬勃生机,它超越现实功利,指向个体生命无限发展的未来。它既是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根本依据,又是自身发展的巨大动力。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使生命教育有长远眼光,避免教育方向的迷惑和目标的离散,以提高个体生命价值、提升生命境界为宗旨,从而摆脱教育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的恶性循环。“没有理念的教育等于失去了灵魂,教育必然附属于某种现实的力量,成为或政治或经济的工具。”【9】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念,是从“呵护生命之源、体味生命之真、凝练生命之美”到生命教育的永恒追求——在提升生命价值中达到超越生命的自由境界。

3.把握生命教育特点

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必须把握生命教育的特点,即把握生命主体地位性、生命主体道德教育性、生命实践体验性、生命与环境和谐统一性、生命教育内容与方法多样性的特点。传统的工具理性为主的教育忽视了受教育者生命主体的存在,视受教育者为纯粹的客体,其主体地位不能显示出来,不利于受教育者个体生命的成长,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相去甚远,这种“异化”教育效率低下。生命教育要设法体现生命的主体地位,引导生命主体朝着有利于其自由成长的方向、方面发展。生命主体道德教育性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因为生命教育要使受教育者超越冯友兰所说的“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没有道德教育的生命教育是不可想象的,这从人的德才关系可见一斑。如果说德才兼备是“精品”,无德无才是“废品”,那么有才无德就是“危险品”。所谓德育为首对生命教育亦

不例外。脱离实践的教育充其量只是无用的说教,是扼杀生命的伎俩,没有生命主体的实践体验,生命教育就会蜕变为生命知识的转移和传递,生命主体就成了“容器”,哪里还有主体性呢?而且,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亘古不变的教育法则。我们说生命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大致相当于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但已不仅
指至圣成贤德最高境界,而是说生命教育要达到生命主体融合于周围环境,与他人、集体、社会和谐相处,保持生态平衡等意义。生命教育的内容庞杂多样,教育方法自然要异彩纷呈,加之生命个体特性千差万别,生命教育应体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特点,不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地一刀切。

4.开辟生命教育途径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不外乎开发生命教育课程、开展生命专题教育、实行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和亲身体验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课程应包括选秀和必修两部分,统一教材和校本教材相结合,内容应贴近大学生生活、学习和生命成长的现实,紧扣生命教育特点,因地、因时、因人制宜,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实际问题,以生命关怀教育为核心,以生命叙事为载体,把工作做细致、做扎实、做深入、做广泛。专题教育以院、系、专业、班级等为单位,各具特色,唯求实效,并结合生命教育体验活动。如探险、露营、参观监狱、听取自杀未遂者作报告等等。至于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要像对待德育一样见缝插针、无缝不入,显性隐性结合。总之,我们应想方设法掀起生命教育热潮,千方百计提高生命教育质量。

5.保障生命教育实施

要保障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至少应有人员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责任保障。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关键所在,他们是高校生命教育的排头兵,不仅能推进生命教育的科研,又能促进生命教育的课改创新。这既是以人为本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教育规律的必然。科学、可行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管理、监督、评估等工作制度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0】我们反对金钱万能,但生命教育必须有经费保障,只要“取之有道”,用得其所。高校、院、系等各部门实行生命教育负责制,做到职责明确,层层落实,责任到人,与相关人员评职晋级挂钩。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失职、渎职责任追究制。随着高校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逐步深入,尽早建立有一定特色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机制,才能

真正保障生命教育取得实效。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生命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盲区,如何有效的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
学校教育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崭新课题。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当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时,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理念就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几十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二十世纪末台湾、香港因大地震、学生集体自杀等原因也开展了生命教育,而国内是在本世纪初才由上海市率先发起。我国学术界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目前存在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第二种观点认为生命教育是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有限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第三种观点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指死亡教育:其内涵包括从生命开始、到生命过程的失落(包括各种大小失落、死亡)与哀伤,以及生命价值的省思等,教导学生了解死生真相,省思生命大义,期望能避免校园中自我伤害、不爱惜生命的事件发生,进而能够珍惜生命,发挥生命的价值。
这三种观点都渗透着生命教育就是基于人的生命规律,以生命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按照人生命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育,为受教育者提高生命质量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的含义。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紧迫性与必然性
我国国内生命教育从本世纪初才刚刚起步,但是,大学的自由、独立发展的空间和开阔的视野,使大学生不得不面对人生的考验,大学阶段仍然是确立人生目标和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最关键时期。事实上,每天都有大学生自杀,杀人的报道,尤其让人深思的是很多大学生本身就是生命学院的学生。 为什么这些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却容易走上人生的绝路呢? 为什么这些知识分子最应提供智慧,他们却做出最不智的举动呢?
这说明:现代的教育存在一个

巨大盲区:每个人最需要的生命教育,一直被严重忽视。
(一)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
观念和行为习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给大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是由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决定的。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祖国最为宝贵的财富,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促进他们的潜能开发、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帮助他们获得人生中最快、最好的成长。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与此相伴,青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重视生命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课题,也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
(三)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是由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生理发育逐步成熟,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在这个时期,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交往需要与自卑闭锁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家庭贫困、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耐挫力,稍有不顺,容易走极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大学生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的实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及时加以疏导,使其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学生对“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一次次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

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我国急需在校园中开展生命教育。
三、生命教育的内容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大学的生命教育应包括如下两方面内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忧患教育。
(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教育。首先是珍惜生命的教育。其次是尊重生命的教育。最后是发展生命的教育。
(二)忧患教育。首先是
挫折教育。其次是生死教育。
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
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家庭、社区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积极探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新思路、新方法,加强生命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可以尝试以下四种途径:
第一,教育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高校可将生命教育贯穿于两课教学当中。
如果教育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编订专门的教材将使高校生命教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高校可以在两课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讲授、讨论、案例等多种形式将生命教育的内容逐步贯穿其中,使学生对生命教育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第二,高校可开展专题教育。
通过专题讲座聘请专家和成功人士现身说法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可以采取主题论坛、特别演讲等灵活、有效、多样的多种形式,内容可涉及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死亡教育等生命教育的内容。要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第三,加强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孩子生命教育方面应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需要家长尽可能的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和孩子的交流,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第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生命教育不只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应加强对报刊、影视、出版、网络等媒体的监管,禁止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和出版物的传播,防止不利于青少年健康的产品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从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