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科技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1

附件1

西南科技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一、学校整体学科现状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硕士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国家批准独立设置硕士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个,其中工程硕士13个领域。学校现有4个省级优势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国防基础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个),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防特色学科方向4个。学校已形成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学位完善的学位授权体系。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581人,其中专任教师1875人,正高职称275人,副高职称611人,博士研究生学历597人。“十二五”期间,学校新增“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人、国务院特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新增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9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7人、四川省千人计划3人。

目前,学校有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共15个,其中,国家级平台2个——四川省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部委级科研平台4个,分别是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制造过程测试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十二五”期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

等奖1项;鉴定成果56项;授权专利471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22项;出版著作134部;发表学术论文10695篇,其中SCI收录827篇。

与高水平大学相比,学校学科建设水平亟待提高,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师资队伍还不强,学科领军人物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不足,国家级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少。二是整体学科水平不够高,学科特色不够鲜明,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学科和学科方向少。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科研特色不鲜明,国家重大项目及高水平成果少,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

二、学校一流学科建设规划情况

(一)学校学科发展的总体定位

“十三五”期间,学校总体目标是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力争到2030年,学校进入国家高水平大学行列。

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定位是国内一流,学校通过将军民融合发展机遇优势、办学体制机制优势内化为推动学科科研特色优势的动力,发挥外部助推“引擎”作用,激发内生动力。加强特色学科发展和学科交叉融合,建立学术科研特区,在优势特色学科和学术领域形成科研主攻方向,打造学术高地,形成学术高峰,在国家科技重大(重点)项目和科研成果上有重大突破。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优化学科结构,凝练特色学科方向,构筑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集中优势资源,加大特色优势学科培育和建设力度,实施“特色优势学科提升工程”,建立特色优势学科遴选和动态调整机制。2-3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优势学科建设项目,3-5个学科进入省内一流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力争有ESI排名前1%的一流学科。

(二)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思路

1.提升传统优势学科水平,打造学科高峰

强化优势学科,突出学科特色,打造学科高峰。加大资源整合、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力争到2020年学校材料与环境学科群、信息与控制学科群的主要支撑学科进入全国排名的前25%左右(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数据)。

依托学科群体优势,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集成,以优势学科带动相关学科,实现各学科协调发展,提高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加

强生物学、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等学科建设,争取形成更多的学科高地,同时助推学科高峰。

2.实施理学学科培育专项,强化理科比较优势

以提升基础学科对工程学科的支撑能力为目标定位,设立理学学科培育专项,以面向工程学科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问题为导向,加大特色理科建设力度,提升理科在同类学校中的比较优势,增强理科原始创新能力。加强理科与工科的交叉融合,开展跨学科研究,力争有国内前沿水准的研究成果出现。制定符合理科发展特点的评价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引进,鼓励潜心学术研究。

3.谋划和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发展

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促进传统学科向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制造、高性能计算、信息网络、生命科学等领域拓展,与现有优势学科相互关联、形成群体;促进材料、环境、电子信息、计算机与控制、软件工程、生物医学等相关领域快速发展,到2020年逐渐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优势学科方向,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并使新兴交叉学科成为学校未来发展新的里程碑。

4.优化并完善学校国防特色学科布局,提升学校国防特色学科方向的核心竞争力,初步构建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体系。

(三)学科队伍建设

围绕优势学科和科研主攻方向,实施“龙山人才强校计划”,设立人才专项和政策待遇,引进和培育100名左右学科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到“十三五”末,拥有“国家特支计划”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及青年拔尖优秀人选,国家“千人计划”长期项目及青年项目人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青年项目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及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人选等国家级层次人才10人左右;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千人计划及青年项目人选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50人左右。加大柔性引进力度,完善兼职特聘教授聘任管理制度,聘请100名左右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校特聘教授,构建一支高层次兼职教授队伍。

增加创新团队数量。围绕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加强学科科研核心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重点建设5支左右优势学科群创新团队和10支左右优势学科培育团队。

(四)科学研究与平台建设

力争四川省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成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结构冲击与振动实验室成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新增1-2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获得国家重大(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260项。到十三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