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的顺应性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热词的顺应性分析

言语交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从顺应角度看,语言的选择是为了满足语言使用者成功交际的需要。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质世界”三个方面分析网络热词的形成机制。

标签:顺应性网络热词机制一、引言

网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播媒体之后的又一流行的信息传播手段。现阶段,网络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为我们带来了新的交流方式,营造了新的交流环境,使信息共享扩大化。大量的新型词汇通过网络产生并且成了人们的日常用语,成为网络热词。如“女汉子”“打酱油”“伤不起”等等,举不胜举。这些网络热词的出现引起了部分社会学和语言学研究者的思考。本文将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阐述网络热词产生和传播的机制问题。

二、语言顺应理论框架

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于1987年提出了语言顺应理论,并与1999年在他的著作《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系统地论述了语言顺应理论。Verschueren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有三个特点,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变异性限定了可供选择的范围,指语言使用者从一系列可选项中选出适当的语言以满足交际的需要(Verschueren,2000:59)。协商性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在对语言做出选择时有相当的灵活性,也暗含很多不确定性。选择不是按照机械的方式或按照严格的规则或形式—功能间的固定关系做出的,而是根据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原则和策略做出的(Verschueren,2000:59)。此外,Verschueren(2000:61)还指出,适应性这一语言特征使人们得以从一系列范围不定的可能性中进行可协商的语言选择,以便逼近交际需要达到的满意位点。也就是说,在语言变异性和协商性的基础上,使用者才有可能在现有的语境条件下,根据交际目的,只从可供选择的言语中作出恰当的选择。因此,语言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语言的顺应具有普遍性,使得任何语言都能通过适当选择而达到交际的目的。语言是人类和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系列适应现象之一(Verschueren,2000:55)。他为语言的顺应提供了四个角度,包括语境关系顺应(the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语言结构顺应(the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动态顺应过程(the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和意识突现程度(the salience of adaption processes)。本文从语境关系顺应这一角度具体论述网络热词之所以成为热词的内在原因。

三、网络热词顺应性分析

从顺应论角度出发,语境关系包括心理世界(mental world)、社交世界(social world)和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Verschueren(2000:76)曾给出这样的一个图表:

图1:语境相关因素

从上图可以看出,说话者和听话者处于焦点位置,话语的产出和理解都离不开交际双方。Verschueren(2000:76)认为没有了交际双方的存在和他们大脑的运行,就没有语言的选择和使用。交际双方作为社会角色处于现实社会中,使他们从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中选择相关影响因素充当语境成分。在三大世界的影响下,人的语言行为应该顺应在这些世界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下文将以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顺应对网络热词的传播给予具体的解释,阐明网络热词在三大世界影响下如何保持其独特的地位。

(一)社交世界的顺应

社交世界指的是所有语言使用所顺应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场合、社会机构、社会角色、社会距离等。例如我们会很随意地和朋友交谈,但是和不熟悉的人交流时却显得正式多了(陈新仁,2009:178)。也就是说在某些特定场合,我们对言语行为的实施强加各种原则和规定(何自然,2007:85),即交际者在选择语言时要考虑到社交世界中的交际规则和文化制约。

陈泽星(2011)曾对网络热词提出这样的看法,即“网络语言中的热门词汇,其通常围绕社会日常生活和社会重大热点事件话题展开,是社会人以网络主体身份在网络中进行信息收集﹑发布和交换时所使用的频率较高的词汇”。比如,近年物价暴涨,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等词汇就顺应了社交世界,表达了网民对物价上涨的不满,也是对社会现状的调侃。在语言选择过程中,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三大特点都会影响到网民对语言的使用。中国网民对网络词汇的选择巧妙地利用了汉语的特点,通过利用汉语中的谐音字,形成了便于记忆、易于传播的网络热词“蒜你狠”“豆你玩”,而没有选择用普通的陈述句来表达物价高涨这一现象,更加适合在互联网这样一个社会场合传播开来,继而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用语。

有些学者提到了社交世界中文化因素对语言选择的影响力(Verschueren,2000;何自然、于国栋,1994)。不同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习俗,不同国家的社会现状、价值理念也都不一样,因此,对网络用语的选择也不相同。如上面提到的“蒜你狠”“豆你玩”很难顺应西方社会民众的语言选择方式,因此这些词汇很难在西方社会盛行。在2012美国总统大选中,GIF处理新闻事件的优势得到完美体现,使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的缩写GIF成为美国年度热词,译为“图像互换格式”,是互联网上常见的一种图像格式。在中国,“GIF”也在网络交流中频繁出现。和“图像互换格式”这样的语言形式相比,中国的网民,特别是年轻的网民更容易选择“GIF”这样简洁易记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便于他们在网络上快速高效地交流。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像法学界和政治学界的通行规范性英文单词“Shuanggui”、源自劳动改造的“Laogai”、表示教育制度的“gaokao”等会被《牛津字典》收录。这些代表中国文化色彩的词在一定程度上被西方民众所接受,表明西方民众对某些社会问题或现状的认可,使语言选择出现一定的共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