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上课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

§1.1 海洋科学的定义

属于地球科学体系——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

地球科学体系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定义】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研究对象】1.海洋中的(海水、营养盐、生物) 2.海底的(海洋沉积、海底岩石圈) 3.海口的(河口、海岸带),海面的(大气边界层)。

【学科特点】1.特殊性和复杂性 2.作为物理系统的水-汽-冰不停转变 3.作为自然系统的多层次耦合。【研究特点】1.明显依赖于直接观察 2.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方法重要 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趋于综合与整体化研究。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2.2 海与洋

☆2.2.1 地表陆海分布

(1)陆地占29.2%,海洋占70.8%,海陆面积之比为2.5:1地表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

(2)地表海陆分布极不均衡,北半球陆地占67.5%,南半球陆地占32.5%。

(3)海洋平均深度达3795m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km

海洋的平均深度达3795m,陆地平均高度为875m,如果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削平,地球表面将被约2646m 厚的海水均匀覆盖。

2.2.2 海洋的划分——洋(主要部分)和海、海湾和海峡(附属部分)

【洋】也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占海洋总面积的90.3% ,深度一般大于2000m

平均盐度为35 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南大洋]从南极大陆到南纬40°为止的海域;或从南极大陆起,到亚热带辐合线明显时的连续海域。

是世界大洋底层水团的主要形成区,对大洋环流起着重要作用。

【海】海洋的边缘部分。全世界共有54 个海,其面积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7%。平均深度2000m以内。

按海的位置可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

[陆间海]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

[内海]指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强烈影响,如渤海和波罗的海等。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如东海、日本海等。【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海洋状况与邻接海洋相似。

【海峡】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流急,潮流速度大。

§2.3 海底地貌

海岸带——高潮线以上的陆上地带,又称潮上带。

海岸

海滩——高低潮之间的地带,又称潮间带。

水下岸坡——低潮线以下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又称潮下带。

● 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淹

没,又称潮上带。 ● 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

● 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又称潮下带,其下限相当于1/2 波长

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m 。

§2.4 海底构造和大地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引伸和发展。 [大陆漂移] 魏格纳《海陆的起源》——中生代泛大陆、泛大洋(今太平洋)

大陆漂移的主要依据有海岸线形态、地质构造、古气候和古生物地理分布等。

[海地扩张] 阐明主要与海底生成和消亡过程有关的理论

1. 扩张的洋底把与其相邻接的大陆向两侧推开,这就是海底扩张说对大陆漂移的解释。

Eg.大西洋及其两侧大陆

2. 洋底扩展移动到一定程度便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相邻大陆逆掩于俯冲带上。

Eg.太平洋

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涌升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洋底,新洋底同时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洋底逐渐向两侧扩展推移,这就是海底扩张。海底扩展移动速度大约为每年几厘米。

【板块构造】岩石圈板块,简称板块。(岩石圈可以漂浮在软流圈之上作侧向运动)

● 地球最上部被划分为岩石圈和软流圈。软流圈在缓慢而长期的作用力下,会呈现出塑性或缓慢流

动的性质。因此岩石圈可以漂浮在软流圈之上作侧向运动。

[七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

南极洲板块

[结构特点]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形变少;而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动的构造带,多地震 [板块分类]拉张型、挤压型和剪切型边界三种基本类型。 [拉张型边界]的主应力是受拉张力作用。两板块作相背分离运动。Eg. 裂谷带,

[挤压型边界]的应力场以挤压作用为主。两侧板块相对汇聚运动。Eg.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带

[剪切型边界]的应力场以剪切作用为主。剪切方向与板块相对运动方向一致。Eg.转换断层 从生成至挤压型边界(海沟俯冲带)消亡一般不超过2亿年

§2.5 海洋沉积——海滨沉积、大陆架沉积、大陆坡—陆隆沉积、大洋沉积

【海滨沉积】海滩沉积、潮坪沉积、砂坝-泻湖沉积、河口湾沉积、三角洲沉积。 [海滩沉积]1.自流域内搬运来的风化产物 2.海岸侵蚀 3.自内陆架向岸搬运的沉积物

海滩沉积物的粒径变化较大,从粉砂到巨砾,大部分为砂、砾。

[潮坪沉积]以潮汐为主要动力。碎屑物质(粘土、粉砂)组成。我国大多为由粉砂组成的泥质潮坪 [砂坝-泻湖沉积体系]砂坝泛指近海与海岸线延伸方向平行分布的一系列砂坝和砂岛,被砂坝从毗邻

海域隔离出来、仍与海洋沟通或有限沟通的浅水域称为泻湖。

[河口湾沉积]河口湾内碎屑物质的搬运及沉积过程以及底质的特征受径流、潮汐、波浪及河口环流系

大陆架—— 领海范围以外深度达200m 或以上。坡度平缓,宽度与深度变化较大

大陆坡——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200~2000m 坡度较陡

大陆隆——自大陆坡麓缓慢倾向洋底的扇形地。水深2000-5000m 。可能有海底油气资源

稳定型 活动型——同现代版块边缘。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造成海沟。

大陆边缘

大洋中脊——指贯穿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大洋盆地——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之间的广阔洋底

大洋底 海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